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深入了解重金属污染物的毒理性和生物有效性,研究了苏州河7个不同断面底泥SEM/AVS的沿程分布及5种同步提取的重金属Cu、Zn、Pb、Cd、Ni的化学形态分布。结果表明,各采样点SEM/AVS比值均在0.17~079范围内,没有表现出很强的毒理性,但上游底泥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普遍低于下游河段;底泥中与挥发性硫化物结合较多的重金属有Ni、Zn,Cd却很少与挥发性硫化物结合;重金属Zn在SEM总量中所占的比例最大;Zn与SEM/AVS之间负相关性系数高达-0.61916,是影响底泥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重要影响因素,然后依次为Ni、Pb、Cu、Cd。藻类实验表明,苏州河的表层底泥(浮泥层)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生物毒性,且富含某些有利于藻类生长的营养物质。  相似文献   

2.
溶解性有机质(DOM)作为水生生态系统中一种重要的有机配体,是控制水体中重金属形态和生物有效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该文分析了DOM的组成、分子结构特征及其成分鉴别、分离常用的方法,总结了DOM与重金属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从DOM分子量和三元配合物的形成探讨了DOM影响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作用机理。文章指出金属元素-DOM-藻类的三元配合物的模型能较好地弥补现有的二元模型对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解释。在探讨DOM影响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作用机理时,区分不同分子量、不同组分的DOM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3.
活性和非活性海藻吸附重金属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李恺  耿存珍  张阳  朱婧文  楼迎华 《环境工程》2013,31(1):51-55,34
用藻类处理重金属废水是最有效的生物吸附法之一,也是近年来被广泛关注的水处理技术。重点研究了活性海藻和非活性海藻吸附重金属的机理,并简述了海藻的预处理方式及固定化稳定化在吸附过程中的作用,浅述了几种常见的吸附模型及应用,分析了藻类吸附重金属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藻类吸附法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藻类吸附法处理重金属废水的研究现状,讨论了不同藻类的预处理方法和吸附能力,总结了藻类吸附水中重金属的效果、影响因素、机理和规律,展望了藻类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赤潮藻类的适应与竞争策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赤潮藻类的生活策略与赤潮发生的机理紧密相关。在漫长的自然进化过程中,赤潮藻类发展出一系列独特的生活策略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赤潮藻类可以在不良环境下形成孢囊以度过寒冷的冬季或者营养缺乏时期并在条件合适时萌发。甲藻可以通过主动迁移或者产生粘液的行为来适应水流和光照,甚至有时能够改变藻细胞周围的微环境。赤潮藻类采用多种营养方式如自养、异养或混养进行生长和繁殖,这对我们就赤潮与富营养化的关系的研究带来了全新的理解。赤潮藻类与其他生物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某些蓝绿藻可以与细菌或病毒共生,而有毒藻类也许可以通过抑制捕食或者植化相克为自身获利。最后,我们提出了赤潮藻类的形态结构上的不同也许可以解释某些生态策略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湖泊富营养化过程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空间分异及生态风险的影响,本研究以大型浅水湖泊—巢湖为研究对象,剖析了藻类暴发前、后巢湖表层沉积物中典型重/类金属(Cr、Ni、Cu、As、Cd、Pb)含量及其赋存形态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次生相与原生相比值、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估了沉积物重/类金属的污染程度与生态风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藻类暴发前6种重/类金属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均表现为西部湖区显著高于中部和东部湖区(p<0.05,p<0.01),而暴发后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均有所增加,且空间上呈现均一化趋势;(2)藻类暴发前Cr、Ni、Cu、As和Pb均以残渣态为主,Cd以弱酸提取态为主;藻类暴发后6种重/类金属的残渣态相对质量分数均有所降低,可氧化态相对质量分数均有所增加;(3)藻类暴发后沉积物重金属综合污染程度由暴发前的中等污染程度提升为较高污染程度,且单一重金属污染程度表现出空间分布均一化的趋势;(4)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结果表明藻类暴发增加了沉积物重金属污染(As除外)的生态风险.本研究阐明了藻类暴发对巢湖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异及其生态风险的影响,可为大型浅水湖泊生态健康评估与...  相似文献   

7.
衣藻细胞的重金属结合特性及其抗性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衣藻(Chlamydomonas)是隶属于绿藻门团藻目衣藻属的单细胞真核藻类。因其独特的结构与功能特性,衣藻具有高效的重金属结合能力,同时也表现出很高重金属抗性。目前利用衣藻去除工业污水中有害重金属,以及开展生物冶金等方面的研究已成为热点。文章对衣藻细胞的重金属结合特性,及其耐受重金属胁迫的抗性机制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总结。主要内容包括:衣藻吸附重金属的动力学特征、影响吸附效率的因素、固定化衣藻对重金属的吸附与解吸附,衣藻细胞内的重金属结合因子、重金属转运蛋白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国内学者利用藻类、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等水生生物评价水质的工作进行了综述,并就某些生物指数的应用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重金属和部分有机化合物对藻类的生态毒理效应,并探讨了藻类对污染物的富集和降解机制.大量研究证实,重金属对藻类在各个水平上均产生影响,但不同重金属对不同的藻种有不同的毒性效应.而有机物对藻类的影响则可归纳为4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天然藻类吸附重金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存在耗能高、运行成本高及存在二次污染的问题等诸多劣势;而天然海藻由于其来源广、产量大,在处理重金属废水方面存在较多的优点。介绍了藻类处理重金属离子的研究背景、现状,阐述了藻类处理重金属的优点、机理,重点介绍了海藻处理废水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并对海藻处理废水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水体中的重金属污染通常具有扩散性、持久性和难治理的特点,尤其是其通常具有一定的联合生物致毒效应,已经受到极大关注。常规的化学检测方法操作过程复杂、繁琐,难以保证数据可信度,而且临时采样所测得的结果随机性比较高,通常不具有代表性。大量研究表明,重金属污染会对生物体某些生理指标造成差异性影响从而可以指示水体重金属污染状况。该文综述了用于重金属监测和评估生物的抗氧化防御系统、DNA损伤以及金属硫蛋白等几种不同指标监测重金属原理在国内外研究状况。结果显示这些指标在重金属污染物下通常具有特异性、灵敏性,可以快速指示重金属污染状态。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各项因子的干扰作用,生物体样本之间的差异及环境因子变化会导致同种条件下重金属及有机物生物监测指标的差异性。多种污染物耦合作用和暴露时间及方法也会影响生物监测结果准确性和参考性。目前,关于海水中生物体污染物富集量及致毒害方面的报道较多,但是关于海水中重金属含量与相关生理指示物之间的关系大多集中在响应层面,关于海洋水体重金属生物监测机理、数据挖掘方面的报道并不多见。这将是海洋水体污染物监测的重点研究之一。  相似文献   

12.
太湖沉积物磷释放对羊角月芽藻的生物可利用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研究了太湖沉积物中磷在不同条件下释放对羊角月芽藻类的生物可利用性.结果表明:沉积物在好氧与厌氧条件下的磷释放都对藻类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在沉积物-藻类-水体系中,沉积物磷释放可使藻类的比生长速率达3.7×10-2h-1(静态)和1.2×10-2h-1(动态);在磷形态与藻类生长关系的研究中,发现有机磷和铝磷是藻类存在时优先释放的形态,具有很好的生物可利用性,此外,铁磷与其它形态磷(主要是铝磷之间)存在着相互迁移转化的关系;模拟自然条件实验也证实了沉积物释磷对藻类的生物可利用性.  相似文献   

13.
X591 9701598某些重金属和放射性核素在2种海洋大型植物聚伞藻和杉叶族藻中的生物动力学~Biokineticsofseleeted heavy metals and radionuelides in two ma-rine macrophytes:the能agrass Posidonia oeeanieaand the al酮Canler那taxifolia〔刊,英〕/MiehelWarnau…// Mar.Environ.Res.一1996,41(4)一343~362北图 利用低污染物浓度,在控制的实验室放射性示踪剂试验中,测定Zn、Ag、Cd、’3‘Cs和2“Am被聚伞藻幼芽和杉叶孩藻叶吸收和释放的动力学。这2个物种有效地积累大多数元素。唯一的例外是‘3‘Cs在这2种藻类中和Cd在杉叶旅藻中…  相似文献   

14.
生物吸附法去除重金属离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2,自引:13,他引:29  
本文对生物吸附去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了综合评述.首先,介绍了细菌、真菌、藻类这3类研究较多的生物吸附剂,比较了它们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容量,并简要介绍了一些新型的吸附剂.然后,讨论了生物吸附的影响因素、吸附机理、吸附剂的预处理和固定化、吸附等温式和吸附动力学模型等.最后,介绍了生物吸附法的应用情况.本文还展望了生物吸附法研究和应用的两个可能发展方向,一是利用包括生物吸附在内的多种工艺的综合技术,特别是利用活细胞来处理实际废水.二是开发出类似于离子交换树脂的商业化生物吸附剂,并努力开拓商业市场.  相似文献   

15.
太湖梅梁湾岸边带底泥中重金属的形态与分布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太湖梅梁湾一处没有外源污染并具有藻类富集特征的岸边带进行了底泥中重金属形态与分布的研究.结果表明,Cu, Ni和Zn在水位变幅区及水向辐射区均有一定程度的富集;Cr和Pb则在水向辐射区有所富集(富集系数>1).岸边带底泥中这5种重金属的惰性形态百分率均显著低于开阔水体底泥,其中惰性态Ni在岸边带和开阔水体底泥中的含量分别为30.68%±0.56%和34.67%±2.72%,惰性态Pb则分别为25.45%±3.82%和34.17%±0.85%.重金属在岸边带底泥中的惰性形态含量低,说明其活性形态含量高,易于向上层水体迁移.藻类捕获型岸边带底泥中除了少量重金属会向上层水体释放外,总体可以作为湖泊重金属的汇.  相似文献   

16.
垃圾焚烧飞灰浸出液中重金属对藻类的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为  张烨 《环境科技》2009,22(1):24-26
采用斜生栅列藻、月牙藻、四尾栅藻作为生物指示物,用静水式急性毒性实验监测方法,测试了3种城市固体垃圾焚烧飞灰浸出液fMSwFAL)的重金属抑制藻类生长的毒性。结果表明:当pH值为5和8时,同一受试物具有相差不大的急性毒性:同一藻类,受试物的毒性顺序为:MSWFALⅠ〉MSWFALⅢ〉MSWFALⅡ;不同的藻类,对同一种受试物表现出的敏感性顺序为:月芽藻〉四尾栅藻〉斜生栅列藻。进而对各个受试物的毒性机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重金属废水的生物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重金属污染水体的修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生物治理技术尤其得到了广泛关注。利用菌类微生物的表面结构特性及其生化代谢作用,通过吸附法、代谢法、絮凝法等将重金属元素与水体分离或降低其毒性,可达到废水治理的目的。运用藻类细胞壁对重金属离子的化学吸附作用,可从水体中分离出重金属离子,国内外对此进行了广泛研究。种植能富集重金属的水生植物可有效治理受污染的天然水体。基因工程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加强了菌类和微藻的吸附、代谢、絮凝功能,提高了废水处理能力。固定化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废水治理的效率及稳定性,有力地推动了重金属废水微生物治理技术的发展。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利用微生物及植物技术治理重金属废水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环境信息     
用藻类控制环境中的重金属 从美国东南密苏里州的一个浮选铅矿流出的废水,尽管已经过一个大尾矿渣池处理,但仍被注入的河流水质恶化。该河被大片的藻类所堵塞。经研究发现,藻类富集了意想不到的大量的锰、铅、锌。人们设计了一个用藻类和底栖巨形植物吸收出废水中重金属的处理系统。实践证明,该系统是成功的,使该河的水质达到了饮用水的标准。经过实验,对藻类能富集重金属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利用放射性同位素(~(210)Pb、~(203)Hg、~(65)Zn、~(109)Cd)在微型养殖装置(定型商品)上筛选出了一些能富  相似文献   

19.
微生物在水体自净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生物在水体自净中的作用济宁市环保监测站宋宪国在自然界的水体中,栖息着各种各样的生物,细菌能把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藻类等水生光合生物能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鱼类以藻类、细菌和某些原生动物为食物,鱼类又可作为人类的食物,而人类又不断地将各种有机质的...  相似文献   

20.
水体重金属污染来源及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随着工业发展,大量废水被排放到土壤中,加剧了土壤以及水源中重金属的积累。重金属非常容易通过食物链而发生生物富集,这严重威胁着生物和人体健康。为了减少重金属对人体和生物健康的威胁,需要对水体重金属污染进行治理。这个问题显然已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如何有效地治理重金属污染,针对水体重金属污染来源、危害及治理技术研究进展,本文作了浅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