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怀平表示,今年两会会议时间虽然缩短,但是会风简约务实,重点突出,充满正能量,让我们对国家发展和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充满信心.他认为,当前生态环保产业的外延和内涵已经改变,产业范围拓展至低碳绿色领域,产业内涵较之前数倍打开.生态环保产业必将从过去的以治污为主,进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和良好生态协同推进的新...  相似文献   

2.
“生态”一词是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之一,但也是很容易使用混淆的词汇之一。“生态”的含义已经由最初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含义扩展了很多,并在许多行业和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合理应用使生态理念在各个相关领域得到发展,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不乏对其内涵欠缺深入的理解和考究,使其外延过大,使用混乱,出现泛生态化的趋势。本文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了“生态”一词的内涵,并对目前广泛流行的一些用法进行讨论,以规范生态概念的使用。  相似文献   

3.
把生态文明上升为全面小康目标的新要求,凸现决策层对中国环境和资源现状的深切忧虑。虽然在新一届政府的执政理念中,环境、资源等外部约束性问题,已经成为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但在11月15日  相似文献   

4.
郭耕 《环境教育》2002,(1):46-47
每年二月二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可能搞自然科学、特别是湿地生态的学者会告诉你,这一天是“国际湿地日”。但中国老百姓还会给你另外一个答案:“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农历二月二日,是中国民间的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农民们要用谷物的灰烬在地上画龙、或互送猪头、或把酒相聚,呼唤那善于兴风布雨、普降甘霖的神龙快快苏醒,从而祈求春雨萌动、润泽大地,五谷丰登。二月二日,只是一个巧合,那湿地与龙文化有没有联系呢?前者是自然界的一种水陆交汇的生态类型,后者是华夏民族世代崇拜的动物图腾,二者似乎风马牛不相…  相似文献   

5.
刘琴 《环境教育》2015,(4):29-30
<正>中国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使得"生态红线"在2013年11月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再度被提及。虽然"生态红线"这一概念在政界及媒体均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但其实质意涵仍不清晰。"红线"未有统一定义2007年3月5日,第一条"红线"高调进入公众视线。原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  相似文献   

6.
采用能值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对珠海市2000-2012年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并通过计算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占用指数和生态经济协调指数对其生态经济系统进行了评价.总体上,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比2000年有所增加,但从2010-2012年的数据来看,人均生态足迹、生态赤字、万元GDP生态足迹等指标出现下降,且下降幅度较大.从生态足迹的多样性变化来看,近年来珠海市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状况有所好转.目前,虽然珠海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处于稍好状态,但也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周围 《环境教育》2007,(8):22-23
"保护生态",人们听得多了,但要"为生态作补偿"却是很多人还不熟悉的事.这是一笔怎样的开支呢? 需要"补偿"是因为有"不公平"存在. 以西部地区为例,在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西部地区充当的角色就是为东部地区及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各种自然资源及能源,以支撑其经济发展.西部地区又是我国江河源头、水土流失敏感地区和濒危物种的重要栖息地,是中国的江河上游、风沙源头,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本高、投入大,为保护生态付出了较高的机会成本.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中国,贫困问题与环境问题缠绕在一起,具有一定的共生性。全国的贫困县大部分分布在土地"三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生态脆弱、资源不足导致农民生产困难、生活贫穷,而贫困又促使农民不断毁地垦荒,反过来进一步加重资源环境负担, 进一步导致生态恶化,从而形成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怪圈"。怎么才能跳出这个"怪圈"? 多年来人们一直在不断进行苦苦的探索。早些时候,曾经试图通过向贫困地区给钱、给物的方式,也就是通过"输血"的方式解决问题,但取得成功的先例太少。后来,开始转化解决问题的方式,以项目带资金、技术的"开发式"扶贫政策登场。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对贫困人口脱贫"事倍功半",效果不大理想。现在,人们又在探索一条"生态移民"的道路,把在山  相似文献   

9.
王学恭  白洁  赵世明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12):1093-1095,1077
生态补偿标准是建立有效草地生态补偿机制的核心问题。以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为例,从禁牧补偿额度、草畜均衡补偿额度、生态补偿的均衡性等方面分析了草地生态补偿标准的空间尺度差异。结果表明,虽然当前草地生态补偿的标准空间差异明显,但并没有反映出不同空间尺度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异。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取文献调研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塔城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自律意识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和我区环境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生态自律建设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虽然塔城的自然环境相对保持较好,但草场超载放牧、退化的趋势还未能得到彻底扭转。以土地荒漠化为特征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目前塔城地区各族人民对生态环境保护都有较高的期望值,但主体责任不强,对自己的环保自律行为重视不够。本研究为塔城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效的生态自律措施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使用USES-LCA模型,对连续10多年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华北高产粮区农田系统进行了潜在生态毒性评估。结果表明,虽然潜在的人体毒性表现不明显,但1997和2007年小麦-玉米轮作的潜在水体毒性分别是225.15、261.08、308.24和303.45 kg1,4-DCBeq;土壤毒性分别是3.12、2.76、3.55和3.24 kg1,4-DCBeq,都呈正增长趋势,以潜在水体毒性表现最为明显。虽然农药对环境的实际威胁还需进一步证实,但严格禁止高毒农药的使用,规范农药的施用量和使用方式已经刻不容缓;与此同时,必须加强农业生态毒性评价体系和生态污染防控机制研究,这样才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坚持因地制宜、分区分类探索并打造各美其美的美丽中国建设样本是美丽中国建设实践的内涵。目前各地在美丽中国先行区等试点建设活动中已进行了大量评价,在筛选典范、分区分类等方面做了充分探索。虽然评价体系日趋成熟,但仍存在榜样的学习路径不够明确,表彰充分但分类指导力度不足等问题。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本文充分融合大数据技术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提出基于大数据的CBW(Category-Better-Way)方法体系,依据标杆管理“分类、标杆、学习路径”三要素建立了具有通用性的美丽中国建设辅助绩效评价体系和学习路径选择机制,不仅可以帮助辅助评比的机构确定生态案例分类类别、树立分类标杆、提取标杆的学习路径,还可帮助各地区定位美丽中国建设新案例的学习标杆并找到学习路径。该方法具有通用性,适用于各地实践美丽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生态环境建设,经历了新中国建立之初生产力低下的农耕文明、改革开放后的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的三大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身的特质、挑战、应对和成效。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整体上表现为农耕文明特征,自然灾害频发、粮食生产短缺、城市化水平低下。为了跳出"马尔萨斯陷阱",新中国的缔造者带领人民治理水患,兴修水利,拓荒垦殖,问题得到缓解但没有得到解决,贫困落后依然,没能彻底摆脱"马尔萨斯魔咒"。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快速推进,城市化加速发展,使农民得以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提升了劳动生产力;同时也使土地得以从农民手中部分释放出来,不仅大幅提升了土地资源价值,也使土地得以休养生息自我生态修复。虽然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大幅提升了生产力、积累了巨量的物质财富,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发展逼近工业文明的生态红线、环境底线和资源上线,可持续发展挑战不断凸显。2010年后,中国全面启动生态保护、污染控制和资源节约的转型发展进程,高质量、大力度建设生态文明,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生态成本补偿是生态利益与企业利益博弈的结果。作为企业环境责任的直观表达与底线,生态成本补偿的高低体现了企业对生态环境的弥补程度。以煤炭采选业上市公司为例,对生态成本补偿政策、企业生态成本补偿水平进行了国际比较,进一步探讨了税费负担对企业生态成本补偿的影响,发现我国煤炭采选业上市公司生态成本补偿虽然政策齐全,但受高税费负担影响,生态成本补偿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5.
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计算了2005—2011年焦作市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并对其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焦作市2005—2010年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分别为0.43、0.38、0.45、0.45、0.56、0.58和0.64,生态安全状况经历了从不安全、临界安全到较安全状态。虽然焦作市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但仍存在不安全因素,应采取合理的措施加以改善,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周围 《环境教育》2008,(4):32-35
中国地大物博,自然状况复杂,但由于中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地区差异较大,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措施,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一些重点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改善,并且最突出的生态问题得到了有效应对和解决,为保证中国生态安全,构筑牢固的生态屏障做出了努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自然生态优越但脆弱。农业历史悠久,但盲目扩大农耕造成生态破坏,威胁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由于中国古代农牧业分区发展,农耕灌溉施肥,精耕细作,保护了土地资源。农业中心由黄河流域逐步迁移到长江流域,维持了可持续发展,但经验教训十分深刻。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入人心,人们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明显提高,把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到法律层面和现代先进文明的高度来认识,并给予了极端关注和重视,已形成一种国际大气候,人们生态环境意识有了显著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觉悟和自觉性明显增强。但是,与此同时也暴露出值得注意并应加以解决的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和自然规律的一些现实问题。在农业生态环境方面,最为突出的是缺乏一盘棋的思想。各行各业和部门之间没有大生态、大环境、大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想。虽然都在呼吁高度重视农业生态和环境保护工作,但存在互不协调、各自为政的现象;虽然从中央和自治区一级早已树立大生态、大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并将生态环境提高到文明的高度给予了极端关注和重视,但在县级以下基层的决策和执行层次上还没有完全按照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到各项工作的始终;宣传力度不够大、执法不够严,群众的生态和环境保护意识较为淡薄,还没有把关注生态、爱护生态、保护环境作为一个文明的标志和社会行为规范来对待,更没有把它化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对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的认识不够深刻,缺乏严谨的科学决策与执行机制。笔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些理性思考,提出了10个方面的看法和对策建议,以期促进新疆农业持续发展及有关人员研究,为决策、执行等各方提供参考并多层面讨论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9.
青海省加强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生宝 《青海环境》2011,21(2):51-58
青海是中国乃至亚洲的重要水源地和全球重要生态屏障,在落实省委提出的四个发展任务工作中,生态保护和推进绿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任务任重而道远,需从构建生态体系、实施重点工程、采取有效措施等方面推进绿色发展向更高的水平迈进。  相似文献   

20.
生态足迹是衡量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采用生态足迹方法对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探讨了长株潭城市群土地生态系统安全状况。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2007年人均生态足迹为2.5800hm2,生态足迹供给仅为0.4415hm2,出现了2.1915hm2的生态赤字。虽然长株潭城市群在不断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但其城市群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土地生态系统已处于超负荷状态,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是一种不安全状态。针对此,提出了一些措施来改善该区域土地生态系统的安全状况,以期为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试点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