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德兴市发展循环型旅游产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矿业城市探索转型之路的大背景下,通过系统分析的方法对中国“铜都”德兴市发展旅游产业的转型时机、资源环境和文化背景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德国鲁尔区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发展循环型旅游业进行比较与借鉴,就发展循环型旅游产业的模式、机制和内在驱动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然后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紧密结合德兴市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背景,通过“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再生旅游资源”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地构建区域循环型旅游产业链。为德兴市在当前条件下发展循环型旅游产业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旅游循环经济视角下景区垃圾处理的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旅游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废物之一,景区垃圾主要来源于旅游者、旅游服务企业、生物新陈代谢、建设项目、办公等方面。景区垃圾是一把“双刃剑”,处理不当会影响游客体验、损害旅游形象、危害人身健康、威胁旅游安全、影响旅游可持续发展,但若处理得当会变成宝贵的财富。旅游循环经济对景区垃圾处理提出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要求。生态综合处理模式是在综合焚烧法、填埋法、堆肥法等传统处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的适合旅游循环经济要求的景区垃圾处理的新模式,不仅解决景区垃圾的出路问题,而且再造的景观具有美化环境的作用,还可以培育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  相似文献   

3.
旅游景区是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充分发挥旅游景区的在经济增长中的促进作用,必须加强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在景区的环境保护工作中要充分的发挥环境信息披露的借鉴作用,注重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结合景区自身的环境特点,加强经营管理和资金的引进,提出旅游景区实施环境信息披露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以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为基础,初步构建了武夷山风景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及相关资料的分析,对各分量旅游环境承栽力进行测算,得出:景区的限制因子为经济旅游环境承载力,景区的适宜承载力为8000人次/日,极限承载力为9600人次/日;武夷山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利用现状为全年弱载,旺季超载,旺季高峰日严重超载,旅游淡季适载;景区各景点承载力利用水平不同,游客多聚集在九曲溪、天游-云窝景区。在旅游环境承载力测算的基础上,提出时空分流、加大对外的宣传、新增游览线路等调控措施解决景区超载和弱载问题.为武奏山世界遗产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旅游景区厕所粪污生态化处理技术是解决旅游景区环境污染、改善游客游览体验及防治疾病传播的重要基础,但受旅游景区地理位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游客的环保意识等条件的影响,国内各旅游景区粪尿收集及生态化处理水平有较大的差异.本文针对当前旅游景区厕所粪污的收集和处理问题,综述了旅游景区厕所粪污收集转运方式与处理技术,分析了技术特点、工程应用效果及技术选择应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景区承载力是旅游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由于现有景区承载力估算模型以景区由“均质的可游览空间”构成为假设前提,通过面积和游客单位游览面积进行景区承载力的估算,未涉及游客进入景区游览行为的动态性。由于游客不能瞬时填满整个景区,景区承载力具有时空特性,故建立景区动态承载力计算的概念模型,并构建以停留区、通道以及出入口等要素为空间实体的网络结构逻辑模型,从而提出基于网络结构的景区动态承载力估算方法,选取南京总统府景区作为实验区域,验证所提出的模型和算法。将地理信息科学应用于旅游管理,有利于确定景区承载力的具体量化水平,使景区管理分时管控措施得到有效发挥,进而促进旅游景区实现更高质量的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
庐山旅游景区环境保护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庐山风景秀美、人文历史丰富,伴随着庐山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庐山环境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了解游客关于庐山旅游景区环境的看法,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水、空气、固体垃圾的污染现状,提出了改善庐山旅游环境质量的举措,将为庐山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2012年五台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景区生态承载力和景区生态和谐度等,同时分析了旅游活动各要素的旅游生态足迹以及旅游活动各要素对景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12年五台山景区总旅游生态足迹为21421.09hm2,人均生态足迹为0.00527612hm2/人,总旅游生态承载力2079.46hm2,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为0.000513hm2/人,旅游生态和谐度为10.2848,说明五台山景区处于不和谐状态,造成不和谐发展的主要原因有:第一,游客人数在逐年增加,而景区的空间是有限的;第二,景区的能源利用率低,景区餐饮方面规划不合理,导致能源浪费,景区交通方面,交通设施还不是很完善,导致化石燃料利用率不高,选择自驾游的游客多;第三,景区内部旅游线路不合理,因此,导致高峰期出现人挤人的局面。为此,第一,从游客角度出发,应该提高游客的素质,充分调动游客的低碳环保意识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第二,从景区管理者出发,调整旅游交通能耗结构,尽量使用低碳排放、低污染的燃料;建设生态低破坏的景区停车场与道路。第三,从旅游中间商角度出发,酒店必须发展低碳旅游住宿,提供简易舒适并能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酒店;根据旅游消费者需求提供有针对性地个性化服务;在客房、餐厅、厨房等细节上节水,建立完善的水计量、分析体系;酒店减少一次性日用品的提供,实施酒店垃圾分类回收等减少浪费的举措。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分析山地旅游景区的气象、环境、地理特征及近年来山地旅游景区雷电灾害特点,总结山地旅游景区雷电灾害损失类型,创建景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并通过对山地旅游景区整体人员生命损失风险评估方法的具体描述介绍山地旅游景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及注意要素。  相似文献   

10.
关于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分析方法和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描述了循环型社会和循环经济及其遵循的生态学原则,并提出循环经济的社会依托和循环型社会的核心内容等理论观点;进而从多种角度提出了循环型社会的研究层次和方法;最后提出了循环型社会建立步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盘山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旅游环境容量的综合实现的定量评价模型,结合盘山风景区环境特征,分析了盘山风景区的旅游生态环境容量、旅游空间环境容量、旅游设施环境容量以及旅游者和社区居民的心理感应环境容量.分析结果表明,旅游空间环境容量和旅游设施环境容量是盘山风景区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景区开发管理部门应适当增加山体游览线路的长度,适当增加文化、娱乐设施,以充分开发景区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2.
选择典型的海岛型旅游区——蜈支洲岛旅游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旅游容量体系,定量研究了该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结果表明,该旅游区的生态环境容量、功能设施容量、空间环境容量和社会环境容量分别为10 400、7 200、8 910和17 000人次/日。功能设施容量和空间环境容量成为制约景区接待规模的限制因子。提出新建和改建基础服务设施、建立淡旺季两套管理措施、新建景点和扩建游步道等措施,来提高蜈支洲岛景区的整体环境容量并缓解旅游旺季带来的环境容量超载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公益旅游成为一种时尚旅游,红色旅游面临转型升级的同时,红色景区有必要考虑将公益旅游注入红色旅游范围内,开发新的产品类型,从而增进红色景区的持久吸引力。在总结归纳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中关于公益旅游产品开发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井冈山区域公益旅游发展的阶段性,探索了公益旅游产品的"政府+"、"高校+"、"旅游社+"、"非营利组织+"等开发模式。通过调研井冈山区域存在的社会发展问题,了解其公益项目需求,结合区域旅游资源特色,提出可开发关爱儿童类、扶贫脱困类、环境保护类、文化传承类、项目研究类等专项公益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14.
旅游业对旅游环境的影响日益显著,保护旅游环境对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借助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武当山景区旅游管理者、旅游经营者、原住民和游客之间的关系对旅游环境(包含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并提出旅游环境保护的措施,强调在保护武当山景区的旅游环境中,各利益相关者应明确自己的角色,并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337个地级以上城市内的5A和4A级景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总体分异指数(GDI)并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等方法,从省级、城市群、城市等不同空间尺度,对2001—2019年中国高等级旅游景区资源时空演化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4A级景区主导了中国高等级旅游景区数量与增长率的变化趋势,2015年之后增长速度进入相对平缓状态;(2)时序上,中部和东北地区的各省份高等级旅游景区数量较少,但增长率较高,而西部省份则均相对较高,东部省份则是数量最多但增长率最低,到2017年西部超过东部,数量最多;城市规模与高等级旅游景区数量呈正比,与增长率呈反比;(3)空间上,中国高等级旅游景区分布密集程度逐年升高,呈现出主要依托东部沿海地区与中部地区城市群集聚分布的特征,且空间热点、次热点地区占主导地位,形成了“两点集聚—多极多区—集群集聚”的空间演化格局;(4)GDI指数随着研究尺度的缩小而增大,空间尺度越小,高等级旅游景区资源的差异越大;(5)中国高等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主要受社会、经济、资源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其中人口规模、旅游经济、人文资源是共同的最为关键的因子。研究结果可为优化中国景区资源空间布局以及旅游业高质量及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6.
麻学锋  杨雪 《自然资源学报》2019,34(9):1902-1916
旅游景区既是旅游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核心载体,也是最主要和最根本的旅游供给。基于大湘西高级别旅游景区数据,引入高级别景区发展差异指数,运用标准差椭圆分析法、核密度估计、全局空间自相关等多种空间统计方法,对2007年、2012年和2016年大湘西高级别旅游景区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测度,并运用全局回归(OLS)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分析大湘西高级别景区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大湘西高级别景区空间分布总体走向为东北—西南方向,且整体呈现小幅度逆时针旋转;高级别景区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出由“三核心两区县”向“一极多点”再到双核带动的“遍地开花型”空间格局的演化;高级别景区数量的空间正相关性不断减弱,且其在空间上的分布呈现一定的集聚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交通条件、旅游资源因素对大湘西高级别景区空间分布格局影响显著,且不同影响因素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异质性。研究结论可为全域旅游背景下深化旅游景区体制机制改革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西安碑林旅游环境容量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荣  李小丽 《陕西环境》1997,4(1):29-31,14
本文从旅游地理学角度,结合我们几年来连续对碑林景区游客的抽样调查工作,试对碑林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加以分析,并就有关问题提出了我们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循环型企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力量。从"技术链、产品链、价值链"融合发展的视角,分析循环型企业"三链"融合的概念内涵和重点工作,以福建省晋江东风橡胶有限公司为案例,研究循环型企业"三链"融合发展的实现途径,并从政府经济管理角度,提出推进循环型企业"三链"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为解决循环型企业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技术创新不足等现实问题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景区治理是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伴随着全球一体化发展,国际旅游组织在景区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凸显。以路径创造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以黄山风景区为例,构建了旅游发展的路径创造分析框架,探讨在国际旅游组织介入背景下,山岳型景区治理模式的演化过程及其影响。研究发现:(1)国际旅游组织介入改变了景区治理主体和治理结构,为黄山风景区治理创造了新的路径,也是推动其治理模式演化的重要力量。(2)从申报主体、作用路径、涉及范围、影响内容与介入成效等5个维度具体分析,黄山风景区加入国际旅游组织后经历了三次路径创造,并产生了明显的不同效应。(3)国际旅游组织介入对黄山风景区内部治理、毗邻社区参与治理经验输出三个方面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关于促进我国循环型社会建立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建立循环型社会是国际社会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提出的一种新的社会发展理念。目前,许多国家已经开始以立法的方式来保障循环型社会的建立和发展。本文在对循环型社会的概念、建立循环型社会的理论基础、基本要求及国外有关立法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对在中国建立循环型社会及进行相关立法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