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为了预测分析户外高温环境下电网作业人员热安全风险,采用预测热应激(Predicted Heat Strain,PHS)模型,考虑人体基础代谢率个体差异性和人体移动与风速对服装热阻和湿阻的影响,应用改进后的预测热应激模型对多种户外高温作业环境工况和不同劳动强度下电网作业人员的核心体温、出汗量等生理参数和最大允许暴露时长进...  相似文献   

2.
深井高温热环境的数值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井下工作面热环境的特点,采用了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高温巷道中的热环境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并应用预计热舒适指标(PMV)对不同设计参数的井下环境的热舒适程度进行科学的评价,给出了高温巷道中的速度场、温度场、热舒适PMV值.以某矿山高温巷道为实例进行了热环境评价,得出了热环境评价结果.结果表明:在温度为40℃的高温巷道中,采用入口处风速为0.8 m/s即可满足通风降温的要求,所得结果更具有直观性、准确性,为最优通风降温方案的确定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降低夏季医护人员长时间穿着医用防护服带来的健康风险,选取标准中国男性人体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预测热应变(PHS)模型、热应变决策辅助(HSDA)系统和Fiala体温调节模型 3种经典人体热应变模型,模拟人体穿着医用防护服时在夏季不同环境工况下的核心温度和出汗率,进而确定不同环境工况下的推荐补水量和安全工作时间。结果表明:环境参数对生理应激影响显著,不同环境下核心温度最大差值为11.17 ℃,出汗率最大差值为6 592 g/h;环境温度每增大1 ℃,相对湿度每升高1%,安全时间平均缩短5.9和0.89 min;环境温度36和40℃时,安全时间仅为88~124和75~100 min;3种模型在低温低湿时预测结果相对接近,在高温高湿时预测结果存在明显差距,核心温度预测差值最大为7.55 ℃,平均出汗率预测差值最大为5 654.35 g/h。  相似文献   

4.
高温是工业厂房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为了掌握工业厂房夏季室内热环境特征,对某铸造厂房不同工作地点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及湿球黑球温度(WBGT)进行了现场测试,对比分析了室外环境参数与工作地点环境参数的变化规律,结合高温职业卫生限值规定对室内高温环境进行了评价,并建立了室内空气温度与WBGT的关系式。结果表明:室内空气温度高于室外空气温度,而室内相对湿度小于室外相对湿度;不同工作地点的WBGT平均值在27.13~33.74℃,部分工作地点全天WBGT都超出了高温作业职业接触限值的规定;室内空气温度升高1℃,WBGT将升高0.68℃。研究结果可为工业厂房室内高温环境设计及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热习服训练中生理应激指数(PSI)和感知应激指数(PeSI)的变化以及二者间的关系,利用人工环境舱开展高温环境下的热习服训练试验。首先,以16名身体健康的男性大学生为被试,将他们随机分配到由不同温度和劳动强度组成的工况下,测试并计算他们的PSI和PeSI;然后,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分析热习服在训练前后PSI与PeSI的差异性,运用方差分析法分析温度和劳动强度对PSI与PeSI的影响,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PSI与PeSI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热习服训练可以降低被试的PSI和PeSI;训练时的劳动强度是影响PSI与PeSI的关键因素;依据PeSI可以预测PSI,但在不同工况下预测的准确度不同,当环境温度为36~38℃,相对湿度为50%时,重度劳动强度工况下依据PeSI预测PSI的准确度大于中度劳动强度工况。  相似文献   

6.
7.
为向高温天气下户外工作者提供更准确的热安全预测,基于夏季室外测试数据,对比预测热应激(PHS)模型与热应变决策辅助(HSDA)模型的预测性能,选取较优的HSDA模型进行修正;选择平均辐射温度为修正对象,利用试验值与预测值之间的误差函数计算修正系数,确定修正HSDA模型;使用修正模型预测高温天气下户外工作者的安全时间与失水量。结果表明:室外高温环境下HSDA模型的核心温度预测精度高于PHS模型;平均辐射温度的修正系数为0.614,修正后模型的预测精度可提高约58.5%;随着环境参数的升高,户外劳动者的安全时间逐渐变短,并且普遍低于1 h,而失水量则逐渐变高,甚至超过标准体重的7.5%(4 462.5 g/h)。  相似文献   

8.
为了得到高温高湿造纸工业厂房内温湿度分布规律,对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5个造纸厂房热湿环境进行了现场实测与调查.通过对测试数据的分析,得出厂房温度沿高度方向分层分布的规律,而且夏季温升明显大于冬季温升.推导得出造纸厂房6 m高度以内冬夏季温度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变化的拟合关系式. 发现相对湿度与含湿量随高度分层分布的特性,但两者并不完全一致,且两者分布规律与厂房纸机设备散湿量及其散湿方式密切相关. 总结出对人体有害的工作区域.所得到的温湿度分布规律为优化造纸车间通风系统设计、改善工人工作环境和设备运行环境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深入探究高温高湿环境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利用环境舱模拟高温高湿环境并开展人体热应激试验,以获得试验数据.试验温度分别为34、36、38和40℃,相对湿度(RH)分别为60%、70%、80%和90%,综合口腔温度t¨心率(HR)、皮肤温度tsk 3个生理参数和热感觉投票(TSV)、疲劳程度得分(FS)2个主观参数,提出综...  相似文献   

10.
11.
在许多作业环境中,人们都要受到热应激的作用,热应激不仅能引起不良的生理反应,还会对人的行为特性有不利的影响。人们往往注重于热应激引起的生理反应及生理耐受极限,忽视了它对人的行为特征的影响。本文侧重论述热应激对人的行为影响,以加深了解热应激的作用,为存在热应激的人-机系统设计及改善人-机关系综合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量化持续高温天气对人体生理应激的累积效应,基于现场试验测量方法,选取10名健康大学生作为被试,以连续3天室外日最高温度≥35℃的天气为持续高温工况,测量被试在室内非空调环境下的生理参数;采用配对T检验方法分析生理参数随持续高温天数的变化,以验证累积效应是否存在;利用温度修正模型对3个连续高温日的室外日最高温进行修正,量化生理应激的累积效应。结果表明:持续高温天气对收缩压、直肠温度和平均皮肤温度存在不利的累积效应;高温第2日对第3日的累积效应系数>高温第1日对第3日的累积效应系数;累积效应系数的排序为平均皮肤温度>收缩压>直肠温度。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夏季室内高温、高湿环境下皮肤湿润度水平与人体热应激响应的关系,特邀40名在校大学生配合试验,于2010年和2011年的7—8月在重庆大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实验中心进行了相关研究。通过测试不同工况下的皮肤湿润度,研究了人体局部和整体的出汗感,并结合室内环境热感觉和热舒适心理测试,分析了人体的热应激水平。结果表明:额头、胸口、背部为人体出汗较敏感部位,三者共占出汗感增幅的80%以上,对整体出汗感影响最大;在中性偏热环境下,相对湿度对皮肤湿润度的影响大于温度,且皮肤湿润度与整体出汗感呈线性关系;中性热舒适温度比中性热感觉温度高0.5℃,皮肤湿润度对热感觉的影响大于对热舒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简便合理地评估高温环境作业人员热应激水平,首先基于二节点模型的人体结构分层原理,修正原模型的体温调定值及代谢产热量、对流换热系数和服装热湿阻,并建立高温环境人体热反应模型;然后依据文献中8个不同工况下(常温环境、暖环境和高温环境,不同着装,不同劳动强度)的试验数据,比较核心温度、皮肤温度模拟结果与试验测量值,验证模型的预测精度。结果表明:修正后的模型适用于常温环境,核心温度和皮肤温度模拟值的均方根偏差小于试验值标准差,特别是在高温环境下的模拟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核心温度模拟值与试验值最大偏差不超过0.3 ℃,皮肤温度最大偏差不超过0.6 ℃;4个高温工况中,改进后的模型整体预测精度提升率最低为15%,尤其是中国人体数据的2个高温工况(空气温度 35 ℃、 相对湿度40%和空气温度38 ℃、相对湿度25%),改进后模型核心温度预测精度提升显著。  相似文献   

15.
采用ANSYS对高温条件下铜棒代替锂离子电池的空白试验进行数值模拟,获得拟合的陶瓷化纤棉毯的比热容;然后对18650型锂离子电池的热响应进行模拟,通过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的比较分析,获得锂离子电池内部的反应放热量;最后应用得出的陶瓷化纤棉毯比热容和化学反应热对高温环境下18650型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进行模拟,研究18650型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W加热条件下,锂离子电池的放热反应热为30 kJ;锂离子电池在加热1 287 s后发生热失控,热失控持续113 s后锂离子电池温度达最高,之后开始缓慢减小;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温度为500 K,热失控前温度几乎是线性增加,之后热失控导致温度迅速增加(呈指数倍增长);锂离子电池保温材料陶瓷化纤棉毯的温度变化是非线性的.  相似文献   

16.
由雾滴的表面的组分方程和能量方程入手,探讨雾滴在静止的高温环境中的热质交换及生存时间.应用折算薄膜理论,通过特征时间的比较,提出雾滴与高温环境主要通过沸腾机制实现热质交换;考虑滴径与速度变化的耦合作用,应用数值方法研究雾滴在强迫对流环境中与高温环境的热质交换情况.结果表明:对于滴径较小的雾滴不可能达到火焰区或可燃物表面实施火焰冷却和表面冷却,其灭火作用主要依赖于汽化吸热.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热环境中辐射成热测量的两种方法,即:无方向性辐射热的测量和方向性辐射热的测量,介绍了所使用的仪器,并且,对国内外目前有关高温车间热环境的标准进行了分析,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进一步制定有关的标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锂电池在民航飞行低压特殊环境的安全性及发生热失控灾害后的高温危险性,通过可模拟飞行变动条件的动压变温实验舱开展系列实验,研究锂电池在不同低压环境下的(101,60,30 kPa)多节18650型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温度特性,采集电池池体温度及热失控喷射释放温度等参数。研究结果表明:随环境压力降低,圆柱锂电池间的热失控传播并不能被阻断,但锂电池热失控灾害所释放产生的高温区域减少,且高温持续时间变短,释放所产生温度的高温危险性随环境压力的降低而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9.
服装热湿舒适性能的测评是服装实际使用之前的关键步骤,而出汗假人又是测试评价服装热湿舒适性的必要手段。因此,本文对出汗假人在服装热湿舒适性中测试指标、测试标准和方法等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出汗假人的测试特点,重点阐述了出汗假人测试方法的局限性。最后,本文还介绍了数值暖体假人的测试方法,对出汗假人测评服装热湿舒适性提出建议与展望。  相似文献   

20.
热蓄积测评综合考虑了在热暴露过程中所传递的和在热暴露结束后由于热蓄积所释放的总热量,更好地弥补了当前热防护性能测评的不足,为人体烧伤预测以及服装性能研究提供了更为准确的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