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文章从人口、经济、社会、压力、状态5个方面构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测度指标体系,采用单因素方差和权重系数法对伊宁市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进行计算,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判别分析。结果表明:伊宁城市化经历了缓慢发展期、高速发展期、快速推进期3个阶段,城市化子系统和各系统要素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生态环境子系统和系统各要素之间具有较高的趋同性,处于波动上升趋势,总的发展态势呈现"M"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状态呈现指数函数增长,城市化发展长期滞后于生态环境水平,导致耦合协调度较低,在耦合类型上经历了中度失调、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和勉强协调4个发展阶段,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综合指数的差距逐渐缩小,耦合协调度趋向良好状态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口聚集、土地利用形式改变、工业发展加速,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必然受到影响。内蒙古地区城市化水平增长迅速,多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引发了资源占用、能源耗用、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本文从以上问题入手,分析了形成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和激励机制,并对城市化过程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西安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模式演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西安市1996~2006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分别从人口、经济、空间、生活城市化和生态环境压力、状态、响应层面构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运用德尔菲法和加权求和方法获得分指标和综合指标得分,结合动态和静态协调指数构建了15种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模式模型,并对其演化趋势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期间西安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以协调与基本协调发展模式为主,总体经历了城市化滞后型弱势不协调发展模式到城市化滞后型强势基本协调发展模式再到城市化超前型强势协调发展的演化过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基本在协调发展的轨迹上,但也应注意研究期间西安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综合指数不仅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发展轨迹,而且它们之间的协调发展类型也呈现出多样性,与需求日益扩大的城市化建设相比,其生态环境建设压力也将会逐渐显现出来,今后可能会出现强经济弱生态的调和阶段。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巧婧  王莉红 《环境科学学报》2018,38(10):4214-4222
为了探索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以杭州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了杭州市2003—2016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发展水平状况和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经济城市化和生态环境压力分别对城市化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贡献份额最大;耦合协调度受城市化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贡献份额比例(α/β)的影响很小,受城市化子系统与生态环境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大;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类型由"基本不协调-城市化滞后"发展到"高度协调-城市化滞后",再发展到"高度协调-生态环境滞后"阶段.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驱动下,生态环境滞后的问题凸显.因此,在研究制定城市化发展战略时应重点关注城市化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两者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很显然伴随着近些年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能源极具消耗,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这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在此形势背景下,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绿色社会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析   总被引:101,自引:3,他引:98  
在阐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涵义的基础上,利用协同学思想构建二者之间的耦合度模型,并对1985年以来的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从时间上看,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时序基本处于颉颃阶段,且二者的耦合协调度较低;②从空间上看,中国省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都明显存在着地域性差异,且耦合协调度表现出东部省区普遍高于中西部省区的规律,同时它还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空间对应关系;③由于经济发展、历史基础、自然条件和政策影响的差异作用,中国省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强度与耦合协调程度在空间分布上不具有对应性。  相似文献   

7.
西安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动态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对西安市近20多年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水平及其分量进行测度,利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模型,对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进行动态分析。结果显示:研究期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表现出了各自的发展特征,两者经历了同步发展到拮抗的演化过程;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响应之间互为格兰杰原因关系,而与生态环境压力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与生态环境状态互不为格兰杰因果关系;生态环境综合质量指数和生态环境响应指数的波动一直受到自身及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城市化对生态环境响应的冲击作用要显著大于对生态环境综合指数的作用,且两者所受城市化的冲击都表现出逐期增强的态势。最后,针对两者的相互作用机制和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为突出。文章分析了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济南市为研究区域,利用2006年-2015年的统计数据,建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对济南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2006年-2015年期间,济南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处于拮抗阶段;2006年-2008年期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处于严重不协调阶段,2009年-2015年期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处于基本不协调阶段。正确认识城市化与区域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特征,采取恰当的城市发展战略,改善生态环境,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综合评价宝应县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宝应县经济系统呈可持续发展趋势,生态环境系统呈非可持续发展态势,经济与生态环境处于非协调发展中,指出从系统整体优化的视角,构建经济与生态环境同步协调发展的措施,是推进宝应县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11.
快速的城市化在推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会给城市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以佳木斯市城市化发展过程为例,分析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原因及机理,为解决佳木斯市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提供解决途径,同时为佳木斯市未来的城市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针对在推进城市化中发挥生态环境优势的探讨,文中介绍了中国固体废物的现状,包括固体废弃物的定义及分类和固体废弃物的危害特性,探讨了新型城市废弃物的产生和发展趋势,探讨了在中国城市废弃物对大气和水体的污染,最后提出了中国新型城市化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议,要积极加快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要积极加快气体、液体有害物收集及回用、要积极重视建筑节能与新能源开发利用和要积极利用城市废弃物,使城市生活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出路——以阳泉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在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会给城市环境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本文阐述了阳泉市城市化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为解决阳泉城市化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阳泉市未来的城市化应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其核心就是要紧紧围绕阳泉市资源型城市转型来开展工作,并且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阳泉市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将为其它类似地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类产生的大量废水已经排入河流水域,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每年因水体污染而引发的人身事故与日俱增,许多重要水生生物资源遭到极大威胁,近千种稀有水生生物濒临灭绝,因此,加强对水生态环境的修复至关重要。本文剖析了水生态环境评价要点,分析了水生态环境破坏的危害,并提出了五点生态修复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发展体系会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所以要进行合理的评价。首先要建立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掌握数据来源和评价方法,然后引入城市化发展体系后的城市身体环境评价,最后分析评价结果,充分发挥城市化发展体系的作用,其主要内容有: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独立评价值及变化、城市生态环境发展度指数得分及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6.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尽快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推进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当前最为迫切的问题。本文从环保督察实践出发,分析当前环境问题及原因,探究对策,从发挥制度优势、树立环保意识,推进中国特色环境治理现代化,与时俱进地做好中央环保督察工作就几个方面提出了督察视角下的环境治理现代化方案,以期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构建新型城市化和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和协调发展度模型,比较分析2004~2013年中部地区6个省会城市新型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结果发现:10年期间,6市的新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发展水平及二者的协调发展度都呈现整体上升趋势;武汉市的协调发展水平在总体上处于首位,是中部6省会唯一的协调发展类城市,而其余5市的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实现新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重点在于保持新型城市化的健康良性发展趋势,同时还应提高生态环境水平,减少生态环境压力,增强环境治理强度,以保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对珠江河口的生态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城市化在给人类带来诸多益处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珠江河口地区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不仅引发了滩涂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使得滩涂面积减少,而且影响了河口地区的水环境:水域面积减少,水质污染加重,洪涝灾害和咸潮频发.同时生物生存空间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这种破坏作用将继续扩大.为保障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好珠江河口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本文对此提出5条对策.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和碳排放之间关系密切,现有研究多从单一维度来衡量城市化,而忽略了城市化的多维性.本文从人口、经济、社会、空间和生态5个维度建立了新型城市化的评价体系,利用中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2004—2016年的面板数据,基于熵值法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从多维视角下研究了新型城市化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影响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北京的新型城市化水平最高,东部沿海地区的新型城市化水平高于西部、西南和东北地区.②新型城市化对碳排放有显著促进作用.人口城市化、社会城市化和生态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不同地区分别表现出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经济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对碳排放有显著促进作用.③人口城市化对碳排放影响的空间集聚性呈现出从西南、南部及东部地区往北部、东北部转移的特征.经济城市化对碳排放影响的空间集聚性呈现出从南部往东部沿海及东北地区逆时针转移的特征.社会城市化对碳排放影响的空间集聚性呈现出从南部、西南地区往西部及东北部顺时针转移的特征.空间城市化对碳排放影响的空间集聚性呈现出从北部、东北部地区往西部、西南地区逆时针转移的特征.生态城市化对碳排放影响的空间集聚性呈现出从东部往中西部转移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以及以对城市的设计要求也在逐渐提高。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高速推进,景观设计、环境设计,城市规划设计等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变化,对于区域空间及使用的功能景观设计学结合发展有着特别意义。对该项目从决策阶段,实施阶段,使用阶段的全过程管理进行探讨分析,对项目管理的可行性、经济型、适用性可作为今后的工程管理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