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据统计资料,基于P-S-R框架建立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突变级数法,以湘西自治州为例,计算出各县市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结果表明:位于生态环境脆弱区的湘西州土地生态安全总体水平不容乐观,全州缺乏处于较安全和安全状态的县市,大部分县市均处于较不安全或临界安全状态.其中,吉首市和凤凰县处于较不安全状态;泸溪县、花垣县、保靖县、古丈县、永顺县、龙山县处于临界安全状态.最后通过分析其土地生态安全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对湘西州乃至湖南省生态环境脆弱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图3,表4,参25.  相似文献   

2.
长春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生态脆弱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北方寒地城市长春市为例,提出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生态脆弱度计算方法,对长春城市各类绿地进行了详细的植物群落生态脆弱度分析,分别论述了景观效果、绿地结构、绿地养护及人工干扰与生态脆弱度的关系,指出建立科学合理的复合群落绿地是从根本上降低城市绿地生态脆弱度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3.
为了实现西北生态脆弱区输变电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的生态植被保护,提升该区域输变电工程植被恢复效率、降低生态环境恢复成本、为电网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亟需开展西北生态脆弱区输变电工程植被恢复机制研究。采用现场调查和理论比选的方式,针对西北生态脆弱区的植被生长不利条件,开展土体适生植物选取配置研究。同时完成了针对土质丘陵区和土石山区的适生植物选取以及植生基质的调配工作,成功配置出土质丘陵区和土石山区适生植物;针对当地工程区现场条件,提出适用于各典型生态脆弱区输变电工程植被快速恢复的技术体系。通过对被破坏区域植被进行有效地恢复,最大限度地减少输变电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重新恢复当地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使电力能源输送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5.
新疆脆弱生态区定量评价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新疆实际,建立脆弱生态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评价方法,计算脆弱生态区指标的实际值对某级稳定性的隶属程度。根据脆弱性隶属度大小,将新疆15个地州市划分为5类:稳定型: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市;轻度脆弱型:伊犁州直属县市;中度脆弱型:昌吉州、巴州、克拉玛依市、塔城地区、哈密地区、吐鲁番地区、阿勒泰地区、博州;重度脆弱型:阿克苏、克州、喀什地区;极度脆弱型:和田地区。针对每一类型不同的脆弱性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仙居县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根据生态足迹理论,以浙江省仙居县为例,利用统计调查和问卷调查资料,分别计算了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的生态系统占用情况。计算结果表明,该地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费所占用的生态系统是农村居民所占用的1.73倍,差异最大的是草地,其次是水域、建筑用地、化石能源和耕地,对于林地的占用则是农村居民大于城市居民。  相似文献   

7.
人类生存质量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快速、定量地评价生态环境变化,为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改善以及发展规划提供重要参考。以宁夏贺兰山为研究区域,基于1987—2020年5景Landsat 5/8遥感影像,采用植被覆盖度(FVC)和遥感生态指数(RSEI),探究其生态环境时空变化规律,分析2017年贺兰山生态保卫战实施后该区域植被状况和生态恢复效果。结果表明:(1)1987—2020年宁夏贺兰山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植被覆盖整体提高,年均FVC从保卫战实施前(1987年)的31.03%增长至保卫战实施后(2020年)的43.35%,RSEI指数由32.71%上升至50.45%,生态恢复治理效果显著。(2)研究区FVC和RSEI指数总体偏低,生态质量一般。研究区西部海拔较高地区和中南部旅游密集区FVC和RSEI指数明显退化,退化面积占比分别为12.11%和8.30%,其生态恢复治理仍需高度重视。(3)FVC与RSEI指数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趋于一致,两者相关系数大于0.80,且绿度指标在主成分分析中所占权重最高,表明FVC指数增加对贺兰山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影响。研究结果对于贺兰山生态脆弱...  相似文献   

8.
天津市区景观生态及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天津市区的景观生态系统,由于受地域、气候等因素的限制,品种比较单一,春、夏、秋三季缺乏彩色,冬季缺乏绿色。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可以结合春季干旱、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水量少且不均匀的气候特点,根据乔灌草混合立体栽种的绿化美化原则,因地制宜地引进一些适合本地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具有"彩色"、"长绿"和"香味"特点的美化绿化树种,和本地的传统树种搭配种植,达到优化城市生态系统、丰富植物种群和提高观赏效果的目的。根据各种植物对光的补偿点不同的原理,最大限度地创造绿量,让城市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引发诸多环境问题,如何协调城市建设空间与生态空间的矛盾,已成为中国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重大课题之一。确定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生态廊道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步骤,也是后续开展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关键,如何科学识别显得尤为重要。该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综合考虑自然资源本底条件和关键生态环境问题,基于生态系统功能重要性和生态系统敏感性评价识别生态源地,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基于生态系统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修正重力模型,并结合廊道连通性指数,进一步识别重要生态廊道。结果显示,生态源地面积为20 371km2,占区域总面积的36.7%,主要位于北部林地广布的山地丘陵区、自然保护区和港澳郊野公园。由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污染水平高,生态服务供给低,研究区中部不存在或仅存在较少生态源地。区域内共有潜在生态廊道36条,总长2 300 km,呈东西两侧环绕式分布。廊道分级结果显示,高重要-低连通廊道最多(22条),其次是低重要-低连通(6条)和低重要-高连通廊道(5条),高重要-高连通廊道最少(3条)。针对不同类别的廊道,建议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进...  相似文献   

10.
张理茜  蔡建明 《生态环境》2010,19(11):2764-2772
脆弱的生态环境会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一定的约束作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城市化,表现出与非脆弱地区不同的特征。以往的研究,更倾向于对各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分别进行研究。本文试图站在更宏观的角度,通过研究生态环境脆弱和非脆弱地区这两个大类在城市化发展方面的异同,明确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城市化发展的特征及合适的路径。首先在阅读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干旱区、喀斯特地区、高寒地区、过渡区等类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的共性,了解其城市化现状及约束因素,并结合学者们的研究,与生态环境良好地区的城市化进行了对比,提出发展的对策。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文章第二部分初步构建了一个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城市化发展路径的选择方法及流程。研究表明生态环境脆弱区城市化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地质条件、地形、水文、气候、植被和地上地下自然资源等,与生态环境良好地区城市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产业选择、人口承载力及城市建设用地等方面,这些方面也是该类地区在城市化过程中应格外重视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城市化路径选择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归类、分析城市化水平及阶段、分析生态环境演变历程、研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情景分析、制定战略规划,确定城市的功能、定位等。  相似文献   

11.
12.
"绿色发展理念"是"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基本理念之一,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立法的指导思想.我国《宪法》还存在关于生态文明和生态安全规定的缺失,现有生态文明立法理念有所错位,生态文明立法体系不健全等方面的缺陷.因此,生态文明立法应树立"绿色发展"的指导思想,适时修改宪法关于生态文明法治的相关规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文明促进法》,逐步建立科学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体系,健全生态法律责任.参5.  相似文献   

13.
工业的快速发展,给资源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于是人们纷纷探讨绿色发展之路.工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旨在发现工业绿色转型升级中的薄弱环节,设计评估工业的绿色发展状况的指标,引导工业绿色转型升级,从而实现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文章借鉴脱钩理论的核心理念,分析资源环境的特征指标,利用工业资源消耗或污染物排放变化对工业产值的弹性脱钩值作为考察工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动态指标,建立包括工业资源环境压力、工业资源环境弹性脱钩和工业发展绿化度3个方面的工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于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评价分析.研究表明,该指标体系对于评价工业绿色发展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结果合理、可靠.对广东各地的实证评价分析显示,广东省工业总体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在高压力水平下,逐步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型.但由于各地工业发展水平不同、资源环境约束目标不同,工业绿色发展的进程也存在较大区域差异.资源环境约束严格的珠三角核心区工业绿色发展情况相对其他地区较好,属高绿化度高资源环境压力的绿色发展模式.资源环境约束较严格的粤北山区工业转型升级也有明显进展.而在资源环境约束管理不大的珠三角非核心区与粤西地区中,江门和湛江工业绿色发展相对较好,肇庆和茂名一般,惠州和阳江工业呈粗放发展,粤东地区除汕头外,工业粗放发展趋势明显.因此,各地应制定针对性措施,促进工业结构调整,限制高消耗、重污染型行业发展,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推进高消耗、重污染型行业的生态化转型,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升级加快.  相似文献   

14.
基于地区生态足迹差异的生态适度人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态足迹理论为基础,对2006年我国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各省区以及东、中、西三大地带生态适度人口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第一,2006年我国共有25个省份出现生态赤字,最大赤字省份为卜海,达到1.93.各地区人均生态足迹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生态承载力由东向西逐渐增加,生态赤字由东向西逐渐递减.地区间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表现为:西部大于中部,中部大于东部.第二,2006年我国有25个省区出现生态人口赤字.全国的生态适度人口为62482.41万人,赤字人口达到66 648.59万人,赤字人口比例达到51.61%,人口对生态环境资源的压力巨大.第三,生态赤字人口在地区间表现为由东向西的递减趋势,东部地区赤字最严重,西部最优.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中国气象中心160站点的夏季降水实际观察资料,对中国半个世纪的降水变化按年代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各地的代际降水量变化趋势进行了区域对比。结果发现,降水变化幅度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季风区,而非季风区的年代际降水相对稳定。在多数情况下,以四川为中心的区域的降水量变化与东北的北部一致,东南沿海与渤海湾沿岸区域一致。季风区降水量变化的区域差异,可能既受季风的年代际强弱变化的影响,又受微地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区域差异基尼系数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尼系数是经济学中对贫富差距量化评价的重要工具.文章从基尼系数的经济学内涵出发,将基尼系数的概念和意义应用于地区能源利用效率分析.以全国各地区的能源消耗分配为例,应用基尼系数法分析了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工业化程度,地区经济重型化程度对能源消费强度分配公平性的影响,并提出了以绿色贡献系数作为判断不公平因子的依据.绘制各影响因素的洛伦茨曲线,计算出中国2006年的能源消耗基尼系数,根据基尼系数和绿色贡献系数对能源消费强度地区差异进行量化分析,最后得出合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中国代际降水区域变化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气象中心160站点的夏季降水实际观察资料,对中国半个世纪的降水变化按年代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各地的代际降水量变化趋势进行了区域对比。结果发现,降水变化幅度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季风区,而非季风区的年代际降水相对稳定。在多数情况下,以四川为中心的区域的降水量变化与东北的北部一致,东南沿海与渤海湾沿岸区域一致。季风区降水量变化的区域差异,可能既受季风的年代际强弱变化的影响,又受微地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复合生态处理系统中不同单元颗粒物的构成差异,探讨了颗粒构成对其去除机制、粒径分布和去除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环境对系统后端颗粒构成产生的影响明显高于对系统前端的影响.颗粒构的成差异决定无机颗粒沉降,有机颗粒分解、藻类被捕食、颗粒截滤依次在颗粒物的去除中占主导地位.不同水环境中,颗粒构成和去除机制的差异导致不同单元颗粒物去除规律的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部分碳源/汇时空差异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运用1981-2001年作物产量、农业投入等统计数据,对沿海10个省市自治区农田生态系统部分碳源/汇进行了估算,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总碳吸收从1981年以来呈波动增加趋势,总碳排放则呈明显增长趋势.二者相比,碳排放明显低于碳吸收,但由主要途径农业投入导致的间接碳排放的增长速度(94%)超过了作物生育期碳吸收的增长速度(44%).(2)各省市自治区碳吸收、碳排放变化的区域差异显著,单位面积碳吸收、碳排放变化的差异也十分明显.其中,各省市自治区总碳排放和单位面积碳排放基本上逐年增加,表明沿海发达地区农业投入较高;而碳吸收变动幅度较大,发达地区(如浙江、福建和上海等)碳吸收呈下降趋势,反映沿海地区农作物种植面积下降致使农作物生育期总碳吸收量降低.(3)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主要粮食作物碳吸收占全国比例有所下降,说明沿海地区农业种植面积减少和农业投入增加削弱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