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含油污水是一种污染环境、危害人民健康的有害污水。含油污水中油珠粒径大于30μ的粗分散油易去除,而粒径小于30μ的细分散油则难以从污水中分离出来。为选择一种简单易行的新方法使这部分细分散油很快从污水中分离出来,总后营房部设计院与北京军区后勤部勘测设计所合作,对应用聚结法处理油库洗桶污水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并研制成功PWT-4型油水分离装置,应用于生产中。一、聚结法(粗粒化)的原理聚结法是用聚结材料(粗粒  相似文献   

2.
聚丙烯酰胺对聚合物驱含油污水中油珠沉降分离的影响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研究发现阴离子聚丙烯酰胺(HPAM)对聚合物驱含油污水处理有正反2方面影响.聚合物能增加污水粘度,降低油珠上浮速度,而且聚合物能增加油水界面水膜强度,延缓油珠聚并时间,这是聚合物对油珠沉降分离的不利影响;同时,聚丙烯酰胺具有絮凝性,能将水中油珠连接到一起,有利于油珠聚并.当聚丙烯酰胺相对分子质量为2.72×106,浓度小于800mg/L时,絮凝作用大于粘度作用,有利于油珠的沉降分离.初始油珠粒径小是聚合物驱含油污水难处理的主要原因.横向流除油器可以加速油珠聚并,缩短沉降时间,适合处理聚合物驱含油污水.  相似文献   

3.
除油率和油珠粒径分散度是检验石化含油废水处理效果的两个重要指标。通过测定废水粗粒化处理前后分光光度值和油珠粒径的分布,较为精确地计算出含油废水处理后出水的除油率和油珠粒径分散度。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含油量,显徽镜计数法测定油珠粒径分布,方法简单可靠。  相似文献   

4.
油污水重力分离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钟春阳 《交通环保》1996,17(6):9-13
本文对含油污水的重力分离原理进行了论述,认为油珠在水中的重力分离包含上浮运动和水面展开成膜两个过程,并且油珠水面展开成膜过程是不可逆过程,其确定油珠从水中的最终分离。并对一些特殊水质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5.
明矾-聚丙烯酸破乳除油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明矾-聚丙烯酸(PAA)复合配方处理乳化油废水,不仅破乳效果好,而且实现了油水分离,破乳后油珠聚集上浮形成油层,下清液澄清透明。通过电子显微镜、粒度分析仪、Zeta电位仪等测试手段,发现明矾主要起凝聚破乳作用,破乳后的油珠以单体或聚集体被PAA通过吸附架桥作用絮凝成大的油团,一并上浮从而达到除油的目的。明矾的凝聚作用和PAA的吸附架桥作用都满足不了油珠聚并的条件,因此油珠间并不发生聚并成为更大的油滴,而仅仅是相互聚集在一起。  相似文献   

6.
采油污水的室内再现配置及静态混合器剪切强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便于采油污水处理技术的开发和研究,以静态混合器为主体,设计、加工了一套采油污水室内再现配置装置,配置效果稳定,探讨了含油量、剪切速率等不同配置条件下的再现采油污水粒度分布、乳化度等性能参数以及配置过程中的压力损失,并总结出再现采油污水乳化度(%)与主要配置条件的对应关系表。研究结果表明,静态混合器的压力损失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而明显升高,而随含油量增大呈现出基本稳定的状态;随着剪切速率不断增大,再现采油污水的整体油珠粒径变小,乳化度增大;对于低剪切速率,含油量和剪切作用在促进油珠粒径变化趋势的竞争中前者占优势,所以含油量越大,整体油珠粒径越大;对于高剪切速率,含油量和剪切作用在促进油珠粒径变化趋势的竞争中后者占优势,使得油珠平均粒径随含油量增大而略微降低,同时油珠粒径范围随含油量增大而变窄;随着含油量的增大,各种剪切速率条件下的乳化度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通过自行配置壳聚糖珠制备仪元件,成功制备出5种不同粒径的壳聚糖珠(CTS-B)。在控制系统电压为5.6 k V的条件下,制备出一种平均粒径为420μm的最小壳聚糖珠CTS-B1,其平均比表面积达到1.31 m2/g。以5种制备的CTS-B为载体,通过戊二醛交联化,进一步制备出交联壳聚糖珠CCTS-B。在25℃、转速180 r/min和脱色30 min的反应条件下,所制备的粒径最小的CCTS-B1对染料酸性绿AG25的脱色率最高,达到82.3%;在相同条件下CCTS-B1对酸性红18、活性蓝198、活性蓝220和直接红243的最高脱色率分别达到82.2%、75.4%、79.2%和83.2%,均显著高于非交联CTS-B1的脱色率。  相似文献   

8.
以太湖地区代表性的青紫泥、黄泥土、白土等3种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采用低能量分离-分散法提取得到不同粒径的团聚体颗粒组,用HPLC测定了本土和分离得到的团聚体颗粒组中16种PAHs的含量.结果表明,供试水稻土不同粒径的团聚体颗粒组中PAHs含量分布存在差异,PAHs总含量以<2μm粒径的团聚体颗粒组最高,其次是200~2000μm粒径的团聚体颗粒组,PAHs在这2个团聚体颗粒组有明显富集现象(富集系数为1.25~3.92);而20~200μm和2~20 μm粒径的团聚体颗粒组中PAHs含量小于本土,呈现亏缺现象(富集系数为0.64~0.88).考虑到不同粒径团聚体颗粒组的相对组成,水稻土中PAHs主要分布于20~200μm和200~2000μm 2个团聚体颗粒组中,而在<2μm粒径的团聚体颗粒组中最少.PAHs在不同粒径的团聚体颗粒组中的含量分布与其总有机碳、腐殖质碳、胡敏酸碳的含量有关,并在很大程度上受芳构化疏水性有机物含量的控制.因此,水稻土不同粒径团聚体颗粒中有机碳及其组分的性质影响着这些团聚体颗粒组分对PAHs的吸持与固定.  相似文献   

9.
通过模拟油田采出液,考察了油水比、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及天然固体颗粒物对油田采出液乳化程度的影响。试验表明:随着油水比下降,模拟水样含油量降低,油珠Zeta电位升高,平均粒径变大,水样乳化稳定性减弱;HPAM会吸附于油珠表面从而增强其负电性,降低油珠间的有效碰撞,使油珠的平均粒径较小,导致油水分离较困难;表面活性剂会直接降低水样的表面张力,增强油水亲和性,导致水样含油量增大,同时增强了油珠的负电性,不利于油珠的集结聚并;天然固体颗粒物本身有一定的电负性,降低了油珠的Zeta电位,增加油珠的静电排斥,妨碍油珠的聚并,同时使水样的含油量升高,最终导致乳状液稳定。  相似文献   

10.
上海试剂总厂氧气小组,空压机排出1.5吨/天乳化液,含油量在800毫克/升左右,外观呈乳白色。根据乳化液特性,采用药物破乳(氯化钙),再经氮气搅拌,在气泡作用下,构成水、气、油珠三相非均一系统,由于界面张力、气泡上浮和静水压力差的作用,形成气、油珠结合体上浮进行分离。然后,加入铝盐或铁盐作混凝剂,将剩余物质絮凝成大颗粒沉降。经过滤后,出水达到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1.
气溶胶在采样管中的沉积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正确评价气溶胶在采样管道中的粒子沉积损失,文章通过实验研究确定了采样管道中粒子沉积与有关参数之间的关系。气溶胶粒子粒径为0.04~8.30μm、采样流量为10~30 L/min、采样管道长度为10~35 m。结果表明,当气溶胶粒径约小于1μm时,穿透率随粒径增大而增加,当气溶胶粒径约大于1μm时;穿透率随粒径增加而减小;气溶胶粒子的穿透率随流速增大而增加;气溶胶粒子的穿透率随采样管长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2.
餐饮业油烟的颗粒物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谭德生  邝元成  刘欣  戴飞鸿 《环境科学》2012,33(6):1958-1963
利用显微镜照相技术和电低压冲击式采样器分别对餐饮业油烟中10μm以上和10μm以下的颗粒物进行分析,得出餐饮业油烟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厨房内油烟中可沉降颗粒的粒径主要分布在10~400μm之间,数量浓度峰值粒径集中在10~100μm之间;油烟中可吸入颗粒粒径主要分布在1μm以下,数量浓度峰值粒径集中在0.063~0.109μm之间,质量浓度峰值粒径在6.560~9.990μm之间.通过对餐饮业油烟颗粒物物理特性的全面分析,找出特征值,确定油烟监测的标志物,为餐饮业油烟的治理和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含硫污水油—水旋流分离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自行研究开发的适用于炼油含硫污水除油的新型旋流器 ,利用这种高效、节能的污水除油技术 ,油珠的最小分离粒径为 1 0 μm,平均除油效率为 66%。  相似文献   

14.
蓝藻垂向运动的表征对于理解浅水富营养化湖泊中蓝藻水华的形成过程至关重要.本研究以太湖为研究区,通过野外实验观测,分析蓝藻生物量及颗粒物粒径分布的垂向变化特征,结合一维蓝藻平流运动模型,研究在不同扰动强度和群体粒径下的蓝藻垂向运动规律.结果表明,在低风速条件下(风速小于3 m·s-1),太湖水体中蓝藻生物量在垂向上分布不均匀,其垂直分布剖线在水表或水柱某一深度形成峰值.当水华发生时,直径> 75μm的蓝藻群体主要聚集在水表,其剖线在水下形成不明显的峰值;在水华未发生时,75~175μm直径范围内的蓝藻群体主要聚集在水深1.2 m处,175~250μm直径范围内的大粒径蓝藻群体仍聚集在水表.垂向运动模拟表明,直径> 100μm的蓝藻群体随光照变化在水柱中进行周期性上浮下沉运动,直径<100μm的蓝藻群体,由于垂向迁移速度较小,在弱扰动条件下聚集在真光层深度附近.不同粒径蓝藻群体的垂向运动规律不同,导致蓝藻生物量垂直剖线在水表和水下形成两类特征峰.  相似文献   

15.
气溶胶(aerosol)是分散在气体介质中,粒径大部分小于1μm(微米)的微粒,最大者也可以达到5μm。它具有胶体性质,对光线有散射作用。气溶胶在气体介质中不因重力作用而沉降。生物气溶胶主要是来自生物因素导致的气溶胶,它有别于工业来源的气溶胶。  相似文献   

16.
虹雨 《环境》2003,(7):30-30
气溶胶是分散在气体介质中,粒径大部分小于1μm(微米,1‰毫米)的微粒,最大者也可以达到5μm。它具有胶体性质,对光线有散射作用。气溶胶在气体介质中不因重力作用而沉降。生物气溶胶主要是来自生物因素导致的气溶胶,它有别于工业来源的气溶胶。  相似文献   

17.
高效除油器     
含油污水中的油分,一般概括为上浮油层(油滴颗粒直径>150微米),分散油(150—30微米)、乳化油(<30微米)。浮化油是均匀地分散在水中,就更难于净化去除。因此,采取有力措施去除含油污水中的油分是很重要的问题。一般采取的措施有物理方法,将分散在污水中的微小油滴聚结成为大油滴,使其易于浮升和除去。或用吸附剂吸附除油,也有用化学药剂进行破乳化絮凝吸附,以及用电磁作用来达到含油污水的净化目的。  相似文献   

18.
采用气体悬浮物粒子监测仪和NanoMoudi-Ⅱ125A型分级采样器对某封闭式博物馆进行颗粒物数浓度监测和颗粒物采样,测定了不同粒径段颗粒物中的主要离子组分。结果表明,监测期间粗颗粒物(粒径≥2.5μm)、细颗粒物(粒径在0.1~2.5μm之间)和超细颗粒物(粒径≤0.1μm)质量浓度分别为20.50~24.38μg/m3、23.39~24.08μg/m3和16.02~17.48μg/m3。颗粒物数浓度集中在粒径≤0.3μm范围,PM1数浓度占PM10数浓度的97%以上,游客扰动和清洁活动使粗颗粒物数浓度增加了8~172倍。SO42-、NO3-、NH4+峰值出现在0.32~0.56μm粒径段,Na+、Cl-分布较平均,K+峰值出现在0.32~0.56μm和3.2~5.6μm粒径段,Mg2+的峰值出现在3.2~5.6μm粒径段,Ca2+峰值出现在1.8~3.2μm粒径段;总有机酸根离子无明显峰值;乙酸根离子浓度为1.238μg/m3,高于甲酸根和乙二酸根。颗粒物的阳/阴离子比均值为2.83,说明阴离子测定可能有缺失,如碳酸盐等。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浓度水平和粒径分布受游客影响不明显,受室外空气输送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青岛大气气溶胶水溶性无机离子的粒径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的来源及环境效应,利用安德森采样器连续采集青岛近海2008年1~12月大气颗粒物分级样品,用离子色谱法分析其中主要的水溶性离子,并讨论其粒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NH4+、K+、Cl-、NO3-、PO43-、SO42-主要存在于粒径小于2.1μm的细粒子中,Na+、Mg2+、Ca2+、F-则主要存在于粒径大于2.1μm的粗粒子中.各离子的粒径分布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NH4+、K+和SO42-四季均主要分布于细粒子中,而Mg2+和Ca2+则主要分布在粗粒子中,两者均在3.3~4.7μm出现峰值;Na+在春、夏、秋3个季节主要存在于粗粒子中,集中分布在3.3~7.0μm粒径范围内,而在冬季则集中分布于0.43~1.1μm且细粒子含量高于粗粒子;春季Cl-在粗粒子中分布较多,尤以2.1~3.3μm范围内的最为突出,而其他3个季节均是细粒子比例明显偏高;NO3-春、夏两季在粗、细粒子中的含量各占50%,秋、冬季节均为细粒子占多数;PO43-夏季只出现在0.65~1.1μm以及>11μm的粒径范围内,粗粒子占95%,其他3个季节则是细粒子含量较高;春季F-在3.3~4.7μm出现峰值,夏季各粒径均未检出,而秋、冬两季粗、细粒子各占50%.K+、NH4+、F-、Cl-、NO3-、SO42-和PO43-受供暖期燃煤取暖的影响较大.K+和NH4+在供暖期和非供暖期峰值均出现在0.43~0.65μm粒径范围;F-供暖期在0.43~0.65μm和3.3~4.7μm粒径段出现峰值;供暖期Cl-的峰值出现在0.43~0.65μm粒径段,而在非供暖期,则出现在2.1~3.3μm的粗粒径段;SO42-和NO3-在供暖期和非供暖期的峰值均出现在0.43~0.65μm和3.3~4.7μm粒径段;供暖期PO43-的最大峰值出现在0.43~0.65μm粒径段,而在非供暖期其最大峰值出现在3.3~4.7μm粒径段.  相似文献   

20.
为实现煤泥水减量化,分析了初沉池、调节池和澄清池的煤泥粒径,研究了微滤目数、C-PAM添加量和压滤时间对煤泥脱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初沉池、调节池和澄清池中颗粒物的平均粒径分别为145.1μm、103.2μm和91.9μm,初沉池和调节池中存在大于830μm的颗粒物,最大粒径超过1 200μm;三池中,粒径小于45μm的颗粒物超过20%; 20目微滤可有效去除830μm以上的颗粒物,投加15 mg/L C-PAM进行絮凝可有效去除45μm以下的颗粒物,二者共同作用可提升泥饼含固率。在进水悬浮物不超过3 000 mg/L的条件下,煤泥水进入隔膜压滤机压滤的时间不应低于40 min;当进水悬浮物超过5 000 mg/L时,压滤时间不应低于30 min。煤泥水经微滤+机械浓缩+隔膜压滤工艺处理后,泥饼含固率大于70%,煤泥水减排量超过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