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于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采用样线调查法对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秋季迁徙期和越冬期水鸟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共包括8条样线40个观测点.结果表明:(1)秋季迁徙期共记录水鸟6目14科54种,国家Ⅰ级保护鸟类5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8种;越冬期共记录水鸟5目7科31种,国家Ⅰ级保护鸟类1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4种.(2)2个时期雁形目水鸟种类和数量均占优势,豆雁(Anser fabalis)、斑嘴鸭(Anas poecilorhycha)、赤膀鸭(Anas strepera)和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为优势物种,丹顶鹤(Grus japonensis)、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和大大鹅(Cygnus cygnus)等珍稀水鸟也有一定的种群数量.(3)秋季迁徙期水鸟种数、数量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多于或高于越冬期.(4)5种典型生境之间水鸟种类和数量存在差异,天然水域是水鸟群落的主要分布区.(5)自然生境内的水鸟种数、数量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一般多于或高于人工生境.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自然生境之间水鸟群落结构相似程度高于人工生境.  相似文献   

2.
江苏东台条子泥和如东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节点,是水鸟重要中转停歇地和越冬地。分别于2017—2020年冬季采用样点法对东台条子泥和如东湿地越冬水鸟种类、数量及生境类型进行调查。结果表明,2处湿地共记录水鸟52种,隶属于8目13科;其中,东台条子泥湿地记录到水鸟8目12科42种,累计有5种水鸟单次调查数量超过该物种全球种群数量1%的标准;如东湿地记录到水鸟6目11科43种,累计有3种越冬水鸟数量达到该物种全球数量1%的标准。不同年份间2处湿地水鸟物种数、数量和多样性指数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东台条子泥湿地水鸟密度显著大于如东湿地。水塘和滩涂是湿地越冬水鸟分布的主要生境,东台条子泥和如东湿地在这2种生境中的水鸟类群组成、群落相似性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东台条子泥和如东湿地是重要的水鸟越冬地,两地间水鸟多样性差异与生境利用和人为干扰等因素有关。针对水鸟及栖息地保护和管理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3.
2017—2019年,采用样区直数法对鄱阳湖区康山湖区候鸟自然保护区(简称康山)和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简称都昌)水鸟多样性进行调查,共记录水鸟9目12科48种159 701只,其中康山38种38 074只,都昌42种121 627只。记录到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5种,分别为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白鹤(Grus leucogeranus)、白头鹤(Grus monacha)、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和黑鹳(Ciconia nigra);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5种。国家保护动物种类和主要类群在康山和都昌分布差异较大,2个保护区在水鸟保护上各有优势。2个保护区水鸟优势种共计10种,其中,康山水鸟优势种有8种,包括雁鸭类和鹬类等,都昌仅记录3种水鸟优势种,均为雁鸭类。调查期内,每年康山水鸟物种数、个体数和群落优势度指数均低于都昌,水鸟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则高于都昌。推测这种差异与2个保护区的微生境有关。康山和都昌水鸟物种的差异,体现2个保护区在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和优势水鸟的保护上起到了生态功能互补作用,应继续加强对2个保护区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海岸线长,沿海湿地资源丰富,但开展长期水鸟观测的湿地较少。为更好掌握广东沿海湿地鸟类多样性分布情况,识别广东沿海湿地生态环境主要问题和评估生态系统稳定性,于2016—2019年对广东西部雷州湾和东部汕头沿海湿地进行越冬水鸟观测,研究两地越冬水鸟群落物种、功能和谱系多样性的差异。共记录到水鸟6目10科63种96 048只,其中汕头沿海越冬水鸟群落主要由鸻形目、雁形目和鹳形目组成,而雷州湾则仅以鸻形目为主。两地水鸟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以体重、食性和取食层为特征的功能均匀度也无显著差异,但汕头沿海水鸟功能分异度高于雷州湾。在谱系结构上,雷州湾水鸟表现为聚集(SES.MPD0),即主要受环境过滤影响;而汕头沿海则表现为分散(SES.MPD0),以物种竞争为主要驱动力。以上结果表明两地水鸟群落构建机制存在差异,反映了当地地理位置、生境组成和人为干扰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建议研究区鸟类保护措施和生态恢复策略应根据水鸟群落特点制定。  相似文献   

5.
于2015-2020年每年1月采用样区直数法对东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18个样区的水鸟进行1次监测,探讨6年间水鸟数量和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规律.共记录水鸟7目12科47种87 433只.雁形目种类占绝对优势,其个体数占水鸟总数量的75.33%.共记录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4种(白鹤Grusleucogeranus、白枕鹤Grusvipio、东方白鹳Ciconiaboyciana和黑鹳Ciconia nigra)以及国家II级重点保护鸟类5种.水鸟数量和物种数主要由雁形目和鸻形目鸟类组成,雁形目水鸟数量呈上升趋势,鸻形目水鸟数量波动大且呈下降趋势.鸬鹚类、鹳类、??类、鸥类的年际变化曲线类似.鹤类和鸻鹬类的数量高峰与低谷正好与上述4种水鸟类群相反.共记录优势种6种,以雁形目鸟类为主,其中豆雁Anser fabalis是连续6年的优势种.研究期间物种数(31-38种)变化不大,数量(7 313-21 883只)变化明显. 2020年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为6年中最低,主要因为豆雁占绝对优势(44.38%).上述结果表明东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水鸟资源丰富,在鄱阳湖濒危水鸟和水鸟多样性的保护与维持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鸻鹬类较雁鸭类更难适应水位的变化;鸬鹚类、鹳类、??类、鸥类的生态需求类似,与鹤类和鸻鹬类的生态需求存在较大差异;湖区多样的微生境才能维持较高的水鸟多样性.(图2表3参34)  相似文献   

6.
甘肃玉门地区繁殖期鸟类多样性及年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4月至2019年6月,采用样线法对玉门地区鸟类进行调查,共记录鸟类17目36科97种,其中水鸟46种,国家Ⅰ级保护鸟类1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10种。就居留型而言,夏候鸟(53种)和留鸟种数(23种)分别占鸟类总种数的54.64%和23.71%。各年度鸟类居留型组成略有差异,但差异不显著(F_(2,20)=1.385,P=0.296)。4种生境中,湿地生境鸟类物种多样性最高,村落生境最低;农田疏林和村落生境相似性指数最高,湿地和村落生境最低。湿地和荒漠生境鸟类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与其他生境之间均呈显著差异(P0.05);农田疏林生境鸟类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与村落生境之间无显著差异(P=0.065)。相关性分析发现,4—5月玉门地区平均降水量与鸟类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之间相关不显著(r=0.02,P0.05;r=-0.070,P0.05),而4—5月均温与鸟类多样性指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879,P0.05)。玉门地区繁殖期鸟类群落变化总体平稳,年间波动幅度小。  相似文献   

7.
为查明坝上高原沽源地区夏季鸟类群落现状,于2016—2019年每年的6月和7月,采用样线和样点法,对河北沽源夏季鸟类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共记录鸟类15目40科138种,鸟类数量28 401只次。物种组成以雀形目鸟类为主,共21科66种20 049只次;居留型以夏候鸟(57种,占41.30%)和旅鸟(42种,占30.43%)居多;优势种为斑嘴鸭(Anas zonorhyncha)和栗耳鹀(Emberiza fucata);国家Ⅰ级保护鸟类1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7种,"三有动物"108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1种,易危物种2种,近危物种5种。在不同生境,落叶阔叶林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3.107)最高,城镇Pielou均匀度指数(J)(0.808)最高;鸟类群落S?rensen相似性显示:草本沼泽和大型湖泊生境的鸟类组成比较相近,落叶阔叶林和城镇生境的鸟类组成差异较大;各生境之间鸟类群落beta多样性周转组分均明显高于嵌套分组。研究表明沽源的落叶阔叶林、大型湖泊和小型湖泊这3种生境具有较稳定的群落结构,应成为鸟类保护的重点关注区域,同时还应控制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8.
连云港市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上,是水鸟的重要停歇地和越冬地。分别于2016—2018年冬季,对连云港市临洪河口、青口河口、兴庄河口和埒子河口湿地水鸟多样性进行调查。共记录水鸟47种,隶属于8目12科;其中,冬候鸟37种(占总种数的78.72%),留鸟5种(占10.64%),旅鸟5种(占10.64%);有国家Ⅰ级和Ⅱ级重点保护鸟类各1种,累计共有5种水鸟的单次调查数量超过该物种全球种群数量1%的标准。不同年份间水鸟物种数和数量不同,2017年种类和数量均最多,2016年种类最少,2018年数量最少。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以2017年为最高,2018年居中,2016年最低;而2016年Simpson优势度指数最高。4个河口间水鸟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但水鸟数量和密度差异显著(P均0.001)。河口间水鸟相似性指数(≥0.600)均较高,其中,兴庄河口和埓子河口水鸟相似性指数(0.714)最高。研究结果表明连云港市滨海湿地是重要的水鸟越冬地,且不同河口水鸟多样性受各区域的围垦、开发建设和生境改变等因素影响。针对越冬水鸟资源及栖息地保护和管理提出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9.
2010年12月、2011年1月、2月、3月、5月和8月,利用样带法对珠海市鹤洲湿地鸟类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利用Shannon-Wiener指数分析了生境类型的鸟类群落种数、数量、物种多样性、均匀性指数等特征。结果表明,共记录到96种,隶属12目31科66属。鸟类多样性指数(H')进行了计算,12月3.6956,1月3.7685;2月3.6551;3月3.4703;5月3.2437和8月3.1941。该湿地鸟类多样性动态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  相似文献   

10.
贵州草海高原湿地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处于食物链的中间位置,浮游动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群落特征、动态演替等很大程度上受到水体理化因子的性质和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及其与水环境之间关系,对了解水生生态系统的变化、生态过程、水质状况等有着重要意义。为了解贵州草海高原湿地浮游动物群落特征、长期变化以及水质现状,笔者于2014年夏季(8月)和秋季(11月)对草海浮游动物和主要水质指标进行了两次调查采样,分析了浮游动物种类、多样性、空间分布及其水质评价,并通过和以往同季的研究数据进行对比,探讨了30年来草海浮游动物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草海浮游动物种类丰富,研究共检出浮游动物83属151种,其中原生动物31属60种,轮虫26属55种,桡足类15属18种,枝角类11属18种;优势种有5种,主要的优势种为桡足类的大型中镖水蚤(Sinodiaptomus sarsi);草海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较低,年均值分别为1.14和0.47。草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明显,种类组成上,夏季110种,秋季75种,夏秋共有种有34种,季节更替率达77.5%;数量构成上,夏季丰度为1 505.53 ind·L~(-1),秋季丰度506.66 ind·L~(-1),夏季明显高于秋季。利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和浮游动物群落参数对草海水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2014年草海水质处于中营养-中污染水平。与历史时期相比,草海浮游动物种类变幅较小,但浮游动物丰度却大幅度降低了,优势种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这可能与草海水质的剧烈变化有关,但具体的生态过程和驱动机制还需深入研究和长期监测。  相似文献   

11.
2009年—2010年采暖季、风沙季和非采暖季在西宁市选择了7个环境监测点位采集了大气PM10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了其中12种多环芳烃的浓度分布特征。结果显示:西宁市采暖期、风沙季和非采暖期三季PM10载带B[a]P的全市平均浓度分别为2.51ng/m3、1.19 ng/m3、1.55ng/m3;PM10载带的B[a]P的浓度与GB3095-1996中规定日平均浓度限值(10ng/m3)相比较,均不超标。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80年代以来土壤对CH4氧化作用的研究进展,包括土壤氧化甲烷的概况、机理,以及氧的供应、N的供应、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温度、土壤pH、土壤质地等因素对土壤氧化CH4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应用Tail-PCR扩增蓝猪耳T-DNA侧翼序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猪耳是一种重要的具有观赏和科研价值的花卉植物.采用TAIL-PCR成功扩增了转基因蓝猪耳T-DNA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扩增片断长度为200~2 000 bp,大多数片段在400 bp和800 bp左右,其中36%的序列含有植物的同源序列.通过与GenBank数据库比对,确定了部分T-DNA插入位点周边序列编码的可能蛋白,并提交序列7条;另外还对T-DNA转化植物时整合的位点进行了分析,发现断裂位点集中在距右边界15~18 bD和右边界外234 bp处,分别占总扩增片段的47.62%和38.10%.这为利用T-DNA标签进行蓝猪耳基因克隆和功能分析提供了实验技术上的保证.图2表2参24  相似文献   

14.
叶片的有机组分特征不仅是植物光合产物分配策略和养分回收的重要参数,而且是衡量凋落叶分解难易程度的重要指标.为探究不同植物群落叶片间有机组分的差异,以华西雨屏区人工林的优势乔、灌、草植物作为对象,收集其成熟叶及凋落叶,研究其水溶性组分(water soluble component,WSC)、有机溶性组分(organic...  相似文献   

15.
重庆喀斯特山地土壤种子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土壤种子库对岩溶山地退化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采用萌发法,比较了重庆典型岩溶山地处于不同生态演替序列的自然林地、次生林地、灌草坡、坡耕地、人工林、弃耕撂荒地等土地利用系统的土壤种子库分布特点。喀斯特山地各植被类型的土壤中贮藏着丰富的种子,每个40cm×25cm×15cm土柱内储藏有227.4~454.8粒种子,土壤种子集中分布在土壤表层(0~5cm),乔灌种子主要分布于0~5cm土壤层。土地利用强度越大,木本植物种子越少,草本植物种子越多,且以农田杂草为主,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如陡坡开垦)是对次生植被及其种子库的主要威胁;坡度、溶沟、溶隙等土壤分布环境和土壤水分等也对喀斯特山地的种子密度产生影响,这就使得种子密度在不同地点及植被类型间相差很大,生境异质性是种子库分布模式的决定因子。  相似文献   

16.
Plastic pollution has been a legacy environment problems and more recently, the plastic particles, especially those ultrafine or small plastics particles, are widely recognized with increasing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impacts. Among small plastics, microplastics are intensively studied, whereas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environmental abundance, chemical states, bioavailability and toxicity toward organisms of nanoplastics are inadequately investigated. There are substantial difficulties in separation, visualization and chemical identification of nanoplastics due to their small sizes, relatively low concentrations and interferences from co-existing substances (e.g., dyes or natural organic matters). Moreover, detection of polymers at nanoscale is largely hampered by the detection limit or sensitivity for existing spectral techniques such as Transformed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or Raman Spectroscopy. This article critically examined the current state of art techniques that are exclusively reported for nanoplastic characterization in environmental samples. Based on their operation principles, potential applica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these analytical techniques are carefully analyzed.  相似文献   

17.
李振平  张秦安 《生态环境》2007,16(3):744-747
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物对生态系统潜在危害的影响,已经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关注,但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的研究还很少。首次以桂林水系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酸化-吹气-吸收装置,用对氨基二甲基苯胺光度法测定沉积物中AVS含量,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SEM和间隙水中Cu、Pb、Zn、Cd、Ni含量,用原子荧光法测定Hg、As含量。以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an cathayensis)为受试物种,通过沉积物加标和长期暴露实验,分析田螺生长发育情况和体内重金属积累浓度。结果表明:[SEM]/[AVS]>1时,间隙水中七种元素总浓度大于3.0000μmol·L-1,重金属对田螺表现出毒性作用,且田螺的死亡率和体内重金属积累浓度随该比值的增大而增大;当[SEM]/[AVS]<1时,重金属对田螺无明显影响。[SEM]/[AVS]是判定沉积物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有效判据。该研究填补了桂林水系沉积物重金属数据的空白,为判定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提供了一种简便准确的方法。所研究水域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是桃花江,漓江次之,青狮潭水库污染最轻。  相似文献   

18.
好氧堆肥过程中的氧气变化及其监测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氧气和通气性是影响好氧堆肥过程和堆肥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堆肥过程中,氧气供应充足可以加速有机质分解、缩短堆肥时间,加速堆肥初期温度的上升速率,减少恶臭气体的产生。氧气的消耗速率可以作为判断堆肥稳定性的依据。过去由于缺乏有效的氧气监测手段,限制了堆肥中有关氧气的研究工作,因此对堆肥过程中氧气的变化过程目前了解得很少,研究工作亟待加强。近期,我国已开发出堆肥氧气实时、在线监测系统,并成功地应用于堆肥实践,这对堆肥研究和产业化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秋红  史锟 《生态环境》2005,14(5):662-667
通过在沈阳张士镉污染区按每月8日、23日左右(中国北方24节气日)采集生物量较大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稗草Echinochtoa crusgalli和藜Chenopodium进行Cd质量分数和Cd质量分数最大的时期研究。结果表明:芦苇根Cd质量分数在6月8日(芒种)达到最大值(80.63 mg.kg-1),茎叶Cd质量分数在9月8日(白露)达到最大值(39.40 mg.kg-1);藜根9月8日(白露)Cd质量分数为22.65 mg.kg-1,茎叶10月24日(霜降)Cd质量分数为12.23 mg.kg-1,都是生长时期的最大值;稗草根Cd质量分数10月8日(寒露)达到最大值(182.59 mg.kg-1),茎叶Cd质量分数在9月23日(秋分)达到最大值(37.67 mg.kg-1)。芦苇、藜和稗草根及茎叶中的Cd质量分数一般均在秋季达最大值,而且这个时期杂草的生物量也比较大,因此秋季是最佳的杂草收割季节。另外,稗草比芦苇、藜能更有效地带出土壤中的Cd。  相似文献   

20.
环境砷污染是一个全球性问题.研究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以明确环境中砷的来源及其转化特征,为探索砷污染治理的方法提供参考.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在砷的迁移转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微生物对砷的代谢机制不同将其分为:砷氧化微生物、砷还原微生物和砷甲基化微生物.砷氧化微生物可以将环境中的As(Ⅲ)氧化为毒性较弱并且容易被铁铝矿物吸附固定的As(Ⅴ),因此对降低环境中的砷毒性具有重要作用;微生物对砷的甲基化作用的产物通常为毒性较低的有机砷,因此也被认为是理想的修复环境砷污染的生物手段之一;然而在还原环境中,砷还原微生物却可以将游离态和结合态的As(Ⅴ)还原为毒性更强的As(Ⅲ),从而加重环境中的砷污染状况.由此可见,明确微生物的砷代谢机制及其对砷污染环境中砷迁移转化的影响,是实现生物修复砷污染环境的必要前提.论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微生物砷代谢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研究微生物代谢砷的机理及其在砷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