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运用1950~2003年53年间青海高原地震主发区5.0级以上(包括5.0级)地震资料分析了该区地震灾害的特点.提出本研究区地震灾害具有频发性和轮回性、重灾轮回的时间周期长、强震的毁坏性大、以及强余震灾害连发而损害程度严重等特点,并认为青藏高原整体地壳构造运动和本区断裂构造十分发育(特别是北西西-北西向弧形断裂的发育)是该区地震灾害重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灾害学》2019,(4)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震后受害人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针对震后受害人创伤应激恢复的干预众多,但是全面考虑创伤后应激障碍潜在症状和影响因素的干预措施不多。因此,震后医护人员对受害人进行创伤应激恢复建模分析,研究创伤后应激障碍潜在症状结构,通过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和医学编制的抑郁量表对受害人进行调查,发现精神痛苦唤起模型拟合度最高,且其外部区分效果较佳,模型中的精神痛苦唤醒症状、麻木性症状同震后受害人抑郁的相关度较高,可作为医护人员判定受害人创伤后应激症状的有效标准;医护人员可考虑人口社会学变量、地震暴露变量、社会支持等社会环境因素和地震后其他心理疾患及心理干预等因素,以团体干预、个体干预等形式对受害人创伤应激进行恢复。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平台对甘肃省历史地震灾害进行了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以期为甘肃省地震灾害评估、应急救援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甘肃省历史上发生过强烈地震(M≥4.75)188次,地震灾害在空间上分布于59个区县,遍布甘肃省13个地市(除金昌市),全省地震灾害无显著的空间分异格局;(2)甘肃省在大地震灾害影响程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根据区域差异大致可将甘肃省划分为2个区域:河西和河东地区。河西地区的地震灾害震中烈度比同震级的河东地区地震小,地震灾害影响范围也较小;(3)区域地震活动呈现周期性的起伏变化,其中1917-1936年为甘肃省近百年来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阶段,发生过3次特别重大地震灾害(M≥7.0),目前甘肃省正处于另一个地震活跃期;(4)地震灾害人员伤亡存在地区差异,同震级地震河东地区人员伤亡较河西地区严重。甘肃省农村人口比重偏大,地震灾害比其他经济发达省份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地震灾害损失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颙 《自然灾害学报》1992,1(1):93-98,T002
估计某个地区未来将会遭到多大的地震灾害损失.对于减轻地震灾害是十分重要的科学问题.因力地震预防和救灾的基础是对未来地震灾害的定量估计.地震灾害主要由两方面因素决定.一方面是未来地震动强烈程度的估计(地震危险性分析).另一方面是各个地震动等级对社会、经济、人口等所造成的损害程度估计(地震易损性分析). 本文介绍了以上两方面研究工作的进展,以及国家地震局“未来地震灾害损失预测研究组”试编的中国未来50年地震灾害损失预测图及其应用.讨论了在灾害预测方面所遇到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2003年7月21日和10月16日分别发生6.2和6.1级地震的云南省大姚县居民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地震灾害对中困农村居民的影响,了解了我国农村居民尤其是地震多发区农村居民对地震灾害的风险意识以及在地震灾害中的反应.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居民是地震灾害的最大受害者和风险承担者.虽然他们会在地震灾害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但是由于经济水平、自然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影响,他们只能被动地承受地震灾害,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承灾体的脆弱性.中国农村地震减灾、防灾能力的加强需要政府管理部门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6.
张弓强 《灾害学》2012,(1):121-124
通过收集整理我国大陆显著地震灾害事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资料,分析讨论不同经济体制下地震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影响,并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指地震灾害发生之后的过渡性安置、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以及善后工作等活动。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是防震减灾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减轻地震灾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日本地震灾害保险体制的形成及其问题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日本是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地震灾害给日本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为了减轻灾民的经济负担,快速有效地进行灾后重建和复兴,日本建立了一套地震灾害保险体制。对日本的地震保险制度建立的背景、地震保险制度的内容以及地震保险的普及状况等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同时对日本政府和地震再保险公司在地震保险中的地位、作用、各自的责任以及相互关系作了详细地介绍,最后就日本地震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课题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以2007年云南宁洱6.4级地震灾区为例,通过现场访谈和问卷调查,分析了该地区农村家庭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特点及其家庭际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当地农村家庭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水平尚不理想,综合防震减灾能力较弱;家庭对地震灾害知识和防震减灾技能的掌握程度,显著地影响着其在震时及震后的响应行为和态度,其中防震减灾技能的影响更显著;经济收入和教育背景不同的家庭,其地震灾害的认知水平和响应能力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其中受教育程度的影响更明显,且可能是最根本的影响因素;家庭人口总数与家庭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的综合能力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这种影响也叠加了家庭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对研究区而言,加强防震减灾实用技能和震时如何有效应对地震影响方面的教育,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地震的社会经济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梁芳  聂高众  高建国 《灾害学》2006,21(2):110-113
在查阅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地震造成社会灾害严重、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现象,认为地震灾害对一个地区所造成的影响程度与该地区的承灾力有关,并影响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地震序列下桥梁连梁装置的防落梁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各类地震序列中,主-余震所占比例最大。主震震级越高其余震的震级亦越高,对结构的破坏越大。桥梁结构作为重要交通枢纽工程,其在整个地震序列发生时应确保通行,起到生命线工程的作用。选用集集地震序列对桥梁结构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发现结构在主震作用下梁墩相对位移过大、主梁发生落座,余震作用下结构有发生落梁的可能。对结构设置防落梁装置,并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显示连梁装置可有效抑制桥梁上、下部结构相对位移,提高结构抗推能力与整体性,保证了结构在整个地震序列中不发生落梁震害。在抗震分析中,应考虑到强余震对结构带来的影响,保证损伤结构在地震序列中的安全。  相似文献   

12.
地震对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有严重的影响。分析了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地震灾害的特点,选用地震发生频率、强度、灾害面积,人口死亡数、受伤数,房屋毁坏面积、损坏面积等指标,依据1949-2013年的地震灾害统计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地震危害度评估模型,对地震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的影响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云南的玉溪、保山、楚雄、丽江、普洱、昭通、曲靖属于地震灾害严重的区域,四川的汶川、雅安、甘孜、阿坝、绵阳等属于地震灾害严重或较重的区域,西藏的日喀则、昌都受地震的影响较重。评估结果可为少数民族地区防灾减灾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2007年云南宁洱6.4级地震发生4个月后,以该次地震不同烈度区内的4所中学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借助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当地中学生在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方面的一些特点,得出了以下初步结论:年级越高的学生对地震灾害知识的掌握情况越好.地震烈度越高的地区,学生目前对地震灾害知识的认知程度越高,对问卷中震时和震后表现的回答越积极、合理.对地震灾害的认知和响应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民族差异只在灾时自救互救行为方面较为明显.学生的认知程度与其响应行为具有较为显著的正相关性,即认知程度好则响应行为更加积极、合理.媒体和学校教育共同构成了当地学生认知地震灾害及学习基本减灾技能的两大主要途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加强对该地区中学生进行针对性减灾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指地震灾害发生之后的过渡性安置、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以及善后工作等活动。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是防震减灾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减轻地震灾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修订后的《防震减灾法》建立和完善了相关法律制度,进一步增强了我国防震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15.
由于地震前后连绵降雨,岷县漳县6.6级地震低烈度区(≤6度)的民房破坏特征及受损程度,显著区别于以往强震下的破坏、受损情况。基于本次地震现场考察及相关灾害复查的第一手资料,总结了低烈度区民房破坏的基本特征,分析了造成有别于以往的民房复杂性受损的成因,并就灾区现有易损民房提出了针对性的避免类似地震破坏以及由此产生难以预期的人员伤亡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甘东南农村地区民房结构简陋及使用年限较久、地基条件较差和降雨相对较多,是形成地震低烈度区民房受损特征极具复杂性的内因;地震前后遭受大范围的强降雨、山地地形造成的场地效应、余震较多且有强余震发生,则构成了上述复杂特征的外因;该次地震在低烈度区造成的农村民房破坏的复杂性和受损程度的特殊性,可以解释当地政府报灾数据与既有经验预判之间存在的偏离。  相似文献   

16.
对2009年7月9日云南姚安6.0级地震应急流动观测获取的强余震记录进行了处理和分析,包括记录的滤波及零漂处理,5.2级、4.7级、4.6级三次强余震的PGA、PGV、PGD及PSV、PSD以及对应的谱烈度(St)与相对持时(Td)等的计算及其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强余震近场记录的滤波处理对高频成份影响较大,对低频部分影...  相似文献   

17.
四川汶川8.0级地震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方法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该地区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灾区内各评估子区震害程度、企业服务业恢复生产营业时间以及地震对企业服务业生产营业影响时间与地震间接经济损失有直接的关系.在研究了国内外有关地震间接经济损失评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现场灾害调查结果,结合灾区实际,提出利用灾区各市(县)国内生产总值GDP(第二、三产业)数据、各评估子区震害系数、企业服务业生产营业恢复时间以及地震对企业服务业生产营业影响时间,进行地震灾害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地震灾害心理伤害的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结合唐山地震灾区社会恢复与社会行为问题研究,对将近2000份有关地震社会问题的问卷进行了重新统计、整理,归纳提炼出了与地震灾害心理伤害相关的内容。作者作为地震灾害的幸存者,与灾民相伴,对他们进行了相关的心理帮助,并作了大量和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灾害造成的心理伤害程度,同时进行了灾害心理统计与分析,总结研究了地震发生前后的各种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9.
历史大地震的烈度对烈度区划编制、建筑设防、城市规划、震灾情景模拟和历史灾害研究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该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地震烈度衰减模型和余震数据推断历史大地震烈度的新方法。以1668年郯城■级地震为例讨论了不同模型和数据组合的效果,并使用1556年陕西华县■级地震和2008年汶川8.0级地震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最短断层距模型和主震、强余震数据组合计算的结果最佳;计算的烈度值接近权威机构发布的烈度值,能较准确反映烈度的分布范围;该方法考虑了场地的影响,计算结果可以展示区域内烈度分布差异。在综合考虑史料和地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可以用于校正精度差的历史大地震等震线,为区域地震灾害防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内蒙包头和云南姚安2次典型城乡地震案例的灾情对比,分析了自然灾害系统中承灾体的脆弱性对于灾情的放大缩小影响.由于城乡承灾体的差异,虽然致灾因子强度--地震震级大致相当,两次地震的灾情存在较大差异;农村地震的经济损失绝对值小于城市地震,但是地震灾害对农村居民的影响要大于城市居民;地震灾害造成的居民住房损失占经济损失比例最大,城乡都在50%以上;农村地震造成的无家可归人口、死亡人口少,但受伤人数较多,城市地震则相反,受伤人数少,无家可归人口、死亡人口多.因此,农村地震、城市地震的救援工作以及抗震减灾措施都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