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灾害学》2019,(3)
山体崩塌突发灾害对旅游景区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全面学习山体崩塌突发灾害信息管理知识,构建有效旅游管理专业应急知识培养体系,对于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应对山体崩塌突发灾害的能力,提高旅游景区安全,具有重要应用意义。在研究山体崩塌应急灾害信息体系,分析应急信息管理流程和灾害干预内容的基础上,确定应急知识培养体系构建的总体目标,建立应急知识培养体系架构,并给出事件应急处理决策流程和应急知识培养体系构建的建议。实验分析表明,高于97%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通过该体系可掌握应急知识,该体系可有效进行突发灾害旅游景区山体稳定性分析、监测预警分析和危险性评估。  相似文献   

2.
《灾害学》2020,(3)
我国现有的突发山体滑坡灾害应急预案存在结构性缺陷和实效性不足等问题,在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域中应用性能不高,因此以预案执行实践为基础,重新建立具有针对性的灾害应急预案。以实际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突发山体滑坡灾害特点为基础,分析突发灾害应急决策机理。设置应急预案响应机制并设定山体滑坡灾害应急响应条件,分别从应急准备、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预防与预警以及应急后期处理等多个方面出发,制定突发山体滑坡灾害应急预案内容,最终完成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中突发山体滑坡灾害动态应急方案探讨。通过实例分析发现,应用设定的应急预案受伤人数大大降低,景区与游客的财产损失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降低,解决了现有的突发山体滑坡灾害应急预案结构性缺陷,实效性能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3.
《灾害学》2020,(1)
有效评估冰冻灾害后森林旅游景区生态安全性,对于提高森林旅游景区生态安全性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应用意义。在分析冰冻灾害对森林旅游景区生态安全性造成的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退化、火灾爆发、水质降低、滑坡、泥石流出现、病虫害诱发、禽流感发生等次生灾害的基础上,并从恢复与重建前期准备、灾后旅游景区林地清理措施、灾后森林旅游景区生态恢复重建工程三个方面,开展灾后旅游景区生态恢复重建工作。在此基础上,为了确保景区生态安全,设置科学性、可行性、层次性以及动态性原则设置森林旅游景区生态安全性评估标准,并计算评估指标安全系数,最终确立灾后森林旅游景区生态安全性评估指标体系,确保冰冻灾害后森林旅游景区生态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蔡影  蒋梅英 《灾害学》2019,(4):64-67
通过泥石流灾害模拟模型与灾害损失率计算方法了解旅游景区的损失状况,研究自然灾害对旅游景区的破坏作用。旅游景区洪灾模拟模型由分流模型与汇流模型构成,根据泥石流多相流成分中固液两相分离原则构建泥石流分流模型;引用DEM数据得到泥石流流域栅格的汇流方向,根据经验模型计算汇流用时,采用八方向方法获取河道信息,基于这些数据构建泥石流模拟的汇流模型,采用ArcGis软件实时呈现该模型的泥石流灾害模拟效果;结合ArcGis软件显示的灾情数据,采用洪灾损失率计算方法获取旅游景区自然灾害损失率。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计算旅游景区建筑损失率误差均小于5%,在有效模拟泥石流灾害的同时,可准确描述自然灾害对旅游景区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5.
面向多用户类型的泥石流应急灾害信息特征可视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石流具有突发性、发生地点不确定性、响应时间紧迫、危害性严重等特点,而应急状态下泥石流风险图可用于辅助科学决策、保障应急救援能力以及提升公众安全意识,以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针对泥石流灾害可视化对象众多,且不同用户类型的可视化需求和偏好不一样等问题,本文选定汶川七盘沟泥石流为研究对象,以泥石流时空过程模拟结果和灾害专题数据作为数据基础,根据不同用户类型在应急状态下对颜色和符号的认知能力,以及对应的可视化需求,构建应急状态下面向多用户类型的泥石流灾害信息特征可视化技术体系。实验结果表明:其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公众对于泥石流灾害风险意识,为决策者科学有效决策和救援人员快速救援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6.
《灾害学》2019,(4)
为了提高地下商业空间灾害突发期间应急救援效率,通过对地下商业空间灾害应急救援内涵进行分析,建立了相应的应急救援仿真系统,并以此为基础利用系统动力学构建了地下商业空间灾害应急救援仿真模型。以某地下商场为例对该模型进行了真实性和适用性检验和救援人员投入策略的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模拟地下1~3层商业空间和自救逃生人员发生踩踏或不发生踩踏的救援情况;且对时间紧迫的救援任务,在考虑人力资本与救援效果时,能找出使救援效率提高更明显的救援人员数量范围。此仿真模型能模拟地下商业空间灾害突发期间的真实应急救援情况。  相似文献   

7.
《灾害学》2020,(2)
突发性泥石流以其突发性强、破坏范围广等特点,对人们生产、生活以及财产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对旅游景区的生态和经济利益造成损伤。该文提出一种基于突发性泥石流破坏范围采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损失量估算方法评估旅游景区生态破坏程度的方法,构建泥石流堆积的数值模拟模型,分析突发性泥石流性质,判断突发性泥石流破坏范围。以某地2019年8月的突发性泥石流为例,评估当地旅游景区生态破坏程度,评估结果表示:该地旅游景区生态系统经济损失较为严重,其中森林破坏程度最高,高达1 055.89亿元,旅游景区整体生态综合指数是0.96,低于标准生态综合指数规定值1,评估结果置信度大于90%,评估结果可靠性极高。  相似文献   

8.
旅游景区灾害的防治关系着景区收入和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如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有效评估景区的防灾备灾、应急处置和救援救助等灾害综合管理能力,是目前我国灾害管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秦岭华阳古镇景区为研究对象,以暴雨灾害为切入点,以防灾减灾能力科学评价为研究内容,构建了景区暴雨灾害防灾减灾评价三级指标体系;采用相似权法,确定了各级指标权重;通过建立未确知测度模型,定量化评价了景区暴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如下结论:华阳古镇景区2011,2013,2014年的防灾减灾能力分别为较低、中等、较高,其暴雨防灾减灾能力逐年增强,计算结果与实际基本吻合,说明该评价指标体系能较客观地反映景区暴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监测预警能力对景区防灾减灾能力的影响程度最大,景区在未来的防灾减灾管理中,应以监测预警作为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9.
黄龙景区红岩关沟的泥石流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红岩关沟为四川松潘县黄龙风景名胜区内涪江上游一条支沟,曾发生过严重的泥石流灾害.该地的泥石流具有活动频繁、危害严重、容重大、固体物质粒径粗、以及主要以沟岸滑坡、崩塌、沟床堆积物补给为主等特点.本文分析了该地泥石流的形成、流体性质、类型等基本特征,预测了泥石流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以浙江省三门县蛇蟠岛景区为研究背景,通过现场勘察与数值分析等手段,全面分析了山地旅游景区落石灾害的影响因素,基于RHRS风险评分方法建立了山地旅游景区落石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古洞室群围岩的严重扰动、岩石的风化作用、相邻洞室公共墙体的凿去为落石的三个主要影响因素;基于RHRS风险评分方法将落石灾害风险划分为5个等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山地旅游景区落石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工程实践表明,建立的山地旅游景区落石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分析结果可靠,该评价体系可为落石灾害的发生提供预警及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汶川地震导致大量崩塌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为泥石流发生提供了丰富的物源,强降雨过后,汶川强震区的群发性泥石流出现了高发区。在2008-2010年的三个雨季里,强震区暴发了多处群发性泥石流灾害,龙池所在的龙溪河流域"8·13"群发泥石流灾害就是其中之一。首先对龙池龙溪河流域2010年8月13日暴发的45条泥石流沟进行简单的灾害阐述,其次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阐述了群发泥石流的特征:①成因多样,主因为地震和降雨综合的作用;②规模不一,以中小型为主,流体性质多集中为过渡性—粘性;③隐蔽性强,泥石流活动多集中在极小流域,主要为沟谷型泥石流;④泥石流活动集中在断裂带附近;⑤危害方式以冲蚀、淤埋和堵塞河道为主,且具有灾害链作用和叠加-放大作用。最后针对震区群发泥石流的活动特征,提出增强减灾措施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2.
张涛  舒斌  解莉燕 《灾害学》2021,(2):181-186,199
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影响日趋广泛,为制定防灾、减灾、抗灾决策,更好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迫切需要气象服务为地震、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现场提供更具针对性、准确性的基础保障。该文对2014年云南鲁旬6.5级地震现场应急气象保障服务过程回顾,总结应急现场气象服务的不足,分析应急现场气象服务的需求和特点,提出满足云南省突发灾害应急现场气象服务体系的主要功能,并具体分析系统各功能部分的设计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3.
舟曲8.8泥石流灾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死亡人数最多、财产损失最大的一次泥石流灾害。通过对舟曲泥石流灾害影响因素的分析,运用灰色关联法,找出了此次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强降雨是8.8泥石流灾害产生的直接因素,人为活动是其产生的间接因素;人为活动中,牧业和农业的发展与泥石流的相关度最大,是导致泥石流产生的关键和主导因素。因此要合理地进行农牧业生产,加强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工作;对新修建的水电站要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尽力减轻自然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14.
四川甘孜达曲各目弄巴沟泥石流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各目弄巴沟为雅砻江支流达曲的一级支沟,该沟地处川西高山高原区,处于南水北调西线一期达曲工程区内,曾发生过严重的泥石流灾害,直接威胁公路、村庄、学校、小水电站、桥梁等的安全.该沟泥石流具有规模大,危害严重、冲淤强烈、容重大,固体物质粒径粗等特征.在分析了该沟泥石流的特征基础上,预测了泥石流灾害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泥石流减灾防灾对策.  相似文献   

15.
四川九寨沟县关庙沟泥石流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关庙沟为嘉陵江上游支流白水江右岸的一条支沟,位于四川九寨沟县城区,曾多次发生过严重的泥石流灾害,直接威胁县城和九寨沟旅游环线公路的安全。该沟泥石流具有容重大(2.20t/m~3)、搬运固体物质粒径粗、固体物质以沟岸滑坡和沟床堆积物补给为主等特征。本文分析了该沟泥石流的形成、流体性质、类型等基本特征,预测灾害的发展趋势,提出泥石流减灾防灾对策。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的今天,地震、洪涝、核事故等突发重大灾害性事件不断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我们人类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尽量避免这些灾害。从汶川大地震后紧急疏散转移群众的情况来看,在大城市组织数百万居民紧急疏散到几十公里外的乡镇,存在较大困难。我们需要一些在市内、城市周边和近郊可以应对这些突发灾害的临时安置场所——应急避难场所。应急避难场所是政府应对突发重大灾害时临时安置和疏散人员的场所,是在灾害发生的一段时期内,供居民紧急避难避险,具备一定防护功能的临时安置场所。  相似文献   

17.
灾害系统模拟技术和方法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害模拟不仅可以分析各种灾害的动态演变规律,帮助人们识别灾害风险的高低和影响程度,为制定各种防灾减灾措施提供帮助;还可以协助应急预案的制定和相关人员的应急培训.评述了当前灾害系统和灾害应急响应模拟中使用的主要技术和方法,CA方法主要用于模拟各种致灾因子,揭示山崩、火灾等演变规律;MAS主要用于模拟人类系统,反映人们在灾害发生时的认知和反应过程;DES适合各种灾害的突发情景处理,为制定应急预案提供背景和依据;高层次架构和网格平台为大型分布式模拟和利用公共网络提供了可能.未来的灾害模拟将综合各种技术和方法,为综合灾害风险管理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为了建立健全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各级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分析和研究各级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显得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对九江地区5.7级地震发生后灾区某市政府在应急救灾抢险方面所展开的各项管理工作的调查研究,对灾区政府从启动初动体制到全面展开应急救灾工作的应急管理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以灾区某市政府地震灾害应急管理为例,就我国各级政府在灾害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有应急预案但没有相应的防灾规划实施细则、灾后受灾应急评估体系不健全、应急避难与应急救灾物资缺少规划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就如何加强我国地方政府灾害应急管理能力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拟建川藏铁路拉林铁路段山地灾害活跃,沿线分布有大量的沟谷型泥石流沟,由于其规模大、侵蚀强烈、具有重复性等特点,时常对铁路和公路造成破坏,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拟建川藏铁路的建设,甚至对铁路后期的安全运营造成威胁。考虑到拟建川藏铁路和G318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以及其时刻面临着泥石流灾害的威胁,故采用野外考察、室内试验、遥感解译等相结合的方法,对拟建川藏铁路沿线存在泥石流暴发痕迹的4条沟谷型泥石流沟的形成运动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4条泥石流沟的危害特点,结合泥石流运动参数和不同的危害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江中浦曲、帮改娘沟、色比单嘎沟、协拉浦曲在形成条件上有利于泥石流灾害的形成和暴发。(2)4条沟道的泥石流容重为1.7 g/cm3左右,均属稀性泥石流沟;色比单嘎沟泥石流在规模上属大型,其余3条沟泥石流在规模上均属特大型;泥石流一次过流总量为8.61万~1 901.97万m3;固体冲出物质为3.91万~829.95万m3;泥石流流速为5.2~6.6 m/s。(3)通过过流能力分析发现,协拉浦曲沟口G318断面存在明显的过流能力不足。(4)基于泥石流特征参数及危害的分析,对泥石流沟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案,可为该段拟建铁路和公路的建设和后期安全运营等的防灾减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淮南市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自然灾害和事故灾害的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城市经济带来的损失日益增大。以淮南市为例,探索了编制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技术方法。规划在现状调研、灾害风险评估和用地安全评价的基础上,对应急指挥系统、应急通道、避难场所、应急物资保障等城市应急设施进行了规划布局;对防洪、抗震、消防、人防、地质灾害、突发水环境事故等防灾专项规划提出了指引;另外,规划也提出了防灾基本对策和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