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激励机制探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形势依然严峻,国家高度重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工作,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不断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但目前资金缺口仍然很大。文章通过梳理中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激励机制建设创新做法,总结各省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五结合"激励模式实践探索,并针对我们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提出了引入市场机制出台土地使用权,及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鼓励政策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得以大规模开发,因此而引发了地质灾害等问题,对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必须要结合目前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开展治理活动。基于此,本文首先对煤矿区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进行分析,对煤矿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及其治理对策进行研究,以期对于煤矿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露天开采矿山是对我国的矿产资源的开采的主要方式,露天开采具有很多的优点,但是也引起了很多的问题,露天开采需要在定地表行作业,在开采的过程中需要对很多的原有的地势地貌造成破坏,在开采的地段也占有了一些土地资源,更严重的是引发很多的地质的灾害的发生。这些地质环境的问题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就露天矿山的地质环境的保护以及对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做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矿山实例为背景,介绍了淮南市小型煤矿山王煤矿存在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以及该矿山实际环境问题的特征,并制定了具体的治理的目标和任务;阐述了该矿山采取的针对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措施,通过治理措施的实施消除了矿区内地质灾害隐患,恢复了治理区生态植被,改善了治理区环境现状;分析了治理恢复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今后小型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矿业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由于人为和自然多种因素影响,矿业活动引起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和地质灾害等一系列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制约了西南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文章在论述西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概况和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危害基础上,分析了矿山环境保护现状,指出西南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总体很低,需加大治理力度,并提出了下一步的恢复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矿产资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不断提升人们生活物质的重要保证。然而,随着人们对矿产资源的过渡开采,矿产资源现在面临着枯竭和矿山环境问题。为此,为了响应国家对矿山环境整治工作的号召,需要矿产企业坚持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保护矿产区的环境。因此,加强矿山环境资源的恢复治理、实现环境资源的环境保护这已经成为时代所赋予给我们的职责。  相似文献   

7.
由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不善而导致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矿山地质灾害等问题已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加强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监管迫在眉睫。为了实现矿山地质环境监管的有效性,本文从矿山地质环境中利益相关者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矿山地质环境监管中三大利益相关主体的基本概况,并结合矿山基本生命周期,构建了包括监管体制、监管主体、监管内容和监管手段在内的矿山地质环境多元监管模式,以促进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也是世界上矿产资源的开发大国之一。矿产资源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资源之一。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攻坚阶段,矿业经济的发展也是更上一个台阶,但是如今我们却面临着经济增长背后日益严峻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新世纪以来,发展的目标转向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步,着力于进行可持续的发展。当下矿山生产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进行矿业地质环境问题的治理工作。国家已经提出了"绿色矿山"的治理目标,目前工作成果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但是因为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是长时间、强力破坏的后果,在生态环境的修复方面需要较长的工作时间和持续的一定力度的生态投入。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的发展,国家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总体的未来发展目标,在新形势下,矿山企业、行业的发展必须紧随时代的潮流,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指引下,进行矿山环境的治理工作,为生态文明贡献一份力。  相似文献   

9.
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大量开发保证了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漠视环境成本,我国矿山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土地破坏、水生态平衡失调日益突出,“三废”污染严重,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加剧,全国矿山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环境的破坏正随着矿山开采的推进日益显露出来,如何对矿山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和治理已成为政府和企业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就加强矿山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与治理展开相关论述,以期为今后的矿山环保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国土资源部3月5日发布《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自5月1日起施行。国土资源部政策法规司司长王守智表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专项资金不足是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为此,《规定》要求采矿权人应当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规定》强调,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对长江下游铜陵硫铁矿集中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分析阐述了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分布特征,其中地面塌陷、含水层破坏和水土污染较为严重;结合矿山地质环境现状、保护治理政策及成效,分析预测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提供了基础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2.
“碳减排”作为ESG理念实施落地的重要的环节,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发展的大趋势下,为确保矿山生态治理的全面系统和可持续性发展,需要解决治理过程中一系列关于生态、技术、资金、社会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在ESG理念下分析生态脆弱地区建设绿色矿山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剖析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希望起到良好的借鉴作用,形成矿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实现资源、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矿山的深入开采,其所带来的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生态环境破坏将越来越严重,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带来了影响和危害。为了矿山的合理开发、利用,综合解决矿山地质环境及生态平衡问题,开展以植物为主体的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对于改善和修复环境质量,实现环境友好,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矿山地质环境作为一种区别于其他地质环境的区域,需要单独地针对该区域进行保护和治理。本文将针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其目的是探究出较为合理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方式。  相似文献   

15.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对矿山保护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以及合理开采,起着重要的作用。方案可行性指标影响因素较多,设计范围广,较为复杂,尤其是各个指标模糊性强,不能在复杂指标中找到有效的影响因素进行评判。本文以金属矿山为例,结合层次分析法,构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评价模型。将各个指标分三层处理,通过一致性检验计算各个因素的权重,得到影响方案可行性的各个因素比重,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提供一种新型理论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矿山开发对地下水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山开采中的环境地质问题目前引起了足够重视,含水层破坏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将会影响到地下水资源.文章以个旧矿区为例,探讨了矿山开采引起的含水层结构破坏、地下水水位变化、地下水补径排条件改变和水质污染等现象,对矿山地下水综合利用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提出参考建议,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地质灾害是社会问题,同时也是经济问题,矿山地质灾害能够对资源环境产生一定破坏,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河北是地质灾害大省,本文通过对河北省矿山地质灾害,形式特征,形成条件,诱因进行分析,提出了有效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紧迫性入手,较为详细的分析了煤矿地质环境治理现状以及治理工作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本着谁开发,谁受益,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目的是使煤矿地质环境得到有效的恢复治理。  相似文献   

19.
如今我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煤炭的开采与利用,但是我国经过50多年的大规模、高强度、大面积的开采,造成了大面积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对我国的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矿山的复垦治理对矿山环境的治理和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从不同角度主要论述了矿山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矿山复垦的各种方法。  相似文献   

20.
林小群 《环境》2007,24(10):96-97,91
论文阐述了我国矿山环境的主要问题,表现为矿山生产环境恶劣、"三废"排放、地质灾害、环境资源破坏等,针对这些问题,文中提出了建立明晰的矿山环境资产产权制度、完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体系、实施矿山环境准入制度等管理制度治理途径,同时还提出了清洁生产、"三废"治理、废弃地生态恢复等技术防治措施,以改善我国的矿山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