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叶片是植物应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的器官,叶解剖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了树木对特殊生境的适应能力.为阐明植物对干旱生境的适应特征,对鲁东丘陵石灰岩山地同质生境内11个树种叶片以及叶脉的解剖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各树种均为异面型叶,该类型叶片在解剖结构上具有显著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区分.叶表皮厚度在不同树种之间无明显差异,但上表皮普遍较下表皮厚(上表皮平均厚度为34.66μm,下表皮平均厚度为17.87μm).分别按乔、灌、藤3种生活型进行统计,发现叶片上下表皮厚度在生活型之间差异并不显著.各树种叶片均具有较发达的栅栏组织,而海绵组织排列较为稀疏.栅栏组织厚度与海绵组织厚度平均比值为2.42.在叶脉解剖结构中,各树种1级叶脉木质部厚度与韧皮部比值在1.43-5.30之间,且在树种间有显著差异,但该比值在乔、灌和藤3种生活型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叶脉解剖性状与叶片解剖性状存在显著相关(P 0.01).栅栏组织厚度与海绵组织厚度比值、叶脉木质部厚度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了树种对干旱生境的适应能力.本研究从叶解剖特性方面阐明了叶片对干旱生境的适应特征,可为未来干旱瘠薄山地植被修复树种选择提供参考.(图4表4参48附图2)  相似文献   

2.
蒙古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是中国西北干旱地区植物群落主要建群种之一,对生态环境恢复有着重要意义。以26个蒙古沙冬青群落植物叶片为试验材料,利用石蜡切片法观察叶片解剖结构,测定了叶片厚度、上、下表皮细胞厚度、上、下栅栏组织厚度、叶脉厚度6项叶片结构指标,随后通过Pearson’s相关系数和冗余分析法(RDA)分析叶片解剖结构与生态因子(经度、纬度、海拔、年均温、年均降雨量、生长季降雨量、太阳辐射、蒸汽压、有机质、土壤水分、土壤全氮、土壤全磷、土壤pH)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为了适应高温、干旱的生长环境,蒙古沙冬青叶片表皮肥大,叶肉全部栅栏化,主脉突出,维管束发达,具有典型的旱生结构;(2)叶片厚度、上表皮细胞厚度与辐射存在显著相关性,上、下表皮细胞厚度与纬度、年均降雨量、生长季降雨量、蒸汽压、土壤全氮存在显著相关性,上栅栏组织厚度与年均降雨量、生长季降雨量存在显著相关性;(3)RDA分析表明:影响蒙古沙冬青叶片解剖特征变化的生态因子大小排序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空间因子。研究结果能为蒙古沙冬青植物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研究区域尺度上植物叶片C、N、P含量及其计量特征,对于了解植物对区域环境适应及其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贵州喀斯特区域植物叶片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区域环境的响应,通过搜集整理已发表的文献数据,分析了贵州喀斯特地区101个采样点的植物叶片的C、N、P的化学计量学特征,并研究了它们与气候、纬度、海拔、土壤养分等环境因子间关系,比较了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化学计量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1)贵州喀斯特地区植物叶片C、N、P计量特征表现出不同的变异程度,其中,叶片C含量变异系数最小,属弱变异性;叶片N含量和N:P属中等变异性;而叶片P含量、C:N、C:P均属强变异性。2)基于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表明,贵州喀斯特地区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采取不同的生态适应策略应对变化的环境。3)区域尺度上,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受海拔、气候及土壤养分的共同影响,但植物叶片C、N含量受气候环境的影响更为显著,而叶片P含量可能受限于土壤TP含量。该研究认为,贵州喀斯特区域植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趋于发育一套适应异质性强、生态脆弱的叶片性状组合,表现为较高的C含量、C:N、C:P以及较低的N、P含量。  相似文献   

4.
沙芥幼苗叶片解剖结构和光合作用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干旱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和叶片结构的影响,明确植物光合作用和结构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本研究以沙生植物、中国特有种---沙芥为材料,采用Li-6400光合仪和常规石蜡切片法,研究了干旱胁迫下沙芥光合参数、叶片解剖结构的变化,结合前期对沙芥叶片内活性氧物质含量变化的研究,试图阐述沙芥叶片应对干旱胁迫的机制,揭示沙生植物—沙芥在干旱环境中的生存策略,为植物耐旱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含水量下降,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叶片厚度、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呈下降趋势;海绵组织厚度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呈上升的趋势;气孔限制值(Ls)、水分利用率(WUE)、栅栏组织和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和叶片组织结构紧密度(CTR)呈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在土壤含水量大于39% WHC时沙芥光合和结构受影响较小,在土壤含水量低于39% WHC时,沙芥光合作用受到抑制,而叶片紧密度变大,能够较好的抵御干旱环境。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沙芥幼苗叶片光合作用的下降是非气孔因素造成的,且其叶片结构的变化会影响光合作用,光合作用通过产生活性氧对结构也有影响。说明沙芥能够很好的适应中度干旱以上的环境,在重度干旱环境中沙芥通过调节叶片结构以适应环境,这可能是沙芥能够在沙漠地区生存繁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北京路边9种植物叶片表面微结构及其滞尘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等9种常见于北京市区主干道旁的园林植物的叶片为研究对象,采用环境扫描电镜(Environment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ESEM)对这些植物叶片的气孔、表皮毛等微形态特征及其对颗粒物的滞留作用进行观察和描述,并对在叶片上滞留的颗粒物进行能谱分析。结果表明,植物叶片是滞留大气颗粒物的主要器官之一,叶片上下表皮的微结构差异影响其对颗粒物的滞留潜力。叶片上的细纹结构、细胞之间的间隔、气孔等部位镶嵌着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叶片表皮的细纹结构越密集、细胞之间的间隔越小、气孔密度越大,对颗粒物的阻滞作用越明显。另外,叶片表皮毛能够对颗粒物起到一定的滞留作用。植物分泌的液态状物质能够粘滞颗粒物。除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外,其他8种植物叶片表面滞留的粒径介于0.1~0.5 mm之间的颗粒物最多,介于0.5~1 mm之间的次之,粒径1 mm以上的颗粒物数量最少。通过能谱分析发现,C和O在植物叶片滞留的颗粒物中广泛存在;Si、Fe、Mn等在大多数植物叶片上也有发现。以北京西三环这一市区主干道为例,根据不同元素在植物叶片上的积累,基本可以判断,植物借助叶表皮微形态学结构特征,在富集颗粒物的同时,对以燃油型、燃煤型和工业生产排放的颗粒为主的大气污染物具有净化作用。  相似文献   

6.
运用生态解剖学的方法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海拔梯度上乡土优势灌木——四川黄栌(Cotinus szechuanensis)的叶片解剖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观测的解剖学参数有叶片总厚度、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P)、海绵组织厚度(S)、P/S的比值、主脉厚度(V)、主脉中直径>50μm导管分子的数目及直径.结果表明:1)四川黄栌叶片具有中生型结构特征,但在不同海拔高度存在差异,这是其适应干旱环境的结构基础.随着海拔的升高,叶总厚度、栅栏组织厚度、P/S值和主脉厚度以及导管分子数目等均呈增大趋势,而导管分子直径减小;表皮厚度、海绵组织厚度等无明显差异.2)多元统计分析显示,叶肉组织厚度和叶片总厚度主要受温和度的影响,并随着温和度的降低而增大;P/S值和导管分子数目主要与年降水量和土壤含水量的变化有关,随着水分增加,P/S值和导管分子数目增大,而导管分子直径减小.因此,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地区年降雨量、土壤含水量与温和度是影响四川黄栌叶片解剖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图1表3参28  相似文献   

7.
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 Lam.)、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 Kuang er H.C.Fu)和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 Kom.)是内蒙古高原锦鸡儿属(Caragana Fabr.)从东到西分布的3个地理替代种,均为多年生灌木,具有重要的生态和饲草价值.选取内蒙古高原自然分布的4个小叶锦鸡儿种群、7个中间锦鸡儿种群和2个柠条锦鸡儿种群,利用扫描电镜对其叶表皮特征进行观察测定,并结合气侯因子、土壤因子分析环境对锦鸡儿叶表皮特征分化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锦鸡儿都密被表皮毛,气孔下陷,具有角质层,为旱生特征. 13个种群叶片上表皮的表皮毛密度、气孔密度、气孔指数平均值(±标准误)分别为212.44 (±127.80)个/mm~2、309.40 (±103.38)个/mm~2、10.17 (±3.21),叶片下表皮分别为184.60 (±132.74)个/mm~2、254.20 (±112.83)个/mm~2、9.66 (±4.03).从东到西分布的3种锦鸡儿,表皮毛密度呈现增加趋势,上表皮气孔密度呈下降趋势.种群间表皮毛密度、气孔密度、气孔指数和气孔大小都有明显差异(P0.05),小叶锦鸡儿和中间锦鸡儿的表皮毛密度变化最大,其次为气孔密度,而柠条锦鸡儿的表皮毛密度变化最小,气孔指数及密度变化较大.环境差异对3种锦鸡儿的表皮毛密度、气孔大小及分布影响较大,但不同类型锦鸡儿对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不同,采取了不同的对策以适应干旱环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年均降水量、有效积温、日照时数、土壤全氮、土壤全磷和土壤有机碳对表皮微形态特征变化有显著影响(P 0.05).本研究表明3种锦鸡儿叶表皮的微形态特征受气候环境因子显著影响,同时为应对环境变化产生了适应分异;结果可为预测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植物的适应机制及保护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图5表8参46)  相似文献   

8.
5种喀斯特生境植物叶片解剖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国喀斯特地区几种不同生活型植物——常绿植物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Lour.)、竹叶椒(Zanthoxylunarmatum DC),落叶植物红背山麻杆(Alchornea trewioides Muell.),草本植物石上莲(Oreocharis benthamii Clark var.reticulata Dunn),草本植物单枝竹(Monocladus saxatilis Chia,Fung et Y.L.Yang)的叶片形态解剖特征(叶片厚度、气孔密度、气孔结构等)进行了观察和测量,发现差异较大:竹叶椒角质层较厚,红背山麻杆的叶片较厚,单枝竹叶片上下表皮均有气孔,桂花气孔密度最高,石上莲的气孔纵径最长.结果表明:1)喀斯特生境植物存在着普遍的抗旱功能性解剖结构,用以适应喀斯特地区的特殊干旱气候;2)不同生活型植物对干旱选择的策略不同.表3参20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L.tridentata叶片在解剖学方面适应干旱的特征以及叶片的保水特性,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L.tridentata叶片的解剖结构,同时测定叶片保水曲线。结果显示:L.tridentata叶片厚233.6μm,表皮细胞大,具有较厚的表皮细胞外壁与角质层,上表皮外壁与角质层总厚度为23.7μm;栅栏组织发达,在叶片中占55%,细胞细长,排列紧密。从叶片保水曲线上看,L.tridentata叶片从失水到基本恒重的时间为120 h左右,显示其叶片抗脱水能力强。  相似文献   

10.
根据草地"四度一量"和气象信息,从内蒙古鄂托克旗荒漠草原18个样点中选取4个,依草地干旱及利用程度由东向西划分为对照(CK)、轻度退化(LD)、中度退化(MD)和重度退化(HD)。利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对应分析法,对各退化程度上的狭叶锦鸡儿(Caragana stenophylla Pojark)叶片解剖结构进行了观察和研究,以探讨自然条件下,不同生境狭叶锦鸡儿对干旱胁迫梯度(退化梯度)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1)叶片解剖结构横切面为"V"型向内弯折,不同解剖结构对干旱胁迫响应敏感度不同,可塑性存在较大差异,可塑性较大解剖结构与干旱胁迫相关性较大;(2)对照和轻度退化条件下,叶片宽度(K)较大,其余结构尺寸均相对较小。中度和重度退化条件下,叶片厚度(H)、远近轴栅栏组织厚度(XBZ、SBZ)、上下表皮细胞直径(SBX、XBX)、上下表皮细胞壁厚度(SBB、XBB)和上下表皮角质层厚度(SBJ、XBJ)均较大。在长期干旱胁迫下,草地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狭叶锦鸡儿为适应生境形成了与环境相适应的解剖结构,这种较强的适应性是其能够广泛分布的基础和保证。  相似文献   

11.
利用过滤的天然珍珠养殖水参照BG11配制加富培养液,将1株能促进鱼害微囊藻生长的微小杆菌属菌株(Exiguobacterium sp.013,简写为E.sp.013)进行纯化扩大培养后与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平裂藻(Merismopedia sp.)和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按一定菌、藻密度比例同时接种后进行为期24 d的培养试验,利用特定生长率和细胞密度等指标观察并检验E.sp.013菌株对4种蓝藻生长的影响,同时检测培养液中优势菌群的数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E.sp.013菌对铜绿微囊藻、水华微囊藻和惠氏微囊藻具有显著促生长和延长稳定生长期作用,对平裂藻不具有显著促生长作用,但对延长其稳定生长期具有显著效果;试验培养过程中E.sp.013菌落数量占所有菌落总数的比例始终高于46%,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表明E.sp.013菌具有调控其他菌群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南京城市西部历史时期是城市的重要边界,现在逐渐演变成老城与新区之间的核心地带,成为公共活动的重要地区,保护其自然、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对其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梳理遗产点的历史概况、现状及其分布情况,提出规划遗产廊道的意义,探讨规划的具体思路,为南京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洞庭湖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姜加虎  黄群 《生态环境》2004,13(3):354-357
洞庭湖湖内冬枯水季节,有芦苇面积530km^2,草地面积800余km^2,泥滩地面积367km^2,天然水域面积约993km^2。湖洲之间隔水相望,河沟水系纵横交错,具“水浸皆湖,水落为洲”的地貌特征,呈现出支离破碎的形态面貌和典型的自然湿地景观。文章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对洞庭湖的生态环境承载力或环境压力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前常用降水量乘以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的方法计算降水入渗补给量,此法不能表现降水特征、蒸发等因素对降水入渗补给的影响.为解决不同时间尺度、不同降水特征和蒸发情况下的降水入渗补给量,在分析郑州地下水均衡试验场地中渗透仪实测入渗量、降水和蒸发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均匀设计法选取最优的与降水入渗补给量关系密切的前期降水量和蒸发量的期次,然后利用回归分析建立各岩性和埋深的年、月和日尺度上的降水入渗函数,可以比较准确的计算降水入渗补给量.表3,参9.  相似文献   

15.
基于RS和GIS的嫩江下游土地沙漠化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4、2008年的MODIS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在ArcGIS 9.0、ERDAS IMAGE 9.0等软件支持下,利用FRAGSTATS软件分析土地沙漠化的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沙漠化土地以轻度和中度沙漠化土地为主;各景观要素的边缘密度和斑块密度呈现一致性的减少,表明斑块形状趋向简单,景观整体破碎化程度降低,边缘效应影响减小;除水域景观外,其他景观要素的形状指数和分维数都呈现一致性的下降,表明整体景观的形状都向着简单化和稳定性方向发展,各景观要素的散布与并列指数和聚集度指数都呈现一致性的增加,反映出各要素斑块趋向大型化发展,景观整体连接度增强,破碎化程度降低,景观相互作用和空间关系增强.  相似文献   

16.
何正坤  马小兰  孙猛  董军  耿芳兰 《生态环境》2011,20(11):1731-1734
实验主要研究了地下水水化学成分对类Fenton法氧化去除硝基苯的影响。采用天然细砂模拟地下含水层介质,利用砂样中的原位铁做催化剂进行类Fenton氧化硝基苯实验。通过不同硝基苯和过氧化氢摩尔比的类Fenton实验,确定两者的最优物质的量比。然后模拟配制Na-SO4、Na-Cl、Ca-HCO3和Ca-SO4型4种水化学成分不同的地下水,在硝基苯和过氧化氢最优物质的量比情况下,研究了地下水水化学成分对类Fenton法氧化去除地下水中硝基苯的影响。反应在棕色瓶中进行,并用20℃恒温培养振荡器,以120 r.min-1的频率对其振荡。分别在10、30、60、90和120 min时取样,用气相色谱法检测硝基苯的质量浓度。结果表明:硝基苯和过氧化氢的最佳物质的量比为1∶200;地下水的水化学成分对类Fenton反应有重要影响,Na-SO4、Na-Cl、Ca-HCO3和Ca-SO4型地下水中硝基苯的最终去除率分别约为91%、92%、75%、82%,反应所需的时间大约为90、30、120和30 min。因此,类Fenton法对硝基苯污染地下水的原位化学修复具有较好效果,研究结果可为硝基苯污染地下水的原位化学修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竹林挥发物主要成分对疾患动物模型生理代谢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诱方法造模制备高脂血症SD大鼠模型,考察了α-蒎烯模拟物-松节油对造模高血脂症SD大鼠血脂代谢指标的影响,以期对竹林释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保健、疾疗效果进行科学评价.结果表明,在实验浓度范围内,α-蒎烯模拟物-松节油对高脂血症SD大鼠的体重无显著影响;能降低其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并表现出数量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不同饲粮对生猪产污情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精饲料和精青配合饲料饲养下育肥猪排污量和主要污染物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与饲喂精饲料相比,饲喂精青配合饲料的生猪产粪量降低18.97%,产尿量降低38.56%.精饲料饲养50d后,生猪体质量仅比精青配合饲料饲养平均增加1.5kg,采用精青配合饲料饲养的生猪体质量每增加lkg饲料成本投入比精饲料饲养减少21.68%.精青配合饲料喂养生猪不仅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还可节约饲料投入成本,提高养猪效益.  相似文献   

19.
对《居住区大气中甲醛卫生检验标准方法分光光度法》(GB/T16129-1995)中实验条件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表明进口和天津显色剂的灵敏度有差别,但对测定结果无影响;最佳显色时间为2-8min;样品在0℃~4℃条件下保存4d对测定无影响。  相似文献   

20.
pH和添加有机物料对3种酸性土壤中磷吸附-解吸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pH和添加有机物料对红壤、砖红壤和水稻土中磷吸附-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砖红壤和水稻土中磷的吸附量和解吸量均随pH的升高而降低,pH对红壤中磷吸附和解吸的影响很小。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铁、铝氧化物含量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磷吸附的主要因素。红壤的CEC和有机质含量很低,铁、铝氧化物含量高,因而对磷的吸附量最高。砖红壤和水稻土CEC较高,土壤表面对磷的排斥作用较大,而且较高含量的有机质覆盖了土壤表面的磷吸附位,因此这2种土壤对磷的吸附量低于红壤。添加稻草并进行恒温培养可使红壤和水稻土对磷的吸附量显著减少,但对砖红壤中磷吸附的影响较小。添加稻草使土壤磷的解吸量和解吸率增加,从而增加了土壤中吸附性磷的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