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文章介绍了景观湖泊污染的现象及原因,分析了污染主要来源,并提出了湖泊水生态治理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2.
李兴平 《四川环境》2015,(1):133-137
城市景观水体对于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城市景观水体污染问题尤其是富营养化现象比较突出,影响了水体生态环境和城市景观。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景观水体的生态治理技术及其机理,重点介绍了人工浮岛、生物操纵等技术在景观水体修复中的应用和发展,以期对景观水体的治理和修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我院最新开发的湖泊生态修复集成技术包括湖滨陡坎沿岸带基底修复技术、植物浮岛生态技术、入湖河渠污染控制技术和湖滨沿岸带大型水生植物群落恢复技术在滇池草海东风坝及老干鱼塘水域生态修复工程的实际应用情况,本项目在滇池草海约3.3km。水面实现了大型水生植物恢复面积约1.0km^2,在湖滨带形成由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浮水植物及沉水植物等不同植被类型组成的生态结构,大型水生植物覆盖率达30%,恢复水生植物共计20余种,栖息的水禽及鸟类目前已达27种,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呈现出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景象,生态修复区良性水生植被生态系统已经初步建立,湖泊自然生态环境和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水体透明度增幅约为65%-70%,TN和TP去除率约为30%,取得了良好的环境和社会效益,为滇池及超富营养化湖泊的生态修复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工程示范。  相似文献   

4.
应用于滇池草海生态修复工程的植物浮岛制备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介绍最新开发的一种不受自然条件严格限制的新型植物浮岛制作技术。该种植物浮岛主要应用于水位较深的湖泊、河口水域及城市最观水体生态修复工程。具有植物根系密实、抗风浪能力强、净水作用明显、景观效果好、维护管理方便等特点。本文对该技术方案、工程效果进行了介绍,并将本技术与同类技术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城市河流整治的生态规划要点——以北京市温榆河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对城市河流的利用强度日益增大,在饱受污染危害之后,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者注意到,河流不仅是饮水之源、排污渠道,更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生态依托,因此,碧水工程已经成为各地城市生态整治的工作重点。但是,河流的生态功能是什么?服务功能又是什么?碧水工程不应只解决水质污染问题,而应保护和恢复河流的生态功能,利用好河流的生态服务功能。本文以北京市温榆河的生态规划为例,充分尊重河流的线性廊道特征,在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技术的支持下,提出了修复温榆河生态通道功能和恢复天然河流水的运动规律的生态建设要点。  相似文献   

6.
浅析生物修复技术在石油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物修复技术是目前人们比较关注的一种新型石油污染治理技术。文章简要介绍了生物修复技术在石油污染的土壤、河流、湖泊、地下水、海洋领域的应用,阐述了该技术的研究将大力推进生物高科技的发展,对环保科技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修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重金属污染物有汞、镉、铅、锌等,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工业污染和农业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死亡,对人体健康也会产生极大危害。目前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技术主要包括工程修复法、物理化学修复法、化学修复法和生物修复法。植物修复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绿色、生态、高效的修复技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张智  杨骏骅 《四川环境》2005,24(6):83-86
城市水景水体的修复和保持是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中的热点之一,重庆市双龙湖是典型的城市水景水体,治理前富营养化状况严重。双龙湖治理采取了综合整治的方案,包括污水截流工程、雨水截流及净化工程、湖水复氧循环工程、湖水的生态治理工程和污泥固化工程等。截断外源污染,抑制内源污染,有效的控制了水体的富营养化。经过治理,双龙湖水体水质明显提高,由治理前的劣Ⅴ类水质恢复到Ⅳ类水质,满足景观水要求。双龙湖水环境综合整治为我国,特别是三峡库区众多的城市水体的修复和保持积累经验,为城市水景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提供技术和方法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从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和内容出发,论述了规划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分析了目前我国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存在的诸多问题,简要指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展望了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未来走向,提出加强景观预测预报功能,发展定量模拟,适应低碳经济模式的城市景观格局研究将成为未来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内农田土壤污染日益严重,对污染农田土壤修复产业的发展提出了迫切需求。目前我国污染农田土壤修复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土壤修复技术及相关研究不成熟、土壤污染治理资金保障制度不健全、市场环境混乱无序及土壤修复基准不明晰等。建议应建立完善的责任认定制度,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制定我国污染土壤修复基准。  相似文献   

11.
天津某再生水景观河道生态修复工程采用了生态修复处理技术以净化和保持河道水质。本文通过对该生态示范工程运行期间的水质净化效果的研究,为盐碱地区同类型景观河道的建设和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提供了工程经验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近几十年来我国湖泊环境持续恶化,其根本原因是对湖泊的脆弱性认识不足,没有把氮磷污染控制真正放在突出位置并落到实处。因此应对所有的入湖之水制定出严格的超前控制标准,大力开发高效低耗的氮磷控制技术,建立专人负技术总责的湖泊治理技术决策机制,以此争取湖泊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磷形态的不同分类方法及磷的形态、水生生物、温度、pH值、溶解氧和扰动等因素对湖泊沉积层磷释放的影响,并对植物修复富营养化湖泊的机理和影响植物修复的环境因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指出在加强控制外源污染的同时,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水生植物种类,对湖泊进行植物修复,逐步恢复湖泊的自然净化能力,可有效抑制湖泊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14.
景观生态学在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田红  何晓静 《四川环境》2003,22(4):13-15,22
景观生态学目前是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引入的概念框架和理论方法。本文通过景观生态学在不同性质建设项目中的运用分析,进行了一定的尝试,更加希望在今后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得到修正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生态修复技术是修复富营养化水体最值得推荐的一种无污染的绿色修复技术。本文阐述了矩阵生态工程系统技术按照仿生学原理和自然规律,依据物质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创造性地把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和水体中的微生物科学地有机组合在一起,同时把水生态修复和生态生产相结合达到在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的同时产出财富和提供就业,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景观效益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6.
概述了目前国内外石油污染土壤常用的修复技术及其研究进展,综述了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特别是生物修复技术的优越性,并针对国内外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发和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研发污染土壤综合修复技术、完善修复工程设计、加大新型功能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力度、加强分子生态学技术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4项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指导正确评价多环芳烃污染农田土壤生态修复效果及环境风险,根据辽宁省农田土壤多环芳烃污染状况、多环芳烃污染农田土壤生态修复技术特点,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应用生态风险模型,建立辽宁省地方标准(DB 21/T 2274-2014)——多环芳烃污染农田土壤生态修复标准,提出了生态修复完成后农田土壤中总多环芳烃浓度和苯并[a]芘环境当量总浓度限值。主要内容为:生态修复完成后农田土壤中总多环芳烃浓度低于2 mg/kg,生态修复完成后农田土壤中苯并[a]芘环境当量总浓度低于0.53 mg/kg。  相似文献   

18.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种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蓝俊康 《四川环境》2006,25(3):90-94,100
本文旨在归纳总结目前国内外对污染场地的修复的各种技术。认为场地修复通常包括污染土修复和含水层净化等2个方面。污染土常见的处理技术目前大致可归纳为6类,即微生物修复技术、化学处理技术、物理分离技术、固化/安定化技术、高温处理技术、植物修复技术等。而污染地下水的修复方法主要有5项:注气法、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两相蒸气提取法、原位氧化法、原位反应墙技术等。  相似文献   

19.
区域尺度减排增汇目标实现亟需城市协同治理和空间多要素统筹。本研究将城市尺度的减排增汇潜力评价与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优化进行有效衔接,以南京都市圈为例,建立“城市尺度减排增汇潜力评价——栅格尺度生态安全格局重要性评价——区域国土空间生态源地识别与廊道判定”的多尺度融合分析方法。结果表明:(1)宣城、淮安、马鞍山、镇江减排增汇潜力较大,在区域分工中需承担更多减排增汇责任。(2)以减排增汇潜力评价结果作为空间修正依据进而识别出南京都市圈重要生态基底,主要分布于南部大片林地和大型湖泊、北部林草混合片区和大型湖泊,以及横穿都市圈中部的长江。(3)在都市圈内识别生态源地和廊道,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生态保护和修复空间载体。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了土壤中重金属的来源、特点以及生态效应,综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展望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