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祝兴祥 《环境保护》2007,(10A):12-15
当前.我国水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超过环境容量,水污染事故频繁发生.群众饮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部分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过高,生态受到严重破坏。传统的治理方式已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确立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目标.探索出一条流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新思路.优化流域经济增长.使流域生态系统逐步实现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城市化为切入点,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人为因子产生的独特气候效应,并剖析了由此带来的大气环境负面影响。指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气环境质量急剧恶化,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实现城市生态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研究了露天采矿形成的排土场在采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技术之后,排土场上的生态效应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恢复植被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而且改善了排土场小气候,增加了生物多样性,防止了水土流失。提高了矿区的环境质量等,并使矿区生态系统向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城市物流形成绿色化发展趋势的主要动因在于汽车运输业的迅速发展厦其给城市环境与人们生活质量所造成的巨大影响上。二战以后。汽车运输业的迅速发展和在给社会提供迅速、使捷与准确服务的同时,也培城市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尤其是由于城市路网和货物运输中心等基础设施既落后且跌乏科学的规划,无形中更加剧了城市物流与城市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为实现城市物流的绿色化发展,实战中就有必要合理规划城市物流系统、通过多式联运以尽量降低卡车运输量的比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以推进和实现物流管理的智能化、发展第三方物流实现共同配送。  相似文献   

5.
DX新型高效天然吸油材对海上溢油治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石油工业和海上石油运输业的迅速发展,海洋的石油污染已充分引起公众的重视。在对海上溢油的危害及其主要处理技术的简要分析基础上,提出了DX新型高效天然吸油材料研制的必要性。研究结果表明:DX新型高效天然吸油性能较好,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可以反复使用;而且DX型高效天然吸油材的后处理对环境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6.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就是要实行最为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以水环境容量确定发展方式和发展规模;就是要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发挥水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逐步改变环境恶化状况;就是要综合运用工程的、技术的、生态的方法,加大治理水环境的力度,促进水生态系统尽快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就是要充分运作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既要形成严格排放、合理开发的强大压力,又要形成主动治理水环境的积极动力,用高效的办法解决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泰安市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泰山是具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泰山大气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旅游事业的发展。因此,为了保护和优化泰山的大气生态环境,必须对泰山的大气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评价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使泰山大气生态环境中各因子进入相应协调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而使泰山的整个生态系统趋于平衡发展的优良状态。  相似文献   

8.
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和与和谐。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以环境系统为基础。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考虑到环境改变对社会的决策作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良性循环的环境系统及其环境资源的持久、稳定的供给能力为基础,使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绝对建立在它的环境基础上,并确保这种基础受到绝对保护和健全发展,使其能够长期地、稳定地支撑现代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可见,环境可持续性不仅是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情的基础,而且是人类社会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是当代发展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工业生产迅速增长,各类消费需求扩大,导致了资源过量开发和耗竭;加上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大量排放,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严重影响到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要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从我国国情出发,开展全方位的资源合理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0.
美国的环境立法与执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在分析美国环境立法和执法状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加快中国环境法制建设的建议。文章提出了必须抓紧制定《环境影响评价法》,并把它作为国家保护环境的基本章程;必须健全环境管理体系,强化环境行政管理;必须完善环境司法体系,加大执力度;必须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切实保护公民的环境权益。  相似文献   

11.
对煤炭开采、运输和使用各个环节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外部成本进行核算的基础上,运用GREAT-E模型对煤炭环境成本内部化政策给GDP、居民收入、产业结构和贸易竞争力等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煤炭开采、运输和使用各环节分别进行的环境成本内部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较为有限,GDP的下降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即使是全生命周期的煤炭环境成本完全内部化也只导致GDP出现0.15%左右的轻微下降.煤炭环境成本内部化将促进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从高耗能行业向低耗能特别是技术密集型和现代服务业部门转移,进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在煤炭生产、运输和消费环节通过征收环境相关税费能够更直接地刺激生产部门的环境行为调整,降低煤炭的生产和消费量,进而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相似文献   

12.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研究了2007、2010、2012年甘肃省分行业能源的直接和完全能耗系数大小,以及省际贸易中虚拟能源的净输入和净输出特征.结果表明:2007~2012年,甘肃省人均虚拟能源消费量和能源生产总量均呈上升趋势,增幅分别为25.5%和28.2%,13.9%和13.6%,能源消费量增幅远高于能源生产总量.2007~2012年甘肃省虚拟能源在行业间的流动趋势变化明显,其中2007年虚拟能源主要流向工业和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其值分别为2957.41和2336.35万t标准煤.2010年变化趋势与其一致,其值分别为2563.92和3094.53万t标准煤.2012年虚拟能源主要流向建筑业和批发零售及其他行业.其值分别为3690.54和3080.61万t标准煤.2007~2012年,甘肃省虚拟能源总量增加了28.9%,其中建筑业和批发零售及其他行业分别增加了94.7%和92.5%,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分别减小了24.4%,42.3%和91.6%.2007~2012年甘肃省虚拟能源呈净输入-净输出-净输入的贸易格局,主要输向河北、内蒙古、上海和陕西等能源总量较多且经济发达的地区,其中工业和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为主要输出行业,分别占总输出的36.6%和38.3%;输入主要来源于北京、辽宁、江苏、福建和宁夏等省区.因此,减少省内能源输出量,提高省外输入量对甘肃省经济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及利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由地面、3个大气压风带(1000,925,850hPa)、气压场、温湿廓线、能见度、暖湿平流以及激光雷达,航测分析,提出太行山山前、燕山山前输送汇。输送汇及其摆动常造成华北平原及北京地区区域大气污染物汇聚,是形成重污染区的主要形式。输送汇配置各类风向风带区,冬秋季节多为区域性短而浅的边界层输送风带,夏季多为天气尺度型的、远而厚的边界层输送风带。弱气压场或均压场背景下地方性山风及山前串状城市热岛群形成的热力性、动力性低压环流,是输送汇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钟天昊  吕梦瑶  张宁  陈燕 《环境科学学报》2020,40(12):4390-4399
本文针对上海2017年夏季的一次臭氧污染过程,利用WRF-Chem模式模拟了海风环流在臭氧输送、聚集和消散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白天的海风在沿海区域对500 m高度以下的近地面大气起到清洁作用,但海风环流上支离岸气流也会将海风辐合带的高浓度臭氧输送回到近海的边界层中上部,同时,海风环流和热岛环流的加强效应有助于臭氧前体物(VOC和NO2)在辐合带和近海边界层中上部的聚集,从而加快生成臭氧的光化学反应,进一步地加剧臭氧高值区的臭氧污染.在此基础上设计的敏感性实验分析了城市化和海温的贡献.结果发现,城市化会加重上海地区边界层上部的臭氧污染,白天城市热岛环流对海风环流存在正向叠加作用,增强近地面的向岸风;而海温升高会削弱海风,对臭氧的分布产生很大的影响,进一步证明海风环流在臭氧分布的变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房德康 《环境工程》1995,13(4):15-17
本文阐述了一种新型二级立式族进型颗粒层除尘器,它的关键技术采用独创的床外清灰及气流输送、滤料循环系统。该除尘器适用范围广、除尘效率高、成为新一代的除尘器专利产品。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85~2004年能见度和有烟日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20 a当中,湄洲湾沿海能见度和大气受烟尘污染的变化.结果表明:湄洲湾夏季沿海能见度明显好于冬季,这可能与冬夏盛行风向不同,输送排放污染源地不同以及不同季节天气气候条件相关.湄洲湾冬季和夏季沿海能见度呈显著下降趋势,尤以夏季为突出.污染日在86~199d之间徘徊;1985~1988年是污染"轻微期",年平均污染日101d;1997~2000年是污染"严重期",年平均污染日达186 d.  相似文献   

17.
气象信息的预测与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云 《环境与开发》2000,15(4):29-30
系统分析了气象信息在经济活动和社会决策中的应用,特别强调了它在农业、工业、水利、交通、通讯、能源、旅游、保险、医疗保健、商品生产及流通等领域的参谋和服务作用,指出正确、合理地利用气象信息,就能给各行各业带来丰厚的效益。  相似文献   

18.
生命周期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生命周期评价是一种评价产品、工艺过程或活动从原材料的采集和加工到生产、运输、销售、使用、回收、养护、循环利用和最终处理整个生命周期系统有关的环境负荷的过程.生命周期评价既可以作为评价产品生产全过程的有效手段,又可以作为一种环境管理工具,现已在国际上广泛应用.文章从生命周期评价的概念入手,介绍了生命周期评价产生背景、技术框架、评价方法、应用及其展望.  相似文献   

19.
论地缘能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宇 《自然资源学报》2020,35(11):2572-2584
权力与空间是透视与解析能源地缘政治、能源安全、国际能源合作与全球能源治理等问题的重要视角。从能源的基本地理属性出发,探讨能源的地缘政治属性,提出地缘能权的概念,阐述地缘能权的基本理论内涵,并借鉴经典地理学理论,提出地缘能权研究的地理学框架。研究认为:资源控制权、贸易控制权、技术控制权和资本控制权是最核心的四种能源权力。其中,资源控制权与贸易控制权是传统能源地缘政治的核心,技术控制权和资本控制权是新时代能源权力关注的新焦点,而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和全球能源治理等因素拓展了地缘能权的外延。从地理学的视角对地缘能权进行研究,其基本范式离不开能源地理的分布规律研究,能源权力从地点空间向流空间的转向研究,能源行为体的相互关系与全球能源治理研究以及面向国家能源安全的决策服务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东南亚既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前沿阵地和重要枢纽。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简称“自贸区”)成立以来,中国与东盟及其成员国的经贸联系日益加强。研究全球最大粮食消费国、进口国以及世界稻米最重要主产区和出口区之间的粮食生产和贸易发展态势,对中国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及改善地缘安全环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论文基于FAO数据库中国-东盟各成员国1961-2013年粮食生产与贸易数据,利用集中化指数与回归分析法,定量揭示中国-东盟粮食生产与贸易的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从粮食生产来看,50多年来自贸区粮食总产增长4.06倍,至2013年底总产达到8.09×108 t;就粮食贸易而言,1961-2013年自贸区贸易量增长3.19倍,其中粮食进口量年均增长率为2.95%,粮食出口量增长2.40倍,粮食进口总体大于粮食出口,受中国粮食进出口战略调整的影响,自贸区各个子区粮食贸易日趋均匀化。2)从空间格局来看,自贸区主要粮食生产国集中在中国、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越南,其中中国的玉米、水稻比重占明显优势;中国的粮食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其贸易重心开始转向东南亚。3)自贸区的粮食生产与粮食进出口量关系密切,具有显著相关性,但国别差异明显。其中,中国粮食出口量受国内粮食生产与需求影响较大,是自贸区粮食贸易变动的晴雨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