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贝 《环境保护》2020,48(15):55-58
从现有环境侵权责任承担方式的法律规定看,环境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在承袭《侵权责任法》规定的基础上,创设了许多新的概念和责任承担方式,由此引发了许多新的问题和争议,而这些问题和争议的出现反映了各方在判断环境侵权责任承担方式所遵循的基本理念上存在着偏差,应将"环境修复"和"生态环境修复"替换为"恢复原状"、将"恢复环境原状"替换为"恢复原状"、限缩环境侵权责任承担中"恢复原状"的范围,以进一步完善环境侵权的承担方式。  相似文献   

2.
跨境环境侵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跨境侵权,具有公益性、国家利益性和较大经济影响性等特点,这与传统"私主体"性质浓厚的一般跨境侵权不同,从而导致了跨境环境侵权在法律适用上的特殊性。侵权行为地法是跨境环境侵权的核心法律适用原则。此外,国际上新形成的立法经验可用于完善跨境环境侵权领域的法律规定,并应对种类不断变化、数量日益增多的跨境环境侵权案件,这对我国的相关立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环境侵权中的一种特殊形态,偶合环境侵权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与共同侵权、共同危险行为存在区别。论文在论证偶合环境侵权构成要件的基础上,提出偶合环境侵权人之责任承担应当区分单独侵权行为和共同侵权行为,在此基础上由行为人自负其责或承担连带责任,连带责任人内部则根据致害程度来进行分担。  相似文献   

4.
根据《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不可抗力"作为免责事由,因属于行为人主观意志之外的情形,其中断了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使得侵权责任不能成立。但是在特殊的环境侵权中,由于遵循无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不可抗力"能否继续作为侵权责任的免责事由存在着诸多争议。本文将通过对我国关于环境侵权领域关于"不可抗力"的立法分析以及关于"不可抗力"学理分析,进而寻找出一种在环境侵权领域的关于"不可抗力"的良好定位,并为我国未来关于该"不可抗力"的立法方向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环境侵权行为对受害人的侵害一般具有间接性,因而适用传统法律规定便阻却受害人诉讼途径。许多国家为制裁这一现代社会的新型侵权行为,在法律上放宽起诉资格和扩大被诉对象。我国现行法律仍表现出对环境侵权受害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制裁环境侵权行为人违法行为的司法请求限制过多和有关规定条文含义模糊而难以实施,因而我国亦应适当放宽起诉资格要件和扩大被诉对象范围。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显.由于环境侵权不同于传统的民事侵权行为,其法律救济存在着诉讼困难、救济不足、索赔困难等不少问题.为此,提出了完善环境侵权法律救济的一些对策,希望能对我国环境法律实践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7.
侵权行为抗辩事由是由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和侵权责任构成要件派生出来的。环境侵权行为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对其民事责任归责原则的认识在学界已逐渐形成共识。  相似文献   

8.
刘北溟 《环境保护》2011,(2):105-107
侵权,作为民法上的概念,是指侵害他人权益的行为.环境侵权从传统的民法侵权论中发展而来,指因行为人污染或破坏环境而造成他人财产权、人身权和环境权等权利受到损害,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一种特殊侵权行为.作为侵权行为的一种,环境侵权还包含着"损害了一定区域的不特定多数人的环境权甚至后代人的利益",从而扩充了环境侵权所侵犯的利益范围,由此也拓展了侵权法所保护的利益范围.  相似文献   

9.
环境污染责任的构成构成要件 <民法通则>将环境污染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看待,2010年7月1日起实施的<侵权责任法>单独设章规定了"环境污染责任".为使表述清楚,笔者将环境侵权责任统一称为环境污染责任.  相似文献   

10.
环境损害填补制度体系主要包括:环境损害侵权赔偿制度、环境损害责任保险制度、环境损害公共补偿制度以及社会保险制度。按照损害赔偿责任承担主体范围的不同,法律制度可以分为损害承担个别化制度和社会化制度两类。各项法律制度之间的关系,最主要表现为个别化救济制度(以损害侵权赔偿制度为主)和社会化救济制度(包括损害责任保险制度、损害公共补偿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之间的排斥与融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