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滇池湖区的水土流失,导致了湖泊泥沙淤积,除了气候、地理、地质等自然因素外,主要原因还与不合理的利用土地,森林区的乱砍滥伐、陡坡开荒、耕作粗放、广种薄收以及围湖垦殖等一系列人为活动有关,结果使坡面植被破坏,土壤抗冲能力大大降低,一遇到暴雨就受到严重侵蚀。为使滇池流域内水土流失得到迅速、有效的治理,防止湖泊泥沙继续淤积,必须把环境治理与土地资源开发相结合,充分发挥滇池区域的自然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开发,积极保护。现根据滇池湖区的不同地理条件,水土流失程度,土地利用现状和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提出防治滇池泥沙淤积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三亚电厂码头航道泥沙回淤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波浪掀沙和潮流瀚沙问题入手,对三亚电厂码头二种拟建方案的航道泥沙洄淤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航道的淤积强度呈自北向南递增的趋势,航道的南段淤积最重。在航道的北段,长山村方案淤积较重;在航道的南段,梅村方案的淤积较重。总体上看,二种方案均不属严重泥淤。如果根据两种方案的洄淤分布特征对航道走向做适当调整,可望进一步改善航道的防淤效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波浪掀沙和潮流输沙问题入手,对三亚电厂码头二种拟建方案的航道泥沙洄淤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航道的淤积强度呈自北向南递增的趋势,航道的南段淤积最重。在航道的北段,长山村方案淤积较重;在航道的南段,梅村方案的淤积较重。总体上看,二种方案均不属严重淤积。如果根据两种方案的洄淤分布特征对航道走向做适当调整,可望进一步改善航道的防淤效果。  相似文献   

4.
以野生鲫鱼血清中的卵黄蛋白原(Vtg)作为受雌激素污染的生物标志物,对滇池水体的5个断面(草海中、海埂、晖湾、罗家营及观音山东等)中污染物的雌激素活性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断面的野生雌鱼和雄鱼血清中都有较高浓度的Vtg检出,浓度范围为ND~197.08 ng/mg蛋白质,表明这些断面的野生鲫鱼受到一定程度的雌激素或类雌激素污染.  相似文献   

5.
砂质岸线动态变化较大、不稳定,开展砂质岸线的动态变化监测,分析其动态变化特征及诱因对砂质岸线的保护和开发有着重要作用。基于唐山市1987、2000和2014年landsat影像,开展了唐山市砂质岸线变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1987~2000年,主要受来沙量减少、海洋动力的影响,唐山市砂质岸线全面处于侵蚀状态,其中滦河口-浪窝口段的弧形海岸侵蚀最为强烈;(2)2000年以后,由于人类工程建设,人工海岸增加,砂质岸线侵蚀速率有放缓的趋势。随着人类对海岸干预程度的加强,海岸演变趋势也必将更加复杂。本文提出了退养还湿、海滩养护等防止砂质海岸侵蚀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滇池蓝藻快速热解液化制取生物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实验室规模的固定床反应器作为实验平台,对蓝藻快速热解液化制取生物油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并对影响液化性能的诸多因素,如热解温度(300~700℃)、载气流量(0~400 mL/min)、原料粒径(d<0.08 nn,0.15<d<0.25 mm,0.25<d<0.38 mm,0.38<d<3.35 mm,d>3....  相似文献   

7.
滇池流域农业区排水水质状况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滇池湖滨地区村镇污水和农田径流水水质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农村污水水质状况和城市污水有明显差异,污水中的氮磷含量、特别是磷含量高于城市污水,最高值凯氏N达5567mg/L、总P达1888mg/L;农田径流水因土壤肥力的不同,差异十分明显,一般地说总P含量低于1mg/l,这与红壤固定磷能力强有关,而凯氏N则可高达1857mg/L。治理滇池农业区氮、磷污染的根本出路在于综合环境生态、生物工程的资源化利用和处理。  相似文献   

8.
以滇池北部相对封闭水域—老干鱼塘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底质水生植物种子库展开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老干鱼塘水生植物种子大多分布在近岸带,老干鱼塘与草海交界的地方没有发现种子;种子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0~5cm,5~30cm分布较少;有植物分布的区域,其种子库数量明显高于没有植物区域的种子数量,沉水植物种子库分布在水深1~2m;观测时间30d,总共发芽数量为107株;老干鱼塘的植物种子库以眼子菜属为主,种子库数量少,种类单一。  相似文献   

9.
滇池流域地理特征对滇池水污染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滇池流域地形、流域水系、流域土地利用及滇池湖盆形态等几个方面的地理特征出发,研究分析这些地理特征对滇池水污染的影响。流域地形决定了滇池是全流域水流及其承载的各种污染物的最终受纳水体。流域水系特征加之水资源的匮乏造成了高污染水入湖。流域土地利用格局造成了大量污染物的产生且易入湖。流域、湖盆形态导致了入湖污染物在湖中的充分滞留及沉积污染物的易释放。  相似文献   

10.
滇池流域农业区排水水质状况的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滇池湖滨地区村镇污沙农田径流水水质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农村污水水质状况和城市污水有明显差异,污水中的氮磷含量,特别是磷含量高于城市污水,最高值凯氏N达55.67mg/L,总P达18.88mg/L,农戏流水因土壤肥力的不同,差异十分明显,一般地说总P含量低于1mg/l,这与红壤固定磷能力强有关,而凯氏N则可高达18.57mg/L。  相似文献   

11.
从滇池流域地形、流域水系、流域土地利用及滇池湖盆形态等几个方面的地理特征出发,研究分析这些地理特征对滇池水污染的影响.流域地形决定了滇池是全流域水流及其承载的各种污染物的最终受纳水体.流域水系特征加之水资源的匮乏造成了高污染水入湖.流域土地利用格局造成了大量污染物的产生且易入湖.流域、湖盆形态导致了入湖污染物在湖中的充分滞留及沉积污染物的易释放.  相似文献   

12.
在进行滇池宝象河流域入湖污染负荷总量核算时,涉及流域的水量平衡计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是两个重要的环节,两者联系密切,并且在水循环过程中相互转化。不是所有的降水都能补给地下水,进而产生地表径流,只有当降雨量大于某一临界值时,才有可能产生地表径流。全流域地表径流产生与降雨关系的试验研究,有助于分析当地气象因素以及降雨时段之初的包气带含水率和地下水埋藏深度,为污染负荷总量核算提供叁者和借器.  相似文献   

13.
在进行滇池宝象河流域入湖污染负荷总量核算时,涉及流域的水量平衡计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是两个重要的环节,两者联系密切,并且在水循环过程中相互转化。不是所有的降水都能补给地下水,进而产生地表径流,只有当降雨量大于某一临界值时,才有可能产生地表径流。全流域地表径流产生与降雨关系的试验研究,有助于分析当地气象因素以及降雨时段之初的包气带含水率和地下水埋藏深度,为污染负荷总量核算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滇池是著名的高原淡水湖,属国家重点保护水域之一,它对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有重要作用,是昆明城市生活用水,工农业用水的主要水源。然而,滇池污染及富营养化程度发展迅速,严重地影响了昆明的社会与经济发  相似文献   

15.
滇池水生植物研究概述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分别从滇池大型水生植物种类、滇池水生植物群落、水生植物与水生生态环境相互关系和滇池水生植物与水生生态系统等方面,对滇池水生植物群落动态和演替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为滇池大型水生植物群落恢复、重建及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结合上海市合流污水治理二期工程排放管稀释扩散规律及泥沙冲淤规律的研究,利用少运动相似理论,通过模型试验,从环境泥沙积在上管喷口上的最不利条件出发,分析喷口对泥沙的冲液规律,提出喷口冲淤临界速的概念,并据此提出适宜的上升管高度及喷口射流角度。  相似文献   

17.
1 滇池水质标准研究的依据和原则我国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是根据我国的环境政策目标有关的环境基准资料、我国的地面水现状、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综合分析而制定。由于滇池是昆明地区综合利用的主要对象之一,它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系统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昆明城市生活用水、工农业用水的主要水源,兼有渔业养殖、旅游、航运、纳污、蓄水防洪等多种功能。但是,由于滇池流  相似文献   

18.
利用索氏抽提、Tenax部分萃取和沉积物的粒度和密度分离等方法对滇池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赋存状态及其再分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滇池沉积物中PAHs主要存在于小粒度和低密度的组分中;尽管PAHs在粒度分布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沉积物中碳质吸附剂的组成和含量才是决定PAHs在沉积物中赋存状态的主要因素;由于PAHs与沉积物中不同吸附剂相互作用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沉积物中的PAHs存在一个再分配过程,吸附在无定形有机质和无机矿物等弱吸附剂上的PAHs逐渐向黑炭、焦炭等碳质吸附剂上转移,导致沉积物中的PAHs慢慢被锁定,因而其生物有效性也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9.
河水中的污染物尤其是氮、磷元素与河水中的冲泻质悬浮物及推移质淤积物的关系甚为密切。随着滇池湖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磷化工的开发利用和城市用水量的增加,进入水土环境中的氮、磷物质也日益增多,在大气降水的冲刷作用下,可把部分氮、磷成分带入溪流和湖沼,并与水体中的悬沙物质结合,被输送至下游或被沉降下来。为查明滇池湖周土壤氮、磷的流失量,本研究工作专门对区域土壤和水系泥沙作了调查分析和采样测试。  相似文献   

20.
滇池沉积物中多环芳烃赋存状态及其再分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索氏抽提、Tenax部分萃取和沉积物的粒度和密度分离等方法对滇池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赋存状态及其再分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滇池沉积物中PAHs主要存在于小粒度和低密度的组分中;尽管PAHs在粒度分布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沉积物中碳质吸附剂的组成和含量才是决定PAHs在沉积物中赋存状态的主要因素;由于PAHs与沉积物中不同吸附剂相互作用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沉积物中的PAHs存在一个再分配过程,吸附在无定形有机质和无机矿物等弱吸附剂上的PAHs逐渐向黑炭、焦炭等碳质吸附剂上转移,导致沉积物中的PAHs慢慢被锁定,因而其生物有效性也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