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解金属锰作为一种重要的冶金、化工原材料,为我国工业快速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但在锰资源的开采和加工过程中,存在着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生产集约程度不足、资源管理不善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不仅严重破坏了资源基础,更加重了环境恶化的趋势。我国的电解锰行业面对着资源短缺和环境保护的严峻挑战。为此,在系统分析我国电解锰行业面临的资源压力、环境压力、安全压力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电解锰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对策。重点强调国家应实行限产,适度开发,加大找矿工作力度,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加快电解锰工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并购、重组等措施发展壮大一批生产规模大、工艺先进、资源利用率高的企业;以资源和环境确定和优化经济增长模式,制定和完善电解锰行业发展政策,鼓励企业推行清洁生产。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广东省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利用之特点,利用熵权技术和线性加成技术建立了广东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体系,并对广东省1992~2002年期间土地利用的基本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广东省土地资源利用状况从总体上看是趋好的,在经历了1992~1995年的弱可持续之后,目前已进入良性发展阶段,其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均处于良好发展势头.但资源和环境指标在2000年后呈明显下滑趋势。这应该引起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层次分析法在区域湖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39  
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一般由人口、资源、环境、经浊和社会五个子系统组成。本文从四个方面(人对资源环境的需求;资源环境的需求;经济发展的需求;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出区域湖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5指标体系。并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用于评价区域湖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程度,结果表明:区域湖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26个指标中,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居民对水物满意程度(P13)  相似文献   

4.
苏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核心部位 ,1980年代和 1990年代 ,依靠乡镇企业和开发区建设 ,经济迅速发展。但这种高投入的增长也使苏州市新世纪的持续发展面临着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 ,尤其是地表水水质下降、地下水过度开采、湖泊富营养化以及耕地数量锐减、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直接导致苏州市水质型缺水和土地资源危机。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 ,从乡镇工业发展、城市化、化肥农药使用以及科技能力等方面阐述了资源与环境危机产生的原因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 (1)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2 )科学编制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总体规划 ;(3)优化产业结构 ,建立资源利用和环境逐步改善的良性循环机制 ;(4)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生活污染治理能力 ;(5)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步伐等若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建国50年海南岛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建国以来海南岛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政策演变历程。研究了海南岛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社会经济数据和资源环境数据的综合分析。将海南岛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变化划分为三个不同特点的阶段,并分别阐述了这三个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变化的不同特点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变化的影响过程。本文对于评价建国50年来海南岛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变化、预测未来社会的发展并作出合理的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繁昌县后备土地资源多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理评价后备土地资源适宜性是有效进行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前提。以繁昌县后备土地资源为例,以区域自然与人为因子对其进行初步筛选,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生态位适宜度理论构建多宜性评价模型,运用加权平均模型和限制因子模型,对后备土地资源评价单元耕地、园地和林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适宜度及限制性生态因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繁昌县59.38%的后备土地资源不能进行开发,能够开发且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后备土地资源为387.03hm2;(2)繁昌县生境环境较为良好,对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适宜性较强;单一土地利用类型评价中后备土地资源生态位适宜度值最大值为0.966 5。其中,耕地适宜性最高,林地次之,园地最低;(3)多宜性评价表明繁昌县后备土地资源中耕地适宜性面积最大,林地次之,园地最小;(4)限制繁昌县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因子主要为:排水条件、pH值、障碍层深度。为改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生境条件,今后应重视土地质量管理,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使其适合开发利用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汶川地震重灾区雅安市资源环境承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汶川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目的在于为重灾区恢复重建提出适宜人口规模,使灾后重建的人口空间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对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3个关键要素--耕地资源、水资源和环境容量进行分析评价,应用“木桶短板效应”原理,确定以耕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反映整个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并从耕地粮食的人口承载力和耕地经济收入的人口承载力等2个方面分别进行计算,综合确定人口的合理规模。结果表明:雅安市人口的合理规模,在2010年之前的恢复重建阶段,为1535~159万人,恢复重建阶段基本上不用考虑大规模移民;从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而言,为1585~164万人,总体上雅安市的资源环境能够满足其震后人口的小康社会建设需求,但要采取综合性政策措施,引导人口向市域内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大、产业、人口聚集能力强的雨城区、名山县转移  相似文献   

8.
Abstract

The natural supply of land resources is limited, but the economic supply may change along with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ts size is decided bye nature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body conditions. When the supplying ability of land resources threaten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conflict between people and land becomes tense, it forced people to improve land utilization and to increase the effective supply of land resources. The paper made an overall consideration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rrigated farming and the frai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Fuhai County, Altay Area, Xinjiang Uigur Autonomous Region and explored land arrangement planning as well as water resource plann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paper evaluated natural resources, land utilization and water resource of the case study areas and focused on the spatio-temporal balance between the utilization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In the end the paper a feasible plan was made out for the land arrangement project.  相似文献   

9.
资源环境是制约区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区域资源环境的利用是否有效是衡量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之一。因此对区域资源环境效率格局及其成因机理进行时空动态模拟,不仅有助于人们了解区域投入产出的过程与效益,同时又能为相关部门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以及缓解区域人地矛盾提供参考依据。利用SBM-DEA模型分析2005~2014年间中部地区资源环境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并探讨了造成其格局演化的成因机理,得到如下结论:(1)从资源环境效率结果来看,2005~2014年中部地区资源环境效率总体呈现稳步上升态势;(2)省会城市、长江和京广等国家发展轴线的重要节点城市资源环境效率较高,远离长江、京广等重要轴线的城市资源环境效率较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逐步形成;(3)从资源环境效率与投入产出的耦合关系来看,中部地区75%左右的城市处于Ⅰ类型,较少城市处于Ⅱ类型,极少数城市处于Ⅲ~ⅩⅢ类型。近10 a来中部地区普遍处于低投入、低产出、低污染的发展阶段,资源环境效率较高及以上城市数量先减少后增加,中等效率的城市数量先增加后趋于稳定,效率较低及以下的城市数量呈逐步减少的趋势;(4)促进资源环境效率的主导因素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资源环境效率的主导因素为能源消耗。  相似文献   

10.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ay seem a simple concept when written on paper. However to carry-out long term actions put forward by the Agenda 21 (AG21) at the local level represents one of the main challenges as municipal governments in general do not have the capacity to effectively implement the process. Regional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REA) has shown to be effective in supporting decision-making not only to correc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due to past unsustainable social-economic developments but also help local governments to implement sustainable actions. However this requires long-term investments of AG21 plans and projects. The allocation of regular and consistent financial resources is one of the main ingredient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cess. But traditional plans and projects financed by national and/or international funds may not be sustainable in the long-term because they become dependent on external funding. Research demonstrate that innovative economic instruments such as ecotaxes represent a feasible alternative to sponsor local sustainability because taxes are collected permanently by the government and could be invested in continuous actions. Ecotaxes experiences have provided important reference to structure a municipal incentive model (MIM) to sponsor AG21’s environmental plans and projects on a long-term (permanent) basis. Howeve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nnot be solely through economic investments. A comprehensive municipal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cheme (MEMS) has been established to support the incentive model. The scheme seeks not only to improve local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but also incentive continuous participation of local stakeholders at all levels of society. Participatory events and the provision of incentives (educational and financial) are key to motivate society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nd support activel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cess as emphasised in the RIO-92 Conference.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水资源循环经济发展与创新体系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循环经济是针对持续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压力而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经济制度和技术范式相结合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当前我国面临严重的水资源危机,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是我国水资源新战略的理想选择。水资源循环经济力图使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既符合水循环自然规律,又遵循社会经济规律,实现水循环与经济循环的和谐统一。水资源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我国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但必须改革现有机制和体制,建立长效机制,构建水资源制度、技术和观念创新的体系。  相似文献   

12.
长江经济带区域创新绩效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测度长江经济带区域创新绩效水平、空间结构及变化趋势等,通过Ward聚类对相似绩效水平的地区进行分组,具体分析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创新绩效特征及问题解决路径。实证研究证明:长江经济带整体绩效整体水平不高,经济核心区多通过大量物质投入及资源消耗实现创新体量增加而并非通过创新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如何提升已有技术资源的利用率却被忽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且具有相似绩效水平的区域各自表现出包括资源规模与投入、产出不匹配,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等方面的不同特征及创新问题,处于相似发展阶段经济水平差异大的地区其具体创新绩效提升途径也具有一定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The paper argues health risk manage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cannot be sustainable unless it is conceived, planned, implemented and maintained by community-led multi-stakeholder groups using an integrated capacity building process with five components: (1) education and awareness raising; (2) strengthening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decision making; (3) strengthening regulations and compliance; (4) improving basic sanit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5) stimulating the market for support products and services for health and environment sectors.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with cross-disciplinary understanding are uniquely qualified to build much-needed bridges between stakeholders, risk science and policy. They should adopt a cost-effective mentality, adapting models/methods used in developed countries to developing country contexts, negotiating political obstacles and 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risk sources, exposures and perceptions. Stakeholders – health professionals, community representatives, officials, NGOs/advocacy groups, industries, and providers of products/services – collaborate to detect needs, mobilize resources, design, develop, implement, consolidate and maintain interventions to priority problems. Field experience in Mexico supports the argument. This sustainability process is adaptable to other keystone development sectors like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stewardship,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and energy.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生态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学的整体、平衡和协调、竞争共生、循环再生等原理为可持续发展水利提供了生态学理论依据。我国治水思路的发晨过程人与自然平衡”的生态适应过程。本文阐明了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生态学内涵,提出承资源和水环境承栽能力研究是可持续发展水利要解决的两个关键问题。基于 生态学理论中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提出可行的保障可持续发展水利实施的生态学措施。  相似文献   

15.
数理模型在流域水环境评估中的应用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日益受到国内外广泛的重视,把传统的力学,数学及计算机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引入到本领域来进行学科交叉,是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工作者的职业义务。首先介绍了环境流体力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而后对湍流流体力学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并从普通的湍流流体力学出发,结合河流流体力学及环境流体力学,概括地阐述了河流流体力学及环境流体力学的特征,研究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其在长江流域水环境评估中的应用现状。而后,介绍了目前环境流体力学中运用较广的几种方法及较复杂边界的处理方法。最后,介绍了几种目前在水环境评估领域运用较多的近区模拟模型与远区模拟模型和近场,远场区分所带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试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是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的动态关系,四者的协调发展包括“有限协调发展”和“完全协调发展”两个层次,其实质是弱化、消除其间的消极关系和消极影响,同时充分利用和促进其间的积极关系,实现四者之间的良性循环。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协调发展战略”应以不影响长远的持续发展为前提,把经济发展置于中心位置,强调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同时解决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我国区域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区域规划是协调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地区关系的区域开发与国土整治方案,是市场经济下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大举措,目前我国的区域规划编制和实施还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是各层次规划衔接不力,从而了区域规划的实施和应用。借鉴国外的规划体系、内容和实施途径,针对我国区域规划的实施问题,提出如下建议:(1)建立完善的区域规划体系、协调区域规划与经济计划的相互关系,以及与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成本效益分析在评价涉及长期资源环境影响的项目和政策时因损害代际公平面颇受批评,因此如何修正成本效益分析使其能够用于这类项目和政策的评价是研究的焦点.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出发,首先比较分析经验代际折现率、零社会折现率、单一环境折现率和双重社会折现率四种当前具有代表性的代际折现率的提出背景、计算方法和运用范围,然后构建基于多重社会折现率的新代际折现思路,最后以水土保持项目为例,利用数字模拟方法验证了新代际折现思路的具体运用.结果表明:其一,与四种当翦代表性的代际折现率相比,多重社会折现率在评价具有复杂环境影响的项目和政策上更其优势;其二,基于多重社会折现率的新代际折现思路能够为涉及长期资源环境影响的项目和政策评价提供系统的拆现率选择指导;其三,多重社会折现率下的环境折现率遵循随着时间推移递减,随着人造资本与资源环境间替代难度的增大而递减的原则.最后文章从构建多领域专家参与平台和编制折现率查询表两个方面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上海高温和低温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上海11个气象站逐日最高、最低气温、降水资料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下同)环流指数,分析了上海夏季高温和冬季低温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873~2007年,上海高温日数表现为少-多-少-多的年代际变化,低温日数则表现为多-少的年代际变化。2001~2007年,上海年均高温日数、各级高温过程数和高温过程日数都最多,低温日数、低温过程数和低温过程日数都最少。1960~2007年,上海每年高温日数与当年夏季副高面积和强度指数显著正相关,低温日数与当年冬季副高面积和强度指数显著负相关。降水对上海极端气温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上海高温日数与夏季降水量弱显著负相关,低温日数与冬季降水量显著负相关。上海高温过程数受城市化影响较大,其时间变化具有明显的城郊差异,低温过程数则受城市化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
山东各地市经济发展环境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评价山东各地市的经济发展环境。采用《2003山东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及专家打分资料进行因子分析,得出由地市经济运行环境、地市社会发展环境、地市制度政策环境、地市自然环境和地市资源环境五部分构成的地市经济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评价得分。将山东各地市划分为3个梯度:(1)青岛、济南得分在0.7以上,为第一梯度,有良好的地市经济发展环境;(2)淄博、东营、烟台、威海、潍坊得分在0分以上。为第二梯度,经济发展环境较好;(3)其他地市为第三梯度。经济发展环境较差。文章最后分别对各梯度地市提出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