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彦  杨庆媛  周旗  石辉 《灾害学》2008,23(2):24-29
旱灾是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发生频率多、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自然灾害。居民对旱灾的感知状况直接影响到其自身的行为方式和政府部门减灾政策的制定及减灾工作的展开。通过对居民旱灾感知状况的随机抽样调查发现:陕西省关中平原西部宝鸡地区居民对旱灾的感知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空间差异性,居民的这种感知状况会受到客观环境的明显性的影响。同时,居民的减灾态度与减灾行动具有不一致性即减灾行动滞后于减灾态度。  相似文献   

2.
风险区划图不仅是有关部门根据不同灾区特征安排抗旱预防工作的基础,也是保险公司制定适合当地保险产品的依据,但是目前的制作方法多种多样,在同一地区往往采用不同的制作方法,风险的区划结果也不尽相同,因此给决策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采用最常用的层次分析法和较新的灾损率法分别对安徽省小麦旱灾风险进行了评估,并制作了风险区划图。通过欧氏距离法将两幅图与旱灾实际分布情况进行了比较,发现层次分析法因构造判断矩阵时存在主观性,结果偏离实际情况较大,而灾损率法因排除了人为因素的影响,结果更加接近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3.
根据延安地区历史时期旱灾资料,研究了该地区明清旱灾差异和气候的不同。结果表明,延安地区明代(1368-1643年)276年内,共发生旱灾115次,平均每2.4年发生1次;其中轻度旱灾17次,中度旱灾52次,大旱灾34次,特大旱灾12次。清代(1644-1912年)的269年里,共发生旱灾35次,平均7.7年发生1次;其中轻度旱灾6次,中度旱灾25次,大旱灾3次,特大旱灾1次。延安地区明清旱灾差异显著,明代旱灾频次是清代的3.2倍;明代旱灾等级比清代高,前者大旱灾与特大旱灾占旱灾总数的40%,后者的仅占11.6%。明代干旱气候事件频繁,清代干旱气候事件少见。延安地区明代旱灾发生频繁和等级高的原因是当时气候变干和干旱气候事件频繁出现引起的,说明明代是气候较为干旱的时期。延安地区清代旱灾频次低和等级低是当时降水量较多的结果,说明清代是较湿润的时期。明代和清代大旱灾发生时的年均降水量为440mm左右,特大旱灾发生时的年均降水量为360mm左右。  相似文献   

4.
在充分考虑草地土壤水分亏缺和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构造了草地缺水指数和旱灾评判系数。通过对旱灾评判系数与灾情历史序列的对比分析,确定了旱灾等级指标,并提出了大面积监测草地旱灾的方法,为客观准确地监测草地旱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农业旱灾系统及农业旱灾灾情模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为试图解决当前有关干旱(旱灾)指标的片面性,本文提出了农业旱灾系统(ADS),并设计了描述农业旱灾灾情的模型:E=k*M*H*A。农业旱灾系统由气象干旱(M)、水利抗旱(H)、农业承旱(A)及农业旱灾灾情(E)等四个要素组成。每一要素均由若干区域性指标进行刻划。在分析陕西省农业旱灾特点的同时,建立了陕西省农业旱灾系统的框架,并利用各种资料分析了陕西省农业旱灾灾情。分析结果表明,由该模型计算的陕西省各县级单位的农业旱灾灾情和几十年来的实际资料是相吻合的,模型是可靠的。而且,通过模型和实际情况的对比,能够为研究农业旱灾灾情形成机制提供更好的佐证。  相似文献   

6.
张颖华 《灾害学》2002,17(1):70-75
旱灾是清代前期湖南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它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并直接或间接的引发了社会性的饥荒。而在当时湖南的各种抗旱方式中,合理性与消极性并存。就这些抗旱方式的整体而言,其技术含量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已达到了相对的饱和程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旱灾的特点提出了一种综合评价旱灾可能危险程度的方法,并用此法对四川盆地旱灾进行了危险度分级、分区以及防灾、减灾研究。  相似文献   

8.
农户系统的旱灾恢复性研究是当前旱灾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简要梳理了恢复性概念演进情况,从农户家庭生计系统的多样性、剩余劳动力资源配置、传统知识及灾害意识等方面阐述当前农户系统的旱灾恢复性的研究现状;界定了农户系统旱灾恢复性的形成过程,梳理了农户系统增强旱灾恢复性的主要途径。最后指出农户系统旱灾恢复性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及研究取向。  相似文献   

9.
陕西历史旱灾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林 《灾害学》1993,8(4):26-31
本文采取等级式量化方法,以年为时间单位,以灾区大小为基本依据,将上古至民国时期陕西旱灾史料转化为量化资料,然后对之进行了频次分析、阶段分析和周期分析。发现了陕西历史旱灾的一些统计规律,可为进一步研究和预测预报提供线索、依据。  相似文献   

10.
昆明市东川区农业旱灾风险区识别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昆明市东川区是云南省农业旱灾危害较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利用2000-2007年东川区各乡镇历史灾情等数据资料,应用风险分析理论、效用理论、因子-成份分析方法等理论方法,在分别研究致灾风险度、承灾体易损性及地域人群对农业旱灾心理反响等基础上,构建了东川区农业旱灾风险评价模型。初步揭示出东川区农业旱灾风险度呈现出自南向北、自西向东逐渐增强的空间态势;识别出极高风险区、高风险区、中风险区和低风险区等4个农业旱灾风险区;发现东川区各地农业旱灾综合风险度、致灾风险度、承灾体易损度以及地域人群对旱灾的心理响应值等指数之间普遍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农业旱灾脆弱性区划与减灾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商彦蕊 《灾害学》2001,16(3):28-32,37
脆弱性是农业遭受干旱影响和旱灾损失的必要条件,它决定旱灾影响的强度。本文对河北省农业旱灾脆弱性进行了区划,分析了区域农业旱灾脆弱性变化的成因,针对区域农业旱灾脆弱性累进的动态压力,提出了调整人类行为、降低脆弱性、减轻灾害影响和损失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从微观农户角度分析了干旱、农业旱灾和农户旱灾脆弱性的成因。文章认为,自然降水不足或与作物需求匹配不均是造成农业干旱的动力,农户对干旱的应付能力不足是导致干旱成灾的原因。这种应付能力既受区域水资源可利用量的限制,也与农户的作物种植结构、灌溉支付能力、风险认识和对农业的依赖程度有关。农户旱灾脆弱性既与农业干旱有关,又受到人均资源和收入、种植和消费结构、生态环境质量、政策、市场价格等多重因素的作用。最脆  相似文献   

13.
萧凌波  黄欢  魏柱灯 《灾害学》2012,(1):101-106
以《清实录》等清代档案文献为主要历史信息源,挑选华北地区清代盛期(1743-1744年)和晚期(1876-1878年)分别发生的两次典型旱灾,对灾害气候背景和灾情、政府措施(特别是政府主导的跨区粮食调度)、社会后果(人口迁徙和动乱)等信息进行整理并分别对比,可以发现1743-1744年旱灾期间政府的粮食调度体现出粮食数量大、来源渠道广、调度效率高等鲜明特点,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而1876-1878年旱灾则反之,粮食数量及来源有限,且转运效率极低,由此引发严重社会后果。这种转变,发生在主要余粮产区农业凋敝、南北粮食运道(大运河)阻断、漕运及仓储制度衰败的时代背景之下,重灾区空间分布带来的交通通达性差异,也在客观上影响了粮食调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旱灾涝灾害情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吉林省80年代气候要素的实测资料及农业受灾、成灾面积的统计资料,分析了80年代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主要农业灾害的致灾因子和灾情特征,研究了气候因子异常与灾害损失的联系,探讨了旱涝灾害的灾情形成机制,为探索农业情评估和预测提供了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近500年我国特大旱灾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基于我国近500年历史旱灾资料,对其中持续特大干旱及旱灾个案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规律进行了探讨。指出干旱虽是常见的气候现象,但若是大范围、全流域乃至多个流域的持续干旱,则会酿成大灾。如明崇祯年间的持续数年的特大旱灾造成了水源和粮食的极度消耗,自然灾害导致了经济的全面崩溃,最终导致了朝代的更迭。本文以史为鉴,对我国现代面临的严峻的干旱缺水的形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进而提出应将防范的重点集中在对社会影响极大的特大旱灾上,并且应当针对重旱、极旱的减灾对策及早研究和部署,行动越早就越主动。  相似文献   

16.
旱灾是所有自然灾害中影响人口最多,范围最广,驱动因素也最复杂的一种灾害,常威胁区域农业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而现行的旱灾应对体制多关注气象驱动与旱情监测,对干旱事件发展的过程模拟与危机管理缺乏研究,尤其对人类活动的驱动性影响考虑不足,常因整合性预警体系的缺失,导致旱灾危机诊断和抗旱决策信息不够充分,进而引发农业经济损失。因此,完善旱灾危机预警系统对区域防灾减灾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定义了有别于旱情和旱灾的旱灾危机的概念与内涵,考虑了人类活动对旱灾形成过程的影响,并基于旱情评估、水文模拟、水资源调控、危机预警等模型构建了面向灌区的旱灾危机预警系统,以实现对旱灾危机从诊断、预警到决策的全过程支持。系统以泾惠渠灌区为研究区,通过将干旱状态指标与抗旱能力指标相融合,构建了综合旱灾危机预警指标(DCAI),表征灌区未来3个月的危机情势,通过对校验期灌区旱灾危机的滚动预警与决策模拟,发现预警指标与决策建议与官方发布的监测结果较为一致,进一步验证了旱灾危机预警系统与应对机制的科学性与适用性,认为其预期可为灌区干旱管理与危机应对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7.
重庆市2006年特大旱灾分析与灾后恢复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险性、脆弱性、恢复性和适应性是自然灾害4个最重要的特性,也是灾害研究的主要方向。灾后恢复作为减灾管理的关键环节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基于自然灾害系统理论,归纳整理了重庆旱灾报刊数据库,构建并分析了重庆旱灾系统,探讨了其灾后恢复性模式。结果表明:(1)重庆2006年特大旱灾百年一遇,伏旱是导致灾情累加形成巨灾的直接原因;(2)旱灾后的连续降雨是提高灾后恢复力的重要因素;(3)灾民的外出打工实现了旱灾的风险转移和经济补偿,减小了损失。这些研究结果为水田农业区的伏旱型旱灾系统研究和恢复性措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证。  相似文献   

18.
在同一致灾强度下,灾情随脆弱性的增强而加重,降低灾害脆弱性是减轻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因此旱灾脆弱性研究对地区防灾减灾规划等工作有着重要意义。根据影响旱灾脆弱性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选取8项指标,运用数学模型及相关优化方法,对天津地区旱灾脆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借助聚类分析和M apInfo工具按旱灾脆弱度大小对天津地区进行了区划。结果表明,除个别区/县需加强措施,降低旱灾脆弱度外,整体上,天津农业旱灾脆弱度较弱,有较强的防旱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19.
湖南省农业旱灾脆弱性综合分析与定量评价   总被引:37,自引:5,他引:37  
旱灾是湖南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在同一致灾强度下,灾情随灾害脆弱性的增强而加重,降低灾害脆弱性可减轻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因此农业旱灾脆弱性的研究对湖南省减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湖南省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各异,农业旱灾脆弱性各地不同,选择降水量,蒸发量,水利化程度等9个指标综合评价了各个县市的旱灾脆弱性,并利用GIS技术进行旱灾脆弱性区划,结果表明,湘中衡邵盆地和湘西北山地是农业旱灾严重脆弱带,湖南山地区为强度旱灾脆弱带,沅麻盆地山地区为中度旱灾脆弱带,洞庭湖平原和湘东北山地旱灾脆弱性较小。  相似文献   

20.
旱灾是河北省发生频率最高,危害和损失最大的农业自然灾害。旱灾发生的直接影响因素是降水不足,但其发生的频率、成灾分布与灾情强度却是农业旱灾脆弱性的体现。本文分析了河北省旱灾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建立了旱灾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并以县为单位进行了旱灾脆弱性评估,最后,对估算结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