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孙钰 《环境保护》2006,(6A):30-34
为了围绕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部署新时期环评工作,全国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会议于2006年5月26~27日在广州召开。此次会议阐明了环境影响评价在历史性转变中的地位及作用,提出了今后环评工作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为环评工作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环评法》公布历程 1964年,在加拿大召开的国际环境质量评价会议提出了"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1969年,美国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环境影响评价用法律固定下来的国家.此后,许多国家陆续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的立法. 中国从引入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至《环评法》的出台经历了很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3.
在全国环保战线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决定和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的重要时刻,我们在广州召开全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十五"期间的环评工作,部署今后五年的环评任务,开创环评工作的新局面.首先,我代表国家环保总局对热情支持这次会议的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广州市人民政府表示衷心感谢.  相似文献   

4.
齐有主 《环境保护》2012,(11):54-55
近年来,河北省邢台市环保局认真贯彻落实《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加强规划环评监管,提供园区环评指导,在从源头上防控污染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强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宣传,推动规划环评深入开展 邢台市把园区规划环评工作作为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多管齐下,各部门相互配合,通力协作,切实将规划环评工作落到了实处.  相似文献   

5.
我国环评工作的基本情况 不断完善配套法规自环境影响评价法颁布实施以来,环境保护部又起草了规划环评条例,此条例已上报国务院,正待批准实施.此外,又制定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专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办法、环境影响评价审查专家库管理办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程序规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行为准则与廉政规定等配套部门规章,环评工作配套法规日益完善.  相似文献   

6.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在客观分析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历史、现有法规体系、管理体制和主要成绩的基础上,指出了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中存在的规划环评滞后、监管环节薄弱、公众参与不足以及队伍能力欠缺等主要问题。结合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特点和相关领域的发展变化,对未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进行了展望。认为应该重点加强四个方面的工作,即通过确立环境目标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完善空间规划体系为规划环评提供基本依据,通过加强环境监管来促进环保措施落实,通过加强队伍能力建设来提高环评质量。  相似文献   

7.
<正>经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修改通过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已于2018年12月29日公布施行,取消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行政许可事项,主要对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八条和第三十二条进行了修改。近日,生态环境部环评司负责人就取消环评机构资质许可的背景、强化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监督管理的法律规定及后续工作等,回答了记者的提问。问:修改《环境影响评价法》取消环评机构资质管理的背景是什么?答: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转变政府职能,把"放管服"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持续加以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是"放管服"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2017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建议取消"环评机构资质认定"行政许可事项,并依照法定程序提请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修法。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作出《环境影响评价法》修改决定,并于当日公布施行。  相似文献   

8.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是我国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制度之一,近年来环境影响评价在很多领域渗透很快,对于如何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问题,已经摆在许多环评机构和单位面前.随着信息时代扩张速度的加快,先进的科技工具也被应用到环境影响评价领域中,DV也是如此,DV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开展过程中的现状调研、公众参与、档案管理等阶段发挥很多重要的功能,使环评工作便捷、方便,对减轻工作强度,提高环境影响评价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加强基础库建设提高环评科学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下简称《环评法》)正式实施.《环评法》第六条规定"国家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数据库和评价指标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技术规范进行科学研究,建立必要的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共享制度,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建立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数据库和评价指标体系."环评基础数据库建设任务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被明确下来,环评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工作也从此正式开始.  相似文献   

10.
《环境工作通讯》2011,(6):I0012-I0020
我们今天召开全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总结交流2010年环评工作情况,研究部署2011年环评工作重点任务。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相似文献   

11.
在全国环保战线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决定和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的重要时刻,我们在广州召开全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十五”期间的环评工作,部署今后五年的环评任务,开创环评工作的新局面。首先,我代表国家环保总局对热情支持这次会议的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广州市人民政府表示衷心感谢。  相似文献   

12.
《河北环境保护》2008,(1):21-22
2007年12月22日,省环保局在北京召开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座谈会,国家环保总局环评司祝兴祥司长、国家环境评估中心吴波主任等领导应邀出席会议,省环保局杨智明副局长、轩水林副巡视员、省局有关处室负责同志,以及11个设区市环保局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省环保局党组书记、局长姬振海主持。省环保局环评处汇报了一年来河北环评文件保审批、“三同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和管理工作情况,  相似文献   

13.
鱼红霞  杨坤 《云南环境科学》2006,25(Z2):103-106
在分析了环境影响评价作用及房地产类项目的类型、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在编写房地产类项目环评报告中除按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导则要求进行外,还需要重点分析评价项目周边环境对项目产生的潜在影响、评价工作中规划协调性的分析及房地产环评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分析思路.  相似文献   

14.
201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下简称《环评法》)颁布10周年.《环评法》是我国第一部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专门法律,它不仅规定了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而且设专章规定了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10年来,在环保部的积极推动下,我国环评尤其是战略环评在制度建设、能力建设、实践探索等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 2012年也是党代会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目标的第五周年.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五大建设"之一,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效,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当前,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审视和展望我国的环评工作,对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环评工作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土地利用规划环评工作程序相关理论为基础,详细论述了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指标的选取方法及内涵和架构,并对今后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出三点展望,以期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环评工作.  相似文献   

16.
生态功能区划是中国在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面的一项重大基础性工作,其内涵、主要功能及要求决定了其成果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和约束作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环评对生态功能区划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可为中国规划环评技术的发展完善和开拓创新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将以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环评为例,简要论证生态功能区划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进行对比分析,初步探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特点,对于做好规划环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十三五”以来,《环境影响评价法》通过修正并施行,一系列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改革的配套政策相继出台,各项具体工作也全面铺开.为贯彻落实好环保部《“十三五”环境影响评价改革实施方案》要求,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出环评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作用,重庆市坚持绿色发展,创新举措,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深入推进环评改革工作.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中国实行的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但建设项目只处于整个决策链(战略、政策、计划、规划、项目)的末端,无法从源头上保护环境.规划环评是战略环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中国2003年9月1日颁布实施的环评法对规划环评作了明确规定,标志着中国环评制度的发展完成了向全局性战略环评的转变,对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结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现状,对清洁生产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比较.探索在项目环评阶段推行清洁生产.并通过实践过的案例,阐述了项目环评阶段推行清洁生产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