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0 毫秒
1.
铁屑内电解法处理EDTA溶液中络合铜离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批式试验和现代仪器分析研究了铁屑内电解法处理EDTA溶液中络合铜离子,考察了溶液浓度、溶液pH、温度和铁屑粒径等因素对铜离子去除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铜离子去除过程符合表观一级动力学方程.在pH 2.0~11.0范围内,pH值越低越利于铜离子去除;在酸性条件下溶液pH随内电解进行升高,在碱性条件下溶液pH随内电解进...  相似文献   

2.
施周  张超  杨灵芳  张秋华 《环境工程》2018,36(12):113-118
活性碳纤维(ACF)电极的电容去离子技术(CDI)对水中离子具有良好的脱除效果,且经多次吸附脱附循环后电极仍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和再生性能。当溶液中有苯甲酸、腐植酸和铜离子存在时,电极在长期运行的过程中会受到污染,离子去除率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SEM)、低温氮气吸附-脱附技术、循环伏安法(CV)、交流阻抗法(EIS)对电极污染特性进行测试及表征。结果表明:电极被不同污染物污染后,其电吸附性能呈不同的下降趋势,污染电极表面出现颗粒状和片状的有机污染和无机结垢;苯甲酸污染引起孔隙堵塞导致比表面积下降10.8%,腐植酸和铜离子对比表面积影响较小;电极受苯甲酸和腐植酸污染后,因比表面积减小而引起比电容降低;电极受铜离子污染后,有效吸附点位的减少使得比电容下降;电极被污染后,其表面或孔隙内污染物阻碍电子在纤维丝间的传递,电化学性能下降。  相似文献   

3.
溶出伏安法,又称反向伏安法,它是将微量离子电解富集在电极上,然后“溶出”,并从溶出时所得电流的大小来确定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分析方法。1931年,Zbinden首先用阳极溶出法对10微克的铜作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4.
用电解法从富集氰化废液中回收铜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叙述了从富集氰化废液中电解回收铜的试验研究结果。通过电极材料、电流密度、离子共沉积、游离氰、电解时间、温度和极间距等一系列试验,探索电解过程中各项最佳条件,为工业电解提供可靠的工艺参考。   相似文献   

5.
应用离子交换法从Cu-NH_3-CO_2系稀溶液中回收铜与氨遵义铁合金厂陈继斌某氨浸提铜工厂浸渣过滤洗涤后夹带的浆液,以及铜氨母液蒸馏沉淀铜后的残液中,一般尚含有0.1~0.5g/L的铜离子与0.21mol/L以下的氨,对此如不进行回收利用,不仅会造...  相似文献   

6.
李丽  宋姚  侯娟娟  杨毅 《环保科技》2010,16(1):23-25
采用铜离子选择电极法在不同pH值、离子强度、铜离子浓度条件下测定水样中溶解态腐殖酸与铜离子的络合率,探讨主要因素对络合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pH的增大,腐殖酸对Cu2+的络合量总体增大,在实验条件下,络合率可超过94%。溶液中铜离子浓度的增加也会使络合率呈现上升趋势,而溶液中离子强度的增加反而使络合量减少。  相似文献   

7.
以三聚磷酸钠作为离子交联剂,合成了一种掺杂聚乙烯醇的壳聚糖小球,采用SEM和FTIR表征了小球的表面性能及官能团分布情况,进一步研究了这种小球对腐殖酸和铜离子的单独吸附行为、连续吸附行为及两者共存状态下的吸附行为,并通过XPS能谱分析了吸附过程的机理.结果表明:在单独吸附过程中,壳聚糖小球与腐殖酸和铜的作用方式主要是通过静电引力和络合作用;在连续吸附过程中,先吸附了腐殖酸的小球,后续对铜离子的吸附效果变弱;而先吸附了铜离子的小球,后续对腐殖酸的吸附能力变强,说明这种小球在吸附过程中可以被连续使用.而在腐殖酸和铜离子共存的吸附实验中发现,壳聚糖小球除了会吸附溶液中的铜离子和腐殖酸外,还导致它们的聚集沉降.  相似文献   

8.
麦饭石对水溶液中铜离子的吸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麦饭石对水溶液中铜离子的吸附作用。其吸附率与粒度、用量、铜离子溶液、溶液的pH值和吸附时的温度等因素有关,比较了相同实验条件下麦饭石和活性炭的吸附能力,提出了工业应用的适宜条件。  相似文献   

9.
电极-生物膜法处理铜酸洗废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自行设计的反应器,用电极-生物膜法对铜酸洗废水进行了直接处理.结果表明,经过铜离子梯度驯化的反硝化微生物可以适应铜离子的存在并有效完成反硝化过程,在最佳工艺条件(电流密度为0.1mA/cm2,C/N为1.07)时,出水中总无机氮(TN)去除率达到98%以上,铜离子浓度<1mg/L,pH值在7左右,且不存在二次污染.电极-生物膜法可同步高效地实现中和、反硝化及铜离子的去除.验证了通过交换电极回收铜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光照下铜离子对水中氢氧自由基生成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水溶液中铜离子与抗坏血酸、柠檬酸盐及藻等配合体系在高压汞灯光照下产生氢氧自由基的情况,其中铜与抗坏血酸系统反应最强,高压汞灯光照增强了铜与抗坏血酸反应产生氢氧自由基的过程,高压汞灯光照时所产生的自由基量为不光照时的6~7倍。同时铜(或抗坏血酸)单一的水溶液在光照条件下也能产生氢氧自由基。铜离子与柠檬酸钠溶液混合在光照下能产生氢氧自由基;铜离子与藻液混合能加倍藻液中氢氧自由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基于扩散层模型解释了固态电极的选择性系数。依据Nernst方程,主要离子的浓度可用扩散系数D_B、D_C与AB+C AC+B反应平衡常数的关系来表示。这里AB代表膜材料,C代表干扰离子,方程式的形式为: 此处用下标“0”标志的浓度是表示直接感应电极电位的表面浓度,而[B]和[C]是所指物质的容积浓度。以这个模型为基础能够说明各种文献数据之间的差异。 在离子选择电极发展方面,基础研究的作用正在不断增长。着重于各种现象,对电极机能已经提出了几种模型。近来,对膜表面的扩散过程给予了很大的注意,而撇开了更难研究的膜内过程。在溶液组分和膜材料之间络合物形成反应的基础上,在有关电极灵敏度的论述中,扩散现象的详细描述可能是有用的。 关于混合相的情况,R.P.巴克曾经描述了共存的两种固相与溶液中离子的热力学平衡,但仅有J.哈瓦斯(Havas)作了扩散过程的定量叙述。在早先的文章中,我们曾就铜离子选择电极(硫化铜)对此进行了定量讨论,但因在很低浓度水平时工作上的困难,这个实例的严格实验验证是困难的。 本文中这一方法已发展为更普遍的形式。这个论述使若干电极选择性系数的理论解释有了可能。这些数值可与混合溶液法和分别溶液法实验测定值相比较,在某些情况下还能解释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采用活性炭作为电极材料,通过涂层方法制备了活性炭电极,并构建了简易的电容去离子(CDI)反应装置。从吸附热力学(吸附等温线、热力学参数等)和吸附动力学角度,对所制备的CDI用活性炭涂层电极电容去离子脱盐的吸附理论进行分析,试图揭示提高CDI脱盐效率的吸附机制。结果表明:Na Cl溶液在活性炭涂层电极上的吸附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活性炭涂层电极吸附Na Cl的过程以物理吸附为主,也进一步证明了活性炭电极对离子的吸附主要通过电场的静电引力作用,而非电化学氧化还原作用;CDI过程活性炭涂层电极电吸附Na Cl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属于单分子层吸附。  相似文献   

13.
SRV菌去除电镀废水中铜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索新的铜废水处理方法,更有效地治理铜废水造成的环境污染,用微生物及电镜法对SRV菌去除电镀废水中铜进行了研究。研究了菌量、铜离子浓度、溶液的pH值、作用的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SRV菌去除溶液中铜离子的影响。在菌废比1:1的情况下,对铜浓度为246.8mg/L的废水去除率达99.12%。观察了SRV菌处理铜废水前、后的扫描电镜、超薄切片透射电镜,推测其去除机制为铜与SRV菌代谢产物反应生成沉淀或直接被吸附于菌体表面而去除。  相似文献   

14.
铜离子和孔雀绿在磷酸酯化改性豆壳上的吸附行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报道了一种功能基为磷酸羟基的酯化豆壳阳离子吸附剂的固相制备技术,研究了铜离子和孔雀绿在改性豆壳上的吸附行为.采用静态批次试验研究了不同实验参数(pH值、吸附剂用量、吸附质浓度和吸附时间)对铜和染料吸附的影响.铜离子和孔雀绿分别在pH≥3.0和6.0时达到最大吸附值.对于浓度为100 mg·L-1的铜溶液,5.0 g·L-1及以上的改性豆壳能去除91%以上的铜;改性豆壳用量≥2.0 g·L-1时,能去除浓度为250 mg·L-1的溶液中95%以上的孔雀绿.改性豆壳对铜离子和孔雀绿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最大吸附能力分别为31.55 mg·g-1和178.57 mg·g-1.对铜离子和孔雀绿的吸附分别在75 min和7 h达到吸附平衡,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和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能分别描述铜离子和孔雀绿在改性豆壳上的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15.
设计了一套基于离子选择性电极与单片机技术的土壤重金属含量检测系统,并基于能斯特(Nernst)方程与最小二乘法研究了离子选择性电极响应电位与目标离子浓度的线性回归模型,建立两者之间的函数关系。采用离子选择性电极作为信号采集器,通过单片机系统和串行模数转换模块实现了较高精度、低成本的数据采集,并基于LabVIEW 8.2软件开发上位机软件实现了数据的显示、保存和打印。通过相关实验,得到铜离子选择电极响应电位E与离子浓度C的线性回归方程为E=267.047+29.494lg C_(Cu~(2+)),线性相关系数R~2=0.996 2。运用标准浓度硝酸铜溶液对回归模型进行了验证,线性回归模型的计算值与实际值间的相对误差在2.0%~7.2%之间。实验结果表明,回归模型的预测效果基本上可以满足一般精度要求的检测,检测系统可以用于土壤痕量重金属的初步检测分析。  相似文献   

16.
磺化褐煤对Cu(Ⅱ)离子的吸附性能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磺化褐煤(SBC)在不同溶液中吸附铜(Ⅱ)离子的动力学及用于镀铜废水的处理.结果表明,SBC对铜(Ⅱ)离子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pH值是影响吸附的主要因素,静电吸附是主要吸附形式,SBC吸附铜(Ⅱ)离子的最初速率与浓度成一级反应,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SBC用于镀铜废水的处理,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考察沉积有单壁碳纳米管(SWCNTs)的不锈钢网片(SSN)(SWCNTs@SSN)电极对水溶液中混合重金属离子的去除可行性。结果表明,SWCNTs@SSN电极可同时去除水溶液中的Cr2O72-、Ni2+、Pb2+、Cu2+和Cd2+;不同溶液pH条件下,5种重金属离子在阴阳两极的去除过程有所差异,该电化学方法有潜力成为一种水溶液中混合重金属离子去除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活性氧化铝对溶液中氟离子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前言对于含氟废水,目前常采用混凝沉淀法处理,但较难达标。由于活性氧化铝对氟表现出很强的吸附能力,因而可用于含氟废水的后级净化处理。有关以活性氧化铝作为载体,浸渍金属盐溶液制备催化剂,国内外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但用以去除溶液中氟离子吸附研究的报道,则不多见。本文研究了氟离子的吸附等温线、溶液pH值、氧化铝粒径以及SO_4~(2-)、PO_4~(3-)、Fe~(3+)等离子与氟离子共存时对吸附的影响,并对吸附机理进行了探讨。二、实验部分 (一)仪器与试剂用HDF氟离子选择性电极、232饱和甘汞电极和PHS-2型精密酸度计,测定溶液中氟离子浓度。总离子强度调节缓冲剂(TISAB),按文献[2]配制。  相似文献   

19.
高含沙水体中黄土吸持和释放铜的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高含沙体系中不同环境因素条件下黄土中铜的吸持和释放机理.实验结果表明,黄土对铜的专性吸附和对铜的碳酸盐、氢氧化物等的沉淀作用很强,使黄土对铜有很强的吸持能力.黄土中铜的吸持量随着水体离子强度的增加而减小,且支持电解质阳离子电荷数不同对铜吸持的影响也不同.黄土中吸持的铜在中性盐溶液中释放率小于4%,且随溶液离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pH是影响铜释放的最重要因素,酸性溶液中铜的释放量大于70%,铜释放量随释放溶液pH的降低而增加.水土体系pH恒定时,铜吸持量相同的等量黄土,释放溶液体积越多,铜的释放量和释放率越高;相同含沙量条件下,吸持量越大,释放量和释放率也越大.  相似文献   

20.
铜─丙酮─三乙醇胺络合物吸附波对环境水样的测定研究张林(四川会东铅锌矿中心试验室)在pH10的NH4Ac-NaOH介质溶液中,铜离子与丙酮络合物在单扫描示波极谱仪上,于Ep=-0.41Ⅴ(对饱和甘汞电极)处产一灵敏的吸附波。其浓度在8.5×10-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