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农业是转化农业环境自然资源的生产行业。为了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生态农业一方面要求具有最多的绿色植被,使尽可能多的太阳光能转化为生物能,另一方面还要求光合产物能够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要充分利用光能,获得最大的初级生产力,首先就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让尽可能多的有阳光照射、能够生长植物的地方都种上各种植物。牧草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一般农作物难以生存的恶劣条件下,许多牧草都能茂盛生长。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瘠薄,农作物生长受到很大限制,那里光照时间虽长,光能却很难有效利用,但那些耐旱耐寒的牧草却能适应这样的环境。其实,我国广大农区都有一些不适应种植农作物而适于各种牧草生长的荒坡、荒地、荒水、荒滩和农田隙地,如沿海大面积的海涂滩地。这些沿海滩涂含盐量高,未改造前种植农作物很困难,耐盐碱能力强的大米草、沙打旺、田菁、紫花苜蓿、三叶草、牛尾草等牧草却适于生长。因此,种植各种牧草、大力发展草食牲畜,就可以把这些土地资源有效地利用起来。其次要进行合理的间作套种,通过农作物、经济林木和牧草的合理配置,建立多层多种的立体群落结构,从时间和空间上提高光能利用率。目前各地都有大面积的疏林地,光能利用率很低。如果有意识地培育  相似文献   

2.
范明 《自然资源学报》1992,7(2):180-188
立体农业比平面农业大大扩展了土地、光能、水源、热量等自然资源的利用层次,它是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当前,在我国人口与资源矛盾的困扰下,开发立体农业可以合理配置自然资源和人类生产技能,巧妙地利用空间和时间,较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的物质产量,缓解人地矛盾和食物供需矛盾,还可以大量吸收农村富裕的劳力资源,增加劳动积累。立体农业不仅是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改造的有益尝试,而且是中国式的现代集约农业的途径之一。本文正是根据这一独特作用,系统地论述了立体农业的概念、特点、研究内容及增产原理,并重点分析了几大类应用模式和存在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宏观对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绿色植物能量转化的生理机能,即光合作用过程中太阳能的投入、转化和产出的内在联系,定量地描述了海南岛各地实际光能利用率;地区性农业生产潜力;潜在光能利用率及其与实际光能利用率的绝对差值。结果表明,全岛实际光能利用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只及一年两熟地区的一半,高值区接近一年一熟地区;潜在光能利用率与世界热带地区差距不大;潜在与实际光能利用率之差全岛平均达5.1%,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文中还针对海南的实际粗略地探讨了岛内光能利用率不高的原因和提高光能利用率的相应途径。  相似文献   

4.
庚晋 《环境导报》2003,(22):15-15
光子学技术对农业生产造成革命性的影响。在日本滨松光子公司的一个植物实验工厂中,科研人员利用半导体激光器种水稻,已有可能收5季稻。在植物工厂里,没有病虫害的影响,如果考虑上下5层以及将种植密度提高5倍,总收获量可期望提高625倍。  相似文献   

5.
论合理施肥与土壤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文中论述了合理施肥对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以及净化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而施肥不当或滥用肥料不仅对土壤、植物养分平衡失调,作物产量与品质构成威胁,而且更重要的是作物吸收后所残留的肥料随着灌水或降水而产生径流、淋溶或侧渗,其累积效应对土壤和地表水、地下水易于造成污染,从而影响土壤环境与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发展。为此,本文在肯定施肥对农业生产重要作用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植物化感作用及其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植物化感作用的概念、化感物质的种类、化感物质的释放、迁移和转化以及作用机制,并着重从人工混林农业系统、多作农业生态系统、防治杂草和植物病害、作物化感品种4方面概述了植物化感作用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作物间套作群体光能截获和利用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合理的间套作种植模式具有高产高效及环境友好的特点,可能成为未来可持续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光能的高效利用是间套作群体产量占优的主要原因之一.论文综述了计算间套作群体光能截获及分配的半经验模型及理论模型,分析了间套作群体产量优势形成的生理生态基础.间作套种可形成有利于作物吸收光能的冠层结构,或者可促进作物的光合速率,或者可改变作物的收获指数.对于共生期较长的间套作群体而言,优势作物对光能的高效截获和劣势作物对光能的高效利用是群体产量优势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对于共生期较短的间套作群体而言,两种作物光能吸收量的增加是该群体高产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8.
农业水分利用率及其对环境和管理活动的响应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全球变化引起全球温度升高,降水格局发生变化,使淡水资源更加匮乏。农业是占据首位的用水大户。如何节约农用水,提高农业水分利用率(WUE)是节约淡水资源,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快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农业水分利用效率的概念及其表达式根据不同尺度、应用目的等而不同。提高WUE主要有两种原则:减少地表径流和蒸发,以及提高作物的蒸腾效率。论文描绘了提高农业水分利用率的模式图,提出了今后应着重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白朴  杨捷 《自然资源学报》2009,24(9):1676-1684
论文论述了植物化感的特点及温、光、肥、水、微生物等环境因素对化感作用的影响,从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系统地分析了化感资源在农作物生产中的应用潜力,提出选育化感品种以提高作物的资源利用和抗逆能力,利用植物化感原理合理作物类型搭配和指导农作物的种植、耕作、水肥管理和病虫草害防治,以及开发对环境污染较轻的化感农药等观点,旨在推进农作物的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产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农田样方观测与实验分析获得主要农作物的含碳率、经济系数、果实水分系数,再根据盐亭县近55年来(1949~2004年)农作物产量与耕地面积的相关数据,估算了该区农田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与碳密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近55年来该区农田植被碳储量和植被碳密度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具有碳汇效应;但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很不稳定。植被碳储量以大春作物为主(占总碳储量的70.80%);近期大春作物的比重略有下降,而小春作物所占比重则略有上升。今后该区应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维持农业生产和农田植被碳储量的稳定;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作物单产、农田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适度扩大水稻、马铃薯和油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稳定小麦播种面积。  相似文献   

11.
通过60d的盆栽试验,对不同种植密度(每平方米分别栽种67株、33株和11株)的厚皮菜对3种不同环数的多环芳烃(萘、Nap、二环,芘、Pyr、四环,茚并[1,2,3-c,d]芘]、InP、六环)污染土壤的修复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未种植植物的土壤Nap的去除率与种植植物的土壤无显著差异(p0.05),而种植植物的土壤中Pyr和InP的去除率显著高于未种植植物的土壤(p0.05);在试验的初始阶段,种植密度最大的土壤中具有最高的Pyr和InP的去除率,在试验的最终阶段,各种种植密度土壤中不同多环芳烃的去除率无显著差异;各种种植密度土壤中植物吸取的多环芳烃含量远低于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去除量,说明植物提取并不是去除土壤中多环芳烃的主要因素;种植了不同密度植物的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显著高于未种植植物的土壤(p0.05),且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与多环芳烃去除率呈正相关关系,说明植物渗出的氧是促进多环芳烃分解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农业中的化肥使用与环境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一、化肥的发展与增产作用多少世纪以来,人畜排出的废物,一直被看做是土壤肥料的重要来源.传统农业中,常用来供给作物所需氮的两种方法:一是以有机堆肥来施肥,二是采用与豆科作物轮作的方式增肥.现代农业生产中,最常用的肥料是无机肥料,这些肥料是由工厂生产出来的,这就是化肥.化肥一般都包含一种或多种植物所需的营养,比一般自然肥料的营养要高,故对提高农业产量可起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物理农业--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物理农业是以物理的技术和方法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促进植物生长,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从而保持作物稳产、增产,同时恢复耕地质量,阻止环境恶化与生态退化,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我国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压力,为保证21世纪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物理农业,促进人与目然的和谐发展,永葆地球的绿色。以物理材料“399”植物生长剂与美国进口的杨康生物肥对照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399植物生长剂对花菜、樱桃、番茄和西葫芦等蔬菜的增产效果优于美国进口的杨康生物肥。使用399植物生长剂后植物普遍光合作用增强,根系发达,生长旺盛,抗病力强,果实产量增加。采用物理农业技术在减少化肥用量的条件下,可保持作物的稳产或增产。  相似文献   

14.
高敏 《山东环境》2001,(3):10-11
“有机食品”是指根据有机农业种植生产技术和标准生产加工出来的并经过有机食品颁证组织确认、颁证的一切产品 ,包括谷物、蔬菜、水果、饮料、奶制品、禽畜产品、调料油类、蜂蜜产品、水产品、茶叶等。有机食品原料及产品必须来源于有机农业 ,即作物种植、生长过程中不得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饮料添加剂 ,有机食品在加工过程中不得使用规范中禁止使用的人工合成的物质 ,如防腐剂、添加剂、保鲜剂、色素等 ,是真正无污染、高品质、多营养的健康食品。随着全球工业化步伐的加快 ,在农业、养殖及食品加工过程中农药、化…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无锡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迅猛发展,在乡镇工业污染源基本得到控制之后,受客观地理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农业和生活面源污染的影响,太湖水环境总体质量尚未有效改善。为此,应当从“加减乘除”做起,以解决水污染治理中比例较高、难度较大和任务较重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加——增加生态农业种植面发达国家生态农业种植面积已达到30%,而无锡市目前仍不到10%。加上人口稠密,农业生产力高,土地利用率大,肥料使用量多,粮食作物又以水稻为主,因而导致水体中的氮磷物质不同程度存在着超标等富营养化问题。所以,必须逐步缩减水稻、…  相似文献   

16.
杨勇  许鑫  徐玥  倪健 《地球与环境》2020,48(4):413-423
以黔北槽谷型喀斯特地区三种优势植物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烟管荚蒾(Viburnum utile)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叶片、枝条和根系的功能性状与C、N、P、Ca、Mg元素含量,分析植物不同器官间功能性状和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特征与关联,探讨优势物种对槽谷喀斯特环境的适应策略。结果表明:(1)叶片干物质含量在物种间无显著差异,比叶面积、枝干物质含量、枝密度、粗根密度和中根密度在种间差异显著,比叶面积种间变异最大(32. 13%),而叶干物质含量种间变异最小(12. 76%)。(2)比叶面积与叶干物质含量、粗根和中根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叶干物质含量、枝干物质含量、枝密度、粗根密度和中根密度两两正相关。(3)植物C含量在叶片、枝条和根系中的分配较为均匀,N、P、Mg含量均表现为叶片枝条根系,C/N、C/P表现为根系枝条叶片;叶片N/P范围为10. 89~27. 39,平均值为17. 75。(4)在相应器官内,N与P元素和N/P显著正相关,C与Ca、Mg元素显著负相关,Ca与Mg显著正相关,叶片Ca与叶片P显著负相关。(5)比叶面积与叶片N、P、Mg含量显著正相关,与叶片C含量显著负相关;粗根和中根组织密度与根Ca含量极显著正相关。这说明黔北槽谷喀斯特地区的优势植物在功能性状上产生分化,减少生态位重叠,以降低资源竞争。为适应干旱贫瘠环境,植物一方面形成低比叶面积、高干物质含量和高组织密度的功能性状组合,另一方面改变器官间的元素分配,增加枝条和根系的投资。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主要农作物水分盈亏与雨养农业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土高原在气候上属亚湿润向半干旱的过渡地区。水分缺乏是农业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本文围绕降水和蒸发,主要作物的需水和降水间的相互关系,农田干湿状况和水分盈亏额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发展雨养农业应该是黄土高原农业生产的一条基本方针;在雨养农业作物的选择上,除谷子可以在全区种植外,其他作物受地区局限性很大;发挥雨养农业生产潜力的基本途径应该是增加土壤水分含量和提高土壤有效水分的利用系数,为达到这一目的宜采用平整土地、增施肥料等一系列农业措施。  相似文献   

18.
哈尼梯田地区农户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具有极高的生态、经济、文化价值。近年来,以粮食产量增长为导向的农耕技术和作物品种单一化趋势,给哈尼梯田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和食品安全问题。论文以农户生产行为作为切入点,从主要粮食作物的经济效益、耕地资源特征、村落发展类型、农户的家庭特征与资源禀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哈尼梯田地区农户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现状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调查涉及的41.23 hm2有效耕地中,按种植总面积排序,杂交稻、玉米、水果类作物位居前三。2)本地传统粮食作物--梯田红米,种植总面积和户均种植面积远小于经济效益较高的杂交稻和兼有饲料用途的玉米。同时,农户倾向于将其种植在质量较差、海拔较高的耕地上。3)作物的经济效益和耕地海拔及质量对替代性作物(如杂交稻和红米)的种植选择影响较大;个体农户层面上,农户特征与资源禀赋在不同程度上对不同作物的种植选择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持续农业的新发展--生态农村的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了现今农村影响农业持续发展的因素 ,提高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生产体系以及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技术措施和优化物质循环转化环节等三项生态村建设的必备条件与对策。阐述了全村总体型和家庭生态型二种建设模式的基本原理与设计原则 ,并详细介绍了城郊型生态村 ,山区型生态村 ,庭院型生态村模式。  相似文献   

20.
我国有机农业健康发展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颖  卞新民 《环境导报》2003,(24):34-35
1 什么是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动、植物生产及其产品加工)过程中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食品调味剂及其他添加剂、食品包装等化工产品,不使用受人工化学物质污染(含量超过一定标准)的有机原料(有机肥、灌溉水、饲料等),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品,不使用超过一定标准的有毒矿物盐等物质,依靠纯自然生物化学过程进行产品生产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