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目前,中国环境标志制度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是中国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2.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达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就必须正确认识自然规律、尊重地球、敬畏地球、规范人类行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与美丽。  相似文献   

3.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蕴藏着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生态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坚定不移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相似文献   

4.
<正>浙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萌发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这些年,浙江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从绿色浙江、生态浙江到美丽浙江,一张蓝图、一以贯之,坚定不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之路,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提升。一是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谋划,全面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进程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党和国家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深入认识后提出的现代化国家建设新目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就是要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这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准确把握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点任务,以连接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与自然要素的生态产品为切入点,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降低发展的环境负荷,构建“两山”转化机制,实现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是现代化背景下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孙秀艳 《环境》2012,(12):14-15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于轩 《环境》2012,(12):10-13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的基本理论》一书是针对环境保护法学进行研究的著作,该书介绍了中国环境资源法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进入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环境资源法的新发展情况。研究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中国环境资源法的基本理念;分析了"保护优先、预防  相似文献   

9.
王鹏伟  贺兰英 《环境》2022,(1):75-77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理念对现代西方环境理论的超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重要理念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从本体论层面超越了现代...  相似文献   

10.
一是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要体现积极主动的保护,以最低的代价,取得最佳的保护效果,避免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二是坚持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的原则。只有坚持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的原则,实行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才能有效地防患于未然。三是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谁受益谁补偿的制度。必须按照环境资源的价值规律和公共属性,明确生态保护的责、权、利,充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手段保护生态环境。四是既要尊重经济规律,又要尊重自然规律。要积极探索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  相似文献   

11.
<正>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一,并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战略部署,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山东将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以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总抓手,努力打造全面创新实验区、  相似文献   

12.
<正>在2023年7月17—18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步伐,近5年要着重处理好五大关系——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以及“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其中的两大关系指出要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正>河南是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自古以来就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始终把“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作为文明追求,不仅创造了璀璨的历史文化和厚重的人类文明,也孕育了美丽的自然生态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尤其是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河南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4.
决战雾霾     
《环境保护》2013,(19):3
近日,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这标志着我国与雾霾等重污染天气的决战正式打响。这场决战的胜败,关系到广大人民的福祉,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打赢这场决战,基础是思想。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彻底扭转经济优先、GDP至上的发展思路,深刻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政策,以坚定的意志和坚强的决心,扎实促进环境保护工作,建设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5.
<正>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文明发展史深刻揭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一,提出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要萌发地,浙江省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从绿色浙江、生态浙江到美丽浙江,一张蓝图、一以贯之,走出了一条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保护生物多样性、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新路子。生态优势正源源不断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公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7.
<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刻体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载体,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居于首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 《环境》2022,(7):10-11
<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多次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次疫情防控使我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恩格斯早就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  相似文献   

19.
流域既是一个自然区域,又是一个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为中心,进行综合开发、组织和管理国民经济的一个经济区域;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看,流域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空间基础,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20.
何柏略 《环境》2023,(5):74-76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也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是最为基本的自然条件,为了有效应对老龄化的挑战,我国现在已经开始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并不意味着放弃人口绿色发展或人口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总人口已经超过14亿。北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