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于理论研究滞后、渐进式立法等因素影响,工伤保险保障范围明显受到劳动法相关理论和制度的强力制约。本应纳入保障范围的人员,受劳动法上劳动关系制约未予保护;本应通过行政程序即可解决的事实争议,要先进行劳动争议之民事程序,后接行政程序,甚至再接民事程序;本要透过保险法律关系体现社会保险属性,权利人身份却至今未明。滞后的理论不能发挥相应指导作用,必须依据工伤保险的社会保险属性进行调整;要明确其社会风险理论基础、承认其雇员认定要件和扩张其保护客体等,彰显其社会保险属性后,再通过保险人、被保险人、保护情形和因果关系等要件的矫正,对工伤保险相关制度进行相关的废、改、立。  相似文献   

2.
劳动关系与雇用关系,虽然只是两字之差,但是对于争议双方当事人来说,意味着完全不同的结局——救济途径不同、适用法律不同、责任后果不同。可以说,劳动关系与雇用关系的“分水岭”划在哪儿,对于当事人的利益关系巨大。但问题是,这个“分水岭”确实存在吗?它究竟应该如何界定?区分劳动关系与雇用关系的意义是什么?它们有哪些不同的法律后果?这些问题已是困扰劳动法学理论与实务界多年的话题。这对于劳动司法领域的执法尺度统一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成为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中丞待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本文对劳动关系与雇用关系的联系与区别作一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由于劳动争议仲裁活动程序是在借鉴民事诉讼法的基础上产生和完善的,与法院民事审判程序密切相联,司法审判动态对于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审理案件的影响作用巨大。高法《征求意见稿》无论是对法院还是对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就《征求意见稿》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关于非劳动争议案件 理论上说,劳动法调整的是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相联的其他社会关系,但在实践中,并非一切的劳动都由劳动法调整,并非一切的劳动争议都是可以仲裁和诉讼的。劳动仲裁和诉讼手段调整的是依附有劳动合同或者事实上存在的劳动关系,只有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所产生的争议,法院才予以受理。  相似文献   

5.
主持人: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我国的劳动关系也经历着深刻的变化,目前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由个别劳动关系调整到集体劳动关系调整的转型。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为集体劳动关系的建构在制度层面提供了基础,普遍提升了全社会的劳动法治理念,提升了劳动者的权利意识和集体意识,成为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的新起点。2010年夏季集中罢工的出现是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的重要标志。集体劳动关系成为了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而集体劳动关系最突出的问题是集体劳动争议的问题。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对我国集体劳动争议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6.
多重劳动关系的法律规定多重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同时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用人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前,我国司法实务界并不承认多重劳动关系的存在,多将兼职等一重劳动关系之外的雇用关系按照民事关系看待。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劳动合同法》.首次从法律上肯定了劳动关系的多重性。该法第三十九条第四款规定,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日本立法中,集体协商作为雇主的法定义务,法律通过不当劳动行为与集体劳动争议制度保障其实施。集体协商达成的集体合同具有规范效力与和平义务效力,确定了企业内实际的劳动条件。劳动委员会作为调整集体劳动关系的主要机构,主要通过斡旋的方式促使集体劳动争议解决。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企业结构调整力度的逐步加大,上海的劳动关系,劳动争议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适应这一变化,有效地解决劳动争议,我们积极探索劳动关系的三方协调机制,改进劳动争议仲裁办案方式。努力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般意义上的劳动争议是指用人单位和职工之间因劳动权利、劳动义务而产生的纠纷,这种劳动争议实质是民事争议。本文所要探讨的劳动争议既涉及民事争议,又涉及行政争议,是一类特殊的劳动争议案件。行政、民事交叉劳动争议案件是指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同时存在均需解决的民事争议与行政争议,两个争议在内容上具有关联性,在处理结果上互为因果或互为前提,这种关联案件与单纯的劳动争议或行政争议案件性质各异。对于如何及时、合理地解决交叉问题,鉴于法律与司法解释对此尚无规定,实践中问题较多,有必要从理论上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0.
2008年是我国劳动关系历史上变化最为剧烈的一年,劳动关系出现了新的特点。首先,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劳动关系的主体因素,如何处理农民工的劳动关系,已经成为劳动关系调整的重心。第二,非公企业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用工主体。第三,以劳务派遣等用工形式为代表的非标准化的劳动关系,已经成为我国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用工形式。第四,劳动关系主体双方之间的利益明晰化,双方的冲突和矛盾调和的难度加大。第五,当前我国企业工资收入差别过大,企业工资分配制度及调控方式难以适应市场化的工资分配机制。第六,劳动标准问题已经成为劳动关系的主要问题。第七,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大幅增加,集体劳动争议明显上升。这些新情况没有现存的理论和经验可以借鉴,需要本着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虚心向基层学习,向实践学习,切实转变管理观念,调整工作重心,从而调整和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1.
金融危机引致的实体经济困难使得我国劳动关系的调整遇到了何种挑战?我们可以从劳动关系的典型指标看这种挑战的表象,即反映劳动关系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劳动争议案件增多。有调查资料显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劳动争议呈高发态势,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因素。2008年前10个月全国劳动争议诉讼案件同比上升93.52%。这一数字表明,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均处于比较困难的时期。然而,作为经济实体运行的载体——企业来说,其行为对于整个国家摆脱困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08年12月17日公布并施行的《劳动人事争议办案规则》在很多方面对《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进行了细化规定,对仲裁实务操作起到了一定的规范引领作用。但同时要承认,《办案规则》如能引进《民事诉讼法》中比较成熟的一些规定,将更加有利于仲裁案件的程序处理,有利于劳动关系中双方权益的维护,便利民众申请仲裁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应对《办案规则》中立案条件及部分程序问题作出修改完善。  相似文献   

13.
同一劳动者在同一时期与两个不同的用人单位建立或形成均符合劳动关系构成要件的用工关系,即可认定为双重劳动关系。承认双重劳动关系,可以消除纷争,提高劳动法律法规的实施效果,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和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规范双重劳动关系中各方当事人的劳动权利和义务,应本着合法、公平、合理和经济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产业结构调整和公有制企业、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化,尤其是在2001年12月中国正式成为WTO的成员国后,劳动关系和经济关系日益复杂,劳动争议不但数量逐年增多,而且主体和内容也增添了许多变数。及时、正确处理劳动争议已成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从福建省的情况来探讨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改革问题。  相似文献   

15.
和谐劳动关系作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在我国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的转型期,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和谐劳动关系的形成,依赖于完善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尤其是其中的预防和解决劳动争议的机制。由企业内部协调机制和企业外部协调机制所构成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贯穿于劳动争议萌芽、发生和解决的全过程,在此意义上可以说,预防和解决劳动争议是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主要职能。  相似文献   

16.
《劳动法》第82条规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当事人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提出申请。对“劳动争议发生之日”,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部发[1995]309号)第85条的解释是“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劳动争议发生之日”与“权利被侵害之日”在字义的理解上是不同的(参见拙作《关于劳动争议申诉时效的几个问题讨论》,《中国劳动》2004年第7期)。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造成人们对劳动争议申诉时效的起算存在不同的理解,以致一个案件在不同的机构(劳动争议仲裁委、不同审级的法院)出现完全不同的处理结果。本文拟就劳动争议申诉时效的起算时间略作讨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劳动科学》2009,(5):53-56
现行法律框架下允许双(多)重劳动关系并存吗?并存的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内容是否会有不同呢?其中一个劳动关系发生争议后应如何认定处理呢?本期以案论法即通过对两个双重劳动关系争议案件的讨论探寻上述问题的解答。  相似文献   

18.
劳动争议仲裁中争议问题最大的莫过于申诉时效了。劳动争议申诉时效属消灭时效。消灭时效的性质决定了起算时间的确定直接关系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利益,而劳动法律规范的不同规定和实务中人们对此的不同理解进一步引起了歧义,因此在以后的立法中有必要予以明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同程度地反映到劳动关系中来.劳动关系也呈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劳动争议案件数量持续增长、案情日益复杂、影响越来越大。为及时解决劳动争议,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8年以来,江苏省无锡市劳动保障局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全面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75%的劳动争议案件通过调解方式解决,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其主要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20.
现有劳动关系调处机制的不足 现行的劳动关系调处机制理论上能够处置任何劳动争议纠纷,但理论与实际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现有调处机制能处置任何劳动争议纠纷,但不是所有劳动争议纠纷都会进入到这个调处机制中来。比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