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开发区规划环评的基本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括了开发区规划环评的基本原则和理论依据,提出了开发区规划环评的评价思路,总结了开发区规划环评常用评价方法和主要内容,为我国开发区规划环评的开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新疆头屯河开发区规划环评为例,根据开发区的原有行业特点,在总结国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规划环评在开发区评价时所使用的环评指标体系以及评价重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以益阳沅江市经济开发区扩区环评为例,围绕老经济开发区固有问题以及扩区的制约因素展开分析和评价,提出解决方案,找到发展和保护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现行《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 131—2003)与当前环评管理战略转型要求、现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及当前产业园区环境管理要求衔接存在的差距。据此,提出落实新时期环评改革要求,强化规划环评的约束和指导作用;无缝衔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全面优化区域环评导则内容;强调对园区的宏观指导,兼顾不同园区的特殊性等修改建议,旨在全面提升产业园区规划环评导则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强化其约束和指导作用,更好地服务环境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5.
在环境承载力分析的过程中,不仅要对规划区的排污标准、位置以及规模进行功能优化外,还应该优化规划区域的功能地位、产业结构等。本文认为,在编制工业园区规划环境评价的时候,应该提高对水环境承载力分析的重视程度,以保证水环境承载力在工业园区规划环评中发挥其应用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灰霾、水质污染等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民群众对蓝天、清水、净土的期盼日益强烈.规划环评作为规划实施前期环境战略安排,能较好地解决长期性、区域性的环境问题.选取江苏省太湖流域一个综合性开发区,以区域环境质量改善作为规划方案合理与否的一个重要准则.通过规划环评引导开发区在维持快速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集约利用资源能源,并基于生态敏感性、适宜性确定合理的开发格局,为开发强度高、现状环境问题较突出的同类开发区规划环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好满足发展要求,区域经济发展成为重点内容,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开展。与此同时,关于区域环境的研究也得到重视,如何协调经济开发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有效保护经济开发区环境成为研究探索要点。本文以呼伦贝尔市根河兴安经济开发区为研究对象,吸收以往老工业区、城市环境综合规划理论和相关经验,探究新经济开发区的发展与环境规划之间的关系,总结协调发展基本原则,并提出几点可行建议,希望为我国经济开发区建设、发展和环境保护工程实施提供更多借鉴。  相似文献   

8.
经济开发区规划的合理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经济开发区规划与所在大区域总体规划通常是密切相关的 ,开发区规划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其所在大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对开发区规划的合理性进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对开发区规划合理性分析的内容和工作程序进行了探讨 ,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 :开发区规划与区域总体规划的相容性分析和开发区规划布局的合理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若干问题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5年9月1日起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以下简称"<环评法>")确立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标志着中国战略环评的正式起步.几年来,规划环评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与此同时,不断深化的管理实践也迫切要求对规划环评的整体定位、所涉及各方的职责分工等一系列问题作出明确回答.本文从规划环评与规划管理、战略环评、区域环评和项目环评这四者的关系入手,初步研究了规划环评在规划管理体系和环评管理体系中的基本定位;并根据对规划环评承担单位、介入时段、审查组织等具体问题的探讨,分析了规划编制机关、审批机关、环保部门、评价单位、社会公众等各方在规划环评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就规划环评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环境影响跟踪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11年开始江苏省环评批复满5年的开发区开始着手进行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开发区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的一般工作内容主要包括13部分,工作重点主要是分析开发区产业定位、产业布局、污染物防控措施、总量、基础设施建设、风险防范措施、环境质量变化、居民拆迁、空间防护距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操作性的措施。环境影响跟踪评价为调整开发区规划的思路,避免重复出现类似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在三峡库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库区农村移民安置安稳、缓解人地矛盾、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迫切需要,也是迎接加入WTO后的挑战、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确保三峡工程顺利建设和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区的迫切需要。论文提出了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总体方向、主导产业与农业各行业发展的思路与重点。库区种植业发展重在压粮扩经,逐步压缩坡耕地粮食生产规模,提高名优特精经济作物的比重,大力发展高效优质生态农业,不求库区粮食自给平衡,但求库区生态平衡;林业突出优化改造经济林,加快建设生态林,大力发展香料林;畜牧业突出种草养畜,稳猪攻羊,积极发展草产业和草食型畜牧业;渔业主要以生态渔业为总体发展方向,服从全局,调整结构,合理布局,形成特色,适度限制发展。最终将三峡库区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脐橙生产基地、全国一流长江名优柑橘带和果品产业带、全国最大的榨菜生产基地、重要的兽药生产基地、香料生产基地、有影响力的优质中药材主产区和我国西部重要的淡水水产养殖带。  相似文献   

12.
三峡库区不同类型地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三峡库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为了把库区建成全方位开放、综合性开发、高水平发展、高起点安置移民的新型产业密集经济区和高效生态农业区,必须把高效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化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地采取最有效的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模式。为此,论文提出了5种不同类型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即沿江河谷区果→粮→菜→猪→沼→渔水陆循环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浅山丘陵区桔→粮→经→畜→桑→沼共生互惠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低山区林→粮→油→薯→草→畜水土保持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中高山区干果→药→茶→烟→菜→草名优土特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和庭院果→菜→花→禽→沼→渔小循环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这些模式推广和应用的综合效果总体良好。  相似文献   

13.
工业综合开发区环境影响后评估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环境影响后评估是提高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工业综合开发区环境影响不同于一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因而后评估具有不同的特点。该文以福建省龙海角美工业综合开发区环境影响后评估试点工作为例,介绍了工业综合开发区环境影响后评估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阐述了对环境影响后评估的理解和体会。   相似文献   

14.
沿江开发中生态建设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沿江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将导致一些环境问题的出现。文中分析沿江经济发展过程中占用岸线和河流湿地等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情况,进而从生态建设的要求出发,提出如何通过建设生态廊道和生态斑块等措施来减缓沿江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相似文献   

15.
松山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为了评价松山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后环境质量受到的影响,进行了保护区的现场调查和大气环境,水环境的现状监测,结果表明,由于游人的践踏,采摘,乱扔废物和旅游设施的修律窃听讴自然景观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不,但保护区内的地面水和地下水水质良好,各项指标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大气中各污染物浓度符合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一级标准,为防止旅游开发对保护区环境的破坏,还需加强对保护区的管理。  相似文献   

16.
天津临港工业区作为滨海新区重要组成部分,港口经济特点突出,是我国临港型工业发展的典型代表。从港口工业一体化港区联动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围海造陆特色区域的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公用工程岛资源能源集成共享网路和循环经济支撑体系多维角度,构建临港型工业区循环经济发展思路,探索临港型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和模式,以期为我国同类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松华坝水源保护区产业受限情况、产业结构现状、发展优势的前提下,提出了保护区产业格局的相关建议:①继续对污染大的工业项目实施限制政策;②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③继续推进保护区生态化、景观化建设;④适度发展不突破环境容量的旅游业,包括生态农业体验区、生态旅游观光区、民族风情体验区、滇文化体验区、"田园"生活保护区;⑤适度发展教育科研及房地产业。  相似文献   

18.
蒋伟 《环境导报》1996,(2):36-37
“苏南模式”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模式之一,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苏南模式”摆脱传统再创辉煌的必然选择,可将苏南地区建成我国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相似文献   

19.
天津滨海新区再生资源产业以废弃物流通、加工利用为主营内容,具有补链特征与技术先进性,主要为滨海新区提供生产性服务。为了适应滨海新区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再生资源产业应不断提高资源供给能力,扩展服务对象,提高资源流通和集散能力,并挖掘向再制造产业延伸的潜力。建议尽快制定滨海新区再生资源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指导方案,实行优先采购制度,并鼓励再生资源企业参与社会回收体系的建立,完善再生资源产业运输和物流系统,不断提高产业的升级能力。  相似文献   

20.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同时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对我国广大西部地区与全国同步实现现代化提出了严峻挑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的实施给西部地区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从国家发展战略、经济水平、社会发展、区位条件、资源环境、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等七个方面对西部88个地级城市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生态功能区划,选择乌昌石新区、呼和浩特新区、北部湾新区、拉萨新区、西宁新区、银石新区六个最具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区域作为西部未来拟建新区,提出国家新区建设布局向西部倾斜,以政策红利促进西部新区和新兴增长极建设,以创新催生新业态新经济发展,大力培育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等政策建议,为“十四五”西部国家级新区布局和区域新兴增长极培育,加快西部大开发,优化国家宏观区域发展格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