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鬼子的"瓦城三部曲",即《被雨淋湿的河》《上午打瞌睡的女孩》《瓦城上空的麦田》,以"直接现实"的手法,贯穿当下城市与乡村,书写了农村主人公血淋淋的进城与还乡之旅。文章以文本为基础,揭示了主人公在步入城市前充满了恋城情结,但在步入城市后却心怀罪城情结,并分析了这两种相背的情结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环境通报》2019,(5):111-117
《二十四诗品》这种致力于概括诗歌风格名目的写作,在唐五代的诗格著作中十分常见。司空图有用四言的形式论诗的写作实践,所以他写作《二十四诗品》是完全有可能的。在南宋陈振孙的家藏本中,《二十四诗品》还是《一鸣集》的一部分。但随着《一鸣集》在南宋后期的散佚,《二十四诗品》便失去了作者姓名开始单行。被命名为"品"或许是受到了严羽《沧浪诗话》的影响。元代诗法汇编《诗家一指》中所言的"秘本",明代毛晋《津逮秘书·诗品》的底本,清代《四库全书总目·诗品》的"内府藏本",很可能就是这个单行本。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环境通报》2014,(6):108-111
《镜中》是当代诗人张枣所写诗作中为人们熟悉的一首,它的魅力吸引着许多读者。"秘响旁通"作为阅读《镜中》的一种方式,这是一种"往后读",其"诗意的发明"就是与传统对话,原诗诗意因此可以不断丰富。  相似文献   

4.
最美的声音     
<正>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创创书架"学生栏作品——《最美的声音》。戴心悦同学用诗般的语言,分享了她听到的最美的声音……最美的声音,是花开的声音,是淅淅沥沥的雨声,是风拂过树叶发出的沙沙声……你可曾注意过身边那些最美的声音?我感冒了,夜里吃了药后就进入了梦乡。一觉醒来天已大亮,屋外还在下雨,伴着雨声,屋内还有均匀的呼噜声。  相似文献   

5.
<正>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是一种饱含情感和想象,富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吟诵而经久不衰。意境,作为古诗的灵魂,是诗人在创作中刻意追求的最高境界。那么,什么是古诗的意境呢?意,就是诗人通过这个生活画面所体现的思想感情;境,就是诗中所描述的具体情景、生活画面。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该动之以情,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与诗人的心灵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古诗的  相似文献   

6.
<正>古代诗歌教学应从情境的创设入手,把学生吸引到诗人当时的创作情境中,超越时空的界限,让学生与诗人进行零距离心与心的交流。变"注重应试技能的训练"为"对诗歌内涵美的解读",借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将学生引入诗境,带领学生感悟诗境、探索诗情。(一)注重高质量的情境创设情境创设是引领学生走入诗人心灵的第一步。好的情境创设能让学生很快就走到诗的意境之中,为下面更为深入地理解和鉴赏  相似文献   

7.
朱熹和王阳明对《春秋》的评价大致相同,他们都肯定《春秋》的价值,认为其中蕴含圣人之道。换言之,朱熹和王阳明都将《春秋》中的"大义"视为"天理"。但是,朱熹和王阳明对《左传》的态度却截然相反。朱熹认为《左传》是理解《春秋》和探知"天理"的必要文献;王阳明认为《左传》所载的内容尽是"人欲",不值得提倡。他们之间的差异源自于对"格物致知"理解的不同。朱熹倡导"即物穷理",《左传》即是"物",《春秋》中的"大义"则是"理";王阳明推崇"致良知",《春秋》中的"大义"作为"良知"应当向内自求,而非在《左传》这种"外物"上做工夫。他们"格物致知"论的不同也影响其解经方式,朱熹强调从礼法入手,王阳明则以正心为核心。  相似文献   

8.
噪声扰民一直是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为缓解这一问题,重庆市出台了《重庆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办法》,启动了为期5年的新一轮"宁静行动",以"四减一防"为目标,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有效破解城市噪声难题。  相似文献   

9.
环球     
<正>联合国环境署发布《可持续城市与社区评价标准导则》7月13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佳粹(中国)环境发展促进中心共同在北京发布《可持续城市与社区评价标准导则》,并举办"可持续城市与社区国际论坛",全面介绍中国可持续城市和宜居社区项目,简称"SUC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环境通报》2020,(1):129-136
心学家王阳明对《诗经》有着独到的理解。他认为:孔子删诗说是合理的,圣人删去繁文,后儒却强加上;"淫诗"非孔子所选,而是汉儒在秦火后附会之作;"《六经》皆史",以劝善惩恶为目的;《诗经》是心的记籍,"吾心"是第一性的,《诗经》是第二性的,世人重训诂轻心性是舍本趋末、背道而驰。王阳明的《诗经》观传播了唐宋以来的疑经精神,助长了明清的疑古思潮;承传了前人的经史观,催发了清人"《六经》皆史"的经典观;发展了"《六经》皆我注脚"的阐释观,激发了学术界研究经典的创新意识。其《诗经》观虽非独创,却在前人学说的基础之上阐扬发挥,扩大了前人《诗经》观的社会影响,开启了后学思路,其学术价值应该受到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