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使高等职业教育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已成现实。通过剖析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必然性和现实问题,阐述了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道路。指出转变观念,创办特色区域合作教育,实现真正合作交流,限制虚假合作,加强自身建设等,是实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2.
农业高校科技评价体系目前还存在评价指标单一、评价方法简单、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引导激励不足等问题,农业高校应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建设为着力点,通过组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方式,积极探索农、科、教一体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深化农业高校科技评价改革,对于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校是国家基础研究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国家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高校科技活动投入得合理与否,很大地影响着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开展的好坏。十一五期间,地方高校在发表论文、申请专利、获取经费等方面虽有明显增长,但都低于部属高校。与部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科技人力资源与科技经费的投入不够,科技投入各方面的配置不够合理。地方高校需要采用相应的政策来引导科技人员积极开展科研活动,采取各种措施来完善科技队伍的结构,增加对科技人员科研经费的投入,以促进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工作。  相似文献   

4.
高校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金融创新的重要发展区域。作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产物的科技金融,在高校科技园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金融服务与资本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5.
高校是人才、信息、知识、技术、设施等创新要素的集聚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中坚。在全球化背景下,创新驱动成为各国共同的思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在全球化科技合作背景下所具有的作用不可忽视,它是全球化科研合作的重要力量,也是进行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实施者。高校必须依据全球化科研合作的背景要求建立适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6.
政府作为高校科技创新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其在高校科技创新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推动高校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政府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加大高校科技投入力度,注重高校科研合作形式的有序性和多样化,重视知识产权制度和制定吸引高校科技人才的政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校科技企业的蓬勃发展,证监会积极鼓励高校科技企业特别是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型公司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以及新三板上市。面对这种形势,高校科技企业应积极做好上市准备工作,特别是要做好上市过程中涉及的国资管理和规范化建设,科学合理地为科技成果产业化获取资金、打造品牌、赢得声望。摘要:  相似文献   

8.
高校科技公司具有科技研发的资源优势,但在市场机制下,还必须重视技术导向与市场导向的一致与融合,才能使科技产业的运营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与需求。在高校科技公司做大做强并最终形成规模的进程中,科技的不断创新,管理的不断完善、营销策略的不断优化等就成为关键环节,是高校科技公司应对市场变化的良策。  相似文献   

9.
高校科技资源是代表地方科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实现地方高校科技资源共享,对于提高科技资源的社会利用效率、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方高校应以资源共享为核心、以政府统筹为措施、以经济调节为手段、以完善服务为宗旨,构建开放、高效的科技资源共享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0.
985工程院校在原创性科研、高新技术成果应用转化等方面具有一般院校难以比拟的优势地位,对其科技投入与专利产出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我国985高校2008~2012年科技经费投入、科技人力投入、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专利许可与转让等面板数据进行描述统计、简单时间序列以及与高校总体的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我国的高校科技投入资源集中于985高校,985高校单位人力的经费投入显著高于普通高校,科技投入质量较高;专利产出方面,985高校的专利产出质量高、结构优化;然而,985高校的科技投入与专利产出的效率并不高,并且发展趋势堪忧。建议要优化985高校科技人力投入的结构,稳定985高校科技投入的经费强度。  相似文献   

11.
国际化是大学一种新的发展方向,是大学向高级形态不断演化的结果,国际化已经成为大学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决定性因素。大学国际化必须融入经济全球化以及资源全球共享的浪潮中,以国际化为推动力,在全球范围内吸收和使用各类国际化资源,由此形成大学国际化能力。国际化将在大学创新发展中起着支撑引领作用,并促使大学发展模式的转变,由此形成大学新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美国硅谷作为高科技创新中心和引擎,引领世界科技革命和技术创新的潮流。中国武汉的光谷也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依靠坚持自身体制创新和科技机制创新,展现出了独特的中国模式。我国高校应借鉴硅谷、光谷的成功经验,明确学校与企业各自的权责,提高科技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健全运行机制,推动高校科技创新体制建设。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科技资源的研究与创新。目前我国高校在科技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着资金不足、人才流失等问题,需要对人力、财力、物力及成果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政府要转变职能,强化对高校科技资源的管理力度;建立健全机制体制,构建科研创新体系;合理扩大高校科技资源的入口规模;重视高校科技资源的使用价值,提高综合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
城市国际化是指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金融、贸易、交通、科技、教育、文化、艺术等活动的辐射力、影响力和控制力不断冲破国界走向世界的动态过程,是与经济全球化共生的一种城市现象。加快融入全球化进程,全面推进城市国际化,是郑州加快融入全球经济,提高郑州市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战略。  相似文献   

15.
高等院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使命。在对影响江西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指标分析的基础上,从科技创新基础能力、科技创新投入能力等方面着手,建立江西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将有利于推进江西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信息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对于所需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渐提升,要求所需人才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才干,而且个人素养要相对好。这就使得一专多能型的人才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有一定的优势,各高校为了适应社会需求,也在逐步向这个培养目标靠拢,于是,音乐教育作为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美育教育,逐步被提上重要的日程,并且越发受到关注。音乐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和熏陶大学生的情操,其教育目标是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虽然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提倡,近些年高校的音乐教育有了一定的改善和改进,但是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对高校音乐教育进行了简单的探析。  相似文献   

17.
以绿色科技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是把双刃剑,它在推动人类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使人与自然关系的冲突不断升级.在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21世纪,必须充分发挥科技的积极作用,消除或减小其负面效应.绿色科技作为一种人与自然双赢的科学技术,是通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力发展绿色技术的根本目的在于努力减少或减轻科技对环境和生态的消极影响,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本文在阐述绿色科技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绿色科技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探讨了如何在中国发展绿色科技及绿色科技产业.  相似文献   

18.
将绿色科技纳入我国科技发展总体规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单纯追求近期效益和环境意识尚未觉醒时,人类所发展的生产技术许多是以征服自然为目的的,往往带有很大的缺陷或者说多是不完全的。这种技术所造就的生产力是空前的,其造成的环境影响也是前所未有的。目前,人类社会面临着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问题、酸雨危害、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以及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为摆脱困境,人们希望发展能促进人类长久生存与发展的生产体系和生活方式以及相应的科学技术,这就是“绿色科技”。它强调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保护增殖,强调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和无污染的绿色产品,提倡文明的、适度的消费和生活方式。绿色科技是未来科技为社会服务的基本方向,是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张慧  徐海根  马孟枭 《环境保护》2020,48(23):37-39
由于长期高强度、不合理、无序地开发利用,长三角地区生态功能退化、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同时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体制机制尚不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尚不完善,这些问题都已成为制约长三角地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亟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引领作用,开展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普查,建立生态保护修复技术库、区域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体系、区域生态环境风险预警平台,提升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生态环境治理技术成果转化,支撑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建设高校校园化是发挥高校育人作用的重要工作,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本就高校校园化的概念、高校校园化的作用、高校校园化的建设要求与方法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