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道了霸螨灵在苹果上残留动态的研究情况。霸螨灵在苹果果实中的原始沉积量 1995年和 1996年分别为 0 .4 70和 0 .761mg/kg,消解半衰期分别为 2 .5和 3.5d。两年试验结果消解趋势基本一致。按推荐剂量 2 0 0 0倍液和高剂量 10 0 0倍液分 2次和 3次施药 ,14 d后测定 ,霸螨灵在苹果中的残留量分别为 0 .0 98m g/kg和 0 .132 m g/kg,不超过 FAO/W HO关于霸螨灵在苹果中残留限量 1m g/kg的规定 ,因而对人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啶虫脒和仲丁威在水稻、土壤及田水中的残留消解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天津、浙江和山东三地开展了两年田间试验研究,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水稻、土壤及田水中啶虫脒和仲丁威残留量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在0.005—0.5 mg.kg-1添加水平范围内,啶虫脒在水稻、土壤和田水中的添加平均回收率为74.21%—106.5%,变异系数为5.6%—14.2%;仲丁威在水稻、土壤和田水中的添加平均回收率为81.12%—108.6%,变异系数为2.31%—10.9%.啶虫脒和仲丁威的最小检出量分别为3.8×10-11g和2.3×10-11g;在稻米、稻壳、植株和土壤中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1 mg.kg-1,在田水中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05 mg.kg-1.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啶虫脒和仲丁威在水稻植株、土壤和田水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规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模型,啶虫脒在水稻植株、土壤和田水中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分别为7.0—20.4 d、2.8—7.62d和6.7—15.0 d;仲丁威在水稻植株、土壤和田水中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分别为5.7—10.0 d、10.8—15.2 d和2.6—9.5 d.以推荐施药剂量60 g/亩和1.5倍推荐施药剂量90 g/亩,在水稻灌浆期开始第1次施药,最多施药3次,距最后一次施药21 d时,啶虫脒和仲丁威在稻米中的最高残留量分别为0.42 mg.kg-1和0.054 mg.kg-1,低于我国农业行业标准规定的小麦中啶虫脒最大残留限量0.5 mg.kg-1和我国国家标准规定的糙米中仲丁威最大残留限量0.5 mg.kg-1.  相似文献   

3.
烯啶虫胺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烯啶虫胺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残留.烯啶虫胺在棉叶中的平均回收率为99.41%-101.54%,变异系数为2.88%-5.76%;棉籽中烯啶虫胺的平均回收率为79.42%-94.19%,变异系数为1.06%-6.30%;在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96.68%-105.58%,变异系数为1.40%-4.81%.烯啶虫胺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以及最终残留结果表明,烯啶虫胺消解较快,在山东省和河南省两地棉叶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5.75d和5.58d,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为1.45d和1.35d.在棉花上使用10%的烯啶虫胺水剂,按照最高推荐剂量和最高推荐剂量的1.5倍,施药3次,收获期距最后一次施药21d,烯啶虫胺在棉花和土壤中最终残留量均小于0.006mg·kg-1.  相似文献   

4.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代森锰锌及其代谢物乙撑硫脲(ETU)在马铃薯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气相色谱法定量分析,本方法马铃薯中代森锰锌和ETU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5.41%-95.47%和87.71%-92.19%;土壤中代森锰锌和ETU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5.61%-103.09%和91.08%-94.46%.结果表明:代森锰锌和ETU在马铃薯茎叶中消解较快,在合肥市和天津市两地其消解半衰期分别为6.41-7.89d和6.16-7.15d;在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5.26-7.71d和9.80-10.16d.在马铃薯上使用了72%锰锌·霜脲可湿性粉剂,按照推荐剂量的2倍(3240gai·ha-1)最多施药4次,采收期距最后一次施药7d,马铃薯中代森锰锌残留量小于1.0mg·kg-1,ETU小于0.05mg·kg-1.说明该药为低残留、易消解农药.  相似文献   

5.
代森锰锌及其代谢产物在荔枝与土壤中的残留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代森锰锌及其代谢物乙撑硫脲(ETU)在荔枝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80%的代森锰锌可湿粉剂在荔枝树上喷施后,主要残留在荔枝果皮中,且消解速度较快,其中母体消解半衰期为4. 02~5. 14d; ETU消解半衰期为2. 52~3. 24d;代森锰锌及ETU在土壤中消解较快,半衰期分别为5. 63~9. 88d和4. 95~14. 2d。施药1 600mg·L-1,使用4次,末次施药距收获间隔10、20和30d,荔枝果肉中代森锰锌残留量均小于1mg·kg-1,代谢产物ETU均小于0. 02mg·kg-1。该药为易消解农药(t1 /2 <30d),按推荐剂量使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于2006和2007年在济南和杭州2地进行田间试验,采用液液萃取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研究了霸螨灵在棉叶、棉籽和土壤中的残留降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本方法中霸螨灵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1 mg·kg-1(以S/N=3计),霸螨灵添加浓度为0.10、0.50、1.00 mg·kg-1时,其在棉叶、棉籽和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为72.5%~103.1%;霸螨灵在济南和杭州2地的消解趋势基本一致,在棉叶中的半衰期为3.8~4.3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8.8~9.6 d;霸螨灵在棉籽中的最终残留量均<0.01mg·kg-1,在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0.01~0.98 mg·kg-1.建议我国将霸螨灵在棉籽中的MRL(最高残留限量)值定为0.1 mg·kg-1.  相似文献   

7.
恶唑酰草胺在稻田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助加速溶剂提取、凝胶渗透色谱净化和液相色谱测定方法,研究了南京和南昌两地稻田施用w为10%的恶唑酰草胺乳油后,其有效成分恶唑酰草胺在稻田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结果表明,恶唑酰草胺在水稻植株、稻田土壤及稻田水中的消解较快,在南京和南昌两地水稻植株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5和2.2 d,在稻田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1.7和20.2 d,在稻田水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3和2.3 d。在稻田中按照最高推荐剂量和最高推荐剂量的2倍施用恶唑酰草胺乳油,施药1次,在收获的稻秆、稻壳、糙米及稻田土壤中均未检出恶唑酰草胺。这说明恶唑酰草胺为低残留、易降解农药。  相似文献   

8.
对烯肟菌酯在苹果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规律和最终残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烯肟菌酯的最小检出量为4.10×10-13 g,对苹果和土壤中烯肟菌酯的最小检出浓度分别为0.002 mg·kg-1和0.003mg·kg-1,苹果中烯肟菌酯的平均回收率为92.19%-97.69%,变异系数为4.78%-10.71%;土壤中烯肟菌酯平均回收率为100.43%-107.84%,变异系数为2.21%-4.61%.烯肟菌酯在苹果中的消解动态以及最终残留试验显示,烯肟菌酯消解较快,在天津市和合肥市两地苹果中降解的半衰期分别为7.74d和2.91d,土壤中降解的半衰期分别为8.85d和11.09d.在苹果树上按推荐剂量的2倍使用18%氟环唑·烯肟菌酯悬浮剂施药3次,距最后一次施药21d,烯肟菌酯在苹果和土壤中的残留量分别为0.0247mg·kg-1-0.0843mg·kg-1和0.1013mg·kg-1-0.1480mg·kg-1,苹果收获时烯肟菌酯的消解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9.
噻苯隆在甜瓜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噻苯隆在甜瓜和土壤中残留的方法.本方法甜瓜中噻苯隆的平均回收率为90.2%—107.3%,变异系数为3.5%—12.9%;土壤中噻苯隆的平均回收率为81.4%—94.0%,变异系数为3.1%—8.8%.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噻苯隆在甜瓜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结果表明,河南和山东,噻苯隆在甜瓜中的消解半衰期为0.7—1.2d,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为4.1—7.6d.在甜瓜上使用0.1%的噻苯隆可湿性粉剂,按照最高推荐剂量和最高推荐剂量的1.5倍,施药一次,收获期距最后一次施药35d,噻苯隆在甜瓜和土壤中最终残留量均小于0.001mg.kg-1.说明噻苯隆为低残留,易降解农药.  相似文献   

10.
于2012—2013年在湖南长沙进行了50%烯啶虫胺可溶性粉剂(SP)、50%烯啶虫胺可湿性粉剂(WP)、5%烯啶虫胺超低容量液剂(ULV)在水稻植株上的消解动态和稻米中的最终残留试验研究.结果表明,50%SP、50%WP、5%ULV在植株上的半衰期分别为2.1—2.9 d、1.5—2.3 d、0.8—1.2 d,其消解速率为:5%ULV50%WP50%SP,说明烯啶虫胺属于易降解农药,且ULV在水稻植株上消解最快;用3种剂型烯啶虫胺按推荐施药剂量和高剂量对水稻植株最多施药3次(或4次)后,收获的稻米中烯啶虫胺残留量均为未检出(0.05 mg·kg~(-1)).因此,建议我国可暂且以0.5 mg·kg~(-1)为大米中烯啶虫胺的最大允许残留限量.  相似文献   

11.
在湖南长沙进行田间试验,研究10%精(口恶)唑禾草灵·氰氟草酯乳油(商品名:百除)在稻田水、土壤及水稻植株中的消解与残留动态.结果表明:百除中2种有效成分精(口恶)唑禾草灵和氰氟草酯在稻田环境中的消解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精(口恶)唑禾草灵在稻田水、土壤及水稻植株中的半衰期分别为3.51、1.63和2.14 d,氰氟草酯的半衰期分别为3.18、1.61和2.05 d.在推荐使用剂量下,收获稻谷中精(口恶)唑禾草灵和氰氟草酯的残留量低于美国、韩国或日本残留限量标准,因此本试验条件下收获的稻谷食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甲基硫菌灵及其代谢物多菌灵在苹果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苹果和土壤中甲基硫菌灵及多菌灵采用乙酸乙酯提取,提取液经旋转蒸发仪浓缩后经SPE氨基净化柱净化,过0.22μm滤膜后上机,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和272 nm紫外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添加浓度为0.05、1.0、5.0 mg·kg-1时,苹果中甲基硫菌灵的添加回收率在76.3%~108.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1.7%~5.7%;土壤中甲基硫菌灵的添加回收率在90.0%~106.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2.6%~7.4%;苹果中多菌灵的添加回收率在82.7%~109.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8.6%~11.5%;土壤中多菌灵的添加回收率在77.9%~116.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4.8%~7.3%;检测方法满足农药留分析要求。在山东省泰安市、安徽省宿州市、河北省保定市3个试验点两年的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施药后,甲基硫菌灵在苹果和土壤中均很快转化为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在苹果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均小于6.3 d,属于易降解农药。两年三地的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甲基硫菌灵及代谢物多菌灵在苹果和土壤中最终残留量均低于0.05 mg·kg-1,小于我国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RL)3.0 mg·kg-1和欧盟规定的MRL 0.5 mg·kg-1。说明按照推荐的甲基硫菌灵在苹果上的施用方法:施用药量(有效成分)500 mg·kg-1,施药2次,施药间隔7 d,采收间隔期大于21 d,在以上条件下施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吡嘧磺隆在水稻、土壤和田水中的消解和残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水稻(糙米、稻壳和植株)、土壤和田水中吡嘧磺隆的残留分析方法.待测样品通过二氯甲烷或二氯甲烷/丙酮(1∶1,V/V)提取,C18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测定吡嘧磺隆的含量,并研究了2010—2011年北京、安徽和海南等3地水稻、土壤和田水中吡嘧磺隆的消解动态和残留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对水稻、土壤和田水的添加回收率均在73%—10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10%,在糙米、稻壳、植株、土壤、田水中的吡嘧磺隆最低检测浓度(LOQ)为0.005 mg.kg-1,符合残留试验要求.消解和残留试验结果表明,吡嘧磺隆在田水和土壤中的消解符合一级动力学,半衰期分别为5.29—6.42 d和4.99—6.42 d.秧苗期施药,收获时水稻和土壤中均未检出吡嘧磺隆的残留.  相似文献   

14.
啶虫脒在甘蓝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田间试验及气相色谱检测方法,研究了啶虫脒在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var.capitata L.)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结果表明,啶虫脒在甘蓝和土壤中消解较快.在甘蓝中半衰期为1.4~1.6 d,药后3d消解90%以上;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8~1.9 d,药后7 d消解90%以上.3%啶虫脒可湿性粉剂,45、22.5 g·hm-2,施药2次,药后3、5、7 d苹果和土壤中残留量均小于2 mg·kg-1.  相似文献   

15.
氯吡脲在土壤和西瓜中的残留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建立了氯吡脲在土壤和西瓜中残留的HPLC分析方法.氯吡脲的添加回收率大于95%,变异系数小于10%,最小检出浓度为5 μg·kg-1,检测限为0.4ng.对西瓜消解动态的研究表明,氯吡脲在西瓜中消解较快,半衰期为1.20-1.67d;使用剂量为20-30mg a.i. ·kg-1水溶液于雌花开放当天或前后一天均匀喷洒瓜胎(或浸瓜胎)一次,西瓜收获时(施药后40d),样品中未检出氯吡脲残留.土壤消解动态研究表明:使用600 mg a.i.·hm-2的剂量对土壤喷雾,氯吡脲在土壤样品中的半衰期为9.87-15.3d;使用300-600mg a.i.·hm-2的剂量对土壤喷雾,西瓜收获时(施药后40d),土壤中均未检出氯吡脲残留.  相似文献   

16.
噻嗪酮在番茄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了一种固相萃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噻嗪酮在番茄和土壤中残留的方法.方法的添加回收率为79.8%-109.2%,变异系数为2.8%-7.0%.最小检出量为6×10-11g,最低检测浓度为0.01mg·kg-1.消解动态研究表明,噻嗪酮在番茄中的消解半衰期为3.27-3.83d,在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为10.57-12.91d.最终残留试验研究表明,在嚷嗪酮含量为432g(a.I.)-ha-1与216g(a.I.)·ha-1,施药2次和3次的情况下,噻嗪酮在番茄中的最终残留2d为0.076-0.237 mg·kg-1,3d为0.013-0.105mg·kg-1噻嗪酮在土壤中的最终残留2d为0.067-0.294mg·kg-1,3d为0.044-0.197mg·kg-1.  相似文献   

17.
在济南和合肥开展了阿维菌素在棉花和土壤中残留田间试验,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研究了阿维菌素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在添加浓度水平为2~50μg·kg-1,平均回收率为78.2%~98.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6%~6.4%;阿维菌素在棉叶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其在棉叶中的半衰期为0.7~0.8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0.9~1.4 d;阿维菌素在棉籽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均为未检出。建议按照按推荐剂量16.2~24.3 g·hm-2施药,施药1次,其在棉籽中的残留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伊洛克桑36%乳油是目前国内外防除甜菜田杂草的理想除草剂。研究伊洛克桑在甜菜上及其在土壤环境中的消解和残留动态,目的在于提供伊洛克桑在登记资科中不可缺少的残留数据,同时为制订伊洛克桑在甜菜上的“安全使用标准”提供依据。1984年至1985年在浙江、北京、黑龙江等试验基地采用伊洛克桑83ml/亩、125ml/亩和167ml/亩的三个剂量施药除草,在施药后92—106d,甜菜块茎和土壤中伊洛克桑的残留量均未检出。建议伊洛克桑在甜菜上的安全间隔期为106d,允许残留量为0.1mg/kg,使用药量为83ml/亩,施药方法为喷雾,施药次数为1次。  相似文献   

19.
霸螨灵在苹果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试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报道了霸螨灵在苹果上残留动态的研究情况。霸螨灵在苹果果实中的原始沉积量1995年和1996年分别为0.470和90.761mg/kg,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5和3.5d,两年试验结果消解趋势基本一致。按推荐剂量2000倍液和高剂量1000倍液分2次和3次施药,14d后测定,霸螨灵在苹果中的残留量分别为0.098mg/kg和0.132mg/kg,不超过FAO/WHO关于霸螨灵在苹果中残留限量1mg/k  相似文献   

20.
噻虫嗪在马铃薯中的残留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立了噻虫嗪在马铃薯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并研究了其在马铃薯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样品经甲醇超声提取、二氯甲烷液-液分配和Pesticarb/NH2SPE净化后,通过HPLC-UVD检测.该方法的添加回收率为80.5%—97.3%;变异系数为2.8%—9.8%;最小检出量为1.3×10-10g;最低检测浓度为0.01mg.kg-1.残留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噻虫嗪在马铃薯植株中的消解半衰期为1.83—1.92d.用药量56.25—84.375g(a.i.).ha-1,施药2—3次,施药后第1天马铃薯中噻虫嗪的残留量低于欧盟规定的MRL值(0.1mg.kg-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