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环境中两种大肠菌群标准检测方法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大肠杆菌是人及各种动物肠道中的正常寄居菌,食物或水中大肠杆菌的检出即意味着直接或间接的近期粪便污染.大肠菌群的监测对保障人体健康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在检测原理和步骤、适用范围以及检测结果等方面对两种常规的大肠菌群检测方法作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2.
水质污染的生物学指标中重要的是大肠菌群。大肠菌群包括普通大肠杆菌(粪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枸椽酸杆菌及产气杆菌。它们的形态为革兰氏阴性的短小杆菌,但有不同的生化反应。这些微生物大多寄生在温血动物及人的肠道内,並在其中繁殖,同粪便排出体外。大肠菌群本身是无害的(除有出现致病性大肠菌外)。但肠道致病  相似文献   

3.
大肠杆菌是人及各种动物肠道中的正常寄居菌,食物或水中大肠杆菌的检出即意味着直接或间接的近期粪便污染。在检测原理和步骤、适用范围以及检测结果等方面对两种常规的大肠菌群检测方法作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4.
大肠杆菌是人及各种动物肠道中的正常寄居菌,食物或水中大肠杆菌的检出即意味着直接或间接的近期粪便污染。在检测原理和步骤、适用范围以及检测结果等方面对两种常规的大肠菌群检测方法作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选择肠道病毒、伤寒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大肠埃希氏菌作为城市水体中典型的肠道病原微生物,分别建立起相应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水源水、景观娱乐用水以及城市河流样品进行长期监测,考察典型肠道病原微生物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肠道病毒在各地表水体中都有检出,浓度大都在103copy·L-1以下.大肠埃希氏菌的含量在保护良好的水体和接纳城市污水的水体中有明显差别,而伤寒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通常出现在受粪便污染较重的水体中.统计学的分析结果显示各种水体中的肠道病原微生物检出浓度均符合对数正态分布规律.粪便污染指示菌与肠道病毒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典型肠道病原菌的存在情况.在大肠菌群或粪大肠菌群浓度为104CFU·L-1以上的样品中,伤寒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具有较高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6.
环境水体中肠道病原细菌的定量PCR检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通用引物,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QPCR),对西安市5处地表水体中肠道病原细菌的细胞密度进行4个月的连续检测,并将QPCR检测结果与滤膜法测得的大肠菌群CFU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 QPCR法可信度为94%,最小检测值为每管未稀释DNA提取物含2.7个大肠杆菌细胞.5个水体(N=60)检测结果表明, QPCR检测结果是大肠菌群CPU的2.2~5倍.病原细菌的几何平均值范围, QPCR法在25~67 000 CCE/100 mL之间, MF法大肠菌群为3~45 000 CFU/100 mL之间.2种方法的离散和回归分析表明, QPCR检测结果与大肠菌群CFU显著正相关,秩相关系数为r=0.983.  相似文献   

7.
再生水紫外线-氯联合消毒工艺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二级出水作为消毒对象,比较了紫外线-氯联合消毒与单一紫外线消毒对水中肠道指示菌的灭活效果,考察了联合消毒工艺副产物(三卤甲烷)生成情况.结果表明,单一紫外线消毒对肠道指示菌的灭活曲线在剂量大于10mJ/cm2时存在拖尾现象,剂量为80mJ/cm2时对总大肠菌群最高对数灭活率约为2.5;而在紫外线剂量20mJ/cm2、氯投加量8mg/L(接触时间30min)条件下,紫外线-氯联合消毒对总大肠菌群的对数灭活率达到7.0.20mJ/cm2紫外线与8mg/L氯消毒组合及80mJ/cm2紫外线与3mg/L氯消毒组合均可有效灭活总大肠菌群浓度至3CFU/L以下.经紫外线照射后再氯消毒,二级出水中三卤甲烷生成量仅为10~55mg/L.80mJ/cm2紫外线照射再氯消毒后三卤甲烷生成量略高于20mJ/cm2紫外线照射再氯消毒的情形.紫外线消毒后投加氯消毒,可有效提高再生水消毒效果,控制消毒副产物生成量.  相似文献   

8.
以某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为原水,采用次氯酸钠、臭氧以及臭氧/次氯酸钠组合工艺,研究了不同消毒方式对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和色度的去除规律,消毒副产物中三卤甲烷(THMs)生成量随有效氯投加量变化的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次氯酸钠消毒过程中,有效氯投加量为5 mg/L时,总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去除率分别为99.91%和99.99%,色度去除率为26.00%;臭氧消毒过程中,当臭氧剂量为2.6 mg/L时,总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去除率分别为99.70%和99.73%,色度去除率为71.65%;在组合工艺中,当臭氧剂量为2 mg/L、有效氯投加量为0.5 mg/L时,出水总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总数去除率分别为99.94%和99.87%,色度去除率为70.60%;在相同有效氯投加量条件下,组合工艺较单独次氯酸钠消毒出水的总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更低,三氯甲烷生成量降低36.67%,一氯二溴甲烷未检出。  相似文献   

9.
辽河口粪便污染指示菌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3年分别于夏季和秋季对辽河口海域的粪便污染指示菌(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和肠球菌)及环境、水化学要素进行分析,研究粪便污染指示菌在海水中的数量、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水化学指标间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选取河口地区合适的粪便污染指示菌.结果表明:夏季总大肠菌群数量在1.7×105~6.2×106CFU·L-1之间,粪大肠菌群数量在5.0×102~8.7×104CFU·L-1之间,肠球菌数量在1.0×101~2.5×102CFU·L-1之间;秋季总大肠菌群数量在5.0×102~1.1×105CFU·L-1之间,粪大肠菌群数量在4.0×102~1.0×103CFU·L-1之间,肠球菌数量在3~95 CFU·L-1之间.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和肠球菌的数量变化与环境指标之间有着密切联系,特别是与盐度存在显著相关性;粪大肠菌群、肠球菌与水化学指标Si O4-4-Si、NH+4-N、TP和COD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粪大肠菌群与SiO4-4-Si和TP的相关性系数均大于0.742(p0.01),肠球菌与TP和COD的相关性系数均大于0.742.实验结果表明,辽河口粪便污染指示菌的数量在夏季高于秋季,近岸高于远海,其中粪大肠菌群和肠球菌的数量、分布特征与陆源污染物特别是氮磷的输入量密切相关,而且两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粪大肠菌群与肠球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河口粪便污染情况,建议采用粪大肠菌群与肠球菌作为河口粪便污染的指示菌.  相似文献   

10.
韩洋  李平  齐学斌  崔丙健  常迪  马欢欢 《环境科学》2018,39(9):4366-4374
为了探讨再生水不同灌水水平对土壤酶活性和环境污染指示菌耐热大肠菌群分布的影响,采用室内土柱灌水实验,研究再生水、自来水不同灌水水平对土壤酶活性和耐热大肠菌群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土壤酶活性方面,相同灌水水平下,与自来水处理相比,再生水灌溉处理提高了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再生水不同灌水水平对比分析表明,充分灌水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蔗糖酶活性和深层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2)在土壤耐热大肠菌群分布方面,相同灌水水平下,与自来水灌溉处理相比,再生水灌溉显著提高了土壤耐热大肠菌群数量;再生水不同灌水水平对比分析表明,充分灌水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耐热大肠菌群数量;4个处理的表层土壤耐热大肠菌群数量均显著高于深层,且随着灌溉时间的推移,0~60 cm各土层的土壤耐热大肠菌群数量存在降低趋势.(3)通过对土壤耐热大肠菌群数量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耐热大肠菌群数量与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再生水灌溉促进了土壤C、N循环转化酶的活性,合理控制再生水灌水水平可以有效阻控土壤耐热大肠菌群的数量.  相似文献   

11.
采用通用引物,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QPCR),对西安市5个地表水体中肠道病原细菌的细胞密度进行了分析.检测水样体积为100mL,分别于2006年3~6月取自水源水(黑河)、景观娱乐用水(大唐芙蓉园北湖和兴庆湖)、纳污河(浐河)和未消毒的二级出水(北石桥污水处理厂),并将QPCR检测结果与滤膜法(MF)测得的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和粪大肠杆菌CFU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5个水体(n=60)检测结果显示,QPCR检测结果是大肠菌群CFU的2.2~5倍,是粪大肠杆菌CFU的7~14倍.病原细菌检测的几何平均值范围,QPCR法在25~67000 CCE·100mL-1之间,MF法大肠菌群在3~45000 CFU·100mL-1之间,粪大肠菌群在0~3000 CFU·100mL-1之间(n=60).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使用Spearman秩相关法来计算,结果显示,QPCR检测结果与大肠菌群、细菌总数以及粪大肠杆菌CFU均呈现显著正相关,秩相关系数分别为r=0.983、r=0.908和r=0.948.  相似文献   

12.
粪大肠菌群是水体粪便污染的指示菌,是总大肠菌群中的一部分,主要来自于人和温血动物粪便,在44.5℃下能生长并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大肠菌群称为粪大肠菌群。多管发酵法是传统的粪大肠菌群的检测方法。用提高培养温度的方法,造成不利于来自自然环境的大肠菌群生长的条件,使培养出来的菌主要为来自粪便中的大肠菌群,从而更准确地反映出水质受粪便污染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辽东湾沿岸水域甲肝病毒和粪大肠菌群分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报道了2002年辽东湾3个沿岸海域表层海水中甲肝病毒和粪大肠菌群分布的检测结果。结果显示,5月份表层海水 中没有检出甲肝病毒,粪大肠菌群也符合卫生标准;8月份和10月份表层海水中的甲肝病毒loo%呈阳性,粪大肠菌群均超标。 结果表明,粪大肠菌群指示海水中肠道病毒污染程度仍具有很大程度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欧美水质大肠菌群相关检验标准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程成 《环境科技》2010,23(1):67-69,74
对欧美水质大肠菌群检验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探讨,重点剖析了总大肠菌群、粪(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等检测项目的内涵、检测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介绍了大肠菌群检测指标在欧关的发展应用情况,以及当前大肠菌群标准检测技术方法。对我国水质大肠菌群标准体系提出要求。  相似文献   

15.
在参照澳大利亚悉尼海域深水排海口粪大肠菌群衰减率测定方法的基础上,1990年9月,于大连市黑石礁湾两个预选深水污水排海口进行了粪大肠菌群T-90测试。结果表明,在一天的不同时间内粪大肠菌群衰减率差别极大,白天明显高于夜间。影响粪大肠菌群衰减率的主要因子为光辐射强度。同时还预测了深水排海口附近海滨浴场粪大肠菌群密度的日超标频率。  相似文献   

16.
检验水体受人体排泄物污染常用的指示菌为粪大肠菌群和粪链球菌。但近来发现以粪大肠菌群来检测水体存在几个问题:①经粪大肠菌群测定是安全的水体往往会发现人肠道病毒等一类抗性较强的病原微生物。②粪大肠菌群在某些条件下可在某些水体中增殖。③该群中的某些菌,如肺炎克氏杆菌在粪便中并不存在。④粪大肠菌群对氯的抵抗力较差,在天然水体中不稳定。  相似文献   

17.
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利用单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分析了2001~2005年黄河兰州段的五个监测断面:扶河桥(入境)、湟水桥、新城桥、包兰桥、什川桥(出境)的粪大肠菌群的污染状况。分析表明,黄河兰州段粪大肠菌群污染严重,以包兰桥污染最为严重,超标率范围为79.4%~95.9%;利用聚类分析法可以将五个监测断面分为三类。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粪大肠菌群项目标准限值判断,进入兰州时为Ⅲ类,出境时超过了Ⅴ类限值,表明兰州市是黄河兰州段粪大肠菌群的重要污染源;粪大肠菌群与化学需氧量、总磷、挥发酚、油类的相关分析表明,粪大肠菌群的污染与挥发酚和总磷有较强的相关性。黄河兰州段沿程分布着大量村镇,以黄河水为直接饮用水源,因此,必须重视粪大肠菌群污染的严重性,以保障居民的饮用水安全。  相似文献   

18.
按照<海洋监测规范>相关方法要求,分别于2010年3月、5月对江苏如东滩涂文蛤产地环境中大肠菌群和细菌总数以及各环境因子进行调查检测,分析研究该环境中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的分布特征、污染程度以及与各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并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评价其受大肠菌群污染状况.结果表明,表层海水细菌总数范围10~4.8×104/mL,平...  相似文献   

19.
污泥生物沥浸处理对病原物的杀灭效果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郑冠宇  王世梅  周立祥 《环境科学》2007,28(7):1539-1542
生物沥浸能够去除污泥中的重金属,同时可能对污泥中的病原物有一定的杀灭作用.通过测定沥浸过程中异养细菌总数及沥浸前后总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的变化,研究了生物沥浸作用去除城市污泥和制革污泥中的病原物的作用.结果表明,经过6~7 d的生物沥浸处理,城市污泥中的异养细菌总数从1.38×108个/mL降为4.43×106个/mL,制革污泥中的异养细菌总数从9.23×105个/mL降为4.26×104个/mL;总大肠菌群(TC)和粪大肠菌群(FC)的去除率达到99%以上;但蛔虫卵的死亡率并无明显变化.大肠菌群纯培养试验表明,沥浸过程中病原物的消减作用主要是由于沥浸作用产生的低pH环境,而与污泥中SO2-4和重金属浓度的升高无关.  相似文献   

20.
为考察城市污水处理厂消毒方式对出水中细菌耐药性的影响,使用二沉池出水进行氯消毒和紫外消毒试验. 选择AMP(氨苄西林)、TET(盐酸四环素)、CIP(环丙沙星)和CHL(氯霉素)作为典型的抗生素,研究消毒前后粪大肠菌群耐药率的变化. 结果表明:当水中ρ(有效氯)在0~1.0mg/L范围内增加时,粪大肠菌群对AMP和CIP的耐药率都有所升高,而对TET的耐药率却呈下降趋势. 当使用1.0mg/L氯消毒之后,粪大肠菌群对AMP、TET、CIP、CHL的耐药率分别为35.1%、5.6%、62.3%、0. 粪大肠菌群对AMP、TET和CIP的耐药性在氯消毒后会逐渐恢复. 氯消毒后48h,粪大肠菌群对AMP、TET和CIP的耐药率均高于消毒前. 在较低的紫外辐照剂量 (约16mJ/cm2以下)范围内,随着紫外辐照剂量的升高,粪大肠菌群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均有降低,而较高的紫外辐照剂量则可能导致粪大肠菌群耐药率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