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灾害学》2020,(1)
为帮助受灾群众减轻重大灾害发生时的心理危机,对公众在重大灾害发生时心理危机干预进行分析。设计了公众心理干预支撑服务体系,通过认知模式、心理转变模式、支持资源整合模式以及平衡模式识别公众心理危机。采用宣传教育、提出心理危机干预议题、现场心理危机干预和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组织的方法完成公众心理危机干预。针对我国人口与重大灾害发生特点建议制定心理危机干预法律法规、科学构建重大灾害发生后相关制度、重视发生次生灾难对公众心理产生的叠加冲击,以减轻受灾对象心理危机,为心理危机干预提供科学支撑,帮助受灾群众减轻重大灾害发生时的心理危机。  相似文献   

2.
李晓同 《灾害学》2019,(4):181-184
重大灾害对社会经济和生命财产安全都存在严重的影响,而灾区人们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反应,与社会整体的抗灾救灾效果都具有较大的关联性。该文探讨重大灾害后心理干预行为教育对策,针对灾害对灾区人们产生的心理应激障碍问题,采用叙事疗法按照构建契约、故事重建、制图、探险、结束和复查五步骤,将灾区受灾人群从不良的生活模式中唤醒,并通过体育干预从主体、个体、群体三个角度指引灾区人群,建立正确、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采用阅读疗法优化灾区人群的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3.
有偿救灾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卫东  彭子成 《灾害学》1996,11(2):15-18
从人们的救灾心理和救灾行为的经济学特点入手,探讨了有偿救灾对于保证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使防灾减灾最终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从而逐步减少灾害的现实意义。指出在我国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下,积极发展有偿救灾,使之逐步成为主要的灾害救助形式,并且提出了建立政府救灾基金,建立救灾公积金,以及鼓励企业以联合经营形式对受灾企业进行救助等有偿救灾设想。  相似文献   

4.
《灾害学》2020,(3)
由于受灾群体心理重建分析的心理重建效果差,为了降低受灾群体心理波动指数,加强受灾群体的心理重建效果,该文出了暴风雪环境下灾区受灾群体心理重建分析。通过灾害给受灾群体所带来的伤害,分析了受灾群体的基本心理需求;利用灾区受灾群体心理障碍挖掘流程,完成了灾区受灾群体心理障碍的挖掘;针对受灾群体不同的心理状态,计算了心理重建模型在t时刻的心理状态值,总结出心理重建维度的权重取值,通过受灾群体心理重建模型的特征设定,完成受灾群体心理重建模型的构建;最后通过受灾群体心理重建流程设计,实现了暴风雪环境下受灾群体的心理重建。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农业气象灾害与大豆产量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探究黑龙江省农业气象灾害对大豆产量的影响,基于1987~2013年黑龙江省农业统计数据,分析了黑龙江省大豆产量和农业气象灾害变化特征,并构建一种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数理模型。该模型从受灾范围和灾害强度2方面入手构建受灾比率和相对灾损量指标,并划分为1987~1997、1998~2007和2008~2013年3个阶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农业气象灾害对大豆生产有负面影响;从受灾范围和受灾强度看,洪涝灾是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的关键农业气象灾害;旱灾对灾害强度影响大,对受灾范围影响小,而冷冻害的影响与旱灾相反;风雹灾对黑龙江大豆生产影响小;黑龙江大豆生产几乎不受台风灾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过调查受灾民众及未受灾民众对台风等重大灾害性事件的风险认知及预警情况,比较两者的差异,为政府对重大灾害性事件建立预警管理模式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受灾民众和未受灾民众对重大灾害性事件的风险认知水平低,受灾民众对台风的风险认知明显高于未受灾民众(P<0.01);②两者对提升防灾意识的意愿强烈但对防灾资讯关心程度不够,且受灾民众明显更关心防灾资讯(P<0.01);③两者在通过某项预防措施可以避免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和撤离危险地区的问题上意见基本一致,但未受灾民众对政府辅助撤离更具有依赖性(P<0.01,P<0.05);④受灾民众比未受灾民众更相信科学家对灾害的预警能力(P<0.01),但均对目前的灾害预警系统满意度一般。  相似文献   

7.
灾害发生时影响居民心理承受能力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岳丽霞  欧国强 《灾害学》2006,21(1):113-116
目的:探讨影响个体面对自然灾害时心理承受能力的社会心理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运用因素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对1000余名居民进行测评.结果。①个体面对灾害时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影响因素为。灾害意识、灾时行为、灾害认知、社会支持,②通过相关分析,灾时行为对心理承受能力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8.
《灾害学》2020,(2)
为更好适应气候变化,保障粮食安全,借助辽宁省1987-2016年间旱灾、水灾、风雹和冷冻等历史灾害数据及主要粮食作物产量数据,选取受灾率、灾害强度指数等指标,利用灰色关联分析1987-1993、1994-2004、2005-2016年3个阶段作物产量与不同灾害类型之间的相关性,探究区域内多时段多种农业气象灾害对多种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气象灾害对辽宁省粮食生产具有重大影响,研究时段内受灾范围和受灾强度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关联系数多降至0.7以下。②从受灾范围分析,风雹是辽宁省粮食生产的重大气象灾害因素,近年来水灾对粮食生产危害有所上升。③从灾害强度分析,4种气象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危害程度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对小麦的危害在不断上升。④总体而言,辽宁省受灾范围对粮食产量影响程度要略大于受灾强度。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演变特征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害学》2020,(1)
基于1982-2016年黑龙江省洪涝、干旱、低温冷害、冰雹等农业气象灾害数据及水稻产量数据,将研究期划分为1982-1990、1991-2000、2001-2010和2011-2016年4个阶段,引入受灾比和灾害强度指数,采用数理统计、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黑龙江省农业气象灾害演变特征,构建灾害与水稻产量的数理模型。研究结果表明:①洪涝和干旱是影响黑龙江省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而低温冷害和冰雹相对较弱;②洪涝的受灾范围和灾害强度均呈下降趋势,而干旱则呈先升后降趋势,冰雹受灾范围变化不大,灾害强度呈上升趋势,低温冷害均变化不大;③黑龙江省农业气象灾害对水稻产量为负效应影响,从受灾范围看,干旱为最关键灾害,其次为洪涝,低温冷害和冰雹影响相对较小;从受灾强度看,4种农业气象灾害影响黑龙江省水稻产量强弱依次为冰雹、洪涝、低温冷害、干旱。  相似文献   

10.
徐选华  洪享 《灾害学》2015,(2):32-40
以受灾后的农村为背景,并考虑个人灾害心理资源,以322名洪涝灾区农民的问卷调查结果为基础,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多层线性模型分析农民灾后心理健康在个人和集体层面的影响因素,以及集体社会资本对个人心理资源和灾后心理健康关联的调节作用。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年龄在44~56周岁、收入在1 001~3 000元的灾区农民,在应对灾害方面付出的努力较多,获得社会支持较少的农民更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集体社会资本中的信任和互动对农民创后压力有显著影响;集体信任水平会削弱灾害应对努力和创后压力之间的正向关系,集体互动水平会削弱灾害支持和创后压力之间的负向关系。  相似文献   

11.
《灾害学》2020,(2)
为探究价值观引导在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教育中的作用,深入分析灾后青少年心理教育重建存在问题,组织协调不足、有待加强沟通与灾后初期救援较多,缺乏规范性和长久性两点因素是制约灾后青少年心理教育重建的主要问题,采用青少年需要结构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问卷调查9种积极价值需要对灾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不同价值观对灾后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在此基础上价值观通过个性品质引导青少年对重大灾害认知、通过意志引导青少年对重大灾害的承受力以及建立社会心理支持系统,缓解情绪,分析价值观引导在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教育中作用。积极价值观引导可完善灾后青少年人格和世界观,并扩大心理教育重建范围,实现对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教育的目的,为灾后心理重建提供全息视角。  相似文献   

12.
影响灾后恢复期的因素分析——基于水灾灾民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恢复力作为减灾建设的重要环节,探讨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提升承灾体适应变化及异常的能力.以恢复期为恢复性的刻画指标,通过问卷调查了539例灾民的水灾恢复期的主观识觉,运用列联表分析灾民受灾经历、个体属性与恢复期长短的关系.结果表明:灾后精神恢复期为5个月,物质恢复期约7.4个月;灾时心理越镇静精神恢复期越短,灾害损失越严重物质恢复期越长,而灾后救援没有发挥出明显改变恢复期的作用;个体属性中的家庭结构、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等与恢复期没有明显相关.因此,拓展灾民可获救援渠道及能力,开展保险,有助于提升恢复力.  相似文献   

13.
公众对灾害风险的可接受程度既受客观灾害事件的影响,又受主观风险认知的影响,因此可接受风险研究必须将主观与客观风险结合起来。公众对灾害风险的主观判断,主要受心理距离的影响。在现有时间距离、空间距离、概率距离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人际距离、信息距离、情绪距离三个维度,共同组成心理距离体系。公众离心理距离原点越远,灾害风险认知越弱。心理距离影响着灾害风险传输到公众的过程,会使公众感知的主观风险增大或减小,其与公众个体属性、灾害风险情景都会影响公众的可接受风险,但是公众个体属性与可接受风险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明确。因此,可以通过心理距离和灾害风险情景的分析来评价公众灾害风险接受性,接受性越小,公众越不能接受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14.
暴雨灾害往往会对不可移动文物造成极大破坏,对灾后文物的损毁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可为不可移动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工作提供重要参考。通过对2021 年河南“7.20”暴雨中188 处不可移动文物灾后调查资料的整理统计,分析了受灾文物损毁情况的差异性特征,归纳不可移动文物在暴雨灾害中的损毁形式表现为暴雨冲刷、积水浸泡造成的缓慢侵蚀破坏和洪水冲击、泥石流破坏造成的急剧动力破坏形式。另外,选取过程降雨量来表征暴雨灾害的危险性强度,构建了基于Lognormal 概率分布函数的受灾文物损失状态脆弱性曲线模型,分别从结构材料、建筑规模、保存状态三方面综合分析不可移动文物的脆弱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砖土结构文物相比于砖木、砖石结构文物的脆弱性更强,当降雨量超过100 mm 时有较高概率发生严重破坏,砖木、砖石结构文物在降雨量超过340 mm时有较高概率发生严重破坏;建筑面积在100 m2以下文物的脆弱性最高,极端暴雨灾害更容易对其造成严重破坏;相同降雨量下保存状态越差,文物脆弱性越强,其中保存状态较差的文物在极低降雨量(≤25 mm)有较高概率发生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1975年海城地震后山东地震工作队虚报的蓬莱地震为例,讨论了灾害心理对地震预报行为的影响.笔者在做了大量调查后,归纳和讨论了各不同层次人员的灾害心理,进而分析了它们相互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我们认为,在震前,群众的灾害心理产生的社会行为,会对科技人员和决策者产生巨大的影响,使他们的预报决策心理发生倾斜,作出错误的判断.最后,文章提出了克服灾害心理对预报决策影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苏筠  伍国凤  朱莉  周夏  付丽佳 《灾害学》2008,23(2):19-23
研究公众自然灾害知觉中的不安全因素,有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减灾宣教活动、构建社会预防文化。通过问卷方式,调查了北京5所高校大学生的自然灾害知觉现状及特征。统计分析显示,大学生自然灾害知觉中存在不安全心理特性,主要表现在:对自身灾害知识和经验存在过高估计的乐观偏差;在灾害预期中表现出悲观的心理噪声效应;面对自然灾害多数出现消极情绪,其应急行为倾向呈负距平状态;防灾减灾过程中对政府行为依赖性、服从性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普及正确防灾知识、完善心理防御机制、强化能动意识等重塑大学生灾害知觉、调适灾害行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地震巨灾灾后幸存者如何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是灾后救助的重点。在唐山地震30周年之际,对地震幸存者进行了实地调查访问,结合个体的灾情背景与城市重建、生产生活恢复的过程,分析了地震巨灾幸存者灾后心理恢复力的影响因子。调查结果显示,灾害影响具备整体共性与个体差异性的特点。通过分析实地调查数据,亲人伤亡程度、个体损伤情况、住房恢复状况是对灾民心理恢复力影响较大的3个因子。以家人平安为对照组,对家人轻伤、重伤和死亡3个研究组进行了比较;以自身安全者为对照组,对受压埋者和逃出建筑物者两个研究组进行了比较;以灾后6个月内搬进简易房为对照组,对六个月内尚未搬进简易房的研究组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家庭破裂、亲人失散会造成心理恢复极大的障碍,社会需要关怀失去亲人的灾民,尤其是孤儿;灾民消极态度与自身受伤程度明显正相关,随着身体的康复,灾民心理也能较快恢复;从地震棚搬入简易房的时间长短直接影响着灾民的情绪稳定。对幸存者的灾后恢复研究有助于灾后救助和社会安定,为灾害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是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受众获取灾害知识与信息的方式是影响防灾减灾宣传的重要因素,而受众获取灾害知识与信息的途径则会直接影响防灾减灾科普内容的传递效率和效果。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开展问卷调查,依据收集的数据材料,分析和研究了防灾减灾四种科普宣传形式的现状,找出目前防灾减灾科普宣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现势条件下改进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的对策,为我国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的有效开展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沈鸿  孙雪萍  苏筠 《灾害学》2012,(1):87-93
信任和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互为因果,两者通过认知行为决策及行为后果这一环节构建互馈关系。探索公众对社会减灾能力的信任及其对灾害风险认知的影响机制,有助于揭示灾害风险的潜在因素,调适风险认知与避灾行为,从而降低灾害风险。选取水灾发生频繁、强度大、防洪措施多样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为研究区,运用随机抽样调查和入户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获取资料,研究公众的水灾科技信任和管理信任的水平、影响机制、动机-效应差异。主要结论有:①公众科技信任水平普遍高于管理信任。信任水平受到公众性别、年龄、灾害经历、城乡差异等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信任具有区域共构的特点;②科技信任改变了公众水灾风险认知,加强了其灾害应对信心,降低了其对受灾风险的估测,对其避灾行为倾向影响显著,而管理信任对公众水灾风险认知及防灾备灾行为倾向的影响均不大;③信任的产生动机以认可减灾措施有用性为前提,科技减灾和管理减灾由于具有不同的减灾原理及作用时段,导致了公众的不同信任动机及其效应。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农业气象灾害与主要农作物产量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灾害学》2019,(3)
为分析农业气象灾害对山东省农作物产量的影响,结合山东省1950-2016年的农业统计数据,分别研究了洪涝灾、干旱灾、风雹灾、低温灾和台风灾这5种农业气象灾害对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棉花单产及总产量的影响。并从受灾范围和灾害强度两方面入手构建了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数理模型。该模型将整个研究周期划分为1950-1959、1960-1969、1970-1979、1980-1989、1990-1999、2000-2009和2010-2016年7个阶段。结果表明:从受灾范围看,风雹灾、旱灾是影响山东省农作物总产量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从受灾强度看,山东省农作物主要受到干旱灾害和洪涝灾害的影响。干旱灾无论从受灾范围还是灾害强度上对山东省农作物的产量影响都较大。低温灾和台风灾则对山东省农作物的产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