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大江大河的洪涝灾害及其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大韦 《灾害学》1990,(3):90-96
我国江河两岸人口密集,经济繁荣,洪涝频繁,特别是大江大河的治理,对国计民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着重叙述了我国长江、黄河、松花江、辽河、海河、淮河、珠江等七大江河千多年来的洪涝灾害及其治理对策,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概述了长江洪水一般规律以及今年兩情、水情、灾情,说明今年长江流域总的雨情、水情都没有超过1954年,灾害性质属较大范围的严重涝灾和局部地区洪灾,但损失巨大.如果长江上游或中下游几条主要支流发生类似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大洪水,其后果将更为严重. 今年抗洪涝斗争中.建国以来修建的水利工程发挥了巨大作用,减少了灾害损失,但也暴露出我们防洪除涝中存在的弱点和问题. 文章结合长江中下游平原区防洪情况.从“洪水不分省界、县界、从全局出发,通力协作,团结治水才能战胜洪水;”“分蓄洪措施不可避免.认真贯彻《关于蓄滞洪区安全与建设指导纲要》才能减少損失;”“长江防洪潜在危险不可忽视,必须抓紧解决,才能保证国家建设顺利进行;”“增强全社会和全民防洪意识.依法治水,努力减轻洪涝灾害损失.”等四个方面对今年发生的严重洪涝灾害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依据1951~1990年江淮地区特大洪涝资料,建立了原息GM(1,1)模型,并成功地预测出1991年该地区发出的特大洪涝灾害.在此基础上,又分别建立了新息模型,新陈代谢模型和准新陈代谢模型,并运用后两者预测了该地区未来可能发生特大洪涝灾害的时间:1999年和2007年。  相似文献   

4.
本文扼要叙述了太湖流域1991年的灾害概况,从气候、地形和水系特征等方面说明太湖流域存在发生洪涝灾害的自然条件,指出人为不恰当活动是加剧洪涝灾害的不可忽视的原因.最后对治理对策提出了六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湖泊水域环境异变论洞底湖区洪涝灾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景保  朱红旗 《灾害学》1997,12(4):80-84
分析了洞庭湖泥沙淤泥,人类活动的合成作用而导致不域环境异变及其对洪涝灾害的负效应,并从改善湖泊水域环境的角度上,提出了节制进口,疏浚河湖,稳定湖面和扩大出口等有效治理途径,以尽快提高洞庭湖区的防洪排涝能力。  相似文献   

6.
流域性洪涝及其指标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寅康 《灾害学》1995,10(3):6-10
本文讨论了区域洪涝指标,认为区域洪涝指标应反映出不同洪涝面积和不同洪涝等级对区域洪涝的影响程度,基于这一思想,提出了一个区域洪涝指标计算公式。为了使区域洪涝研究更为具体和可比,本文在分析区域洪涝指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流域性洪涝的概念,并以《中国近五年百旱涝分布图集》为基础,建立了淮河流域500年流性洪涝指标序列及其等级。  相似文献   

7.
从湖泊水域环境异变论洞庭湖区洪涝灾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洞庭湖泥沙淤积,人类活动的合成作用而导致湖泊水域环境界变及其对洪涝灾害的负效应。并从改善湖泊水域环境的角度上,提出了节制进口,疏浚河湖,稳定湖面和扩大出口等有效治理途径,以尽快提高洞庭湖区的防洪排涝能力。  相似文献   

8.
我国洪涝灾害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建华  江东  陈友 《灾害学》1999,14(3):36-41
系统地分析了我国洪灾形成的原因、时空上的规律以及现今防洪存在的一些问题, 最后提出了防洪减灾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暖与我国夏季洪涝灾害风险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根据近十几年的月平均降水观测资料,对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的异常偏多和偏少的趋进行了分析,发现自70年代后期以来,东部地区降水量及降水异常偏多事件有明显的处升趋势;同时异常偏少事件则略有下降,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灾害损失的快速评估是科学制定应急救灾决策、合理分配救灾资源的重要前提,关系到整个救灾行为的效果。从暴雨洪涝灾害发生机制出发,借助多因子加权评价法、Arcgis空间分析等,通过灾害危险度与灾损率的函数关系拟合,探讨了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的方法。结果表明:(1)洞庭湖周边县域成为暴雨洪涝灾害的高危险区,湘江、沅水干流沿岸附近县域也面临较高风险,而湘西南、湘西、湘东南地区县域洪涝成灾压力较小;(2)所提损失快速评估方法对减少灾情快速评估中的主观判断,增加科学性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铁路水害环境致灾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80—1998年近20年间的共3182次水害数据为基础进行统计分析,对中国铁路水害的自然环境致灾因子作了分类,验证了其与太阳黑子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对降水致灾的发生频数与断道时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地形、地质对铁路水害的影响具有区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都市区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区,由于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的巨大变化,特别是较多的水域和湿地因城市化而被占据,因此,一方面大都市区面临严重的洪水危险,另一方面为了使大都市区尽可能减轻洪水灾害,而加强了防洪能力的建设.然而,近50年的减灾实践证明,洪水灾害却在波动中趋于上升,即大都市区对洪水的脆弱性在增大.在对中国大都市区洪水灾害的区域分析基础上,以广东省为例,构造了综合水灾致灾因子和承灾体为一体的风险评估模型体系,以此提出了平衡大都市区水灾致灾强度与脆弱性的基本土地利用模式,和"政府-企业(社区)-保险公司"相结合的企业风险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呼玛河冰灾害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了解高寒地区水工建筑物受春季流冰的威胁程度,选取呼玛河冰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单轴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就温度与加载速率对河冰抗压强度、应力-应变关系、弹性模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利用统计分析与曲线拟合,得出了抗压强度与温度间的相关关系。在呼玛大桥现场进行了流冰撞击桥墩的动态测量,取得了相应的实测数据,为研究冰-结构相互作用提供了有用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洪涝对水稻的危害及其抗灾减灾的栽培措施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就洪涝灾害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危害,及其影响水稻洪涝灾害的因素进行了综述,并讨论了水稻抗灾减灾的栽培措施,包括合理安排栽培季节种植耐涝品种、水稻耐涝栽培和灾后补救等。  相似文献   

15.
我国水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郎根栋 《灾害学》2000,15(1):51-55
根据我国水灾的有关资料 ,研究了我国水灾的基本特点 ,分析了水灾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作用 ,提出了根治水灾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1950~1997年我国洪涝灾害成灾面积的分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运用分形理论对1950~1997年我国洪涝灾害农田成灾面积序列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洪涝灾害系统的变化具有分形特征,农田成灾面积时间序列的平均可预测时间尺度为8~9年;同时运用R/S分析方法对1950~1997年中各时段农田成灾面积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与实际农田成灾面积的变化趋势十分吻合,表明上述方法是进行洪涝灾害系统分形研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2004年主汛期我国强对流天气灾害统计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全国各省、市、县气象部门直接上报国家气象局的气象灾害数据,对全国各地2004年主汛期(6-8月)对流性天气造成的灾害分布特征和人员死亡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主汛期内强对流天气在全国31个省市都有发生,其中黄淮、江淮、江南、西南地区东部为强对流天气灾害死亡人数多发区,且在主汛期内,以7月份强对流天气发生频次最高;在年度所有气象灾害中,除了暴雨洪涝灾害造成人员死亡最多外,雷击事件造成的死亡人数占气象灾害死亡人数的第二位;各大城市均遭遇到强对流天气袭击,造成了严重的交通瘫痪,城市应急响应系统建设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8.
论江西洪涝灾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黄国勒 《灾害学》2000,15(2):60-65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依据大量历史资料 ,对建国 50 a年来江西洪涝灾害发生的类型、面积及其造成的严重损失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防御洪涝灾害的对策和措施 ,对减轻江西洪涝灾害 ,实现全省农业跨世纪的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沙尘暴灾害及其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60,自引:12,他引:60  
我国强沙尘暴灾害的逐年加剧是气候干暖化背景下,沙化土地扩展的结果,沙土暴的频发已经成为我国北方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标志,加强对我国沙尘暴的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阐述了我国沙尘暴灾害的现状及动态演变,综合分析了沙尘暴发生发展的成因,评述了我国沙尘暴的研究历史、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土地利用变化对城市洪涝灾害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选择经历了快速城市化过程的深圳地区一典型小流域——布吉河流域,使用分布式水文模型就土地利用变化对城市化流域暴雨洪水汇流过程的影响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结构与格局的变化,使得暴雨洪水的最大洪峰流量和洪量加大,汇流时间变短。与1998年相比,2000年在前期土壤较干的情况下,频率为1%,2%和5%的3种设计暴雨洪水的最大洪峰流量,其增大幅度分别为20.2%,23.0%和28.9%。同时,土地利用状况对暴雨洪水的影响还与土壤前期湿润程度和暴雨强度有关:随着前期土壤由较干向较湿润变化和暴雨强度的增大,土地利用状况向城市化方向的发展对暴雨洪水的影响趋于减弱。深圳1980年以来洪涝灾害加剧的统计结果证实了这一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