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研究了不同浓度铀矿浸出液对水稻(Oryza sativa L.)、大豆(Glycine max(Linn.)Merr.)、玉米(Zea mays L.)和绿豆(Vigna radiata(Linn.)Wilczek.)的种子的萌发率、根系和幼苗的早期生长及其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的铀矿浸出液使4种作物种子...  相似文献   

2.
选择7种全国性典型土壤(黄壤、红壤、石灰性紫色土、青紫泥、黑土、砖红壤和潮土),研究微生物群落对铬胁迫的响应以及土著铬耐性菌对土壤中六价铬的还原作用.结果表明,在重金属铬的胁迫作用下,铬耐性菌成为土壤中的优势菌群,在黄壤、红壤、石灰性紫色土、青紫泥、黑土、砖红壤和潮土中丰度依次为75.2%、89.9%、77.3%、65.3%、72.8%、65.4%、92.8%,并在六价铬还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7种土壤中微生物对六价铬还原的贡献率分别为14.4%、44.0%、20.6%、34.9%、21.9%、21.7%、22.0%.微生物对六价铬还原的贡献率主要受土壤中亚铁含量和颗粒组成影响.采用PCR-DGGE-克隆测序技术鉴定了这7种土壤中铬耐性菌的种类,主要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埃希氏菌(Escherichia sp.)、异常球菌(Deinococcus sp.)、小单胞菌(Micromonospora sp.)、甲基杆菌(Methylobacterium sp.)、马赛菌(Massilia sp.)、酸杆菌(Acidobacterium sp.)、丛毛单胞菌(Comamonas sp.)、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 sp.)和节杆菌(Arthrobacter sp.).  相似文献   

3.
广州市32种水产品的Se含量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酸消解,原子荧光-氢化物发生法测定了广州市部分市售水产品中Se的含量,由标准物质(GBW 08551猪肝)和回收率控制检测质量.结果表明,不同水产品中Se含量有较大差异,含量范围为(34.-1117.)×10-9,平均含量为(345.±149.)×10-9,不同类型水产品中Se含量变化特征是:甲壳类(544.±107.)×10-9>海水鱼类(392.±86.)×10-9>软体类(244.±89.)×10-9>淡水鱼类(238.±97.)×10-9.  相似文献   

4.
四种藻类植物对镍的耐受性及其中毒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种纯种培养的藻类植物对镍离子的耐受性不同。衣藻属(Chlamydomonas sp.)可耐受10ppm的镍;栅列藻属(Scenedesmus sp.)5ppm;颤藻属(Oscillatoria sp.)1ppm;聚球藻属(Synechococcus sp.)0.02ppm。受试的两种绿藻比蓝纯菌(蓝藻类,Cyanobacteria)对镍离子毒性的抗性大得多。本文还报道了影响这些藻类对镍的敏感性和抗性的某些环境因素,并阐明了一些抗性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资源调查与环境》2015,(4):244-251
通过精细的生物地层学工作,从时代和生物群组合入手,重新厘定了志留-泥盆系各时期的岩石地层单位时序,在卡拉麦里碰撞带南缘建立较为合理的地层序列。研究认为,该区中-上志留统白山包组第一段可建立扭图瓦贝(Tuvaestrophiasp.)-薄扭贝(Leptostrophiasp.)-原始戟贝(Protochonetes sp.)生物群组合,第二段可建立大型图瓦贝(Tuvaella gigantea Tschernyschew)-近平无洞贝(相似种)(Atrypacf.depressa Zhang)-盖嘴贝(Stegerhynchus sp.)生物群组合,第三段可建立大型图瓦贝(Tuvaella gigantea Tschernyschew)-拉氏图瓦贝(Tuvaella rackovskii Tschernyschew)-扁平薄皱贝(Leptaenacf.depressa)-新疆高面石燕(Tannuspirifer xinjiangensis Zhang)生物群组合。上志留统老沟组可建立小鸽小无洞贝(Atrypellacf.columbella Barrande)-单褶准无窗贝(Athyrisinacf.uniplicata Grabau)-安嘎西盖嘴贝(Stegerhynchus angaciensis Tschernyschew)生物群组合。顶志留统-下泥盆统红柳沟组可建立肥厚灌木孔珊瑚(Steatothamnopora sp.)-沟孔珊瑚(Striatopora sp.)-拟灌木孔珊瑚(Parathamnoporasp.)动物群组合,下-中泥盆统卡拉麦里组可建立中华薄腔贝(相似种)(Leptocoeliacf.sinicaSu)-肠状珊瑚(未定种)(Enterolasmasp.)-双锥珊瑚(未定种)(Diplochonesp.)动物群组合,上泥盆统克安库都克组出现先鳞木(未定种)(Prelepidondronsp.)。志留-泥盆系生物地层单位时序的建立,对研究卡拉麦里碰撞带及志留-泥盆系地层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辽东湾双台子河河口芦苇湿地为对象,以石油污染物作为主要的外源性污染物,采用湿地模拟实验装置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室外模拟实验,研究了石油的重要组分正构烷烃和多环芳烃在芦苇根区土壤中的时空分布及对湿地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结果表明,石油污染物的输入降低了土壤的含氧量,减少了根际细菌的数量,芦苇根际细菌的数量仅为对照的1/4,同时也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的优势菌群.经过6个月的含油河水灌溉后,形成了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um spp.)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 spp.)为主要优势菌群的群落结构,而厚壁菌门(Firmicutes spp.)、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 spp.)和蓝藻门(Cyanobacteria spp.)则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  相似文献   

7.
通过不同施药方法,探讨了林丹在小麦、玉米中的残留水平。结果表明,林丹在作物中的残留量随施药量的增加而递增。采用喷雾,4(a.i.)g/亩,林丹在小麦中的残留为0.0073ppm;土壤处理,100(a.i.)g/亩,林丹在小麦中的残留为0.0134ppm;撒颗粒剂,0.015(a.i.)g/株,林丹在玉米中的残留为0.0600ppm.林丹在土壤中消解很快,当土壤处理[200(a.i.)g/亩],林丹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23.7~25.2d,消解99%需160d左右。作者认为,在我国部分害虫防治中起用林丹不可能对生态环境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8.
以SBR反应器培养驯化阶段的活性污泥微型动物群落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活性污泥驯化过程中微型动物群落结构与优势种群变化规律,同时探讨了微型动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1活性污泥培养驯化是微型动物群落类群和种属增多后趋于稳定的过程:污泥培养驯化过程中微型动物群落,由驯化初期以鞭毛虫为单一优势类群向鞭毛虫、匍匐型纤毛虫、固着型纤毛虫、肉食性纤毛虫等4个共优势类群演变,优势种属也由单一的波豆虫属(Bodo sp.)逐步向波豆虫属(Bodo sp.)、钟虫属(Vorticella sp.)、累枝虫属(Epistylis sp.)、楯纤虫属(Aspidisca sp.)、斜管虫属(Chilodonella sp.)、半眉虫属(Hemiophrys sp.)等6个共优势种属演变;2活性污泥培养驯化是微型动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增高后趋于稳定的过程: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在培养驯化过程中先急剧增大后小幅降低直至相对稳定,较培养驯化前增大约75%;3活性污泥培养驯化是微型动物群落趋于稳定的过程:驯化初期到中期微型动物群落稳定性略有减小,驯化中期到后期有较大的增加并趋于稳定,这是微型动物群落总多度、物种数均先增大后逐渐趋于稳定的结果;4微型动物群落稳定滞后于其污泥成熟与污水处理效能稳定.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长江源区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作者于2017年5月初、8月初和9月底对长江源区干流及其支流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共记录浮游植物8门175种,其中硅藻门、绿藻门和蓝藻门分别占总种类数的57.1%、21.1%和16.6%;舟形藻(Navicula sp.)、桥弯藻(Cymbella sp.)、针杆藻(Synedra sp.)、等片藻(Diatoma sp.)、异极藻(Gomphonema sp.)、曲壳藻(Achnanthes sp.)等河流型硅藻为长江源区优势种。密度介于5.3×10~4~216.8×104cells/L,平均密度为67.2×10~4cells/L,整体呈现支流高于干流的趋势。浮游植物密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指数显示长江源区整体水质良好。Pearson相关性和RDA分析表明总氮是影响长江源区浮游植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该研究对长江源区水生态保护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
在边坡覆绿技术中,生态袋覆绿技术是目前国内应用较普遍的一种,多年来该技术既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教训,但无论成败都少见理论总结与原因探究。文章以河南焦作北部矿山边坡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的方式,对该项技术中生态袋的力学参数、填充基质、边坡坡度以及植物选择这4个方面进行探讨。认为该技术主要适用于以下条件:边坡坡度≤63°的范围内,边坡治理效果较好;降雨入渗系数0.36的生态袋较易满足施工需要;狗尾巴草(Setaria viridis(L.)Beauv.)、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L.)Pers.)、高羊茅(Festuca elata Keng ex E. Alexeev)可作为该种技术在北方地区施工的备选物种。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国内首次报道了北黄海硷渣及三类废弃物试验倾倒区水和沉积物样品中硝化细菌和硫化细菌数量的水平和垂直分布,分析了菌属组成和季节变化。 硫化细菌在水样和沉积物样品中的检出率均为100%。但数量此本海区异养细菌少1个数量级,在表层海水中平均为4.8×103个·L-1;表层沉积物中平均为1.4×103个·L-1。而且,分离的硫化细菌菌株都隶属于硫杆菌属(Thiobacillus sp.)。 硝化细菌在该海区检出率很低,表层水样中检出率为26.9%;表层沉积物为22.2%。前者大多在50个·L-1以下;后者一般少于250个·L-1。本海区的硝化细菌(不包括亚硝化细茵)由硝化球菌属(Nitrococcus sp.)、硝化刺菌属(Nitrospina sp.)和硝化杆菌属(Nitrobacter sp.)三个菌属组成。以检出率最高的春季为代表,硝化细菌的优势菌属无论在水样和沉积物样品中均为硝化杆菌属。此外,硝化细菌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受水温和亚硝酸盐含量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采用微藻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净化工厂化海水养殖水体的可行性,研究测定了一些常用饵料微藻对水体N、P的去除能力.主要以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sp.)、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和塔胞藻(Pyramimonas sp.)为...  相似文献   

13.
马晓琳  陆洋  王钰  侯誉  白晓慧 《环境科学》2016,37(11):4235-4240
由于抗生素过量使用已导致我国部分水源受到多种抗生素和耐药基因的污染,抗生素及其耐药基因可能通过饮用水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对上海某水厂供水系统可培养微生物进行了分离鉴定;使用5种抗生素:氨苄青霉素(Amp)、卡那霉素(Kan)、利福平(Rif)、氯霉素(Cm)以及链霉素(Str)对饮用水中可培养微生物多重耐药性及其在供水系统中的变化规律和耐药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分离可培养微生物主要属于16个属,其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噬纤维菌属(Arcicella rosea sp.)、鞘酯菌属(Sphingomonas sp.)在所有工艺单元中都可分离获得;经过生物活性炭滤池和管网输配后3种菌的多重耐药能力均有增强,其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耐药能力最强.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供水系统中3种整合子及9种转座子进行定量检测,发现经过生物活性炭滤池和管网输配后,可移动基因元件绝对数量增加明显,生物活性炭滤池和输配管网对饮用水中微生物耐药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辣子草对3种农作物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生物测定法,研究了入侵植物辣子草(Galinsoga parviflora Cav.)不同器官、不同浓度水浸提液对水稻(Oryza sativa L.)、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油菜(Brassica napus L)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辣子草存在一定的化感作用。各器官水浸提液对3种作物的影响依种类有差异,辣子草水浸提液在高浓度下对水稻、小麦作物种子萌发、根长和苗高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油菜的种子萌发、根长和苗高则是在低浓度下促进高浓度下抑制。辣子草的化感效应为花序>叶>茎>根,表明辣子草的化感物质主要存在于地上部分。  相似文献   

15.
为分析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植被自然恢复的碳汇效应和植被群落特征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密度的影响,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研究了子午岭地区150 a恢复年限内8个演替阶段{坡耕地、撂荒10 a草地、20 a草地、白刺花[Sophora davidii(Franch.) Skeels.]、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 Mary)+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混交林和辽东栎}下植被-土壤系统的固碳特征,探讨了群落特征变化对植被-土壤系统碳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查植被群落盖度从坡耕地阶段的85%波动增加到乔木阶段的100%.物种数量、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和Simpson指数总体呈现出先快速增加后缓慢降低直至趋向稳定的变化特征,演替中期(白桦)达到峰值.植被各组分(地上生物、地下根系、枯落物)的生物量和碳密度在演替过程中呈指数函数关系增加,即白桦以前增加缓慢,白桦和油松阶段显著增加(P<...  相似文献   

16.
通过向原油中加入营养源的方法培养出降解菌体系,这些细菌能在21 d内将原油完全乳化降解,用红外光谱仪扫描降解后的原油,结果表明,图谱的4 000~4 500 cm-1和5 500~6 000 cm-1两处原油特征峰消失。采用细菌16S rDNA通用引物和PCR扩增等方法,构建原油降解菌体系16S rDNA克隆文库,从中随机挑选35个克隆子,进行序列测定(约800bp),测序结果进行BLAST比对。结果表明,变形杆菌纲(Proteobacteria)是原油降解体系中的优势微生物种群(65.7%),其中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 sp.)、短波单胞菌属(Brevundimonas sp.)和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 sp.)是重要原油降解菌。因此对16S rDNA克隆文库的分析揭示了宁波港原油降解菌株的组成,为以后利用此类细菌处理原油污染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某铀尾矿库土壤核素污染与优势植物累积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野外采样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法,测定某铀尾矿库内自然生长的14种优势植物及其根系土壤中核素的含量,并针对植物对核素的耐受性和富集性能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双穗雀稗(Paspalum distichum L.)、圆果雀稗(Paspalum orbiculare Forst.)、水莎草〔Juncellus serotinus (Rottb.) C. B. Clarke〕、水蜈蚣(Kyllinga brevifolia Rottb)和碎米莎草(Cyperus iria L.)的地上部分及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 (Linn.) J. Sm.〕的地下部分对铀(U)和钍(Th)均有不同程度的累积. 莎草科的碎米莎草的地上部分对U的富集系数高达6.04,其余植物的富集系数均小于1;一部分植物样对U的转移系数小于1.莎草科的水蜈蚣对Th的转移系数为2.56,其他植物的转移系数均小于0.50.莎草科植物对U的吸收富集性能明显优于其他科植物,碎米莎草对U则表现出超耐受性和超富集性.   相似文献   

18.
以秋枫(Bischofia javanica Bl.)、木棉(Bombax malabaricum DC.)、黄花夹竹桃(Thevetia peruviana(Pers.)k.Schum.)和芒果(Mangifera indica L.)4种植物苗木为试材,研究不同O3浓度胁迫(环境大气NF,O3体积分数10×10-9~20×10-9;低浓度O3处理E50,O3体积分数50×10-9;中浓度O3处理E100,O3体积分数100×10-9;高浓度O3处理E200,O3体积分数200×10-9)对4种植物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臭氧浓度的增加,黄花夹竹桃和木棉叶片叶绿素a含量主要为减少趋势,叶绿素b含量则是先升高后降低;叶绿素总含量呈降低趋势。芒果和秋枫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含量均呈升高-降低-升高的趋势。臭氧胁迫对4种植物的光合作用均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大。黄花夹竹桃和木棉降幅均达70%以上,4种对臭氧胁迫的耐受性为:其中芒果表现出对臭氧抗性最强,其次为秋枫、木棉,黄花夹竹桃对臭氧表现最敏感。  相似文献   

19.
环境条件的差异对草坪杂草种群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动态影响:早开堇菜(Viola prionantha Bunge)大量生长在管理水平较差的草坪中;鼠掌老鹳草(Geranium sibiricum L.)、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e L.)是管理水平较好(尤其是水分条件较优越)草坪的主要杂草种群;赖草(L. sacalinus (Georgi.) Tzvel)主要在管理水平一般的草坪中生长. 4种植物种群数量季节变化趋势均为“四蜂型”曲线,鹅绒委陵菜种群与早开堇菜种群变化十分相似,而鼠掌老鹳草种群数量季节变化与其主要竞争杂草——鹅绒委陵菜明显不同. 4种植物单株各器官生物量季节变化趋势均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水生经济植物湿地对洱海流域低污染河水的处理效果,在洱海北部罗时江入湖河口建设了面积为2 hm2水生经济植物湿地,其中水生经济植物包括4种水生蔬菜——空心菜(Ipomoea aquatica Forsk)、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水芹菜〔Oenanthe javanica (Blume) DC〕、茭白〔Zizania latifolia (Griseb.) Stapf)〕,3种药用植物——香茶菜〔Rabdosia amethystoides (Benth.)〕、灯心草(Juncus albesens)、水菖蒲(Acorus calamus L.)和1种观赏植物——美人蕉(Canna indica L.). 结果表明:湿地对TN、TP、NH3-N、NO3--N均具良好去除效果,近3个月运行期间,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6.4%、60.3%、60.4%和73.2%;但该湿地对CODMn的平均去除率仅为5.0%. 不同湿地水生经济植物表现出了不同的水质净化能力,其中TN平均去除效率表现为水芹菜>香茶菜>美人蕉>茭白>空心菜>薄荷,TP平均去除效率表现为水芹菜>薄荷>美人蕉>香茶菜>空心菜>茭白. 研究表明,水生经济植物湿地对低污染河水具有良好的净化效果,在洱海流域具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