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污水、土壤沙漠化、沙尘暴是当今社会的三大危害.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污水“风光”处理法巧用我国北方干旱地区的克足自然潜能——光能和风能,廉价地处理了污水,增加了大气湿度,改善了气候环境,有效阻止了土壤沙漠化和沙尘暴的进一步发生。  相似文献   

2.
前些日子,北京动物园“伤熊”事件引起了国人的强烈愤慨和谴责。可过了不几天,我国北方地区又发生的十年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大、影响最严重的沙尘暴,有几个抱怨过?更谈不上愤慨与谴责。理由似乎很简单:“伤熊”是人为事件,“沙尘暴”是天灾,不能怨天只能尤人。其实,这是人们认识上的“误区”,“伤熊”、“沙尘暴”都是人惹的祸。“伤熊”的主儿受到国人谴责,“罪”有应得,因为他伤害了与人类共同生活的朋友———受到法律保护的动物,侵犯了动物的生存权。从环保意义讲,破坏了生态平衡的“链条”。沙尘暴是土壤荒漠化造成的,而…  相似文献   

3.
谈沙尘暴与荒漠化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尘暴也称“黑风”、“黑风暴”或“沙暴”,是由于强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天空能见度很低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它无论从成因、强度和危害程度上,都不同于扬沙和浮尘天气,也有别于单纯的大风天气。关于沙尘暴的成因问题,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看法,但是对于它的形成,以下三个条件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4.
徐娜 《环境》2009,(11):28-30
沙尘暴是春天多发的灾害天气。当我们北半球迎来秋天的时候,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正好迎来了他们的春天。由于地表植被近年来遭到破坏,澳大利亚首都悉尼在今年9月下旬迎来了一轮汹涌的沙尘暴。由于澳大利亚的土壤大多为红色,袭击悉尼的沙尘暴也呈现出可怕的红色。  相似文献   

5.
“沙尘暴发生固然有复杂的气象因素,但在更广泛意义上,沙尘暴是一个严重的生态问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环保总局沙尘暴项目组、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环保总局测试中心等多位专家学者顶着京城五六级大风从四面八方赶到一起,共同为刚刚发生的近10年来最严重的沙尘暴“把脉开方”时,有如此一番共识。 沙尘暴的形成必须有沙尘源和风力、高空强对流等要素,后两者属于气象因素,非人类所能控制。因此,沙尘暴源发地遭受的生态破坏,尤其让与会专家忧心忡忡。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所长高吉喜认为,沙尘暴源发地生态破坏是自…  相似文献   

6.
还要教育谁     
雪子 《沿海环境》2000,(8):26-26
今年北方的沙尘暴闹得人 心惶惶,人们还来不及擦亮眼睛,便有人重提一句老话:“关键是要教育农民。” 确实,那些地方的农民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多年来不计后果砍树开荒,植被受损严重,使得沙尘暴常来常往,今年的“发作”,不过是严重一些而已。 但仔细想想,这句看着没错,说得也很通俗很轻巧的话,却似乎不那么全面。 先说说眼下的事。,现在,大西北地区的人们种树种草忙得不亦乐乎,这不单是国家号召的原因,恐怕与国务院制定的“个体承包”的政策不无关系。前阵子,一位朋友回山西老家,我问你家种树吗?他说,只要种下的树能是咱…  相似文献   

7.
声音     
《环境》2007,(4):12
“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不可能被消灭的,所谓制止沙尘暴,实际是违反科学规律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一语惊人。他同时强调,我们不能忽略沙尘暴给人类造成的巨大损失,但目前完全消灭它是不现实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治理它,尽量缩小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沙尘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者按 应用气象站1954-2001年地面观测资料,对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沙尘暴研究得出,北京地区的沙尘暴年均2.08日,1.79小时.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最为严重,七八十年代逐渐减少,90年代以来更少.多方研究表明,北京地区的沙尘暴源于当地的土壤大面积风蚀,并非外来,而且沙尘暴和扬沙年均日数,北京地区均高于其大多数周边近邻地区.在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内蒙、辽宁等北京周边远邻地区中,内蒙古沙尘暴最严重,其次是河北、山西.但这些邻近省区也不是北京地区的沙尘暴来源之地.而北京冬春季节的裸露农田,才是北京地区沙尘暴、扬沙的主要发生地,因此应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9.
应用气象站1954—2001年地面观测资料,对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沙尘暴研究得出,北京地区的沙尘暴年均2.08日,1.79小时。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最为严重,七八十年代逐渐减少,90年代以来更少。多方研究表明,北京地区的沙尘暴源于当地的土壤大面积风蚀,并非外来,而且沙尘暴和扬沙年均日数,北京地区均高于其大多数周边近邻地区。在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内蒙、辽宁等北京周边远邻地区中,内蒙古沙尘暴最严重,其次是河北、山西。但这些邻近省区也不是北京地区的沙尘暴来源之地。而北京冬春季节的裸露农田,才是北京地区沙尘暴、扬沙的主要发生地,因此应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沙尘暴危害人体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寿喜 《环境》2002,(6):25-25
每年的3-5月,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都会程度不同地出现沙尘暴天气,严重时,许多地区的水平和垂直能见度只有几百米甚至几十米。狂风卷着沙尘,不仅给交通安全带来了危害,也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恶劣影响。与一般风暴相比,沙尘暴除了大风之外,还混有大量的尘埃颗粒、花粉、细菌、病毒以及其他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因此,沙尘暴是传播某些疾病的媒介,而且因为波及的范围较大,会引起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例如当沙尘暴“吹”到下游地区变成  相似文献   

11.
程彬彬  林波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32(6):120-122,124
沙尘暴是一种气象灾害,也是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它对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危害已越来越引起人类的重视.随着环境遥感的发展,运用遥感技术对沙尘暴进行监测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文章通过对中国沙尘暴遥感监测研究的现状的概述以及对当前遥感应用的技术水平的分析,展望了未来遥感监测沙尘暴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邹晶 《世界环境》2006,(4):12-13
对于国人来说,沙尘暴一词应该说是非常熟悉、家喻户晓的术语。特别是今年春天北京城里的“满城金甲”更是让沙尘暴成了“罪大恶极”的“污染”元凶。沙尘暴不光是中国的“敌人”。更是全球荒漠化恶化的“副产品”。因此。在纪念国际荒漠年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生效10周年,以及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和干旱世界日之际,我刊记者对远在太平洋彼岸的大气科学家,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能力建设中心主任格兰茨(Glantz)先生进行了越洋电话采访。[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前些日子,北京动物医“伤熊”事件引起了国人的强烈愤慨和谴责。可过了不几天,我国北方地区又发生的十年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大、影响最严重的沙尘暴,有几个抱怨过?更谈不上愤慨与谴责。理由似乎很简单:“伤熊”是人为事件,“沙尘暴”是天灾,不能怨天只能尤人。其实,这是人们认识上的“误区”,“伤熊”、“沙尘暴”都是人惹的祸。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地区沙尘暴时间分布特征及其沙尘气溶胶TSP浓度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尘暴是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内蒙古自治区较常见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直接危害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本文就内蒙古地区沙尘暴的时间特征,沙尘气溶胶TSP浓度值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减轻沙尘暴危害、减少沙尘暴发生次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吴云 《环境》2000,(8):21-21
今年入春以来,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就是几场席卷半个中国的沙尘暴,给受灾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危害,再次引起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沙尘暴,中国古代称之为“霾’,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米的危害极大的气象灾害,是一种天昏地暗、白天也要点灯的风沙天气。中国北方地区是全球四大沙尘暴高发地区(中亚、  相似文献   

16.
沙尘暴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灾害性天气,它的发生发展既是土地沙漠化的重要过程,又是土地沙漠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现实表现。本文对我中近些年来沙尘暴的成因、变化趋势及危害进行了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和田降尘与浮尘、扬沙、沙尘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通过野外调查、定位试验和室内分析,探索了新疆和田扬沙、沙尘暴、大风和浮尘产生的原因及发生规律与土壤降尘量的关系及其时空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和田地区的降尘受浮尘、扬沙、沙尘暴日数和强度的影响,对土壤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范元中 《环保科技》2001,7(4):29-31
首次提出“沙尘暴影响曲线”的概念,该曲线如实记录沙尘暴的走向,可为沙尘暴的监测、报警和预报提供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又是狂风漫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 俗话说:新年新气象,人们都希望在新 年来临之际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然而,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本就贫瘠而广袤的西北大地上,却迟迟未迎来“春风又度玉门关”的喜人景象,仅仅从3月至4月初,我国西部和北部的大部分地区接二连三地经受了多达6次的大面积沙尘风暴和扬沙天气的洗礼,甚至连千里之外的江南也不能幸免,大约 1/4的可爱河山都笼罩在一片黄沙弥漫之中。 我国西北地区是全球四大沙尘暴高发地区(中亚、北美、中非和澳大利亚)之一的中亚沙尘暴的组成部分。往年我国西北地区的沙尘暴…  相似文献   

20.
桃花溪位于重庆市西郊丘陵紫色土区内,是我市主要蔬菜地之一。六十年代后,桃花溪沿岸工业和人口增长较快,土壤受到污染,生物受到危害,群众反映强烈。为了弄清楚该地区土壤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途径,重庆市环保局组织重庆市环境科研监测所、西南农学院土化系开展“桃花溪地区土壤污染调查及防治对策”的科研课题。该课题是在同西师环境科研组共同于1981年完成“重庆地区土壤中11种元素背景值研究”的同时,开始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