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对环境噪声评价量Leq(A)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环境噪声是随着时间起伏变化的。在测量环境噪声时,需要间隔地(一般为5秒)读取100或200个A计权声级值,然后,求出与这些声级值平均声能量等效的一个声级,用以表示该测点周围的环境噪声水平。这个声级值就是等效连续A声级。其表达式为,这里,L_A为t时刻的A声级;T为总测量时间;N为总测量声级数;L_(Ai)为第i个A声级。我国公布的城市环境噪声测量方法GB  相似文献   

2.
二、环境噪声的测量 关于环境噪声、交通噪声具体的测量方法,国务院环办已颁布了标准方法(试行)。声级计的使用也可参阅具体的使用说明书。在这一节我们将着重介绍噪声测量中总要遇到的A声级是什么含义,噪声测量结果为什么要用统计值和等效值表示,如何从测量数据得到这些统计值和等效值。 (一)A声级 我们知道噪声的接受体是人的听觉器官——人耳,而人耳对声级的响应,并不呈简单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车辆数量的不断增加,城市噪声污染日趋严重。据统计,城市环境噪声能量的70~80%是由各种汽车所产生的。降低汽车本身产生的噪声是控制城市环境噪声的重要措施。汽车噪声一般处于70~90分贝(A),表一列出了一些典型的车辆的最大加速噪声级(测点离车辆行驶线距离7.5米)。汽车噪声级虽然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我国40多个选煤厂的噪声调查和测试,总结出了选煤厂噪声的声级分布规律、主要噪声源及其特点,以及各工作场点和厂区环境噪声的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纽约市三种不同人口密度地区各测点环境噪声的测试对城市不同地区其环境噪声随时间的波动规律,声级的累积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城市噪声由两类声源(远场声源和近场声源)构成的模型设想。通过对声级频谱图的分析,得出城市噪声以低频能量分布最大的结论。本文通过对环境噪声1/3倍频程各频段之间相关性的分析,弄清了不同人口密度地区其相邻1/3倍频程各频段声级的相关性质。最后本文提出了两种预估城市噪声Leq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王景良 《陕西环境》1998,5(4):12-13
随着现代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环境噪声污染日益严重,并已成为一大公害。我省城市居民生活在超过国家噪声标准环境中的人数已超过50%。而铜川、渭南两城市这个数字则超过60%,延安市达80%以上。这些数字表明:我省城市环境现状仍然令人担忧。1我省城市环境噪声现状城市环境噪声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生活噪声。如:家庭装修噪声,家庭音响,人为吵闹等。该类声源影响面广。二是施工噪声。如建筑工地的振动棒、打夯机等,该类噪声在夜间对人影响特别敏感。三是工厂噪声。四是道路交通噪声。该类噪声声级高,传播远,超伏性大,对…  相似文献   

7.
噪声暴露级在铁路环境噪声等效声级计算和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峰 《环境保护》1990,(8):21-22
本文提出了利用列车噪声暴露级计算和预测铁路环境噪声等效声级的方法,克服了通常所采用的等间隔采样法的缺陷,较好地解决了小流量交通噪声等效声级的计算和预测问题。  相似文献   

8.
环境噪声测量中的本底值修正问题深圳市罗湖区环保局彭荫来我国的环境噪声监测,规定用等效声级(Leq,T)作为评价值,用累积百分声级(LN)作为分析依据。在执行国标“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82)和“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一...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环境噪声是一种变化幅度很大的无规噪声,所以在评价和监测环境噪声时不能简单地测量瞬时值,必须用一定的方法来处理一系列取样值.这样,环境噪声测试规范规定,对于环境噪声或交通噪声要在测点每隔5秒读取一个噪声值,连续读100个或200个数,然后计算  相似文献   

10.
一、环境噪声主观评价的模糊性 区域环境噪声是一个功能区或地区中所有自身或周围反射的噪声组合。这种噪声干扰着人们的休息、学习和工作。由此产生的环境噪声效应一般可分为三类:生理效应、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城市环境噪声主要来源是城市内道路上机动车辆运行的噪声,它的影响范围大,受影响地区的平均声级也高。北京市1979—1980年初的调查,全市地区环境噪声的平均声级为60分贝(A),其中交通噪声影响地区范围是32%,平均声级是67分贝(A)。交通噪声的产生主要来源于机动车辆本身的发动机、冷却风扇和进排气口装置。当车速高于60公里/小时,轮胎噪声就显得很突出,大约车速增加一倍,噪声级增加9分贝。目前国外较好的解决了车辆发动机的噪声问题,车辆噪声的研究主要着眼于轮胎表面纹络的低噪声设计。除车辆本身噪声外,交通噪声与车流量、车辆类型(重型与轻  相似文献   

12.
对乌海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进行了划分,以乌海市2011年城区环境噪声监测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乌海市暴露在不同等效声级下的城区面积分布状况和达标情况。  相似文献   

13.
根据国家环保局《关于建设环境噪声达标区管理规范》的要求 ,章丘市于1998年底完成了“1号”环境噪声达标区的创建工作。“1号”区为功能区划中的Ⅰ类区 ,集机关、企事业、学校于一体 ,共计150个单位 ,区内总人口80232人 ,总面积6 61平方公里 ,创建初期 ,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62 7分贝 ,夜间为51 8分贝 ,分别超过国家标准7 7分贝、6 8分贝。通过各测点噪声源分析 ,交通噪声构成比最大为59 6 % ,生活噪声次之。通过对噪声源的综合整治 ,环境噪声明显改善 ,创建后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4 8分贝 ,夜间…  相似文献   

14.
<正> 交通噪声在环境噪声中影响范围最大,噪声强度最高。据我省83年测量值,交通干线的白天平均等效声级为72dB(A),比其它功能区高出7~24dB(A)。所以掌握交通噪声的特征,做好交通噪声的控制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交通噪声强度主要受交通车流量的影响,因此某点交通噪声值随时间的变化很大,随机性很强。要掌握交通噪声的特征,必须进行长时间的连续监测。但是目前环境交通噪声例行监测,由于设备等条件的限制,只能进行定点定时的小量次测量。那么能否根据交通噪声的时间特征较合理地选择监测时  相似文献   

15.
城市环境噪声的测量一般都是采用网格布点法,这种大面积多测点的监测方法因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故不易经常开展.如何能用少量数目的噪声监测点来反映整个城市噪声水平,是目前需要探讨解决的实际问题。我们应用数理统计中的抽样理论,以1986年秦皇岛市按网格布点法所取得的环境噪声监测数据为样本,对秦皇岛市环境噪声监测点的数目进行了优化。一、分功能区进行抽样  相似文献   

16.
以新疆奎屯市为研究对象,对奎屯市2011年城市区域噪声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与上年监测数据进行对比,从声环境质量总体水平等级划分、暴露在各等效声级下的网格面积和人口数几方面系统地研究分析奎屯市环境噪声污染现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指出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人口数量的增加,尤其是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交通、建筑、社会生活等噪声对区域声环境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同时提出城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措施,为奎屯市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改良型污染指数在城市环境噪声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环境噪声的声源和传播途径错综复杂,声级分布规律性较差,以及人们的主观反应又存在着差异,因而传统的污染指数评价方法难以真实有效地反映声环境状况。考虑到较高声级对人的影响,文章采用了改良型污染指数法对城市环境噪声进行了评价,同时将评价结果与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得出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这种方法用于城市环境噪声评价科学可行,结论可靠。  相似文献   

18.
降低工业噪声是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噪声级的计算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假若有几个不同的噪声级同时作用时,用通常的图标法求总噪声级时,首先是找出其中两个最大声级的分贝差值△=L_1-L_2,(L_1>L_2);再由分贝和的附加值图或表查出对应的附加值△L_(12);然后把它加到最大值L_1上,就得到L_1与L_2的合成噪声级L_(12)=L_1 △L_(12)来。依照声级大小次序,重复上述步骤,就得到几个噪声级的总噪声级来。这种方法虽然比分析法来得简单些,但仍然是很繁  相似文献   

19.
依据2013年-2017年浙江省声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分析了浙江省城市声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并以省会城市杭州为代表,与国内其它省会及直辖市城市声环境现状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除城市功能区夜间噪声超标外,城市区域声环境和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总体满足国家标准,城市的主要环境噪声源是社会生活噪声和交通噪声。2013年—2017年,全省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在55.1~55.7分贝之间,年际度变化幅度不大;各城市近5年功能区噪声夜间超标率较高,且一直没有得到改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在67.3~68.1分贝之间,衢州、台州、丽水交通噪声年际变化幅度较大。杭州市在区域声环境质量、功能区声环境昼间达标率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和改善空间。  相似文献   

20.
据1990-1994年玉溪市综合评价,大气质量为中度污染,逐年加重,大河水质劣于Ⅴ类,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均值超过Ⅱ类标准,交通噪声超过Ⅳ类标准。为此,必须在大气、水和声环境等方面对污染源采取措施,严格管理,以逐步改善环境污染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