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董志文  曲国华  米俊 《灾害学》2024,(2):192-200
以社工参与的应急管理多元主体系统为研究对象,围绕“社工参与的应急管理系统如何用关键指标测度和评价其‘事前—事中—事后’阶段的动态协同性?”和“数字赋能应急管理的效能如何通过测度系统的协同性反映”两大问题。利用自由基聚合理论,按照其“事前—事中—事后”的阶段性特征构建了一种多元主体参与的应急管理效能评价模型,并以指标构建系统的“熵”为测度对模型进行计算,探究数字赋能对该应急管理系统的效能影响。通过调研S省Y市的应急管理发展现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按照模型运算评价,数字赋能能够使社工参与下的多元主体在应急管理全过程中的有序性和组织协同性增强,但前后跨阶段间的协同性并未增加。该文在安全屏障模型的理论基础上建构了解释和分析研究结论的新模型,提供了综合评价社工参与应急管理效能的指导方案。  相似文献   

2.
可减缓性评价是衡量突发事件减缓程度的评价方法,对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应急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从分析原有可减缓性评价模型的不足出发,阐述了减缓的方式、作用以及可减缓性评价的内涵,从新的角度提出了可以应用于事前和事中的可减缓性评价模型,并提出了减缓的必要性模型,用以回答突发事件救援时是否要采取减缓措施、什么时候采取减缓措施等问题。然后探讨了可减缓性评价所需信息获取方式,提出了以物联网为依托的可减缓性评价信息获取方式。最后以火灾和台风为例进行了算例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新的可减缓性评价模型可以得到更为客观合理的评价结果,为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应急决策提供辅助支持。  相似文献   

3.
陈孝国  母丽华  杜红  朱捷 《灾害学》2015,(1):167-170,180
提出了基于直觉模糊集的煤矿突发事件应急救援TOPSIS群决策模型。其中决策者权重采用偏好值与群体平均偏好值的相似度计算,属性指标权重采用直觉模糊熵权法确定。通过直觉模糊加权集成运算将各决策矩阵进行合成得到综合决策矩阵,利用改进后的直觉模糊距离公式计算出全部备选救援方案到正负理想解的距离,根据TOPSIS运算结果可以确定最佳事故救援决策方案。最后通过黑龙江省鸡西某矿的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及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采用动态最优路径搜索算法研究洪涝灾害约束条件下的动态优化最优转移路径,以福建省马洋溪流域为典型案例,选择2016年9月“莫兰蒂”台风登陆期间气象和区域地理条件为模拟数据,选取时间约束、危险性约束、转移容量约束三个评价指标,运用路段路阻综合评价体系计算出淹没时间序列数据对应下路网的综合路况,通过对指标层模型的标准化处理,提出准动态最优路径搜索算法,计算洪涝演进过程中人员物资转移路径最优解。根据特定频率/场次洪水的淹没范围、水深、到达时间等风险信息,通过对受淹居民区位置、人口数量、道路、安置区域等信息的综合分析和路网计算,得到居民区避洪转移安置方案和转移安置最优路径,并开发了马洋溪洪涝应急转移决策系统。结果表明:基于河道水力分析模型HEC-RAS模拟数据纳什效率系数(NSE)接近于1,即模型与灾情点记录数据吻合度较高,模拟值与灾情记录值之间的百分比偏差(PBIAS)为-9.2,表明模拟值略微高于灾情记录值,同时采用动态多目标路径规划算法选出最优应急避险路径寻优质量高,且具有较高的寻优稳定性。研究成果探究洪涝演进规律、掌控灾情演变信息、制定合理科学的避险转移路径具有重要意义,为现有防洪预案方...  相似文献   

5.
《灾害学》2021,(3)
情景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的基本依据,采用情景推演的方式可以为实际的应急决策提供科学有效的辅助支持。在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景演变规律的基础上,提取了情景状态(S)、应急目标(T)和应急措施(M)三个要素来建立对应的情景表示模型;在此基础上,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确定性特点,运用动态贝叶斯网络来建立对应的情景推演模型,可以对于此类事件的演变路径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进行分析,阐述了新冠肺炎疫情情景推演流程及关键技术,并对情景推演的结果进行了分析。推演结果与实际疫情发展情景及发展状态基本一致,验证了情景推演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吴晓涛  申艳楠  张影 《灾害学》2020,(4):169-173
应急预案是中小学校应急管理的核心部分,也是中小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前提保障。论文基于PDCA循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构建中小学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动态管理的支撑保障模型,实现可持续的中小学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动态管理过程,从而提升中小学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效率和水平。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地震影响场应急评估的准确性,首先分析了西南地区不同震级地震与当地活断层之间的相应关系,然后给出了不同震级地震各烈度区的长短轴经验矩阵;基于此,结合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的工作实践,提出了一种地震影响场应急评估方法。地震影响场应急评估分为初评估和动态修正两个阶段。初评估阶段为震后0.5~1 h,实现影响场方向和各烈度区面积的准确评估;动态修正阶段为震后1~2 h,实现影响场空间分布的准确评估。初评估阶段以微观震中为中心、以对应震级的最近断层方向为影响场方向、采用矩阵给出的该震级各烈度区长短轴长度进行影响场计算;动态评估是在初步评估的基础上,利用余震信息快速判定宏观震中和影响场方向,并将影响场中心(宏观震中)和方向修正到基于余震信息判定的结果上。最后,以四川芦山7.0级地震为例,介绍了此方法的技术流程、实用范围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面向突发灾害事件的应急效能评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在面临突发灾害情况下,难以迅速确定最佳救援方案,其中的重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决策支持。为此,提出了突发事件应急效能的概念,并建立了一个基于效用聚合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效能评估方法。最后,以一个大地震灾害的想定为例,应用提出的应急灾害效能评估方法,对多个应急预案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9.
陈伟珂  花翠 《灾害学》2015,(2):152-157
从突发事件生命周期视角出发,对突发事件的生命周期动态演化全过程进行研究,将突发事件的生命周期分为潜伏期、爆发期、蔓延期、恢复期四个阶段,并深入分析突发事件阶段性特点,推知每一阶段物资需求和应急物流特性。通过跟踪突发事件生命周期演化过程,相应地将应急物流虚拟联合体的运行分为酝酿期、组建起、运行期、终止期四个阶段,并根据每一阶段应急物流特性构建应急物流虚拟联合体在各周期阶段的运行模型,最后阐述了虚拟联合体运行的几点注意事项。目的是切实有效地集成和整合社会专业资源,科学指导应急物流虚拟联合体的社会实践,提高突发事件整体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0.
突发事件应急资源的需求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构建突发事件的应急资源需求结构是应急资源储备和调度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依据。基于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阶段、主要应对环节以及应急资源类型,构建了突发事件应急资源的需求结构,按照逐层递进的方式将突发事件的应急资源需求结构分为4个层次,即大类、类、亚类和细目。第一层次包括3大类,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物资、基础保障资源和恢复重建资源;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应急资源类别,应急资源类别构成了应急资源需求结构的第二层次,其中应急处置资源包含4类,基础保障资源包含6类,恢复重建资源包含3类;对应急资源类别进一步划分为亚类,应急资源亚类构成应急资源需求结构的第三层次;第四层次为应急资源需求细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