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对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源项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估算了基站电磁辐射防护距离,并根据基站的发射特征及建设情况,从不同阶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护措施。对基站的规划选址、建设及监测评价具有指导性意义,同时为公众了解基站辐射及防护相关技术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对GSM移动通信基站在运行中产生的电磁辐射污染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某市5个不同类型、不同架设环境的GSM基站的现场监测,总结了GSM基站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的环境问题,同时为环保部门的科学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对昆明市当前移动通信基站环保管理工作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目前基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环保管理上面临的难点。在此基础上,从推进基站规划环评、加强属地监管、严格基站选址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对TD-LTE移动通信系统进行了简要阐述,在对北京市某公司2012年建设的TD-LTE基站采取后台模拟加载业务量的方式使基站满功率发射的情况下,使用NBM-550型综合场强仪对基站周围电磁环境进行了现场监测,并通过理论计算进行验证,分析了TD-LTE基站对周围环境的电磁辐射影响。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在"数字北京"建设期间共建成1.8万个3G基站。随着"智慧北京"的提出,更多的基站将被建设起来,而基站产生的电磁辐射则引发了人们的担忧。对北京市4312个WCDMA基站的电磁辐射环境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监测电磁辐射强度的最大值为7.96μW/cm2,窗口或阳台监测最大值为6.92μW/cm2,室内监测最大值为3.16μW/cm2,均低于8.00μW/cm2的环境管理目标值,而有75.53%的基站监测值在1.00μW/cm2以下。总体上说,北京市WCDMA基站电磁辐射水平较低。最后就基站的电磁辐射防护以及基站的管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以东莞市城区移动基站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基站的现场实测及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大部分电磁强度值均较低,全部测量结果均符合GB 8702—1988《电磁辐射防护规定》中公众照射的标准限值为40μW/cm2,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较小。本文的研究成果以期对基站的选址和建设提供指导性,避免因基站选址不当而在其建成后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移动通信基站天线的电磁辐射分析和探讨,归纳了移动通信基站建设在施工期、营运期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与措施,对电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并指出了今后的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8.
随着手机的普及,保证手机信号迫在眉睫,促使运营商建设越来越多的基站提高信号全方位覆盖。改善生活质量的同时人们环保意识也不断提高。通过开展大众对基站电磁辐射认知的调研,发现更多的大众开始关注或迫切了解有关基站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浙江2009-2012年移动通信基站环境监测情况的统计,分析移动通讯基站在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行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探讨了移动通讯基站环境保护主管单位规范管理和完善法律法规,政府与企业积极科普宣传。  相似文献   

10.
作为高能耗行业,通信行业中通信基站的散热能耗量就一直居高不下,如何降低其能耗是目前各运营商迫切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根据烟囱效应增强对流散热的原理,提出了一种"烟囱"通风与空调降温相结合的通风冷却系统设计方案,然后通过三维热-流体耦合计算分析了影响此结构散热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对基站散热结构的参数进行了优化,最大化降低基站运行的温度,从而达到了减少通信基站运行成本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为掌握畸变条件下移动通讯基站周围功率密度分布,合理确定其规划控制距离,在杭州市主城区选取具有不同网络类型和载波数的2057个移动基站,实测话务高峰期基站周围射频场功率密度.结果表明,畸变条件下GSM基站远场区功率密度S∝r-1.83 (非畸变条件下S∝r-2),决定系数R2=0.80;距基站天线20m内,约85.91%测点功率密度实测值小于非畸变条件下依据天线标称功率和增益计算的理论值.,频数统计结果表明,距天线1~15m范围内,运营商A所属基站S10值(表示有10%的测点功率密度高于该值)比运营商B高10.00%;距天线1~30m内,双网和三网共站基站S10值分别比单网基站高50.31%和57.10%.移动通讯基站规划控制距离以15m为宜,15m外测点功率密度值超过8μW/cm2的基站只占所测基站的0.11%.  相似文献   

12.
谭萌  彭艺  马戎  秦汉时 《中国环境科学》2021,41(3):1447-1454
基于目前5G技术的发展情况,利用holt指数平滑法和动态分析法预测了未来20年5G基站产生的直接碳排放量.根据预测模型,5G基站建设会在2038年左右达到饱和状态,数量约为1434万个.考虑到5G技术的发展推动其他产业发展可能导致的碳排放量变化,利用投入产出法和灰度时间预测法等方法评估了5G技术引起的各行业间接碳排放量.结果显示,5G基站处于低负载(30%负载)情况下,能在2038年碳排放达峰时年产生142.61Mt的直接碳排放;而如果满负荷运行,则能在2038年碳排放达峰时产生196.26Mt的直接碳排放,基于中国两种不同碳排放达峰情景,综合分析了5G技术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碳排放对中国碳排放达峰时间和碳排放峰值的影响,最后对预测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实际GDP情况情景下5G技术对于社会各行业的碳排放影响在2030年达到峰值,约为255.96Mt.并且,2030年前5G技术发展对社会总体碳排放增量以间接碳排放为主,2030年后对社会碳排放增量以直接碳排放为主;综合考虑下5G技术的发展会导致中国碳排放达峰时间推后至少2年,相应的碳排放峰值至少提高了383.96Mt.若中国政府要削减5G导致的额外碳排放,完成二氧化碳总量控制,需要降低基站能耗水平,控制基站数量,避免重复建设导致5G基站低负荷运行.  相似文献   

13.
移动通信基站是手机通信中转站,设在居民楼内的移动通信基站方便了信号的转发,但同时基站设备噪声也会造成环境污染;通过双层墙和隔振处理,解决了移动通信基站噪声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14.
针对居住在城市移动基站附近的居民日益关注的电磁辐射污染问题,通过移动基站近距离区域电磁场分布连续24h监测与分析,研究正常工作日内基站周围近距离区域电磁场功率密度随时间和距离的变化,以及功率密度的概率分布,并根据24h各时段内的话务量,使用统计分析(SAS)系统对此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一天内移动基站天线附近电磁辐射随时间呈现明显的波动,其功率密度的概率分布接近正态分布,手机的话务量与电磁场强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近距离区域,功率密度随距离增加,在一定距离上出现峰值,峰值出现的距离与天线高度有关.对我国一般的城市基站,环境电磁辐射低于标准限值.  相似文献   

15.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规划产业布局的生态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宁东地区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的基础上,对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规划的产业布局进行了生态适宜性分析.结果表明,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规划的煤炭、电力和煤化工三大主导产业布 局与该区生态环境不相适宜.在规划的12座煤矿、7个电厂和3个煤化工园区中,有3座煤矿、2个电厂和1个化工园区位于土壤侵蚀的高度敏感区内;有2座煤矿、3个电厂和1个化工园区位于土壤侵蚀的中度敏感区内.为更好的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探索性地提出了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产业布局规划的优化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   

16.
黄河河川基流量演化规律及其驱动因子探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河川基流量是指地下水补给河川径流的水量。论文首次对黄河河川基流量50年来的时空演化规律和驱动因子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表明:黄河河川基流量约占黄河河川径流量的44%,黄河河川基流量对维持健康黄河具有重要意义。受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黄河干支流河川基流量50年来总体呈下降趋势;支流基流量变化可划分为双峰型、单峰型、直线下降型3种类型,干流区间基流量主要减少在黄河中游地区。黄河河川基流量具有维持河川径流、维护河流生态、湖泊以及表生生态植被良性发展等多种功能,河川基流量衰减导致湖泊萎缩、表生植被退化、加剧黄河断流等一系列生态环境负效应。通过对驱动因子进一步分析表明,降水量是维持河川基流量的主要来源,其变化影响黄河河川基流量变化趋势。人类活动是黄河河川基流量驱动因子中最活跃的因子,基流量衰减最明显的地区也是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因此维持健康的黄河必须要对黄河基流量进行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中尺度流域基流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黄土高原基流的动态变化特征和驱动因素问题,以昕水河流域为例,采用数字滤波法(3次,α=0.925)分割基流,利用Mann-Kendall、Pettitt、小波分析和Hurst法分析该流域基流的趋势性、突变性、周期性和持续性特点,采用双累积曲线法对基流变化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昕水河流域多年平均基流量为0.45亿m3,基流指数为0.368;流域年基流量呈显著下降趋势(P<0.01),在1985年发生突变;基流变化周期为27年,预计未来基流仍有进一步减少趋势(H>0.50)。流域降水和人类活动是基流变化的根本原因,人类活动通过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地下水的开发、煤矿开采和水土保持措施等方式影响基流。与第一阶段相比,第二、第三阶段降水和人类活动对基流的影响比例分别为25.89%、74.11%和0.37%、99.63%。进入21世纪,人类活动逐渐成为影响基流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采用实地监测的方法,对成都市肿瘤医院、双流小坝村、商汇大厦、成渝收费站及农机研究院5个基站天线后向场进行测试,分析研究其后向场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基站产生的电磁辐射功率密度与天线的距离呈反比;基站后向场电磁辐射安全防护距离为0.5m,大于此距离的区域,基站产生的电磁辐射功率密度小于《电磁辐射防护规定》及《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规定的0.08W/m^2的公众限值。  相似文献   

19.
基于北京市34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收集的5种主要污染物浓度(NO2、CO、O3、PM2.5、PM10)数据,对2018~2020年北京市5个交通站点污染物浓度进行分析,并与11个城市评价站点及2个背景点(密云水库、定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3a间各污染物浓度年际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除PM10外,交通站点各污染物浓度降幅均大于城市评价站点.2020年交通站点NO2降幅最大,比2018年下降了31.37%.除个别时期外,5种污染物浓度在交通站点比城市评价站点普遍高出3%~50%.且以NO2最为突出.(2)2018~2020年各监测站点不同污染物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不同.O3夏季高、冬季低,最高值出现在2018年6月;其余4种污染物浓度基本表现为冬季高、夏季低;2018年3月受沙尘及不利气象条件影响,污染物浓度出现了极高值.(3)为研究新冠肺炎疫情对交通污染排放的影响,比较了5种污染物的浓度变化.与2019年同期相比,疫情后三个阶段的NO2下降最为显著.交通站点NO2、CO、PM2.5平均降幅比城市评价站点高出了4.81%、10.21%、4.3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