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中期越南实行革新以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力推行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和社会成就,而指导这些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尤其重要,它不但指导着越南整个革新事业的发展,同时对于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样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福建环境》1997,14(3):1-2
邓小平同志在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时,实事求是地总结了我国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理论、方针、政策,在法制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上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我国新时期的法制建设确立了指导思想,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调整和完善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政策、制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职高专院校相继开设了越南语专业,就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通用型越南语专业人才需求已经趋于饱和;而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用人单位对各种人才的专业技能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样全面";加上广西在与东盟国家,特别是与越南的经济合作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越南已经连续九年成为广西最大的贸易伙伴。文章阐述了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专业+越南语"复合型人才的必要性、具体设想和培养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同志在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实事求是地总结了我国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理论、方针、政策,从而在法制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上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我国新时期法制建设工作确立了指导思想。这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调整、完善现有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制度,促进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生态哲学的角度来思考中国环境教育的理论基础可以使环境教育实践沿着正确的目标和方向进行。文章从生态学规律、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和生态伦理学的价值观三个方面深入探析了中国环境教育的基础理论依据、基本哲学依据和伦理思想基础,正确梳理了中国环境教育的生态哲学思想定位。旨在为防止中国环境教育的理论异化、实践偏颇提供可以借鉴的思维向导。  相似文献   

6.
大学发展史是一部大学教育理念的演进史,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大学发展、形成的重要的思想基础。本文主要对中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进程及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理念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中国高等教育理念需变权威性教育为民主性教育、变"一成不变式"教育为"灵活式"教育,变传承功利性教育为发展式教育等观点。  相似文献   

7.
儒家思想对未来全球整体价值体系的建构具有潜在的示范作用。这里的"整体"指一种形而上的、具有多维度性的视野。"意识研究"既包括物质维度,又包括非物质维度,两者之间的关系相当于中国哲学中"有"与"无"之间的关系。"意识生态"不仅仅指在宇宙大生态体系中处于中心位置的"意识"或"本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意味着意识或本我与多维度性本身之间的关系。这一范式与中国思想特别是当代新儒学之真精神可以相互印证。儒家思想具有普适性,故而可以且应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国际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中国应作为儒家理想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典范,在促进人类(意识)进化方面承担应有的责任。在于海外大量建立"孔子学院"的同时,中国政府应将儒家经典重新纳入小学、中学及大学课程,以让人们在当今中国能够感觉到它的存在。国际性的学术交流固然可以有效地促进当代新儒家思想的发展,而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灵活的教学方法及儒家思想的普及则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正>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常识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重要途径"。但在现实生活中,其他文化知识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顾此失彼的严重失衡,使中学思想政治课被一些学生、家长,甚至有些领导弱化为"副课""小课",思想政治课已沦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课程",思想政治课的德育作用无法得到真正  相似文献   

9.
生态理论认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应当具有相互和谐、彼此促进的关系,才利于人类每一个体的全面发展。"其强调教育系统是一个多层次的生态系统。基于此理论,本课题组对幼儿美术活动区域的材料层次性投放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认为:教师可以依据幼儿不同兴趣"点"有梯度地投放材料,通过适时性增添难度递增材料以维持兴趣持久性,适时性替换材料与增添辅助材料以产生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一、校本课程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一)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20世纪70年代在发达国家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课程形式,其概念的正式提出皆可以追溯到1973年的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它是由学校根据教育教学理论,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自主开发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是一种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二)学生个性"学生个性"是指学生身心、意志、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