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通过对丹东市生态遥感卫星图片进行影像解译,将矢量图层数据导出到excel表格,结合丹东市野外生态核查情况,对丹东市的生态状况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
应用IKONOS高分辨卫星数据对神府矿区煤炭开采引发的地面塌陷进行调查,研究不同地形地貌下,采空区塌陷的遥感影像特征,解译采空区塌陷88处,采空区塌陷面积6354.54 hm2。结果表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在风沙草滩区解译效果欠佳,在黄土丘陵区遥感解译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根据锦州市2006,2007年的卫星图片,解译提取数据,对锦州市的生态环境现状进行分析,按《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定》,生态环境质量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评价法表示。结果表明,锦州市2006,2007年EI都属一般水平。  相似文献   

4.
以辽东湾沿岸大连、营口、盘锦3市为"环境一号"卫星(HJ-1)在轨应用测试典型示范区。在对HJ-1A/BCCD多光谱数据处理的基础上,选取50个样本,对生态环境及土地利用进行信息提取和测试。在GIS,GPS支持下,通过不同时相、不同卫星数据源生态环境变化遥感解译的对比分析,进行生态环境系统分类,评价其分类效果和综合应用能力,并对卫星数据应用潜力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生态保护红线作为保障和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需要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对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开发性、建设性人类活动开展有效监管。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是生态环境部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的主要技术支撑平台。文章分析了我国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现状、主动发现监管业务流程,梳理了当前在数据源、解译技术、工作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给出通过深挖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资源潜力,提升监测的精度和周期;提升机器学习算法对先验知识的使用能力,提高疑似生态破坏类型监测能力;扩大互联互通的数据源和接入能力,完善会商研判的数据资源的智慧监管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6.
张琪 《环境科技》2007,20(4):61-63
以苏州市戚浦塘疏浚工程生态调查为例,分别解译分辨率30 m和2.5 m的遥感图像,对比分析解译结果,量化研究了不同分辨率的解译数据对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和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在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中的应用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采用IRS—P6卫星数据与CBERS-02A多光谱数据融合,对鹤岗-大连高速公路抚松至岗山岭段将通过的3个自然保护区进行卫星遥感影像编图与解译。为了提高卫星遥感规划的精度,采用了数据融合技术。考虑到该地区地貌特征、数据时相等原因,利用IRS—P6卫星遥感数据与CBERS-02A数据融合,使得遥感区划清晰。  相似文献   

8.
基于遥感技术的淋溪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现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卫星数据监测生态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是一种快速、有效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的方法。文章运用遥感技术对淋溪河流域2005年的卫片进行遥感解译,依照《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有关要求,计算出该流域生态环境各项指数:生物丰度、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环境质量指数均为最大值,土地退化指数28.27,生态环境状况指数85.65,表明该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为优,生物丰度高,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对促进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在RS的支持下,以Landsat TM和CBERS卫星影像为主要的数据来源,采用栅格数据、遥感数据与统计数据相结合的技术路线,通过目视解译、人机交互解译、计算机自动识别等遥感信息提取技术和遥感影像处理方法,得出近20a三北防护林地区林地面积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三北防护林地区的林地面积1986—1995年有所减小,1995年以后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2004年和2006年哈尔滨市卫星遥感解译数据为基础,结合各类地面调查统计数据,按照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定》所给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哈尔滨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动态进行研究和评价。从整体看来,两年间,哈尔滨市的各类土地利用结构变化非常微小,参与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各项指数,除水网密度指数外,也均无明显变化,哈尔滨市生态环境状况变化不大,总体上微幅好转。  相似文献   

11.
遥感解译分析矿山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美国陆地资源卫星提供的TM,遥感信息,解译分析了鞍山市矿产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鞍山市矿山生态严重破坏区域总面积6454.27hm^2。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矿山生态重建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2.
太湖流域水生态功能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景观生态风险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太湖流域及其一级水生态功能区为研究对象,以Landsat遥感影像解译获得的2005年和2008年土地利用分类图等为基础数据,基于土地利用类型比例变化、转移矩阵、GIS叠加分析、土地利用综合转换速率、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和土地利用变化的景观生态风险效应系数等分析方法,综合分析了太湖流域及其不同一级水生态功能区的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及其变化特征,在计算相关中间参数的基础上,从景观尺度计算得到了太湖流域及其不同一级水生态功能区景观生态风险值,并在此基础上对太湖流域及其不同一级水生态功能区景观生态风险差异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进而分析了各区景观生态风险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效应关系,从而为流域不同水生态功能区差异化水生态保护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管道运输石油相比传统的陆路、水路运输有不可比拟的优点,但对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榆油管道作为典型的生态影响型项目,其建设必然对生态环境特别是重要生态功能区产生不利影响.结合苏北成品油管道建设内容及管线穿越的生态敏感区特点、保护对象、采用的施工技术、施工方式等,采用对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分析,卫星遥感资料建立buffer解译等方法,重点分析了榆油管道建设对其穿越的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工程保护措施和其他生态修复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在运用ArcGIS软件解译二龙山水源保护区1989年、2000年和2008年卫星影像图的基础上,提取出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19年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计算各地类生态需水量,剖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需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土地利用变化明显,耕地和草地大幅度减少,林地和城镇面积快速增加;耕地和林地生态需水量占总需水量的45%,水田和林地的变化对生态需水量的影响最为显著;生态需水量共减少了0.317亿m3,总体表现为生态缺水。在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应科学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调节水资源供需平衡,以保障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5.
近20 a陕北地区耕地变化及其对农田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地区耕地开垦和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等对耕地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农田生产力。论文基于中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经人机交互目视解译和实地验证,生成陕北地区1990、2000和2010年耕地现状以及前后两个10 a耕地动态数据集。利用光能利用率遥感模型,结合中分辨率、长时间序列卫星遥感数据估算陕北地区农田净初级生产力,分析耕地变化对农田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陕北地区耕地面积及其生产力在研究期前10 a小幅增长,后10 a明显减少。耕地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生态退耕,城市化也是耕地减少的原因之一。总体而言,20 a来,陕北地区耕地资源总面积净减少42.56%;受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同期农田净初级生产力下降了41.90%。研究对于评估陕北地区耕地安全和粮食安全,指导区域土地利用科学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章采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IKONOS对丽江市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的建筑风格协调性进行了遥感监测,尤其是针对古城建筑物屋顶,即城市的第五立面是否与传统民族建筑保持一致进行了目视解译。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建筑第五立面的风格总体上表现与当地传统建筑风格相一致,但在局部区域还存在相背之处。IKONOS卫星遥感监测能快捷直观地寻找出这些相背之处,此外,该方法还能有效的从宏观到微观了解古城整体建筑风格,依据目视解译后的结果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修改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与RS技术的北盘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Landsat 8卫星2014年北盘江流域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解译,选取植被覆盖度、土壤侵蚀程度、石漠化敏感性程度作为评价指标,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对北盘江流域2014年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定量评价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1)从总体上看,北盘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较为一般;(2)从面积上看,北盘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以较差、一般等级为主,区域面积达14 328.32平方千米,占全流域的53.93%;(3)从空间分布上看,流域中游中山地貌(干流两岸)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择贵州省镇宁、关岭两个山区县,利用THEOS卫星影像提取土地利用类型信息,与同时期的LANDSAT5-TM卫星影像的解译结果及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影像纠正时使用同一精度的影像作为控制影像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论证了THEOS卫星影像在解译山区土地利用信息时更科学准确,具有山区土地利用监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矿产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为客观反映由资源开发带来的区域生态风险状况,本文构建了面向业务化应用的资源开发生态风险评价体系,该体系基于空间数据,并利用多时相的遥感数据,具有客观、宏观、数据可达性和更新性强的特点。综合考虑矿产生态影响和遥感技术特点,本文中选取了3个一级指标:资源开发现状、资源开发扩张、区域自然环境本底和7个二级指标:矿产占开采区面积比例、斑块密度、河流与居民地周边矿区面积比例、矿区扩张比例、林草湿地占扩张面积比例、干旱地区面积比例、敏感区比例。指标体系在蒙陕甘宁金三角52个县域上进行了初步应用,该区域是我国能源发展格局中的国家特大级能源基地,文中搜集了本区域的自然地理区域县界、河流、居民点等基础地理数据、2000年和2010年的遥感数据,结合中高低卫星数据,获取了2个时段的矿产开发遥感解译数据,对指标进行了计算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准格尔旗1个县资源开发带来的生态风险较高,达拉特旗、东胜区、伊金霍洛旗、神木县和庆阳县5个县生态风险中等,府谷县、杭锦旗等8个生态风险较低,其余38个县均处于资源开发低生态风险。该评价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也可服务于区域内的资源开发相关政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20.
贺兰山及周边地区地处温带干旱、半干旱区,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贺兰山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水源涵养、防风固沙、水土保持之功能和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充分发挥着巨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本文以近30多年的4期Landsat MSS/TM贺兰山及周边地区卫星遥感解译数据为基础资料来源,在结合野外核查与地面生态监测等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了贺兰山及周边生态环境恢复动态监测分析。通过近几30年的动态监测结果表明,贺兰山在海拔2000m以上生态环境在近30年期间基本处于稳定状态,贺兰山在海拔2000m以下生态环境变化较大,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期生态环境处于退化状态,而近10年呈现好转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