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方恺  朱优蓉 《中国环境管理》2019,11(3):24-30,35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在国内外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然而学术界关于自然资源核算、环境经济核算、国家资产负债表编制和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等方向的研究由来已久,为我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提供了大量可资借鉴的学术成果。本文在综述相关领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基于会计学、经济学、资源环境科学等学科视角论述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理论基础,辨析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等核心概念的内涵,从基本假设、表式结构、数据来源等方面探讨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框架体系,并回顾了当前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实践经验,以期为深化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是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创新的一项重大举措。本文依据"先实物后价值、先存量后流量、先有形后无形"的原则构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结构,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探索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核算路径,确定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林木资源、土壤资源、大气资源等六类有形资产核算指标,以及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碳固定功能、水源涵养功能、土壤保持功能等四类无形资产核算指标,并以浙江省为例,完成了浙江省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与其核算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浙江省2014年自然资源资产存量价值约为126 800亿元,相当于当年浙江省GDP的3倍,是浙江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② 2000-2014年浙江省自然资源资产存量价值总体呈上升趋势,固定资产存量价值增加900亿元,无形资产存量价值增加200亿元;③ 2000-2014年浙江省自然资源资产负债累计2100亿元,大气资源负债占比最高,达39.07%,其次是水资源负债,达27.07%。本文提出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与核算经验,可为全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提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实物型、价值型自然资源资产账户及自然资源资产流量账户三方面对参照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EEA)开展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核算的海外典型国家的核算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为编制我国自然资源资产核算框架提供参考借鉴。从五个典型国家的实践上看,各国的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体系趋向与国民经济核算相对接;核算资源类别注重资源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度、资源数据可获得性以及资源核算的难易程度;核算账户及指标设置突出统计的实现,缺乏核算分析。基于此,本文提出,我国在开展自然资源资产核算时可借鉴国民经济核算的做法及已出台的各类资源分类标准,编制分类与综合资源核算账户、全国与地区专项资源核算账户;突出设置资源变化类指标,注重核算资源的流;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生态账户,考虑实现资源核算指标与负债表指标的衔接,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4.
大气资源是一类重要的"非实物态"自然资源资产。优质大气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人类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深圳市已将大气资源纳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账户,但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尚未有系统性的量化核算方法,给自然资源资源资产负债表填报及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等工作带来极大困难。本文在分析2015年深圳市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的基础上,分别采用条件价值法、治理成本法及健康损害法对三类不同AQI等级的深圳市大气资源价值进行了初步核算,从而构建了大气环境质量价值核算体系。该体系可为深圳市大气资源资产负债表填制及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为大气资源质量改善和治理提供管理依据,也为其他地区大气资源价值核算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一项创新性课题,是国民经济核算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我国政府既注重经济的高速发展,又重视环境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加之完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体系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完善我国自然资源负债表编制体系势在必行。就政府处理自然资源的态度引出我国编制自然资源负债表上的现状,初步梳理了这一课题的国内外研究情况并进行了比较,以自然资源负债表编制目的为出发点,就报表的基本假设、计量、确认等方面展开深入讨论,结合国情研究出我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框架结构和报表的披露方式。  相似文献   

6.
环境容量资产的核算是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环境容量提出京津冀地区环境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阐明该地区环境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内容、核算范围以及编制路径,对2013年该地区及13个城市的环境容量资产进行核算,并编制了实物量资产负债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京津冀地区降低环境资产负债的政策建议,指出我国环境资产负债核算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大气及水环境容量均处于严重负债状态,其中,主要大气污染物SO2、NOx和PM2.5环境容量资产负债率分别为-235%、-263%和-316%,主要水污染物COD和NH3-N环境容量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14%和-850%。本文研究成果可为京津冀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决策提供科学基础,同时也可为其他地区开展环境资产核算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资源产权管理和专业监管的分立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进一步促进简政放权,实现对山水林田湖草的综合管理,克服监管盲点,提升综合保护绩效,促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设立专门机构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规定了改革依据;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取得积极进展,奠定了工作基础;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绿色GDP核算、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等结合起来,促进改革的系统化和连贯化;建议在国家和省、市成立三级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机构,在部分区域和流域派驻机构。为保障改革的实施,需界定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的范围及所有权、监管权的角色和权限;改革生态补偿、排污权有偿使用、资源有偿利用等制度;明晰流域与属地的权力(利)关系;明确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职责和生态环保党政同责的关系;重构环境保护税、资源税和自然资源资产使用费的关系;规定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原则、体制、制度和责任;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清单、权利清单和管理信息平台;厘清各方权利边界和监管边界,建立评价考核和奖惩机制。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知易行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正>2015年9月以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相关配套方案的"1+6"组合拳纷纷亮相。"1"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6"是由《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试点方案》、《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方案》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组成,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图和路线图;需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生态环境资产负债表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提出了生态环境资产负债表编制的总体框架,同时,针对环境容量资产、环境质量产品、生态产品资产的特点,分别建立了相应框架体系,提出了环境资产负债表的应用决策方向。本文研究成果对于确立统一的生态环境资产核算标准和方法、使我国生态环境资产负债核算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健全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是实现自然资源资产合理使用和有效保护、发挥社会主义公有制优势、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提炼三江源国家公园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的典型实践,梳理其改革经验与启示,为探索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代表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内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积累"青海经验"、做出"青海贡献".  相似文献   

11.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一年多以来,国际国内形势仍面临极大不确定性。疫情显著降低了短期排放水平,但是经济恢复政策和疫情发展形势的不确定使得对未来经济发展和碳排放的判断变得复杂,碳排放是否会反弹对实现《巴黎协定》目标造成挑战,已经投入运行的全国碳市场能多大程度发挥政策效果等问题值得关注。本文首先定量评估了疫情对经济和环境的短期和长期的影响,基于此分析疫情后全国碳市场政策的实施效果。结果显示:疫情造成中国经济活动以及碳排放短期显著下降,2020年中国全年的GDP增长较基准情景下降3.84%,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分别较基准情景下降4.47%和5.12%。但是,接下来的十年内,GDP会逐渐恢复至基准情景,累计碳排放较基准情景增加0.06%。在没有其他气候政策干预的情况下,疫情带来的短期减排效应不足以保障中国各项气候目标的实现,落实碳市场政策十分必要。疫情之后启动全国碳市场,可以促进投资、减少能源使用和碳排放,到2030年,能源消费将下降7.44%,碳排放下降10.49%,碳价为229.73元/t。国外疫情若在2021年还不能得到控制,将会继续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使得中国GDP损失略有提高,但不会改变国内疫情之后经济恢复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持续农业的法律内涵、农业自然资源的普遍特征及中国资源立法现状分析,建议制定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法规,以确保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推动农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自然资源信息共享,提出了基于ArcGIS Server和.NET平台的四川自然资源信息系统构建的方案,详细阐述了共享平台的整体框架,分析了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数据库设计,以及系统实现过程中用到的关键技术及其实现.  相似文献   

14.
自然资源的非传统性开发是一个新的概念,包括非传统资源的开发和传统资源的非传统利用途径的开发两方面的内容。自然资源的非传统性开发的重大意义是:不断扩大自然资源开发的范围,向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充分发挥我国或一个省特有、珍稀自然资源的优势,增强竞争地位和能力;丰富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技术,增加科学积累,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本文还着重讨论了自然资源非传统性开发的准备工作,非传统资源开发的实例和传统资源的非传统利用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5.
In their design or implementation, many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RM) programs ignore critical socio-cultural dimensions of the challenge to advance sustainability. Building on particular ideas about culture and human ecosystems, we combine the strengths of the capital assets model of sustainability and the idea of intercultural borderlands to respond to this gap. To advance our thesis about the utility of these tools, we critically reviewed and analysed a cross-disciplinary literature relating to the socio-cultural dimensions of NRM. This paper stems from that labour and examines particular tensions that arise in land management as a result of Australians' specific 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legacies. These tensions--related to ethnicity, gender, population, age and health--are among the threads in the larger tapestry that comprises the socio-cultural dimensions of NRM. For the Australian case, they are central, longstanding and persistent, and thus worthy of analysis; and they are applicable in general terms to other places with similar histories of settlement and land u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