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探索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矿化垃圾资源化利用问题,以广东省东莞市常平镇桥沥垃圾填埋场矿化垃圾为例,多点采集样品经人工分拣和不同粒径段筛分后,对其物理组成和化学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矿化垃圾中腐殖土主要在40mm粒径段以下,占47.3%,塑料、织物及木竹等可燃轻质垃圾主要在大于80mm粒径段,占40.1%;工程筛分粒径可选40mm,筛上物主要为可燃物,筛下物主要为腐殖土;按照有机肥堆肥腐熟标准,筛下物腐殖土基本可达到腐熟,营养物质含量达到《城市生活垃圾农用标准》(GB8172-1987)要求,但部分重金属含量超标;矿化垃圾经筛分后的轻质垃圾,热值约为6000kJ/kg,可直接进行焚烧处理,将其制备成垃圾衍生燃料(RDF)后,热值可达10000~24000kJ/kg.  相似文献   

2.
填埋场存量生活垃圾的治理已成为近年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工作。陈腐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是保证填埋场治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就填埋场陈腐垃圾的主要成分——腐殖土和可燃垃圾(以塑料为主)的综合利用研究现状进行了论述。目前腐殖土的主要利用技术有作为废水处理的生物填料、填埋场覆盖土以及绿化土和栽种基质,可燃垃圾的主要利用技术包括焚烧发电、水泥窑的替代燃料、微波裂解等。通过分析发现,现有腐殖土和可燃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存在处理量相对较小,设施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陈腐垃圾的资源化在采用现有多种技术的同时,应开辟新的途径。项目研究可为生活垃圾填埋场陈腐垃圾的综合利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全面了解某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的污染状况,对该研究区填埋气、渗滤液及腐殖土进行采样分析,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和地积累指数法综合评价该垃圾填埋场腐殖土中的重金属污染状况。结果表明:填埋气甲烷含量为2.59%~53.62%,仅1/5的点位浓度低于5%,且H2S、NH3、臭气和非甲烷总烃的浓度存在显著超标情况。就垃圾渗滤液而言,有11种污染指标超过GB 16889—2008《生活垃圾填埋场控制标准》,其中色度、悬浮物、COD、BOD5、总氮及氨氮点位超标率为100%。以GB 36600—2018《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理标准(试行)》第1类用地风险筛选值为标准,单因子污染指数及地积累指数评价结果表明:部分点位腐殖土中存在Ni和Pb轻微或轻度污染。内梅罗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进一步表明场地中部分点位腐殖土的重金属综合污染水平为轻度。总体上该垃圾填埋场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应引起重视。该研究方法及结论可为类似场地污染评价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针对传统垃圾填埋工艺存在分区作业时间长、填埋气引发臭气污染等问题,结合阿苏卫垃圾卫生填埋场实际情况,采用单元包封密闭式填埋工艺,利用旱季垃圾堤坝进行分区填埋操作、渗滤液导排盲沟作为填埋单元分隔、构建填埋气及渗滤液收集系统等技术措施,有效地实现了雨污分流. 实施单元包封密闭式填埋工艺后,2010年填埋场渗滤液产生总量减少了约76 000 t,比前4 a平均产生量减少了35%;填埋气收集量增加了12×106 m3,收集总量比前4 a平均值增加了139%;臭气排放指标达到GB 14554—19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二级排放标准. 该工艺的实施可以使填埋场运行管理更加规范.   相似文献   

5.
以填埋龄期23~37a、粒径<15mm腐殖土为对象,测试分析了其物质组成、理化性质和浸出液性质.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腐殖土中粒径范围2~15mm、0.075~2mm和<0.075mm的组分分别占比42.9%~53.9%、40.9%~44.1%和5.1%~13.0%,属于细粒砂土;随着填埋龄期增加,腐殖土特征粒径d50d10呈现减小趋势,比重明显增大,并在30a后趋于稳定.腐殖土中有机质含量(18.1%~19.1%,)、氮磷钾含量、浸出液pH值(7.26~8.30)及电导率(1.08~2.51mS/cm)等指标均满足国家现行《绿化用有机基质》要求.腐殖土中重金属Cu、Zn、Cd、Cr含量均超出国家现行《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绿化种植土壤》和《绿化用有机基质》的标准要求,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高达15.48~17.95,属于重度污染类型,且重金属主要富集在粒径<2mm的细颗粒.建议将腐殖土进一步精细化筛分为粒径2~15mm与粒径<2mm两部分,针对粒径<2mm部分采用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等技术,降低重金属浸出浓度.处理后的腐殖土可作为园林绿化、填埋场覆盖以及废弃矿山修复的绿化土层.  相似文献   

6.
垃圾渗滤液中的氨氮是《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严格控制的,也是传统工艺难处理的一项指标。本文以北京市北神树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为研究对象,采用组合膜-沸石综合法对垃圾渗滤液中的氨氮进行了处理试验,研究了水样的pH值、沸石投加量、氨氮的初始浓度、接触时间等因素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样依次通过微滤、超滤和反渗透的组合膜工艺后,利用沸石做进一步的深度处理,处理后的水质可达到GB 16889—2008的一级排放标准,沸石对氨氮的去除率达96.9%,氨氮的总去除率达99.7%。  相似文献   

7.
李春萍 《环境工程》2013,(Z1):570-572
以水泥窑常用的替代燃料——生活垃圾和污泥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含氯量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替代燃料中,以3种垃圾筛上物中的含氯量最高:填埋垃圾筛上物0.292%、原生垃圾筛上物0.280%及堆肥垃圾筛上物0.276%。垃圾组分中,以织物类含氯量最高(0.263%),其次为塑料(0.246%),食品略高于纸张(0.192%)。矿化土、污泥中含氯量较为接近,均在0.12%以下。水泥窑各替代燃料中的氯含量均远远超过水泥入窑生料安全含量的0.015%。将替代燃料制备成RDF后,市政污泥、垃圾筛上物及垃圾组分中氯含量变化不大,差异不显著。按照含氯量高低,水泥窑替代燃料可以分为3类:第1类含氯量大于0.20%,包括垃圾筛上物及垃圾中的塑料、织物类等大部分可燃物;第2类含氯量为0.15%0.20%,包括垃圾中的纸张、食品;第3类含氯量低于0.15%,主要是污泥。  相似文献   

8.
各国生活垃圾填埋场防渗结构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良斌  李丽  刘玉强  董路  赵娜娜 《环境工程》2007,25(4):62-64,69
介绍美国、德国和欧盟等国的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中对于填埋场防渗结构包括防渗构造、防渗系数、防渗层厚度的有关规定。并对我国54家生活垃圾填埋场的防渗结构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生活填埋场防渗结构设计不合理,容易发生渗滤液泄漏,这与现行《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中有关防渗结构的要求不足有关。建议我国的生活垃圾填埋场采用复合防渗结构,人工膜厚度至少为1.5mm,压实粘土层厚度至少为50cm。  相似文献   

9.
针对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特征,简要分析了当前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法,提出了利用厌氧UASB+MBR+纳滤的工艺处理模式,对垃圾填埋场所产生的垃圾渗滤液进行处理的设计方案。经过实际运行,出水水质良好、运行工艺稳定可靠,效果良好,出水水质符合《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要求。  相似文献   

10.
水泥窑替代燃料中的重金属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春萍 《环境工程》2013,(Z1):573-576
以水泥窑常用的替代燃料——生活垃圾和污泥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了重金属As、Cd、Hg、Cu、Pb、Cr、Zn、Ni总量,Cd、Cu、Pb、Zn的形态分布及As、Cr的价态,结果表明:脱水污泥中,8种重金属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Zn>Cu>Cr>Pb>Ni>Hg>As>Cd。三种垃圾筛上物中,8种重金属含量由高到低的依次顺序为:Zn>Cr>Cu>Ni>Pb>As>Hg>Cd。市政污泥中,Cd以酸提取态为主,占总量的45%以上;Pb 94%以残渣态存在;Cu以有机结合态为主,占63.16%;Zn以铁锰氧化态为主,占43.5%。三种垃圾筛上物中,Pb几乎没有酸可提取态和铁锰氧化态的存在,重金属Cd没有残渣态存在。原生垃圾中,重金属Zn酸可提取态占18.52%,而堆肥垃圾筛上物和矿化垃圾筛上物中,重金属Zn酸可提取态为1%以下,铁锰氧化态含量为75%左右。垃圾和污泥中,重金属Cr(Ⅲ)、Cr(Ⅵ)均未检出。  相似文献   

11.
针对传统的填埋场稳定化时间长等问题,采用生物强化技术以加速填埋场的稳定化进程.以反复筛选与多次传代培养的性能稳定的功能菌群为基础,通过研究不同组合的功能菌群对填埋场所产渗滤液及填埋垃圾稳定过程的影响,构建了一组能加速填埋场稳定化进程的复合菌系.结果表明,该复合菌系较其他组合功能菌群对渗滤液指标影响最大,渗滤液的产量、COD和氨氮影响最大,使各指标在填埋初期达到峰值后明显消减,分别在49,30和44d后持续低于其他各组,且氨氮浓度130d后低于10mg/L,达到国家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规定的渗滤液氨氮排放标准.渗滤液累计产量、COD和氨氮总量在整个填埋周期较对照组分别减少了26.66%、26.59%和25.40%,降低了填埋场的污染负荷.该复合菌系对垃圾稳定化指标影响最大,至填埋结束时,填埋垃圾TOC 、TN和C/N较对照组分别低39.6%、18.95%和25.48%,垃圾沉降率和总有机质生物降解率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9.99%和26.23%.  相似文献   

12.
采用暴雨过后垃圾填埋表层30~60 cm的覆土、表层1.5 m以下的垃圾,以及刚刚开挖出来的9年矿化垃圾进行硫酸盐还原菌阳性反应试验,结果表明生活垃圾填埋体不同填埋层都存在不同数量级的硫酸盐还原菌,且底层矿化垃圾中的硫酸盐还原菌的数量最多,表层覆土中最少.颗粒大小比例为50%:50%的垃圾样品表现出最佳的甲烷好氧与厌氧...  相似文献   

13.
水泥回转窑处理固体废弃物的环境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水泥回转窑量大面广,利用水泥回转窑处理固体废弃物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在对可入窑焚烧固体废弃物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比较了水泥回转窑与常规焚烧炉的焚烧过程和焚烧条件,分析了水泥回转窑处理固体废弃物的环境友好性,以及焚烧过程对大气环境、水泥产品重金属浸出对水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基于全国12个省份、72个典型村镇生活垃圾的采样调查,系统分析了垃圾组分组成、含水率、湿基低位热值、肥效指标(有机质、TN、TP、TK)及重金属含量对焚烧、堆肥及填埋技术可行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村镇生活垃圾全组分、可燃组分、可燃组分(厨余类除外)的湿基低位热值分别为4263,5652,13772 kJ/kg,村镇生活垃圾进行焚烧处理,分选环节可显著提高湿基低位热值。村镇生活垃圾有机质、含水率、N、P、K含量等方面,均基本满足堆肥化处理有关要求,可进行堆肥处理,但部分地区Cd含量超标,应强化源头分类,控制堆肥产品的品质,降低环境风险。村镇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前对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可减少约1/3的填埋垃圾量,并最终减少垃圾填埋渗滤液的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5.
某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程实例及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学英 《环境科技》2009,22(3):44-46
针对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特点,提出了UASB+MBR的处理工艺,结果表明,经该处理工艺,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的NH3-N,CODCr,BOD5等指标均能达到GB16889—1997《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中生活垃圾渗滤液排放限值的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16.
浙江某生活垃圾填埋场采用两级Fenton-厌氧滤池-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对其渗滤液进行深度处理。工艺最终出水ρ(COD)<70 mg/L,去除率达96.1%;ρ(TN)<40 mg/L,去除率达95.9%;ρ(NH3-N)<10 mg/L,工艺出水达GB 16889—2008《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中一般地区表2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7.
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系统中城市生活垃圾原位脱氮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采用填埋垃圾上层间歇曝气充氧或渗滤液回流前经好氧、硝化反应器处理的方式,营造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系统内生物脱氮环境,研究了其中生活垃圾原位脱氮的性能.结果表明,在填埋垃圾稳定化过程中,88%以上的含氮化合物以渗滤液的形式溶出.填埋垃圾上层间歇曝气充氧或渗滤液经好氧、硝化反应器处理后回流的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系统对渗滤液总氮的处理效果较好,实验结束时,渗滤液总氮量仅为对照填埋场的28.7%和14.3%.  相似文献   

18.
中小城镇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安徽省某县生活垃圾填埋场为研究对象,对该填埋场4口监测井的地下水进行监测分析和综合评价,监测目标为总硬度、氨氮、铅、砷、汞等地下水常规监测项目。监测结果表明:填埋初期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周边地下水中重金属物质多数未检出,但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和无机盐等物质含量较高,部分点位的氨氮、硝酸盐超过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1993)Ⅲ类标准,可见填埋场对周边地下水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