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美  刘春腊 《自然资源学报》2015,30(10):1675-1685
经济转型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其转型度的研究具有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区域经济转型度涉及转型的速度、广度、深度、向度和易度等5个方面,论文据此构建了区域经济转型度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区域经济转型度评价方法,并以湘西地区为例开展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 湘西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变化较快,相对于2000年现已进入高转型阶段,但转型指数仍不高,仅略高于高转型水平的最低值0.517,与省内外发达地区的差距仍较明显,有待进一步发展提升;② 从各系统的转型态势看,2001—2011年,湘西地区经济转型速度发展较快,转型广度呈下降趋势,转型深度跃升发展,转型向度不断调整优化,转型易度有所提升;③ 经济转型向度系统是导致湘西地区经济转型的主要原因,其次为转型深度系统和转型易度系统,转型速度系统和转型广度系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
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应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建立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已成为区域水平上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论文从可持续发展概念与内涵入手,以杭州市萧山区为例,探讨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定量化的方法。通过建立该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可持续发展度模型,定量描述了系统在近10年来的波动变化状态。发展度模型包括发展位、发展势和协调度3个方面。研究表明,该区域发展位一直保持持续稳定的上升趋势;发展势也表明了系统整体状况愈来愈靠近系统规划值;系统协调度在波动中逐渐增长,表明各组分之间耦合关系加强;系统整体发展度在波动中逐渐提高。从研究可知,该区近10年来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科技和卫生等领域得到很大改善,人口得到有效控制;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虽然近年来投入逐渐增加,但由于工业发展和人口增长很快,使该子系统仍需加大投入强度。  相似文献   

3.
张玉  王介勇  刘彦随 《自然资源学报》2021,36(10):2464-2477
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地域功能转型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采用熵权-TOPSIS法和改进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了陕西秦巴山区地域功能转型格局演进阶段性及其空间差异性,探究了地域功能转型机制及其高质量发展路径。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秦巴山区地域功能趋向优化,其中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功能提升快速,农业生产和生态服务功能经过短暂调整后逐步提升。地域各系统功能耦合协调度呈现从低水平平衡向高水平耦合的递进式演进规律,地域功能经过了由农业生产主导型向生态保护主导型,再向各功能均衡协调渐进转型的过程。不同县域单元地域功能耦合协调度差异明显,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高值区集中在秦岭北麓地带和汉江沿岸。研究认为陕西秦岭山区实现高质量发展路径包括: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地区之间互动,提升地域功能协同度;构筑绿色发展体系,促进各系统功能互补,提升地域功能耦合度;探索高质量发展模式,补齐地区发展短板,积极融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搭建科技创新智库平台,创建秦岭综合研究示范区,提升区域系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急需构建服务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绿色发展评价体系,摸清绿色发展现状及其变化,诊断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制约因素,探索绿色发展实现路径。本文认为,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需要解决好降低传统资源产业依赖和减轻环境影响两大主要问题,而结构转型和增强内源性增长动力是绿色发展的核心。本文构建了适用于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的"菱形模型"框架,并结合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的经济可持续性、环境可持续性、结构转型、内源性增长动力四大要素,构建了服务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绿色评价指标体系。以鄂尔多斯市为例,分析了2012—2017年绿色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障碍因素。结果显示:2017年鄂尔多斯市绿色发展水平整体不高,各区旗以相对较高绿色发展水平为主,经济可持续性目标明显强于环境可持续性目标;2012—2017年间,鄂尔多斯市绿色发展水平略有提升,经济可持续性和内源性增长能力有所提高,环境可持续性水平和结构转型水平略有降低,经济可持续性与环境可持续性的目标协调性显著增加,已逐步形成以东胜-康巴什组成的鄂尔多斯城市核心区为中心的绿色发展空间格局;环境可持续性为该地区绿色发展的首要障碍性因素,经济可持续性的障碍度最弱,环境可持续性和结构转型的障碍度呈持续上升态势,经济可持续性和内源性增长动力的障碍度有所下降。结合各区旗绿色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可以将鄂尔多斯市分为经济增长型、环境提升型、结构优化型和内源动力夯实型四类区域,不同类型区域有不同的绿色发展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5.
中国苏南地区经济基础雄厚,生态环境良好,但区域生态化发展仍面临着产业亟需转型升级、自主研发能力不足和土地资源紧缺等制约.优化发展方式,实现生态化改造是经济发达地区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以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企业、园区和区域三个层次提出了生态化发展的途径,并从产业改造和结构提升、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加强产城共建等方面加以展开,可为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海南省在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省等方面取得了不斐的成绩。与此同时,其海洋生态经济系统表现出了许多非协调因素。文章立足于协同学、生态经济等理论,构建了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5~2014年统计数据,对海南省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水平、协调度以及协调发展度进行测算、分析和评价,确定了海南省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研究表明,海南省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及其各子系统协调程度较好,处于优质协调发展阶段,协调发展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其整体发展水平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7.
方遥  徐帆  秦萧  张鹏 《自然资源学报》2022,37(6):1609-1625
在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及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背景下,探索跨界区域的生态保护、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之间的协同关系与提升路径,对于新时代区域或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战略落实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面向生态、经济、社会的整体效益提升,综合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浦口—南谯跨界区域2005—2019年间的生态、经济、社会子系统发育及其耦合协调水平进行分析,发现两地的综合发展指数基本呈现一致的增长趋势,区域及各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也已发展至较高水平,但距离优质协调的目标阶段尚有一定距离,且生态子系统间以及经济子系统间的协调度存在多次回退与波动的现象,需要以区域协同发展为核心内容制定规划响应策略。本文提出的技术路径能够为中微观尺度的跨界区域发展水平评估与提升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8.
为有效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工作的深入开展,进行区域之间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比较具有重要意义。以循环经济内涵为出发点,从资源能源利用、废物循环利用和环境污染治理三方面系统构建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别选取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3个省市以及全国平均水平作为评价对象,开展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评价研究。评价结果表明,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滞后,其经济增长方式亦表现更为粗放。  相似文献   

9.
在构建土地利用系统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基于TOPSIS算法的DPSIR模型对2006—2015年"丝绸之路经济带"范围内中国九个地区进行土地利用系统安全性分析。同时借助障碍度诊断模型分析影响区域系统安全性提升的阻碍因子,并运用最小方差法(LSE)对区域土地利用系统进行系统阻力类型划分。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系统安全指数全部位于0.20—0.60,即处于不安全状态和临界状态,距离安全状态仍有一定差距。(2)不同阻碍因子对不同地区影响作用有所不同,障碍因子由经济发展、社会投资、技术等基础方面转向土地资源和环境生态等方面,未来应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障碍因子制定具有差别化的缓解土地资源环境压力的政策。(3)研究期初和期末的区域土地利用系统阻力主要分为四系统阻力模式、五系统阻力模式,大部分研究地区由期初的D-S-I-R阻力型转变为期末的D-P-S-I阻力型,压力子系统阻力作用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10.
孙浩  郭劲光 《自然资源学报》2022,37(12):3234-3251
在中国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下,探究环境规制、产业集聚对能源效率的作用,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系统梳理了三者间的作用机制,并基于中国2006—2018年的数据,运用多种“近邻”权重下的空间杜宾模型,检验环境规制、产业集聚以及二者的融合发展对能源效率的溢出效应及其区域差异。研究发现:(1)环境规制和能源效率二者间存在“波特假说”,但这种效应却具有“度”的限制;产业集聚(专业化、多样化)能够有效地助推自身以及与之“相邻”(地理邻近、经济互动)地区能源效率的提升。(2)环境规制对能源效率的作用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且在中国东、中以及西部三区域间也具有显著的经济地理关联性;产业集聚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来源于多样化集聚,而中西部来源于专业化与多样化集聚。(3)在效应分解方面,无论是全样本还是分区域样本中,环境规制、产业集聚对能源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不单单是由于地理“相邻”造成的,更多是地区间地理邻近与经济互动协同的结果。(4)环境规制与专业化集聚的融合发展,抑制了专业化带来的正效应,而其与多样化集聚的融合发展对推动能源效率提升具有更强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全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生态重要性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作为兼具保护与适宜开发的特殊区域,生态经济地区相比于其他限制开发区域,其主导功能定位逐渐显现其开发和保护的两难性。文章以生态优先为原则,对生态经济地区的生态重要性、敏感性和约束性指标进行评价研究,根据评价结果对其进行分类,以此作为各地差异化开发和保护的重要依据,同时提出调整主体功能定位的建议,以期为完善主体功能区布局,更大程度地保护全省生态安全格局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海洋发展战略的快速推进,海洋资源耗竭与生态环境问题频发,海洋经济脆弱性日益引人关注。本文基于三角模型,从压力、敏感性和应对性三个方面构建了沿海城市海洋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我国最早的沿海开放城市烟台作为研究区域,对其海洋经济系统脆弱性状态与趋势进行评价分析。研究表明:2004-2014年,烟台市海洋经济系统脆弱性状态由中脆弱度下降为低脆弱度,整体来看,海洋经济系统的脆弱性状态不断降低,而未来系统的脆弱性将以敏感性为主导;系统的脆弱性变化趋势由早期的无序发展转向了后期的T5(低脆弱度)方向,中后期系统脆弱性稳定有序降低,表明烟台市海洋经济持续向好发展,已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3.
余博  潘爱民 《自然资源学报》2022,37(6):1481-1493
数字经济技术在产业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基于2011—2018年长三角“三省一市”共41个城市数据,测度了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和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水平,分析数字经济对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创新性地构造了人才流动不平衡指标,并探讨区域内人才流动不平衡对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和数字经济规模逐年上升。数字经济发展通过提升生产效率、流通效率和社会便利促进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非核心区域的正影响强度大于核心区域。人才流动不平衡会逆向调节数字经济对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正影响程度,但这一调节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此外数字经济对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存在经济距离为权重矩阵的空间负向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4.
区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对生态系统带来巨大压力,如何协调这种压力与区域生态承载力之间的作用关系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京津冀区域发展规划,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模型构建一种相对的复合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并针对京津冀区域发展规划进行生态承载力动态分析,得到区域生态承载力与压力变化特征,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文章从生态系统支持力维育、生态系统发展能力保障以及生态系统压力缓解等方面给出措施,以提高京津冀地区生态空间承载能力,助推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结合京津唐地区的实际发展状况,在分析现有循环经济评价方法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估方面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综合评价测度。评价结果反映出京津唐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整体态势良好,但资源和环境制约问题比较突出,需要通过加大政策和资金投资力度,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感,加强个人环保意识等措施促进京津唐地区循环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通过研究系统耦合协同评价体系,构建一个适宜大区域的评价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化情况的指标体系,借助该指标体系,从时空两个维度分析黄河经济带2008—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状况、格局及空间关系。实证结果表明:(1)2008—2016年,黄河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并不显著,压力依然很大;城市化有所提升,但发展速度依然偏慢。两方面均不存在明显的龙头城市,且空间差异明显。(2)2008—2016年,研究区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处于低度耦合阶段,协调度处于轻度失调状态,生态文明建设普遍滞后于城市化,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行政指向性。(3)协调度表现出一定的空间依赖,存在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地理临近的区域更容易受高协调度区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的时空格局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在深化城乡建设用地转型内涵的基础上,论文构建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德尔菲法及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山东省17城市2005—2014年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的时空格局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城乡建设用地转型是指某一区域一定时期内城乡建设用地利用形态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驱动下所表现出的转变过程,包括结构转型、效率转型和功能转型等三方面。2)山东省城乡建设用地综合转型以及各分项转型平均水平在研究期间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转型水平提升幅度最大的城市为菏泽;其中城乡建设用地功能转型这一维度对综合转型的影响较大。3)2005—2014年,城乡建设用地转型在区域之间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年际变化较为明显,全省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并不显著,区域间转型发展并未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但结构转型指数存在较明显的空间差异。4)在未来的城乡建设用地转型发展中,不仅要关注其经济功能,更应注重其对保护和治理环境、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推动作用,对区域转型差异进行适度调控和干预。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学者对中国农村贫困的研究侧重于经济贫困方面,对能源贫困的研究相对不足,而能源贫困恰恰是制约农村地区发展和农户生计资产改善的主要因素。论文从农户的视角出发,借鉴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能源贫困线标准,根据农户调查和访谈,对中国农村能源贫困线进行了综合考量,并最终确定为户均每年消费400 kgce;为科学测度能源贫困状况,提出从能源贫困的广度、深度、差异度三个维度进行定量分析,并构建了各维度的测度方法;以云南省怒江州为案例,利用564 份农户调查问卷,分析了怒江州的能源贫困状况,研究发现,怒江州能源贫困的广度为0.66,能源贫困的深度为0.40,能源贫困的差异度为0.17,能源贫困的综合指数(Sen指数)为0.37,说明怒江州的能源贫困状况是比较严重的,并据此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强化制度建设 实现环境管理战略转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进入经济转型深度调整期,环保形势复杂严峻;公众环境质量需求提升,妥善应对难度加大;环境管理制度、机制滞后,亟需加快转型。今后,应从政府率先履职、改革完善资源环境价格、建立系统完整的政府管理体系等方面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现环境管理转型。  相似文献   

20.
俞海 《环境保护》2007,(15):51-53
随着东亚区域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中日韩三国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当前,中日韩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出现一个重要趋势,即自由贸易协定(Free Trade Agreement,FTA).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中国与日本、韩国的经济联系和地缘关系角度,积极参与和推动中日韩三国建立FTA是中国在区域或双边自由贸易中的一个重要的政策和战略取向.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由贸易引发的环境问题或由区域贸易自由化带来的环境影响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日益增强,识别和评价中日韩三国经济一体化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环境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对于促进国内的环境管理,减少和预防区域贸易自由化可能产生的环境损害,为中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提供环境策略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