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编委会第一次会议于1993年9月18日至21日在中科院庐山疗养院召开。主编席承藩研究员,第一副主编、中国科学院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局学术秘书陆亚洲高级工程师轮流主持会议。席承藩先生在致词中强调了长江流域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并指出,  相似文献   

2.
专家建议加强三峡生态与环境监测和保护徐琪,马毅杰,杨林章(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三峡工程是长江流域的一个特大型水利工程,它的建成对库区及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与环境将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为了及时了解工程建设过程中及建成后全流域资源、...  相似文献   

3.
长江沿江地区跨世纪持续发展学术讨论会召开由中国科协主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协办,并委托中国地理学会牵头,联合14个全国性协会和沿江7省市共同筹办的“长江沿江地区跨世纪持续发展学术讨论会”,于1995年11月12日至14日在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近2...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5):F0003-F0003
2007年6月17日,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和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在北京联合召开了《水文学方法》框架研究编制工作研讨会,来自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四川大学、河海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及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领导、专家、学者共20多人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相似文献   

5.
城市典型工业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研究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31  
城市土壤既直接影响密集的城市人群,涉及众多的生命健康与安全,还通过水体、大气间接地影响城市环境的质量,因此对城市土壤污染的研究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解南京市典型工业企业对其所在地周围住宅区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及其污染现状,选择南京梅山炼焦厂、南化磷肥厂、南京炼油厂、扬子芳烃厂、南京钢铁厂等5个典型工业区进行监测调查。结果表明,南京市典型工业区厂区土壤中Cu、Zn、Pb、Cd、Hg和As元素的含量都明显高于附近住宅区土壤中含量,Cr和Ni两种元素含量与其附近住宅区土壤中含量没有明显差异。分析各工业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发现,炼焦厂主要异常元素为锌;磷肥厂主要为铜、铅、镉、汞、砷;炼油厂主要为镍;扬子芳烃厂主要为铅;南京钢铁厂主要为铅、镉、汞。本次调查发现,对照南京市土壤背景值,典型工业用地土壤中除Cr元素外,其他7个重金属元素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富集现象。  相似文献   

6.
在新区域主义的理论视角下,对南京都市圈的新区域实体和区域管治进行研究,指出南京都市圈是新区域主义在我国的一种表现形式。研究表明:①南京都市圈建设是从政府到管治过程,因为在决策中引入了非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参与者;②南京都市圈建设也涉及到区域身份与发展愿景的构建,这是区域协调的起点;③在旅游和引资促销,以及交通网络建设上,南京都市圈内的城市合作不断加强。此外,南京都市圈的新区域主义不同于西方的市场主导的新区域主义。南京都市圈的新区域主义是由政府主导的,并有企业和非政府机构参与的新区域主义。研究指出,南京都市圈是在既有区域制度和政治地理上出现的新管治尺度,是一种新的区域管治模式。南京都市圈建设的有益经验将为和谐规划提供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7.
湖沼钉螺孳生环境分布的遥感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试验区不同环境类型洲滩钉螺螺情与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分析,利用遥感图像编制地貌类型图,土壤类型图和土地利用类型图,在地理相关分析与主导因素分析基础上采取多图件逐步套合方法,以土地利用类型图为主,结合地面钉螺抽样调查和钉螺被动扩散等非遥感信息进行多信息复合,编制了试验区钉螺孳生环境分布图。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鄂北岗地耕地土壤质量及影响因素情况,以湖北省枣阳市为研究区,选择样点240个,以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SOM)含量为研究对象,运用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对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引入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模型结合佩尔森(Pearson)相关系数法,得出影响枣阳市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格局的显著性因子。结果表明:(1)枣阳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空间格局呈弱变异,空间变异模型为球状模型拟合,分布格局呈现四周高,中心向东北向偏低的空间格局;(2)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单因子影响最强的5种因子均为降水量、土壤类型、NDVI、地表起伏度、公路距离;(3)各因子交互作用解释力均大于单因子作用解释力,表现为非线性协同作用。该研究将地理信息科学与遥感、统计学以及地理探测器等多学科技术相结合,为探索控制鄂北岗地土壤养分的空间格局及其因素提供方法途径,尝试为水稻种植区及盆地地区进行农业管理、施肥管控及土壤养分空间预测等研究工作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
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是土壤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为明确向家坝工程扰动区不同修复类型边坡土壤养分及土壤酶活性特征,该研究以向家坝工程扰动区4种不同类型的人工恢复边坡:植被混凝土(CBS)、厚层基材(TBS)、客土喷播(OSS)、框格梁(FBS)为研究对象,以天然林(NF)边坡为对照,测定分析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4种人工恢复边坡土壤pH均高于NF,且均属碱性;(2)CBS、TBS土壤全量养分和土壤速效磷含量均显著高于OSS、FBS和NF;TBS显示出土壤氮营养的明显优势、CBS显示出土壤磷营养的明显优势;(3)人工恢复样地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酶活整体高于NF;OSS、FBS土壤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和磷酸酶活性差异均不显著;(4)TBS当前状态接近接近NF;OSS、FBS在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两方面均呈现较大的相关性。综上,CBS、TBS两种人工恢复手段对于向家坝工程扰动边坡土壤养分持续性和土壤酶活性影响较好,TBS发展趋近天然林,OSS、FBS对于土壤酶活性影响积极,但养分累积效果稍差。  相似文献   

10.
地理邻近性与区域创新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地理学已死”的认识相反.由于知识的特性和创新的背量依赖,在区域创新的研究中地理邻近得到重视。地理邻近在区域创新经济学中的位置与传统空间经济学中的位置一样.只是创新的促进因素.而不是决定性因素。空间经济学和创新经济学在目的上是一样的.但由于各自不同的经济决定变量导致了对地理邻近性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尝试从知识流动和集体学习视角,对一直被视为“黑箱”的地理邻近性的作用机理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地理邻近是“距离产生美”,太多或太少的地理邻近对集体学习和区域创新都是不利的。同时地理邻近性既不是区域创新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它和其它类型的邻近相互促进.相互替代。ICIS的发展使传统空间经济学中地理邻近的重要性降低,ICIS更进一步发展同样会使区域创新经济学中的地理邻近性重要性降低,也许未来的虚拟经济的世界里真的不太需要物理世界的地理邻近。  相似文献   

11.
土壤是人类生存、生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识别农用地表层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异潜在风险因子对区域重金属污染农用地安全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太湖流域典型农用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Normal Score Transformation(NST)变换法处理表层土壤6种重金属非正态分布数据,分析构建表层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异的潜在风险因子集,利用地理探测器识别法(GeoDetector Model, GDM)识别潜在风险因子及其交互作用。结果表明:通过因子探测器识别发现6种表层土壤重金属的前5大潜在风险因子既有自然条件因子,也有社会经济因子。交互探测器识别发现自然与社会经济潜在风险因子对表层土壤6种重金属空间分异均随着因子的线性叠加而呈现出1+12的非线性增强的交互作用。风险探测器可识别出表层土壤6种重金属各自的潜在风险因子类别。基于NST和GDM的表层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异潜在风险因子识别思路可为准确识别与监测重金属污染区域提供更准确和详细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鄂西北山区耕层(0~20 cm)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以十堰市为研究区,基于地统计学方法,分析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变异规律,并结合地理探测器进一步探讨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的影响因子及其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 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7.48 g/kg,总体上处于缺乏状态;变异系数为45.59%,属于中等变异强度;块金系数为0.496,存在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空间变异各向异性显著,在45°方向上变异程度最剧烈.土壤有机质含量呈现随高程降低而不断减小的趋势.年降水量、种植制度和高程对研究区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的解释力最强,是决定十堰市耕层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格局的主导因子,而成土母质和土地利用解释力相对较弱,各环境因子两两之间为非线性增强或者双因子增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变异性是各影响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揭示了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异质性影响因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土壤有机质的精准管理、耕地土壤改良、耕地质量的提升及促进农业生产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人口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在地理空间中的表现形式,研究人口空间布局的时空演变过程,揭示其中的规律,确定影响因子,对引导人口合理布局,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指导作用。以南京市为研究区域,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数据为依据,采用行政区划法、圈层方向法、空间插值法和热点分析法,从四大区域、区县、乡镇街道和网格等不同层次分析了南京近30 a人口空间格局演变过程;总结出人口格局演变的六大特征;最后,从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条件、产业优化升级与布局调整、新城和开发区建设、交通便捷程度、公共服务水平和设施配套、工作选择、居住空间选择、城市空间发展政策与城市规划等方面阐释了南京人口格局演变的机理,并通过回归模型加以实证  相似文献   

14.
2009年3月~2010年4月采用干漏斗法和手捡法对南京方山生态公园针阔混交林、茶园、农田等3种典型人工植被生境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季节变化进行初步调查。共采得土壤动物样本3 164个,27个类群隶属于5门12纲23目。结果表明:近孔寡毛目(Plesiopora)、弹尾纲(Collembola)和蜱螨目(Acarina)为常年优势类群;双翅目(Diptera)、同翅目(Homoptera)、膜翅目(Hymenoptera)、等足目(Isopoda)、后孔寡毛目(Opisthopora)和鞘翅目(Coleoptera)则为常年常见类群。土壤动物群落类群数和个体数量的季节消长规律分别是夏季>冬季>秋季>春季和夏季>秋季>冬季>春季。不同植被生境的土壤动物个体数量总数依次为茶园>混交林>农田;不同季节、不同人工植被类型以及不同季节和不同人工植被类型之间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具有较大变化,不同类群之间个体数量差异显著。多样性分析表明,土壤动物类群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在夏季时最高;茶园和混交林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高于农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动物垂直分布特征均表现为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土壤动物的类群垂直分布差异明显,类群数随土层向下逐步减少  相似文献   

15.
中国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与整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黄土-古土壤性征的对比,孢粉、石器、历史、地理以及水土流失的定位观测资料,说明目前黄土高原的严重水土流失是人类破坏植被,不合理利用土地和直接毁灭土壤透水和抗冲能力的结果,而不是一个天然的地质过程。以“28字方略”为中心的水土保持措施是开发整治黄土高原水土资源和治理黄河的根本。  相似文献   

16.
研究柑橘园土壤有机碳空间异质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地形特征和气候变量之间的关系,为提升经济林生态系统服务提供科学依据。在秭归县柑橘分布区内进行野外采样,基于随机森林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并结合8个地形因子、2个气候因子和13个土壤变量,建模分析了土壤有机碳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进行了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分布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0~20 cm(表层)和20~40 cm(下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1.95和9.01 g·kg-1,长江北岸(9.24和7.56 g·kg-1)土壤有机碳含量低于长江南岸(14.48和10.36 g·kg-1),但长江北岸(0.53和0.66)变异系数高于长江南岸(0.45和0.58)。影响因素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布的相对贡献在土层间存在差异,表层为全氮(53.0%)>全钾(11.9%)>碱解氮(11.4%)>年均降水量(7.6%)>土壤含水量(7.3%)>年均温度(5.1%)>海拔(3.7%),下层为全氮(69.7%)>碱解氮(14.2%)>容...  相似文献   

17.
南京地区农田土壤和蔬菜重金属污染状况研究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采集了南京市5县4郊5个环境单元(矿冶区、交通干线、工厂周边、污灌地、农产品基地)共100个样点的农田土壤及部分蔬菜样品,测定了重金属(Pb、Cu、Zn、Cd)的质量分数。结果表明,土壤Pb、Cu、Zn、Cd 质量分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6.1~4 138.8、16.5 ~3 375.1、46.0~3 587.6、0.09~17.61 mg/kg。不同功能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存在明显差异,以矿区周边农田污染最为严重,其次为污灌地和公路沿线农田, 部分农产品基地存在轻度Cd污染,工厂周边农田土壤污染相对较小。19个样点的青菜地上部重金属Pb、Cu、Zn、Cd质量分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11~7.11、5.04~76.42、36.8~364.3、0.04~2.96 mg/kg,同样以矿区周边污染农田的青菜样本重金属含量最高。青菜重金属含量与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含量和总量之间呈极显著相关。不合理的矿业开采和冶炼是导致南京地区农田土壤和蔬菜重金属污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探究洪江市耕地土壤硒分布特征及规律,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硒分布的影响,能促进当地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对发展特色富硒产品具有重要意义。在洪江市采用室内网格布点、野外调查采样、分析测定、GIS空间分析等方法与技术,采集和测定分析了1 480个样品的土壤硒(Se)含量及相关土壤理化指标,结合相关性分析、地统计分析与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揭示洪江市土壤硒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洪江市土壤硒含量平均值为0.54 mg·kg-1,是全球表层土壤硒含量平均值(0.4 mg·kg-1)的1.35倍,是全国表层土壤硒含量平均值(0.29 mg·kg-1)的1.86倍。石灰岩风化物发育的土壤硒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母质发育的土壤硒含量;紫色土硒含量最高,潮土硒含量最低。土壤硒含量受有机质含量、pH值及铜、锌含量的影响。当pH在5.0~6.0之间,土壤硒含量与pH呈正相关,当pH>6.0时土壤硒含量与pH呈负相关;土壤硒含量与土壤有机质、铜、锌含量呈正相关。洪江市耕地富硒面积占比达到90.53%,在空间上呈现东部高、中北...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江苏省昆山市高中低产水稻田、菜地、园地和抛荒地等土地利用类型98个土壤样点的检测分析,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镉浓度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中低产水稻田、菜地、园地土壤镉浓度都超过土壤背景值(0.110 mg/kg)。6种土地利用方式中,低产水稻田土壤的镉浓度最高,其次分别为中产水稻田、园地、菜地、高产水稻田和荒地。与土壤标准值(0.20 mg/kg)相比,中产水稻田有20%样点超标,低产水稻田、园地、菜地分别有18.75%、11.11%、9.09%样点超标,而高产水稻田和荒地没有超标样点。工业废物排放和磷肥的使用可能是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镉浓度的重要原因,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影响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以鄂南红壤丘陵典型区的三个村为代表,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对1981和1998年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壤质量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总体上具有农业型特点,17a间水田减少了21%;其余的利用方式则有不同幅度的增加,居民地、水域、林地、园地和旱地增加了42.2%、99.6%、8%、56.8%和8%。土壤质量有从优劣两端向中等靠拢的趋势,17a后I、Ⅱ、Ⅳ和Ⅴ等地面积分别减少18.6%、12.2%、29.6%和25%Ⅲ等地增幅达51.9%。土地利用方式及管理措施是影响土壤质量演变方向和强度的关键因子,园地和土地的土壤质量大多得到明显改善,水田的△SQI多数呈下降的趋势,旱地的土壤质量变化比较复杂,与土地利用结构相关。依此,探讨了定向培育土壤质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