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施肥与季节更替对黑土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白震  何红波  解宏图  张明  张旭东 《环境科学》2008,29(11):3230-3239
研究不同施肥处理与季节更替条件下黑土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活力,揭示影响黑土肥力质量的重要因素.以未施肥耕作(CK)与休闲(fallow)处理为对照,研究不同季节有机肥(MCK)处理与氮磷钾肥配施(NPK)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与结构影响,测定微生物量碳(氮)(Cmic或Nmic)及不同菌群磷脂脂肪酸(PLFA)含量.结果表明,有机肥处理显著提高土壤养分、Cmic及各菌群PLFA含量;休闲处理真菌PLFA(均值8.40 nmol·g-1)、Cmic(均值322.5 mg·kg-1)和Nmic(均值57.9 mg·kg-1)等含量显著高于CK(分别为5.4 nmol·g-1、 152.6 mg·kg-1、 32.1 mg·kg-1)或NPK(分别为3.5 nmol·g-1、 144.3 mg·kg-1 、30.7 mg·kg-1)处理;NPK处理Cmic、Nmic及各菌群PLFA低于CK处理.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各养分含量与Cmic、各菌群PLFA含量、G-/总细菌显著正相关,与G+/G-显著负相关(p<0.05).PLFA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各季节不同施肥处理微生物群落结构显著不同.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显著受季节更替影响,耕作土壤与休闲处理微生物群落结构各自严格依取样时间而变化;Cmic于仲春最高(295.6 mg·kg-1),而Nmic(49.3 mg·kg-1)与各菌群PLFA含量则在夏季最高,Cmic(184.2 mg·kg-1)、Nmic(30.63 mg·kg-1)与各菌群PLFA含量在春季较低.施肥与季节更替显著影响农田黑土肥力质量及微生物群落结构、活力.  相似文献   

2.
杨雳  白宗旭  薄文浩  林静  杨俱佳  陈涛 《环境科学》2024,45(5):2913-2925
为掌握中国农田土壤八大重金属元素(As、Cd、Cr、Cu、Hg、Ni、Pb和Zn)的污染现状,探究其时空变化和在不同耕地类型之间的差异,通过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收集并整理了2005~2021年449篇相关文献数据,采用基于“样点数”、“研究区面积”和“标准差”的加权方式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农田土壤八大重金属的含量平均值为:ω(As)11.00 mg·kg-1ω(Cd)0.350 2 mg·kg-1ω(Cr)62.91 mg·kg-1ω(Cu)28.87 mg·kg-1ω(Hg)0.135 1 mg·kg-1ω(Ni)28.91 mg·kg-1ω(Pb)34.67 mg·kg-1ω(Zn)90.24 mg·kg-1.与土壤背景值相比,中国农田土壤中各重金属元素(除As外)均存在一定累积,其中Cd和Hg的累积量最大,分别超过对应土壤背景值177.9%和340.3%.污染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以Cd和Hg为主,人类活动是造成其在土壤中累积的主要影响因子;从时空变化上看,云贵高原和东部沿海是污染案例最集中的区域,污染重心随时间变化由长江中游向西南地区偏移;不同耕地类型之间土壤重金属含量存在差异,蔬菜地和水田中重金属的累积量明显大于其他耕地类型.  相似文献   

3.
包覆型纳米铁的制备及对三氯乙烯的降解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微乳包覆法制备出粒径约为80 nm的纳米铁粒子.结果表明,包覆型纳米铁与普通液相法、微乳液法制备纳米铁相比,在空气中能稳定存在7 d,经过700 h后,其对初始浓度为10 mg·L-1三氯乙烯(TCE)的去除率可达90%;对反应动力学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纳米铁对TCE的还原过程为准一级反应,在无氧、室温、中性条件下,浓度为87.5、 175、 262.5、 350 mg·L-1的包覆型纳米铁的表观速率常数Kobs值分别为6.49×10-4、6.64×10-4、7.10×10-4、7.43×10-4 min-1,证明Kobs与纳米铁质量浓度成正比;纳米铁与TCE的反应过程,是纳米铁失电子,在纳米铁表面生成Fe34,在水和Fe34界面上生成Fe23,TCE得电子降解,主要生成乙烯、乙烷,同时也有少量的其他含氯产物.  相似文献   

4.
外源氮输入对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6,他引:20  
刘德燕  宋长春  王丽  王丽丽  李英臣 《环境科学》2008,29(12):3525-3530
采用室内模拟试验,在好气和淹水2个土壤水分条件下,研究了外源氮输入对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好气条件下,净氮输入量为1 mg·g-1(N1)的氮处理水平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和DOC含量的影响不显著,而净氮输入量为2和5 mg·g-1(N2、N3)时,土壤DOC含量显著增加,分别比对照(250.62 mg·kg-1)增加了187.22%和203.25%,并显著促进了土壤有机碳的矿化;淹水条件下,外源氮输入则抑制了土壤有机碳的矿化, N1、N2、N3处理下土壤DOC含量分别比对照(642.52 mg·kg-1)降低了88.34%、 82.69%、 80.04%;不同水分条件下,土壤DOC含量与有机碳的累积矿化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2分别为0.939、 0.843),由外源氮输入引起土壤DOC含量的变化可能是导致土壤有机碳矿化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结果还表明,伴随着沼泽湿地积水消退和外源氮输入的增多,将会加快湿地土壤有机碳的矿化和土壤DOC的淋失,造成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大量损失.  相似文献   

5.
南京市不同功能城区土壤中重金属Cu、Zn、Pb和Cd的污染特征   总被引:125,自引:13,他引:112  
将南京城市建成区分为矿冶区、开发区、商业区、城市广场、风景区、老居民区等6大功能区,选择采集土壤样本56个,用原子吸收光谱仪选择分析了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全量和活性形态含量.结果表明,南京城市土壤中Pb、Cu、Zn和Cd的总量分别为:117.1±103.7mg·kg-1,39.86±39.9mg·kg-1,273.3±131.6mg·kg-1和1.13±0.7mg·kg-1.矿冶区、老居民区、商业区、新开发区、城市广场和风景区的内梅罗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5.4、4.9、3.4、1.6、2.4和2.3.矿冶区以Pb、Cd的强度积累为特征,但活性形态的比重较小.而城市中心的居民区和商业区Zn的积累最显著,并且所测定的重金属的醋酸盐浸提态含量明显较高.除了风景区和城市市民广场外,城市中心区的重金属均表现出较明显的表聚性.城市活动区土壤Pb、Cd的强烈积累可能已经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威胁.  相似文献   

6.
上海崇明岛蔬菜地土壤重金属含量与生态风险预警评估   总被引:41,自引:3,他引:38  
崇明3城镇蔬菜地土壤重金属的总体含量为Cu 29.2 mg·kg-1、Pb 26.5 mg·kg-1、Cr 79.4 mg·kg-1、Zn 91.2 mg·kg-1和Cd 0.222 mg·kg-1.除Cd在城桥镇和陈家镇超过国家土壤一级标准(GB 15618-1995)外,其余均低于国家土壤一级标准,并且满足国家对绿色食品产地土壤重金属含量的要求(NY/T391-2000).与上海土壤背景值相比,Cu、Pb、Cr、Zn和Cd分别高出上海土壤背景值 24.3%、24.4%、22.9%、18.8%和65.7%.崇明3城镇蔬菜地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预警评估得出,23个采样点中有3个样点属于中警,10个样点属于轻警,8个样点属于预警,1个样点属于无警,综合评估IER=1.562,为轻警.3城镇生态风险排序为堡镇(IER=1.799)>城桥镇(IER=1.636)>陈家镇(IER=1.368),均属于轻警.  相似文献   

7.
贵州汞矿矿区不同位置土壤中总汞和甲基汞污染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4,自引:7,他引:27  
为了深入理解汞矿矿区土壤中总汞和甲基汞的污染特征,应用AAS、GC-CVAFS方法,分别对贵州万山、务川和滥木厂汞矿矿区不同位置土壤以及对照区土壤中的总汞(THg)和甲基汞(MeHg)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万山汞矿区土壤THg和MeHg含量范围分别为1.1~790 mg·kg-1和0.19~15μg·kg-1,务川汞矿区土壤THg和MeHg含量范围分别为0.33~317mg·kg-1和0.41~20μg·kg-1,滥木厂汞矿区土壤THg和MeHg含量范围分别为0.41~610 mg·kg-1和0.70~8.8μg·kg-1.对照区土壤汞含量明显低于矿区土壤,其THg和MeHg含量范围分别为0.14~1.2 mg·kg-1和0.09~0.23μg·kg-1;对照区土壤THg含量接近或稍高于全球背景土壤THg含量0.01~0.5 mg·kg-1.研究表明,汞矿区稻田土壤具有较强的汞甲基化能力,其MeHg含量明显高于菜地和旱田土壤;万山汞矿区土壤汞污染程度明显高于滥木厂和务川汞矿区土壤汞污染.  相似文献   

8.
TCLP法评价矿区土壤重金属的生态环境风险   总被引:47,自引:9,他引:38  
对浙江上虞某铅锌矿区中污染土壤的重金属(Cu、Zn、Pb、Cd)含量进行分析测定,采用美国最新的法定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TCLP(Toxicitycharacteristicleachingprocedure)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评价,以国际规定的TCLP法标准评价重金属生态环境风险.结果表明:土壤中Cu、Zn、Pb、Cd的有效含量分别在8.2~36mg·kg-1 、23~143mg·kg-1 、6.4~1.367mg·kg-1 和0.41~2.2mg·kg-1 之间,而与之相对应的国际标准分别为15mg·kg-1、25mg·kg-1、5mg·kg-1 和0.5mg·kg-1,因此这个矿区附近土壤不同程度地受到Cu、Zn、Pb、Cd的污染,其中以Zn、Pb污染最为严重,其次为Cd ,而Cu的污染程度最轻.此外,用TCLP试剂提取土壤中的重金属后表明,TCLP试剂2能更有效地提取土壤中的重金属,并且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TCLP提取液中的重金属浓度与全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连续施用养殖场鸡、鸽粪对土壤养分和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按照养殖场鸡粪和鸽粪含氮量计算其用量,进行连续6茬施用鸡粪和鸽粪(N 0~450 kg·hm-2)菜心田间试验,研究对土壤养分和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施用3茬鸡粪和鸽粪后,土壤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均明显提高,4种养分累积量随鸡、鸽粪用量增加而提高.由于后3茬遭遇较长时间强降雨,施用6茬后土壤硝态氮和速效钾含量不但比第3茬后有明显下降,甚至低于土壤原始含量,但铵态氮和有效磷含量仍比原始含量提高,而且含量增量随鸡、鸽粪用量增加而提高.鸡粪和鸽粪Pb、Cd、Cr含量及鸽粪As含量很低,连续施用6茬对土壤总Pb、总Cd、总Cr及总As含量影响不大,但2种粪肥Zn含量较高(分别为172.0、299.8  mg·kg-1),施用6茬后土壤总Zn含量提高0.7~17.1  mg·kg-1.同时,鸡粪Cu(117.7  mg·kg-1)、As(39.6  mg·kg-1)含量相对较高,施用6茬后土壤总Cu、总As含量也有累积趋势.  相似文献   

10.
湖南典型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演变趋势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湖南省沅江市(28°42′~29°11′N、112°16′~112°56′E)为代表,通过典型样区密集取样分析和同一区域的历史资料比较,研究了洞庭湖区农业用地土壤有机碳的演变趋势,发现稻田土壤有机碳在最近25a中稳步增加,而改为旱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2004年典型样区土壤有机碳均值为(26.66±4.93)g·kg-1,主要分布区间为20~35g·kg-1,比1979提高22.64%;其中耕作制度为双季稻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由1979年的20.29g·kg-1提高到了2004年的28.12g·kg-1,年均增加量约313.5mg·kg-1(年递增率为1.15%);耕作制度为一季稻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由1979年的20.29g·kg-1提高到了2004年的27.25g·kg-1,年均增加量约278.3mg·kg-1(年递增率为1.16%),耕作制度为水旱轮作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由1979年的20.29g·kg-1提高到了2004年的23.90g·kg-1,年均增加量约144.5mg·kg-1(年递增率为0.78%),而改为旱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由1979年的20.29 g·kg-1降低到了2004年的18.40g·kg-1,年均减少量约75.48mg·kg-1(年递减率为0.37%).方差分析表明,稻田土壤有机碳的增加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改为旱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减少未达到了显著水平.表明洞庭湖区不同利用类型的土地均是重要的固碳场所,农业用地的土壤有机碳库是大气CO2循环的“汇”,而不是“源”.  相似文献   

11.
刘国锋  钟继承  何俊  张雷  范成新 《环境科学》2009,30(9):2520-2526
对因藻华大量聚集死亡而造成水体呈强还原环境(DO=0.14 mg.L-1,Eh=-89.3 mV)的黑水团区中Fe-S-P的生物地球化学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藻细胞残体的沉降使得黑水区沉积物表层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因藻细胞残体的贡献,沉积物表层中Org-P含量急剧增加(比非黑水区多72 mg.kg-1);受较低Eh的影响,沉积物中与Fe结合的磷出现解析,使得黑水区沉积物中活性铁和PO43--P含量增加,黑水区中沉积物间隙水PO43--P要远高于非黑水团区,表明其有向上覆水释放的趋势;造成沉积物中Fe-P含量比非黑水区中的要低.在强还原条件下沉积物中铁的氧化物呈现出由结晶态向无定形态转化的趋势(Dithio-Fe比非黑水区高达30μmol.g-1),从而使得可供生物利用的活性铁含量增加,这为藻华再次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黑水区表层沉积物中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在初始阶段大量增加,但后期由于形成了H2S气体逸散到水体中其含量反而减少;表层沉积物硫化物含量也呈增加现象(比非黑水区表层沉积物中要高50μmol.g-1).  相似文献   

12.
盐度变化对SBBR和SBR中含氨氮废水的处理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含氨氮高盐废水,研究了逐步提高盐度(以Cl-离子浓度计)对内循坏SBBR和SBR中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影响,以及当盐度降为0后的恢复过程.结果表明,在内循坏SBBR和SBR中,随着盐度的逐步提高,亚硝化过程都会受到影响,当盐度<1.0×104mg.L-1时,SBBR中的氨氮降解速率小于SBR,从1.5×104mg.L-1开始SBBR中的氨氮降解速率大于SBR,当盐度提高为4.0×104mg.L-1时,两者的亚硝化过程都受到极大抑制;SBBR在盐度为1.5×104mg.L-1时即持续有NO2--N累积,而在SBR中,当盐度提高为2.5×104mg.L-1时,反应周期末才开始持续有大量的NO2--N累积;在SBBR中,当盐度低于1.5×104mg.L-1时,TN去除率达到60%左右,当盐度>3.0×104mg.L-1时,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受到较大抑制.  相似文献   

13.
外循环三相流化床-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渗滤液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外循环三相流化床-人工湿地的组合工艺对垃圾渗滤液进行处理,主要探讨通过该组合工艺后,出水水质的变化.结果表明,进水COD 4 000 mg.L-1、NH4+-N 300 mg.L-1通过外循环流化床后,COD、NH4+-N分别稳定在1 500 mg.L-1和150 mg.L-1左右;Cd、Zn、Pb含量也均稍有下降,通过人工湿地后,COD、NH4+-N则分别下降到200 mg.L-1和10 mg.L-1左右.Cd、Zn、Pb的含量在分别从进水的0.12 mg.L-1、3.0 mg.L-1和1.4 mg.L-1下降到0.01 mg.L-1、0.5 mg.L-1和0.1 mg.L-1左右.通过不同植被的湿地进行横向比较,发现无论何种植被的湿地,对该组合工艺的处理效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夏启斌  黄思思  张志娟  李忠 《环境科学》2009,30(11):3177-3183
以气相二苯并呋喃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在TiO2、Ce3+/TiO2和Fe3+/TiO2 3种不同光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物初始浓度、湿度、气体循环速率和光强等因素对间歇式光催化反应速率的影响,并建立了估算和测定二苯并呋喃光催化反应常数和Langmuir吸附常数的数学模型和方法.结果表明,Fe3+和Ce3+掺杂修饰TiO2光催化剂后,提高了对二苯并呋喃的光催化降解活性,其中Fe3+/TiO2光催化活性最高;随着二苯并呋喃初始浓度的增大,其光催化降解速率也随之增大;适量的水蒸气存在可以促进二苯并呋喃的降解,但当水蒸气过量后,反而阻碍二苯并呋喃光催化降解;随着气体循环速率加快和光强的增大,二苯并呋喃光催化降解初始速率也随之增大;TiO2、Ce3+/TiO2和Fe3+/TiO2光催化降解二苯并呋喃反应速率常数k分别为34.54×10-5、36.23×10-5和37.95×10-4mg.(min.m2)-1.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SBR在不同pH值条件下处理模拟城市生活污水中的脱氮效果.结果表明,在曝气时间为4 h,沉淀静置时间为4h,进水COD浓度为250~300 mg.L-1,进水NH4+-N浓度30~40 mg.L-1时,R2(pH为8.0±0.2)出水氨氮浓度降到0~1 mg.L-1同时有大量的硝态氮生成,出水中硝态氮(NO3--N+NO2--N)的浓度基本在8~10 mg.L-1之间,TIN(TIN=NH4+-N+NO3--N+NO2--N)的去除率在70%左右.R1(pH为7.0±0.2)出水氨氮浓度降到0~5 mg.L-1,而硝态氮浓度在整个过程中基本保持不变且含量极低(1~2 mg.L-1),污泥中总氮含量较高且4 h好氧阶段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典型周期好氧开始时污泥中总氮含量为214 mg.g-1,好氧1 h时含量为210 mg.g-1,好氧结束时含量为215 mg.g-1,水相中TIN的去除率达到85%以上.说明在本研究特殊的工艺条件下,SBR能实现较高的生物脱氮效果,但氮的去除并不是通过传统的硝化反硝化途径实现,而是通过排除微生物超量吸收的富氮污泥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一株苯并[a]芘高效降解真菌的筛选与降解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长期受多环芳烃(PAHs)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出一株能够降解苯并[a]芘(B[a]P)的真菌,经鉴定为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命名为BF-1),并对其以B[a]P为唯一碳源进行反复驯化,考察了B[a]P浓度、不同重金属和培养基对其降解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BF-1在B[a]P浓度为5mg.L-1,32℃振荡培养约6d的条件下,降解速度最快,B[a]P的降解率达68.28%.BF-1在B[a]P浓度分别为10与25mg.L-1,32℃振荡培养6d的条件下,B[a]P的降解率分别为73.29%与87.36%.Cu2+(50mg.L-1)基本不影响BF-1对B[a]P的降解率;Cd2+(100mg.L-1)、Pb2+(300mg.L-1)对BF-1降解B[a]P有一定影响,但仍表现出较高的耐受能力;而Zn2+(200mg.L-1)对BF-1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选用含5mg.L-1B[a]P的土豆葡萄糖液体培养基,6d后B[a]P的降解率为71.31%.对比前述实验结果表明,培养基对B[a]P降解率的影响并不明显.因此,BF-1的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主要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汞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通过对我国主要红树林区表层沉积物中总汞含量和环境因素的测定,研究了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汞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总汞的含量范围是2.3~903.6 ng.g-1,平均值为(197±137.6)ng.g-1,福建洛阳桥[(467.5±68.8)ng.g-1]、浮宫[(438.2±147.0)ng.g-1]、鹅湾[(264.3±89.2)ng.g-1]、姚家屿[(125.4±27.1)ng.g-1],海南三亚[(164.8±143.9)ng.g-1]、东寨港[(314.1±335.7)ng.g-1],广东深圳[(179.9±7.7)ng.g-1]等7个红树林区的汞含量均显著高于当地土壤背景值,汞污染严重;而福建云霄[(63.3±43.9)ng.g-1]、广东高桥[(178.6±127.0)ng.g-1]、广西大冠沙[(26.1±18.8)ng.g-1]、山口[(73.8±21.1)ng.g-1]、北仑河口[(117.8±51.4)ng.g-1]、钦州湾[(147.5±107.6)ng.g-1]等红树林区汞含量接近于背景值,基本无污染.红树林湿地中汞含量的差异是众多环境因素和人...  相似文献   

18.
膜生物反应器亚硝化性能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膜生物反应器成功启动了亚硝化工艺处理人工合成废水.为了确定影响亚硝化工艺效果的因素,先后对温度和溶解氧浓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35℃并且NH4+-N负荷平均0.45 kg.(m3.d)-1和溶解氧0.5 mg/L的条件下,可使出水中NO3--N的浓度低于20 mg.L-1,而ρ(NO2--N)∶ρ(NH4+-N)接近1.0.同时发现反应器运行期间,在低溶解氧的情况下,膜组件的污染并不严重.荧光原位杂交分析发现,在膜生物反应器中氨氧化菌成为优势菌种,亚硝酸盐氧化菌的活性受到了抑制.微生物群落分析则进一步提供了实现亚硝化工艺所必需的生物信息.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人体血铅指标的区域土壤环境铅基准值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由于铅对儿童的强烈神经毒性且土壤铅已经成为儿童铅暴露的主要来源,土壤环境铅基准一般基于儿童血铅含量的方法制定.收集国内现有资料,总结并确定出符合我国实际的关键参数取值范围,其中空气、饮水中铅含量分别在0.12~1.0μg.m-3、2~10μg.L-1之间;0~6岁儿童饮食暴露途径铅摄入量约10~25μg.d-1;育龄妇女血铅几何均值4.79μg.dL-1,标准差1.48.采用国际上认可度较高的综合暴露吸收生物动力学模型(IEUBK)和成人血铅模型(ALM),计算我国居住用地和工业/商业用地土壤环境铅基准值分别为282 mg.kg-1和627 mg.kg-1,略低于英美等国.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我国儿童平均铅暴露量明显高于发达国家且暴露场景与欧美发达国家有明显不同.我国亟需开展环境铅暴露与儿童血铅含量相互关系研究,制定基于血铅指标的铅污染土壤风险评估方法导则.  相似文献   

20.
硫酸盐还原菌还原U(Ⅵ)的影响因素与机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在厌氧环境下,改变温度、U(Ⅵ)的初始浓度、pH值、共存离子等因素,进行硫酸盐还原菌(SRB)还原U(Ⅵ)试验,以了解其特性.结果表明,SRB的最佳还原条件为温度35℃、pH值7.0、U(Ⅵ)初始浓度25 mg·L-1.SRB的最大还原能力为179.1 mg·g-1.共存离子Mo(Ⅵ)或Ca2+初始浓度小于或等于5 g·L-1时,对SRB还原U(Ⅵ)影响不大;但当其浓度达到20  g·L-1时,它们对SRB还原U(Ⅵ)均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Mo(Ⅵ)对SRB的抑制主要是生理抑制,Ca2+是通过和U(Ⅵ)形成稳定的Ca-UO2-CO3络合物竞争抑制.试验结果还表明,Ca2+浓度低于5  g·L-1时未出现停滞期,但其浓度超过20  g·L-1时出现了1 d的停滞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