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750年,富兰克林提出以针尖放出电荷缓慢中和雷云中的电荷的避雷针用来防雷。后来的实践证明,它不能“避雷”,而是将雷引向自身来保护其周围的设备。随后俄国罗蒙诺索夫在重复了富兰克林的著名风筝试验(他的朋友利赫曼和他一起试验,因被引下的直击闪电击中而牺牲)之后,于1753年发表的论文(关于因电力而产生的大气现象的发言)中也对此作了重要论证。  相似文献   

2.
1750年,富兰克林提出以针尖放出电荷缓慢中和雷云中的电荷的避雷针用来防雷.后来的实践证明,它不能"避雷",而是将雷引向自身来保护其周围的设备.随后俄国罗蒙诺索夫在重复了富兰克林的著名风筝试验(他的朋友利赫曼和他一起试验,因被引下的直击闪电击中而牺牲)之后,于1753年发表的论文(关于因电力而产生的大气现象的发言)中也对此作了重要论证.一个鲜为人知的重要事实是,富兰克林发表避雷针理论之后不久,法国一位工程师即按其理论建立了一个避雷针,并且很快发生一次接闪.  相似文献   

3.
在建筑物施工过程中,防雷工程项目包括桩基础的焊接、柱筋引下线通长焊接及均压环、避雷网、避雷针、避雷器安装等,一直伴随着建设施工全过程。建筑物防雷包括防直击雷和防感应雷。防直击雷就是引导雷云与避雷装置之间放电,使雷电流迅速流散到大地中去,从而保护建筑物免受雷击;防感雷应则通过建筑物内部的设备、管道、构架、钢窗等金属物的接地装置与大地作可靠的连接,将雷云放电后在建筑物上残留的电荷迅速引入大地。  相似文献   

4.
一声春雷,报道了万物复苏。但是,它却再次告诫人们,切切注意工交企业的防雷。 雷暴是一种自然现象,当地面附近的暖湿气流上升、高空冷空气向下滑动,形成对流时,一些云积累起正电荷,另一些云积累起负电荷,形成雷雨云。随着对流的加强,雷雨云中电荷越积越多,电场强度增大。当电场强度超过击穿强度(25~30)×10~5伏/米时,空气电离,即发生激烈的云间放电,或者发生雷雨云与地面感应的云地放电。 这种放电,虽然的间不过500毫秒,但电流强度却可达数百千安,温度达20000℃,同时伴发强烈闪光和爆炸轰鸣声。 云地放电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1ill直jk雷。它…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铁路信号微机联锁系统的作用,原理,以武钢配料站为例提出了微机联锁设备防直接雷和感应雷的方案及费用定额。  相似文献   

6.
介绍几种新型防雷装置吕世侠雷击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自美国的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后,200多年来,一直在世界各国使用,对防止雷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避雷针能使雷云向其放电,把雷电流引入大地,保护建筑物不受损害。然而,由于多种因素,在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内,有...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铁路信号微机联锁系统的作用、原理。以武钢配料站为例提出了微机联锁设备防直接雷和感应雷的方案及费用定额。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对离石中心地震台数字化仪器防雷措施、系统检测及日常维护进行分析研究.由于监测的地震仪器大都在雷电恶劣的环境条件下运行,雷灾的主要对象集中在微电子元器件设备上,导致受灾面积、雷灾的经济损失和危害程度大大增加.所以要确保仪器在安全情况下正常运行,定期检测地震台的防雷装置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张长清 《安全》2012,33(8):47-48
雷电是自然界中的一种静电放电现象.由雷击引起的建(构)筑物,生产装置及附属电气线路、变电配电装置等设施的爆炸火灾时有发生.因此研究雷电的特性,采取适当的防雷技术措施,做好工厂雷电灾害防御工作,提高职工的安全防护意识是极为重要的. 1雷电的产生及特性 按照放电形式的不同,雷电可分线形雷、片形雷、球形雷.最常见的是线形雷,云层有时能见到片形雷,个别情况下会出现球形雷.  相似文献   

10.
自富兰克林通过风筝试验发明避雷针以来,避雷针系统(包括避雷线、避雷带、避雷网)已成为规范化的、普遍采用的防雷手段。近期因翻译IEC防雷标准的需要,几次向国内著名建筑防雷专家王时煦教授请教,使我对国外防雷新技术之一的“消雷工程”有了深度理解。这里试结合科学分析,对近几年在大陆兴起的消雷工程“热”作些冷分析,望能与同行切磋,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 一、传统避雷针的有效性与局限性并存 1986年在奥尔兰多(Orlando)召开的国际电工委员会第81技术委员会(IEC/TCgl)会议上提出的建筑物防雷标准(草案)的总则中已将建筑物防雷分成外部防雷保护系统和内部防雷保护系统两部分。前者指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等传统的建筑物防雷内容,后者指等电位联结的防雷电电磁脉冲的各项措施,尔后在1992年IEC/TCgl会议上仍保留内、外防雷保护系统观的提法。我国的建筑物防雷设计,几十年来都是按照常规的防雷方法即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和架空避雷线,它已肯定于《建筑物防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电荷监测技术预测矿山动力灾害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提高矿山动力灾害预测准确率,应用自主研制的电荷传感器,将标准煤样置于三轴压力室内进行应力-电荷试验。分析围压对煤样压缩破坏过程中电荷信号的影响。结合现场测试,揭示工作面开挖过程中煤体应力与煤壁表面感应电荷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煤体压缩过程中电荷信号的变化与煤体所处的应力水平关系密切,处于应力集中区域和应力松弛区域的煤体有明显脉冲状电荷信号,原始应力区电荷信号平稳,电荷信号的变化超前于煤体应力的变化,围压对电荷信号有延缓、强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赵莲清 《安全》2002,23(3):39-40
为了保护建筑物或构筑物免受直接雷击,通常采用装设接闪器(即避雷针或避雷线等)的措施.接闪器高于被保护物体,将雷电引向自身,并通过接地引下线将雷电流引入大地,使建筑物或构筑物得到保护.近几年,国外一些防雷设计机构对于传统的接闪器的引雷原理和保护范围进行了新的研究,并设计了引雷效果更好、保护范围更大的新型接闪器.下面介绍这类接闪器的防雷原理、工作特性及保护范围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3.
《劳动保护》1997,(9):33-34
雷电灾害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一种自然灾害,就全球而言它虽属小概率事件,但经常造成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因而防雷减灾已成为人类为自身的生存和安全而斗争的组成部分。为减少国家及人民生命财产不应有的损失,我们在京的22名来自不同科研、设计、大学长期从事防雷工作的科技工作者联名撰文,呼吁有关部门从严从快整顿防雷标准、规范和产品市场。一、中国防雷技术的成就应予肯定自从250多年前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以来,经过不断研究和探索,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有效的防雷体系。如今的避雷针系统已非昔日的简单避雷针,它已成为避雷针(网、…  相似文献   

14.
姚薇  李明军 《安防科技》2011,(12):52-55,58
雷电是自然界中普遍的现象,它是由于雷雨云中电荷放电而产生的复杂的自然现象,也是一种会造成严重灾难的自然现象.根据气候、卫星及闪电定位仪观资料估计表明,在任一秒,全球表面上连续发展着大约100个雷电.雷电放电过程同时出现三种物理现象:静电感应、电磁感应和辐射感应.对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程度的危害,仅依靠传统避雷针等直击雷防护系统已无法进行有效保护.在危险系数较高的油罐区,防雷的问题更加突出,它需要保护的不仅仅是油罐本体的安全,还有油罐区脆弱的仪表系统.现在对雷电的防护方法一般有三种:1.泄,即通过不同的防雷方式将绝大部分雷电流接闪后直接引入地下;2.限,即通过避雷器等设备控制被保护物体上的浪涌电压幅值;3.隔,即将电源线或数据、信号线和可能引入的过电压波通过屏蔽等方法隔离开来.在油罐区系统中这三种方法必须同时使用,且要相互配合,各行其责.  相似文献   

15.
广州雷迅是集开发、生产、销售及防雷工程于一体的专业防雷企业。企业下设:广州雷迅电子有限公司——提供产品销售、市场推广、技术支持及售后等服务;广州雷迅防雷技术有限公司——提供防雷工程的设计、安装施工等服务;东莞市石碣雷迅电子厂——提供产品开发设计、生产、测试等服务。  相似文献   

16.
多普勒天气雷达综合防雷安全措施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保证用于提升气象服务能力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安全可靠运行,其综合防雷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雷达楼及其信息系统的防雷安全环境理论计算确定其防雷等级,雷达塔楼主体建筑按二类防雷建筑物设计,其信息处理、传输系统按信息系统雷击电磁脉冲防护分级划为A级。结合巴彦淖尔市雷达工程实例分析了当地的地理地质、气候环境和雷电活动规律,及根据被保护物的特点详细研究了防雷装置的形式,提出了多普勒天气雷达综合防雷保护体系;分别从雷达天线直击雷防护、侧击雷防护、等电位和屏蔽措施、接地装置、电源信号系统浪涌保护及生活附属设施防雷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论述。工程经实践证明其防雷措施是行之有效的,这对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安全运行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华伟 《安防科技》2004,(10):51-52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是一个功能强大的电器、电子系统,由于高速公路所涉地域广、距离长、穿越地形复杂,极易受到雷电的干扰。我们都知道雷电是一种破坏极大的强干扰源,由高能的低频成分和极具渗透性的高频成分组成。其入侵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金属管线或地线直接传导雷电致损设备;一种是闪电通道及泄流通道的雷电电磁脉冲以电阻性、电容性、电感性及电磁场等方式感应到金属管线或地线产生浪涌致损设备(绝大部分雷损由这种感应而起)。所以雷电防护成了必需。鉴于目前的雷电致损特点,基于防雷器的防护方案是最简单、经济、可靠的雷电防护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为有效提取煤岩动力灾害电荷感应前兆特征以提高其预测准确率,在0.1、0.3和1 mm/min等3种加载速率下对复合煤岩进行单轴加载破裂试验,采用自主研制的新型电荷传感器检测电荷感应信号,研究复合煤岩变形破裂过程中电荷感应信号变化规律及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复合煤岩失稳破裂前有明显的阵发性、不连续的电荷感应脉冲前兆信号;电荷感应信号随着加载应力水平的增加逐渐增强,在临近峰值应力前达到最强;当0.1 mm/min加载速率时,复合煤岩产生的电荷感应信号最强;复合煤岩煤样部分的电荷感应信号变化较顶底板岩体明显;复合煤岩破裂产生的电荷感应信号与其内部破裂、摩擦、热效应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含水煤体失稳破坏过程中电荷感应规律,探寻应用电荷感应法监测煤矿突水灾害可行性,利用自主研制的电荷传感器对含水煤体单轴压缩过程进行电荷信号监测,分析煤体压缩过程中应力及电荷信号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烘干煤体和含水煤体单轴加载过程中均有自由电荷产生,电荷信号呈脉冲状波动,通过分析含水煤体电荷信号变化规律同时统计煤体峰值强度前电荷脉冲数及脉冲宽度,从水通过削弱煤体强度进而影响电荷信号;Stern双电层中形成流动电荷,增强了煤体电荷信号;水的存在增加了煤体破裂面自由电荷存留时间三个方面总结了水对煤体电荷的影响机理。  相似文献   

20.
2000年7月1日14时20分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西村镇蚕塘村上空雷雨交加 ,突然一道闪电 ,一声炸雷降落地面 ,随即该村杀牛窝煤矿井下传来一声闷响 ,井口浓烟滚滚 ,正在井下作业的6名矿工全部遇难身亡。事后查明这是一起因雷击引起的矿井瓦斯爆炸事故。雷电是怎样引入井下的呢?又为什么在封闭的井巷中也遭到雷击呢?专家研究表明 ,雷电可以通过直接雷击、静电感应、电磁感应和电磁波辐射等形式引入井下。雷电有很大能量的脉冲电磁波 ,矿井在电的辐射场内时 ,各种导体(如避雷针)都起着接收天线的作用 ,使雷电传入井下。同时 ,雷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