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通过一步溶剂热合成法合成Bi_2MoO_6/BiOBr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BET比表面积测定仪等对该材料进行表征,考察了投加量、p H、吸附时间、浓度和温度对Bi_2MoO_6/BiOBr复合材料吸附罗丹明B(RhB)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吸附能力随p H和温度的增加而减小,随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吸附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在20 m L 90 mg·L~(-1)罗丹明B溶液中,当吸附剂投加量为1 g·L~(-1)时,5 min内RhB去除率达到82.3%,1 h内达到吸附平衡,去除率达到93.2%,分别为同等条件下Bi2MoO_6单体的4.4倍和BiOBr单体的4.0倍。同时,该复合材料的最大吸附量达182.48 mg·g~(-1),其用于处理染料废水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为了脱除CO2温室气体,提出了利用氨水土壤混合物去除CO2的新方法.分别考察了土壤颗粒粒径、CO2初始流量、氨水浓度(质量比)和温度对CO2脱除量和脱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去除CO2的量较土壤物理吸附量和氨水化学吸收量的总和提高了大约15%;随着氨水浓度的增大,CO2的脱除率和脱除量都增大;随着土壤颗粒粒径和CO2初始流量的增大,CO2的脱除率和脱除量都减小;当温度由22℃升高到31℃,CO2的脱除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是继续升高温度到40 ℃,CO2的脱除率反而下降.  相似文献   

3.
改性丝瓜络纤维对水体日落黄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化学改性的方法将丝瓜络制备为阴离子吸附剂,并将其用于水体日落黄(SY)染料的吸附,分别考察了吸附剂的用量、日落黄染料的初始浓度(C0)、p H值、温度(K)、时间(T)5个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通过模拟吸附等温曲线、吸附动力学以及热力学方程并通过比表面积(BET)和红外光谱(FTIR)分析改性丝瓜络吸附染料前后和丝瓜络改性前后的变化情况以此探究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p H对吸附效果影响不明显;最大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在298 K温度时最大吸附量达到137 mg/g,是未改性丝瓜络的9.78倍。Langmuir方程拟合吸附过程描述最好,吸附类别为化学吸附。吸附过程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是一个自发和吸热的过程。改性丝瓜络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日落黄染料。  相似文献   

4.
活性炭纤维对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活性炭纤维对水中微囊藻毒素MC—LR的吸附,研究了吸附过程的热力学与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活性炭纤维对MC—LR的平衡吸附量在相同温度下随MC-LR初始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大,并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最大吸附量达246μg/g。不同温度条件下,活性炭纤维对MC-LR的吸附均较好地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通过热力学分析发现,△H=15.7kJ/mol、△G〈0、△S〉0,表明该吸附是自发的、吸热的过程,温度升高有利于吸附反应。动力学研究表明,该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吸附反应速率受颗粒内扩散和液膜扩散共同影响。活性炭纤维经再生后,平衡吸附量变化较小,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5.
Cu-SBA-15催化湿式过氧化氢氧化水溶液中罗丹明B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热晶化法合成了不同含铜量的Cu-SBA-15介孔分子筛,并且用XRD、N2吸附、TEM以及UV-vis对所合成的样品进行表征。以Cu-SBA-15为催化剂,H2O2为氧化剂,催化湿式过氧化水溶液中的罗丹明B,主要考察H2O2浓度、催化剂用量、处理温度、初始pH等因素对罗丹明B氧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样的处理条件下罗丹明的脱色率明显高于TOC去除率,处理温度、初始pH对罗丹明B的脱色与氧化有重要影响。在罗丹明B初始浓度100 mg/L,H2O2初始浓度1.8 g/L,催化剂量0.3 g/L,温度60℃,pH为7.0,处理时间100 min时,罗丹明B的脱色率为98.6%,TOC去除率为62.8%。  相似文献   

6.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对重油在海洋沉积物上吸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对重油在海洋沉积物上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TAB初始质量浓度为0~20mg/L时,海洋沉积物对重油的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伪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伪二级吸附速率常数随CTAB初始浓度增加、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随着CTAB初始浓度和盐度的增加、温度的降低,重油在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量增大。标准吸附焓变(ΔH0)、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ΔG0)、标准吸附熵变(ΔS0)的计算结果表明,重油在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为物理吸附,是一个自发、放热、熵减小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采用化学共沉淀一步法以钙盐和铁盐对多壁碳纳米管(MWCNTs)改性以制备具有去除水中微污染物腐殖酸的磁性碳纳米管复合材料。X射线能谱分析表明改性MWCNTs上载有Ca和Fe元素。通过振动样品磁强计测得该复合材料具有较强磁性。改性后的MWCNTs 30 min对水中腐殖酸的去除率由改性前的63.89%提高到90.27%。研究了改性MWCNTs投加量、腐殖酸初始浓度、吸附时间、振荡速度、pH及温度对水中腐殖酸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腐殖酸去除率随着载Ca磁性MWCNTs投加量增大而提高。吸附量随着腐殖酸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增加,但去除率却减小。吸附初期腐殖酸去除速率快,0.5 g·L~(-1)的载Ca磁性多壁碳纳米管在腐殖酸初始浓度为20 mg·L~(-1)时,5 h达到吸附平衡,平衡吸附量为39.41mg·g~(-1)。腐殖酸去除率随着振荡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在225 r·min~(-1)时达最大,随后随着振荡速度的增大而缓慢下降。在弱酸性下,腐殖酸去除率较高,当pH为5时,腐殖酸去除率达到92.24%;当pH5时,酸性加强,腐殖酸去除率下降;当pH5时,腐殖酸去除率随pH增大呈下降趋势。腐殖酸去除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8.
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MnFe2O4/埃洛石纳米管(HNTs)磁性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震动样品磁强(VSM),对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表面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MnFe2O4纳米粒子成功负载到HNTs的表面,磁性埃洛石纳米管(MHNTs)表现出较好的磁性性能,其饱和磁化强度是24.2031emu/g。通过实验研究复合材料不同用量,pH,浓度和温度对罗丹明B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选择投加量为0.05g,去除率可接近100%,吸附量达到9.95mg/g;pH对吸附量影响甚小,实验选择原始pH;吸附量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温度的提高而减小,表明该吸附过程是放热反应。  相似文献   

9.
为了脱除CO2温室气体,提出了利用氨水土壤混合物去除CO2的新方法。分别考察了土壤颗粒粒径、CO2初始流量、氨水浓度(质量比)和温度对CO2脱除量和脱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去除CO2的量较土壤物理吸附量和氨水化学吸收量的总和提高了大约15%;随着氨水浓度的增大,CO2的脱除率和脱除量都增大;随着土壤颗粒粒径和CO2初始流量的增大,CO2的脱除率和脱除量都减小;当温度由22℃升高到31℃,CO2的脱除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是继续升高温度到40℃,CO2的脱除率反而下降。  相似文献   

10.
预处理青霉菌吸附中性红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青霉菌(Penicillium sp.)为生物吸附剂,考察了预处理方法、初始pH、染料初始浓度、时间和温度对青霉菌体(以下简称菌体)吸附中性红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经NaHCO3预处理的菌体的吸附效果最好,当初始pH为5~6时,菌体吸附量达到最大,此时的菌体吸附量比未经处理的增大40%以上;中性红初始质量浓度为50~500 mg/L时,菌体的吸附量随着染料初始浓度的升高而增大;NaHCO3预处理菌体吸附中性红的过程可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来表达;在25、30 ℃时,NaHCO3预处理菌体对中性红的吸附行为用Freundlich方程描述较好,而在35、40 ℃时用Langmuir方程描述较好;温度升高,饱和吸附量也随之增大.根据热力学函数关系计算出吸附焓变(莫獺)为53.54 kJ/mol,表明该吸附反应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有利于吸附.25、30、35、40 ℃对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莫獹)均小于0,表明菌体对中性红的吸附是自发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