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使用Volterra模型描述2,4-二氯酚体系中白腐菌生长动力学,建立氯代酚去除部分偶联型动力学方程,描述了生物降解体系中降解菌与目标化合物的反应历程,利用动力学方法初步探讨批次反应时生物吸附在氯休酚去除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白腐真菌降解五氯酚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曾斌  宁大亮  王慧 《环境化学》2008,27(2):181-185
研究了白腐真菌黄孢原毛平革菌在不同营养条件下对五氯酚的降解.采用土豆葡萄糖液体培养基,接种后第2天投加PCP,在胞外木质素降解酶活性极低的真菌反应体系中,五氯酚能够有效降解,4d内10mg·1-1五氯酚降解率达到98%;采用高氮培养基,接种后第6天投加五氯酚,在胞外木质素酶含量极低的真菌反应体系和不含胞外酶的菌丝体反应体系中,五氯酚均能有效降解,1d内降解率分别达到56%和22%;采用低氮培养基,接种后第6天投加五氯酚,在胞外木质素酶含量较高的真菌反应体系、胞外酶液反应体系和不含胞外酶的菌丝体反应体系中,五氯酚均能有效降解,1d内降解率分别达到86%,17%和46%.结果表明,黄孢原毛平革菌在非木质素降解条件下,依赖胞内酶能有效地降解PCP;在木质素降解条件下依赖胞外木质素降解酶和胞内酶降解五氯酚,降解效率高于非木质素降解条件.  相似文献   

3.
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Fe-Cu-柱撑黏土(Fe-Cu-PILC)催化剂,并以单氯酚、二氯酚、三氯酚作为模式化合物,研究了氯酚中氯原子取代数目、取代位置对其降解动力学的影响,并探讨了氯离子的存在对反应的影响,也基于费米分布函数对其降解动力学进行非线性拟合.结果显示,这种基于费米函数的半经验模型适用于模拟氯酚氧化降解动力学反应(R20.818).氯酚降解速率如下:3-氯酚(3-CP)3,5-二氯酚(3,5-DCP)2,3-二氯酚(2,3-DCP)3,4-二氯酚(3,4-DCP)2,5-二氯酚(2,5-DCP)4-氯酚(4-CP)2-氯酚(2-CP)2,4-二氯酚(2,4-DCP)2,4,6-三氯酚(2,4,6-TCP)2,6-二氯酚(2,6-DCP).氯酚降解过程明显受到苯环氯原子取代数目、取代位置的影响,且氯原子取代位置具有更重要的影响:氯原子取代数目相同时,间位氯越多,降解越快,邻、对位越多,降解越慢.这主要通过影响表观速率常数k和半衰期t*得以实现.3,5-DCP降解表观速率常数k高达18.17 h~(-1),半衰期为0.2 h,而2,6-DCP表观速率常数仅为0.64 h~(-1),半衰期为5.88 h.氯离子的存在对氯酚降解动力学过程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2,6-DCP、2,4,6-TCP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这主要是由于氯离子的存在延长了其半衰期(分别由5.88 h、4.29 h延长至9.00 h、5.99 h),而对3,4-DCP、3,5-DCP则几乎没有抑制作用.表明氯离子抑制邻位氯代程度高的氯酚降解而不抑制间位氯代程度高的氯酚降解.研究结果为深入揭示氯酚降解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提高含酚废水降解速率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自然界广泛存在的铁氧化物与多羧基有机酸在光照条件下能够由内源自身生成活性物过氧化氢,构成异相类Fenton体系降解污染物.在实验室构建了由磁赤铁矿和多羧基有机酸组成的光化学体系,研究了五氯酚在此体系中的降解和脱氯.结果表明,五氯酚在此异相光化学体系中的降解效率受波长范围、有机酸种类和氧气的显著影响.在UV-A波长范围,五氯酚具有较高的光降解效率.草酸能够显著促进五氯酚在磁赤铁矿中的异相光降解,但柠檬酸不具有此作用.氧气是体系中生成各种含氧活性物的必要条件.五氯酚在此体系中的降解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最佳实验条件下,五氯酚1 h的降解率可达80%以上,脱氯率可达35%以上.对体系主要活性物过氧化氧的定量研究较好的解释了体系在各种条件下的活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利用共价三嗪有机框架材料(CTF-1)对4-氯酚(4-CP)、2,4-二氯酚(2,4-DCP)、2,4,6-三氯酚(2,4,6-TCP)和五氯酚(PCP)等4种不同氯原子取代数目的氯酚类污染物进行光催化降解研究,探讨了底物结构对氯酚脱氯降解效率的影响及机制.结果表明,氯酚脱氯降解过程明显受苯环氯原子取代数目的影响,氯原子数目越多,脱氯降解效率越高,氯原子数目与表观速率常数呈显著正相关,氯酚降解及脱氯速率均为:PCP>2,4,6-TCP>2,4-DCP>4-CP.对CTF-1光催化降解氯酚机制研究表明,活性物种在反应中不起作用,体系反应机制为针对氯酚上取代氯位点进行水解脱氯过程.本研究结果为深入揭示氯酚脱氯降解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光催化技术处理卤代酚类废水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氯代多环芳烃(chlorinate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Cl-PAHs)是多环芳烃的氯代衍生物,其毒性与母体相当甚至高于母体,在各种环境介质中广泛存在且难以降解,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一定的潜在威胁.微生物降解是环境中去除有机物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以白腐真菌的模式菌种-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Pc)为代表,优化了Pc菌对氯代蒽的降解条件、探究了降解效果以及降解动力学,并分析了可能的降解途径.结果表明,Pc菌对氯代蒽有一定的降解能力.当液体培养基的初始pH值为4.5,Pc菌接种量约为每毫升1×10~5个时,在35℃,120 r·min~(-1)的恒温摇床中培养6 d后,接入浓度为100 mg·L~(-1)的底物能够达到较高的降解效率.在此条件下降解16 d后9-ClAnt和9,10-Cl_2Ant的降解率分别达到了96.45%和92.83%.动力学分析表明,Pc菌降解氯代蒽的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分析降解过程,检测到5种降解中间产物,结合生物催化反应的特点推测了氯代蒽可能的降解途径.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氯代酚与1-NP的单一和联合致突变效应,结果发现,各氯代酚对1-NP的致突变性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抑制效应系数(S)与各氯代酚的分子描述参数的关系能用QSAR方程表示,由方程得出的预测值与实验测定值之间能较好地吻合。  相似文献   

8.
赵玲  彭平安  黄伟林 《生态环境》2005,14(2):195-198
研究了在二氧化锰催化引起的五氯酚的转化反应中,腐殖质前身化合物的加入对五氯酚去除率的影响,并以p-coumaricacid为代表研究了体系pH值、反应时间、二氧化锰的质量浓度以及腐殖质前生物的浓度和分子结构对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的最佳pH值范围是4~4.70,去除率在80%左右。五氯酚在24h内去除速率较快,去除率达到75%左右;反应到168h,去除速率趋于0,去除率达到80%左右。相同条件下,无p-coumaricacid的对照体系中,对应的反应时间内去除率仅分别为20%和25%左右。五氯酚的去除率还随二氧化锰质量浓度和p-coumaricacid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二氧化锰的质量浓度由0增加到100g·L-1时,去除率由0增大为95%;而当p-coumaricacid的浓度由0增加到1mmol·L-1时,去除率由25%增大到100%左右。此外,不同腐殖质前身物的分子结构和浓度对去除率分别起到了提高、不明显改变和降低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五氯酚生物降解机理与外生菌根真菌对五氯酚可降解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艺  敖晓兰  赵曦 《生态环境》2006,15(5):1080-1085
五氯酚是氯酚族中最具毒性和最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由于其降解污染物的生化机制不同,使得五氯酚的降解途径多样化。文章通过综述好氧与厌氧微生物降解五氯酚的降解菌和降解途径,认为五氯酚首先通过脱氯转化为低氯代化合物后再开环,因此脱氯就成为五氯酚降解的关键步骤。参与脱氯的关键酶系主要包括过氧化物酶和酚氧化酶。外生菌根真菌可降解多种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并具有生成过氧化物酶和酚氧化酶的机制,因此外生菌根真菌具有降解五氯酚的潜力与优势。这些信息将为进一步开展五氯酚生物降解机理研究,应用微生物—植物复合系统修复污染土壤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开管体系中,于280℃时研究了六六六无效体在Fe,理体制FeCl_3存在时的热解,以及影响热解产物中PCDD/Fs生成量的因素.PCDD/Fs的生成主要取决于FeCl_3,而Fe的存在并不增加体系中PCDD/Fs的生成量.在封管体系中,研究结果表明PCSS/Fs的生成量随FeCl_3用量、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温度影响最大.实验还表明,氯苯、氨酚对PCDD/Fs的生成起决定作用.在250─280℃,PCDD/Fs的生成主要在于二者之间的缩合,而单独氯酚间的缩合则居次要地位.氯化对生成PCDD/Fs的种类及量影响很大.250─280℃时,低氯苯、氨酚在FeCl_3作用下氯代成高氯产物,进而缩合成 OCDD/F;但在 350℃以上时,氯酚反应活性增加,故低氯PCDD/Fs生成量增加,OCDD/F生成量相对降低.  相似文献   

11.
硝化菌与膜生物反应器结合处理生活污水中氨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硝化菌与膜生物反应器结合处理生活污水中氨氮,实验用水采用食堂与化粪池混合水,实验装置采用膜生物反应器,进水氨氮在4mg/L左右,出水氨氮值接近0,实验结果表明出水能够达到国家工业冷却回用水的指标要求,同时COD也降至30mg/L以下,能满足回用要求。  相似文献   

12.
The influence of three effluent organic matter (EfOM) model compounds, humic acid (HA),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 and sodium alginate (AGS), on the ozonation of bezafibrate (BF), a typical pharmaceutical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 (PPCP),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ozonation efficiently removed BF from aqueous solution with removal efficiencies>95% within 8 min for all conditions. The reaction rate of BF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model compounds concentrations and the influence was more pronounced for HA and BSA, while less pronounced for AGS. Although BF concent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degree of mineralization achieved was only approximately 11%. The addition of HA and BSA improved the mineralization of the solution, while the influence of AGS was minor. The acute toxicity of BF solution during ozonation was determined using the Luminescent bacteria test, and the toxicity exhibited an initial increase and a successive reduction. An overall decreased acute toxicity was observed with an increase of HA. The presence of BSA increased the formation rate of toxicity intermediates and resulted in inhibition peak forward.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亮  林文欢  王正  余娜  陈红跃 《生态环境》2010,26(6):1295-1299
基于广东省2007年森林资源清查档案数据,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量化广东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研究广东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广东省森林植被碳储量为246.35Tg,碳密度为22.96mg·hm-2。受人为干扰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广东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在不同经济区和流域空间分布格局严重不均。就不同经济区而言,粤北及周边经济区森林植被碳储量最大,达180.22Tg;珠三角经济区次之,为34.60Tg;接着是粤西沿海经济区,为21.49Tg;粤东沿海经济区最小;仅为10.04Tg。在不同流域方面,森林植被碳储量依次为:北江流域〉东江流域〉西江流域〉韩江流域〉其他流域。广东省乔木林碳储量为202.85Tg,以中幼龄林为主,占77.1%;乔木林龄组结构与碳密度近乎成正比关系,存在较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The existing gas sampler is deficient in regard to its efficiency, handling and ability.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 new gas sampler was developed and its function was investigated. The sampler is a vessel made of aluminium and contains a polyester bag inside the vessel. The vacuum method is employed for taking the gas. The maximum capacity of the gas volume that can be taken is about 15 liters and sampling time can be from 15 sec to 10 min per sample. In addition, many odor surveys were carried out and the practicality of the new sampler was investigated.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new sampler was easy to handle and was more efficient than the existing gas sampler.  相似文献   

15.
李巧云  李萼  关欣  廖柏寒 《生态环境》2010,26(6):1318-1321
根据模拟降尘的盆栽试验,通过显微技术,研究了受自然降尘影响和未受影响的棉花(Gossypium hirsutumL.)叶片解剖结构的特点。结果表明:受降尘影响的棉花叶片栅栏组织排列不规则,部分栅栏组织细胞收缩、变短,甚至弯曲。栅栏组织细胞之间空隙增大,海绵组织细胞中内含物减少;但在出现伤害症状的叶片中,维管束仍保持原状。用石英砂替代降尘处理的和未受降尘影响的棉花叶片的组织结构保持正常。  相似文献   

16.
张霖琳  梁宵  魏复盛 《环境化学》2012,31(7):945-951
采用ICP-MS法测定汀江某河段底泥样品中重金属的含量,了解该地区13种元素的分布特征,通过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底泥重金属污染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用ICP-MS测定重金属快速、简便、结果准确,地积累指数法得出13种元素污染程度由强至弱依次为Cd>Cu>As>Se>U>Co=Zn>Pb>Mn>Th>Ni=Tl>Cr,生态危害指数法得出6种重金属对样品所在区域造成的潜在生态危害,由强到弱依次为Cd>Cu>As>Pb>Zn>Cr,Cd、Cu和As为该地区的主要污染因子.其中3#点位RI值为1283,提示生态危害程度很强、污染程度最高,2#点位其次,1#点位也存在一定污染.  相似文献   

17.
假单胞菌AEBL3对土壤中呋喃丹的生物降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农药污染的农田土壤中分离到一株假单胞菌AEBL3,该菌能够以呋喃丹为唯一的碳源和氮源生长。使用AEBL3作为生物强化剂对模拟呋喃丹污染的土壤环境进行了生物修复试验。结果表明,接种AEBL3能够明显增加土壤中呋喃丹的降解率。降解菌AEBL3在土壤中具有一定的移动性,当从土壤表层加菌时,对0-7cm深土层中的呋喃丹都有很好的降解效果。在各种投加方式的比较中,以投加降解菌原液修复效果最好,缓冲液悬浮的菌细胞次之,砂粒混合物的效果最差。16S rRNA的变性梯度电泳(DGGE)结果揭示了生物修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菌群结构中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8.
青岛市表面土壤Cu的形态分布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青岛市不同功能区表层土壤Cu的含量及其化学形态分布,并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土壤中Cu的潜在生态危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Cu的含量为23.84-114.86 mg/kg,平均值为52.03 mg/kg,污染程度为工业区〉居民区〉风景区〉商业区〉农业区;土壤中Cu的化学形态总的分布趋势为:残渣态〉有机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可交换态,生物可利用态含量较低;青岛市表面土壤的Cu污染处于中等到强污染之间,达到轻微生态危害水平。  相似文献   

19.
HDTMAB改性粉煤灰对水体中磷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HDTMAB)改性粉煤灰,研究了该改性粉煤灰对水体中磷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①当HDTMAB负载量为10%时,改性粉煤灰吸附磷酸盐的效果最佳;②改性粉煤灰对磷酸盐的吸附速度很快,20min可达吸附平衡;③改性粉煤灰对磷酸盐的吸附行为能较好地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但在Freundlich模式下表现为两个线性区;④pH对改性粉煤灰吸附磷酸盐的性能有显著影响,随着pH的升高对磷酸盐的吸附能力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20.
小城镇复合生态系统能值整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能值理论和方法,以湖北省小城镇(大悟县)为案例,对其复合生态系统进行研究,以了解系统的能流结构和特点,为系统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值自给率68.42%,对外界依赖性低,经济安全性高;但人均能值用量和能值密度较低,系统经济不发达。不可更新资源占能值总用量63.51%,属于资源消耗型的经济模式,环境压力较大,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今后应增加可更新资源的利用,提高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科技投入,促进该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