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贺震 《世界环境》2022,(6):14-15
<正>“百善孝为先”。在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谱系中,“孝”为诸德之首。“天地君亲师”。在应孝敬对象的位序中,“天地”处于诸对象之首。天地,何也?天地者,自然也;天地者,人类之母也。《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诗人李白说,“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宋代大儒张载云:“乾曰父,  相似文献   

2.
谭家峰 《环境》2003,(2):23-23
东汉的哲学家王充认为,延年益寿势在可行,益寿之道贵在顺乎自然,所谓“无为”者是也。他在《论衡》中说:“人生皆当受天长命”,“人生于天地,天地无为,人禀天性者,亦当无为”,“人本于天,天本于道,道本其然,顺乎其然,即是最上养生之道”。《内经》云:“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关键即在于上古之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顺应自然。人的天寿既决定于先天的遗传又与后天的保养密切有关。若先天强实,发育健全,后天的保养又合乎生理要  相似文献   

3.
张红华 《环境工程》2022,(2):257-258
<正>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古往今来,人们都在追求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幸福伦理观,如以仁爱为出发点的儒家生态观,以“四大皆贵”为导向的道家生态观,再如“物土之宜、而布其利”、“不违农时、斧斤以时如山林”多种形式环境保护措施的推行,《伐崇令》《野禁》《田律》等不同内容环境保护制度的建立,无不将自然生态与幸福内在关联,反映出入人们对于生态文明的认识。在当代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逐渐从“求生存”“盼温饱”朝着“求生态”方向转变。而绿水青山本身就是资源,它们与人们的社会生活与幸福追求存在着关联,其中既蕴藏着自然财富、生态财富、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和谐的统一,即提倡把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的自然观。然而,集天地之灵气,采万物之精华的人类尽管用智慧创造了经济的繁荣,但同时也用无知与贪婪为自然留下了可怕的后果。人类在追求自我利益的时候似乎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5.
柯理平 《环境》2003,(1):50-50
优美的本质在于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处,和谐作为美的观念,无论在中国古代还是在古希腊,都早已存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就富含强烈的环境保护与审美意识。古代“天地人”三材思想近于现代所讲的人与自然关系。儒家认为人与天地构成世界整体;道家以“自然”之道来贯穿天地人,将世界视为一体。既然天、地、人、万物同出一源,那就必然会互相联系,彼此感应,人和自然就应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古代“天人合一”的思  相似文献   

6.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顺应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的自然规律,古人将自然奉为至高无上,可见当时的人类就已经知道了自然之伟大及其重要性。总结了我国古人经验和智慧的百科全书《周易》中提到了“天人合一”的观点。阐述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环境本来就是统一的整体。然而,近代以来,人类战天斗地,向大自然进军,向荒山要粮,几乎开发了所有能被利用的土地,也把天然牧场逐步改变成为现代化的人工牧场。随着工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畜牧业的发展,给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许多负面效应,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现象日趋严重。这是由于人类违背了自然规律,自然界对人类实施报复的结果。严峻的现实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难道随着历史的变迁,人类的进步,美好的环境就必定消逝?难道人与自然就是一个递减函数,你增就必定我减?  相似文献   

7.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  相似文献   

8.
宋人欧阳修在《删正黄庭经序》里倡导:“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在20世纪末的今天,已日益受到现代人(尤其是都市人)的推崇和实践。一场返朴归真、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即走“自然之道”的热潮,开始席卷现代都市人生活各个领域,并对人们的健康、长寿,即“养自然之身”,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发挥奇特功效。  相似文献   

9.
自然与人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先达 《沿海环境》2001,(11):26-27
荀子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站在荀子主张“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的立场看,这个批评是中肯的。的确,庄子在天与人的相互关系上过分向自然倾斜。在庄子看来,人“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似弟米之在大仓”、“似毫末之在马体”(《庄子。秋水》)。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相比,不足道哉,人应该远离人世而回归自然。我对片面宣扬天人合一总是存有疑虑,如果人类不改造自然,不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原始的平衡,我们大概还处在草莽未开的原始状态。其实,在原始时代人与自然并不和谐,自然并没有现在那么多温情。人,时…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环境通报》2017,(1):101-107
受家学渊源影响,颜之推自幼学习儒家经典,终生服膺以礼乐文化为中心的儒家思想。颜之推在萧梁斥道专儒、用心儒学,在西魏涉险偷渡、执意南归,在北齐建文林馆、反对胡风、主张归陈,在杨隋复雅乐、归正音、立家训。《观我生赋》篇名取自儒家经典《周易》"观"卦,"观我生"已经不限于个体本身,而是融入群体,趋向儒家礼乐教化之道,这也是"观"卦观民设教的本义。《观我生赋》中,颜之推以身合道,将自己的人生遭遇与华夏礼乐文化的衰微紧密结合,以孔子"泣麟"结束,用春秋末期的礼崩乐坏类比当下道消势长带来的信仰之殇,悲恸情绪与赋作开篇遥相呼应,实为华夏礼乐衰微之哀歌。  相似文献   

11.
中医话水     
二千多年前的医典《内经》说:“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明代《本草纲目》进一步发挥说:“本体纯阴,其用纯阳,上则为雨露霜雪,下则为海河泉井流止,寒湿之气所钟既异,甘淡咸苦之所人不同,是以昔人分九洲水土,以辨人美恶夭寿”这是说天上的云,山峰上的冰雪,地面的水,皆为天地自然之气的升降循环所演变,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这与近代阐明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结合的化合物(H_2O),具有液态,固态,气态的理论基本一致。水有多种,功用极广泛。现就有关生命健康方面的问题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曾淑萍 《环境保护》2023,(18):79-80
<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之间蕴含着生态之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下,人与自然本质相通,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可以达到相融相通的境界。“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在唐诗宋词中有集中的呈现,诗词中有对优美自然环境的记录与描述、有对生态哲学的阐释与传递,生态观融于诗情画意之间,自然之美令人沉醉,自然情怀值得推颂。  相似文献   

13.
乐业天坑生态揭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乐业天坑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群,千万年 来这里形成了一种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原始群落和天 然小气候。这里有众多的生物化石、基因库以及独特的生物链和 生物群,并有世界级的地质奇观,具有“雄、奇、险、秀、幽、奥、 旷”的特点。前段时间媒体的连续报道,将这一世上罕见的自然 奇观和惊险的探险之旅首次全面地展现在世 人面前。据了解,乐业天坑有望被联合国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遗产名录。 所谓天坑,就是极为罕见的地质奇 观──喀斯特溶洞群,它们形成于几百万年 前,状如一个个巨大漏斗,隐藏在群山峻岭之 中。喀斯特地形独…  相似文献   

14.
<正> “生态经济学”这个概念的出现是近二十年的事,比“生态学”概念的出现约晚一百年。但是,远在生态经济学术语出现以前,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中期(1924-1926年),美国社会学家麦肯齐(Mckengin)首次提出“经济生态学”,其涵义是,在精确的经济分析中,不能不考虑生态学的过程。显然,这个概念已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概念,而是把生态学和社会经济科学结合起来的新概念。但是,麦肯齐所说的是经济生态学而不是生态经济学。有趣的是,在麦肯齐提出经济生态学以前37年,却有一位俄国生物学家季米里亚捷天在《生物学的历史方法》的论文中,提出“植物经济学”和“动  相似文献   

15.
蔡克光 《环境》2002,(7):24-25
景观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映,是人类的爱和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观设计是人们实现梦想的途径。农业时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不敢有违天地之格局与过程,便用心目中的宇宙模式来设计神圣的景观,以祈天赐福;中世纪的欧洲,神权高于一切,万能的上帝成为人类生活和设计的中心,因此有了以教  相似文献   

16.
庄晓 《环境》2010,(12):24-27
<正>中国书画艺术绵延几千年,古人总结出"含道映物"、"澄怀味象"等观点。画家借自然之象、水墨之趣,以自然为友、以自然为师,抒写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这种创作理念与我们今天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观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7.
许艳召 《环境保护》2022,(24):73-74
<正>儒家“天人合一”与生态文明的关系传统儒家思想中有关于生态文明的探讨,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自然是和谐的统一,天、地、人是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要敬畏天命、尊崇自然,积极了解并主动遵从自然规律。“天人合一”思想中有着生态文明的要义,生态文明倡导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传统哲学之中,  相似文献   

18.
大凡旅游发烧友,多半钟情大自然。双休日里,约了几位朋友,下榻于石岩湖温泉度假村。这是一家深圳市老牌度假风景区。她以景区辽阔,自然环境优雅,生态景象“有声有色”,而成为安土重迁者的休闲驿站。一般说来,出游四方之士,欲采天地之灵气,领自然之神明,理应洁净身体,清心淡泊。然而,作为这里的游客,大可不必斋戒三日,圣水沐浴,但却能用上深圳及港九地区唯一天然温泉“蠲除疴慝”。况且,泡在热气腾腾的温泉中,既可追怀杨贵妃“芙蓉池”中“温泉水滑洗凝脂”的温馨,又可得到温泉水中富含的锂、钾、钠等多种有益微量元素的呵护。  相似文献   

19.
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科学研究的深入,由各种技术操作规范、行政管理制度演绎、发展起来的环境立法,已被世界各国的实践和理论确认为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有效途径。环境立法客观地反映了人们对环境与人这一“系统”的辩证的认识。本文试就苏联(《苏俄自然保护法》1960年,《乌克兰自然保护法》1960年)、匈牙利(《匈牙利人类环境保护法》1976年)、罗马尼亚(《罗马尼亚环境保护法》1973年)、美国(《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1969年)、日本(《日本公害对策基本法》  相似文献   

20.
胡小 《环境导报》2003,(15):1-3
生态旅游,已经成为大众休闲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国际生态旅游协会的报告显示,生态旅游正在全世界兴起,出现了“自然旅游”、“可持续旅游”、“选择性旅游”等多种形式的生态旅游。生态旅游不同于传统旅游之处有两点:其一是参观、欣赏的对象是自然景物;其二是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任何损害。1992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认为,那种对自然保护区负责任、能够很好地保持当地居民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才是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正在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世界2环境导报2003·15保护区协会的调查报告说,目前30%以上的旅游者喜欢进行生态旅游,并且每年以7%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