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彭展 《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7(3):10-14,27
作为中国古代三大自然灾害之一,蝗灾一直受人类关注。对中国历史上的蝗灾,虽然20世纪前期就开始多学科知识结合研究,但往往因时间跨度太长而不细致,直到90年代之后才开始具体探讨某个朝代的蝗灾情况。对于唐代蝗灾的研究前人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还有某些方面存在不足,了解唐代蝗灾研究状况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全面蝗灾有很大意义,本文就唐代蝗灾的研究情况作一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2.
胡水玉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6,(1):93-98
蝗灾是近代山东三大自然灾害之一,其危害程度仅次于水灾和旱灾。民国时期,山东蝗灾频发,且往往与旱灾相连,对山东的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以致灾民无数,饿殍塞途。面对蝗虫的侵袭,人们往往会心生恐惧、焦虑,继而采取各种形式的应对措施,如拜神、演戏、捕蝗、典当、逃荒等等,呈现出了蝗虫肆虐之下的灾民群像,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在禳蝗、灭蝗无果时的无奈与辛酸。 相似文献
3.
4.
李艳红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7,9(1):25-28
在1941~1947年间,豫东泛区频繁发生的蝗灾具有数量多、范围广、危害大等明显特点.肆虐的蝗灾,不仅给豫东泛区的农业生产造成惨重的损失,而且引发了众多的饥荒.为防治蝗灾,当时的河南省政府制定了种种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对当今治理蝗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梳理,针对1615—1619年我国发生的重大旱、蝗、涝等群发灾害,以蝗灾为主线,复原蝗灾事件的时空演化过程,解析其发生的气候背景和社会响应。结果表明:(1)蝗灾事件呈现五年的发生发展衰亡周期,县次波动明显,1616和1617年为峰值年份;(2)蝗灾以中、高等级发生为主,核心区域为黄淮海平原,热点地区为山东、河南、安徽等;空间上呈现“北密南疏”、“北方主导”的分布格局;(3)蝗与旱、涝的空间叠加显示,旱-蝗组合集中分布于黄淮海平原及其毗邻地区,涝-蝗组合则呈零星分布,旱蝗并发的频次高于涝蝗,旱蝗关系更紧密;(4)蝗灾频发与大发伴生饥荒、疫灾,体现了灾异的时空传递与承继,且次生灾害的出现存在滞后效应;(5)在寒冷期,蝗灾与温度呈现正相关,与降水呈现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7.
王鑫宏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9,11(4):109-114
"丁戊奇荒"是近代中国一场惨绝人寰的特大灾荒。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对"丁戊奇荒"进行了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虽然当前对"丁戊奇荒"的研究已经有了较多的成果,但是在研究内容、研究区域、资料挖掘等方面仍有进一步拓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唐代河南道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它们种类多,发生频繁,给这一区域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唐代河南道自然灾害频发,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自然因素方面,河南道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地势西高东低,为自然灾害的发生提供了天然条件。在社会因素方面,唐中央政府过度砍伐森林,大面积开荒屯田,再加上人口快速增长和吏治腐败,又进一步破坏了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并加重了自然灾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地区热量资源变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上海地区热量资源的变化。为了摸清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地区热量资源变化规律,论文根据1991至2003年上海地区11个站年气温、地温资料,在与前30年(1961至1990年)平均比较的基础上,统计分析1991年以来气温、地温、积温、界限温度及无霜期等体现热量资源特征气候值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91至2003年,上海地区气温年平均升高0.9℃,5cm深度地温年平均升高0.5℃,≥3℃有效积温年平均升高219℃.d,≥10℃有效积温年平均升高77℃.d,稳定通过0℃、10℃持续期平均延长12.5d和5.7d及无霜期平均延长9.4d,热量资源增加。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揭示20世纪90年代上海地区降水资源的变化特点,根据1991-2003年上海地区11个站降水资料,在与前30年(1961-1990年)平均比较的基础上,统计分析1991年以来降水量、降水日数、相对湿度、蒸发量、降雪日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后,上海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增加11%,汛期平均雨量增加18%,年平均降水日数却略有减少,这样使年平均降水强度增强了12%,季节分配格局改变,区域分布格局未变;年平均相对湿度和年平均蒸发量略减小,年平均降雪日数减少5d。 相似文献
11.
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对明代277年的山西蝗灾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明代山西蝗灾每4~5年发生一次;在季节上,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其中秋季危害最重,具有明显季节差异;在月份上,主要集中在阴历6月;从地域上看,泽州和平阳府蝗灾分布具有普遍性,同时也是蝗灾发生最为频繁的地区,大同府和汾州府蝗灾分布较集中,辽州和汾州府发生蝗灾次数最少,明代山西蝗灾主要沿河分布,主要集中在晋南区,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12.
位于波的尼亚湾的瓦萨是波罗的海沿岸有代表性的中等城市.本文论述了瓦萨对周围海域的影响,以及该市对海洋污染的反应.瓦萨的废水处理历史有力地表明,第一代的环境问题,如城市废水排放造成的污染问题,只是在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之后作为最后的一着得到解决的.1953年建成了第一座废水处理厂.从长远来看,如果当初接受了建立中央处理厂的方案,那么城市政策不用为环境和城市本身付出那么大的代价了.在瓦萨,环境本身并没有起到激励作用,所发生的变化的诱因是城市废水排排放造成的健康危害、有害恶臭以及恶劣的户外游泳条件.最后万不得已时才采取了行动.本文还论述了环境研究的社会科学办法. 相似文献
13.
位于波的尼亚湾的瓦萨是波罗的海沿岸有代表性的中等城市.本文论述了瓦萨对周围海域的影响,以及该市对海洋污染的反应.瓦萨的废水处理历史有力地表明,第一代的环境问题,如城市废水排放造成的污染问题,只是在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之后作为最后的一着得到解决的.1953年建成了第一座废水处理厂.从长远来看,如果当初接受了建立中央处理厂的方案,那么城市政策不用为环境和城市本身付出那么大的代价了.在瓦萨,环境本身并没有起到激励作用,所发生的变化的诱因是城市废水排排放造成的健康危害、有害恶臭以及恶劣的户外游泳条件.最后万不得已时才采取了行动.本文还论述了环境研究的社会科学办法.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气候变暖和瑞典斯堪的纳维亚山系南部树线升高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由于气候变暖温度上升幅度高达0.8℃.尽管存在波动状况,气候变暖已使斯堪的纳维亚山系瑞典区域的主要树种树线上升了100m以上.树线的这类变化过程主要是指某些老的成林树种的生长高度和沿山坡缓慢向上生长的新树种.1940年之后的几十年之内,因温度偏低而减缓了树线升高速率.20世纪90年代,随着一系列异常暖冬和暖夏出现了一个新的活跃阶段.20世纪树线升高的总体幅度随地形气候而变,而且主要局限在避风处和多雪的地方.树线升高地段浓密的白桦林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亚高山/低高山地貌的基本特征,并为其进一步的进化和从短期降温阶段中恢复过来提供了一种正的反馈.20世纪所有的树线沿坡上移现象和相关的地形变化基本上不存在时间滞后情况.这对于新一代真实的植被对未来可能变暖响应模式的研究是很重要的.在过去4000个14C年期间,新的松树树线上升幅度可能是最高的.因此,似乎可以推论,20世纪的气候在全新世晚期是异常温暖的. 相似文献
15.
16.
本研究论文的目的是展示赫尔辛基海区近l00年环境调查的连续历史以及该海区营养水平的变化.该调查是基于对原始的浮游生物和气象资料的重新研究,原理是,尽管方法上发生了变化,浮游生物群落的富营养化是可以被检测的.20世纪初,赫尔辛基附近的海湾处于中度富营养到超营养的状态.在海湾的开发上,无论就退化还是恢复而言,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废水处理的效率,特别是入海排污口的使用在减少赫尔辛基海湾地区富营养化方面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17.
Terttu Finni Sari Laurila Simo Laakkonen 《Ambio-人类环境杂志》2001,30(4):264-271
本研究论文的目的是展示赫尔辛基海区近l00年环境调查的连续历史以及该海区营养水平的变化.该调查是基于对原始的浮游生物和气象资料的重新研究,原理是,尽管方法上发生了变化,浮游生物群落的富营养化是可以被检测的.20世纪初,赫尔辛基附近的海湾处于中度富营养到超营养的状态.在海湾的开发上,无论就退化还是恢复而言,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废水处理的效率,特别是入海排污口的使用在减少赫尔辛基海湾地区富营养化方面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奥斯陆峡湾内部的主要污染源是奥斯陆市的城市污水排放.20世纪初,污染只限于下水道出口附近的沿岸水域和奥斯陆的港区.细菌含量高造成健康危害,而城市当局试图通过建造一个污水系统.包括截流污水管和废水处理厂来减轻这种危害.由于人口的增长.日益增加的污水负荷的影响区域扩大.30年代,整个奥斯陆峡湾内部受到了影响.科学研究把城市污水排放与藻类生产量的增加联系起来.40年代,发现底层处于缺氧状态.奥斯陆下水处理机构意识到峡湾的污染,但认为有机质是主要的问题,并认为活化污泥法是最佳的解决办法.营养盐的作用一直到60年代末才得到普遍的承认.70年代去磷法开始采用.90年代又采用了去氮法.去除营养盐造成峡湾恢复缓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