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渤海作为半封闭性的内海,水动力条件较弱,海洋生态环境治理难度大。近年来,随着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的实施,渤海污染防治成效显著。但陆海统筹的治理模式尚未形成,机构改革的红利尚未完全释放,河长、湾长制以及陆海生态补偿机制未实现深度融合,陆域、海域在环境管理上呈现监管真空化、行政壁垒化、责任主体模糊化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涉及跨界协作监管、河长湾长融合、生态补偿激励、陆域海域统筹的流域?河口?近岸海域一体化污染防治机制,为渤海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与支撑。  相似文献   

2.
河口是流域与海洋的枢纽,受到陆海强相互耦合作用,其生态环境复杂且脆弱。本文以珠江口典型城市东莞市为例,分析了流域—入海河流—近岸海域主要污染特征,并对其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东莞市陆域和河口以生活源排放的含氮类污染物为主,目前的陆源污水收集率、处理率制约了入海污染削减。近年来,东莞市虽然地表水主要污染物浓度明显下降,并且通过快速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基本保障了全市生活污水处理需求,提标改造成效显著,污水集中收集水平不断提高,但仍存在近岸海域水质尚未明显改善,陆海统筹治理行动不协调等问题,需统筹流域—入海河流—近岸海域综合协调治理,加强入海河流总氮的削减与管控,完善和提升区域污水管网纳污能力和污水处理能力等,持续深入攻坚重点海域污染防治。  相似文献   

3.
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我国四大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均面临不同程度的PAHs污染问题.在此背景下,解析我国四大海域,尤其是近岸海域的PAHs污染状况,对于制定适宜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调研收集渤海、黄海、东海、南海近岸海域沉积物中16种优先控制的PAHs污染物数据,结合熵值法(EWM)和层次分析法(AHP)模型分别对海域沉积物中芳烃污染物及4片海域进行赋权,并采用优劣解距离法(TOPSIS)计算各监测点的综合得分,进而对我国四大海域PAHs污染特征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菲和芘在4片海域近岸沉积物中均含量较高,海域总体污染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黄海>南海>渤海>东海.对各近岸海域沉积物内的PAHs含量比进行分析发现,黄海中16种污染物在各监测点的含量接近,无关键污染物;南海的关键污染物为萘、苊烯和苯并[g,h,i]苝;渤海的关键污染物为苊和芴;东海的关键污染物为芘、荧蒽和菲.本研究可为我国近岸海域芳烃污染防治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马英杰  赵丽 《环境保护》2013,41(1):19-22
我国的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但是由于最近20年我国海洋经济高速发展,很多问题在制定法律法规的时候没有意识到,再加上当时的立法条件的限制,我国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仍然需要不断改进。近岸海域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海洋区域,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给近岸海域带来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污染越来越严重。根据多年的《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和《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我国受污染的海区主要是近岸海域。其中,污染最重的为黄海北部近岸、辽  相似文献   

5.
王艳  王彪  卢士强  雷坤 《环境保护》2022,(11):44-47
长期以来,长江口生态环境问题凸显,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和短板。文章分析了长江口生态环境存在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海洋生态系统问题突出、海洋突发事故风险仍然存在、公众亲海空间及品质有待提升等问题,提出要强化流域—海域污染协同控制、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推进海洋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体系建设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原则和政策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近年来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一些政策措施的分析,论述了基本的法律原则和当前所采取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措施,结果表明,国家通过加强立法、增加投入,实施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和实施重点流域污染防治计划、重点海域碧海行动计划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沿海经济建设和海洋产业开发给海洋环境带来的压力,近岸海域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初步控制,局部海域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市环境基础没施建设滞后、工业污染防治水平不高、海上污染事故应急能力不足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岸海域赤潮灾害是目前我国海洋环境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总结了国内、国际上对近岸海域赤潮发生机制研究的主要理论与研究方法,探讨了近岸赤潮发生的控制原理与技术手段。同时提出,在加强近岸水体赤潮发生机理研究的基础上,要将流域、河口与近岸海域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并且,考虑近岸海域水环境的复杂性以及生态系统演进的不确定性,不仅要加强近岸海域生态治理修复,还需注意加强近岸水体水质的监控,预防赤潮的暴发。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海海域的水污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年来,中国近海各海域先后开展了污染调查监测,面积达38万平方公里。同时,对沿海污染源进行了调查。本文根据近年来的资料,对中国近海几种主要污染物质的来源和海域的水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认为:(1)河流携带是污染物入海的主要方式;(2)石油是海区最主要的污染物,东海近岸和渤海是油污染最严重的两个海区;(3)中国北部海区的有机污染比南部海区明显;(4)重金属污染仅限于局部近岸和河口海区,范围很小。  相似文献   

9.
近岸海域污染与生态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进华 《环境保护》2000,(2):32-32,35
1近岸海域被污染的状况2近岸海域被污染的恶果3近岸海域污染源分析4改善海洋水质 ,重在保护生态环境我国的近岸海域严重受到氮和磷的污染 ,直接导致海水的富营养化。1996年由荷兰、英国等3家国际咨询公司完成的世界银行《杭州湾环境研究项目》 ,对长江口、杭州湾及舟山渔场地区大范围河口海域作了详细调查后得出结论为 ,“研究海域处于氮磷过营养的状况 ,在长江、杭州湾和舟山群岛的所有近岸海域 ,氮、磷浓度均大大超了海水四类标准 ;油类污染呈块状分布 ,浓度超过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和国际上的影响评价临界值。”1997年底 ,…  相似文献   

10.
我国近岸海域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表明,我国近岸海战环境质量总体上仍呈继续恶化趋势。陆源污染、养殖业污染、围海造地和石油污染等是目前海洋污染产生的主要原因。加强入海河流的全流域综合环境管理,提高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水平,实施环境功能分区管理、对较封闭海域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合理布局海水养殖、科学控制养殖规模、实现海水养殖清洁生产,以及加强海洋石油污染的防治等措施,是控制海洋环境污染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渤海海洋资源的开发与持续利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渤海是我国一个半封闭的内海,海域面积7.7×104km2,具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海洋油气资源、海盐资源、滩涂资源、港口与滨海旅游资源等。随着对渤海海洋资源的开发,已形成了海洋渔业、海洋油气开采业、海洋运输业、滨海旅游、沿海造船和海盐业等海洋经济产业部门。通过对渤海海洋资源评估、对海洋资源开发及海洋经济增长、海洋产业部门结构特征以及当前渤海存在的海洋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渤海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了重点与发展方向,明确了环渤海地区的海洋经济是以利用资源为主的资源型经济。由此提出了渤海海洋资源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2011-2020年渤海直排海污染源监测数据,分析了渤海直排海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特征及变化趋势,总结了2017年以来特别是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后直排海污染源治理成效,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研究结果表明:2011-2020年,渤海直排海污染源污水排放量与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区相比一直处于低位,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污染物排放量总体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从2018年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开始,直排海污染源入海污水总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但化学需氧量、总磷、总氮等主要污染物总量和浓度比明显下降,直排海污染源达标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空间分布上,山东省、辽宁省属于直排海污染源排放量和排放强度高的省份;时间分布上,2018-2020年第四季度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呈明显上升趋势。结合渤海直排海污染源排放特征,建议应健全渤海直排海污染源管控体系,分类推进渤海直排海污染源精准整治,提升渤海直排海污染源监测能力,为深入开展渤海直排海污染源污染治理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3.
渤海和濑户内海环境立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渤海和日本濑户内海的环境问题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相关立法的背景。对中日两国适用渤海和濑户内海的国际法律制度、国内法律文件、环境保护的其他重要文件,如规划计划等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渤海和濑户内海环境立法的比较分析。得出了为恢复和保护渤海的整体功能,促使渤海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支持,必须借鉴日本治理濑户内海的经验,建立渤海这一内海的特别法规体系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的管理制度,并形成一系列与之对应的政策,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渤海整治的综合效果和渤海的可持续利用能力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控制和削减入海污染是当前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防控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措施,通过对2011年-2015年广东省主要入海污染监测统计数据的综合比较分析,表明广东省主要入海排污口污染减排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入海河流污染入海量仍呈上升趋势,局部近岸海域污染总体形势依然严峻.同时探讨了当前广东海洋污染减排的存在问题,进而提出构建基于环境容量的入海污染总量控制管理体系、推进流域环境综合治理、提升入海排污口减排效果、建立海陆统筹的海洋环保联动机制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6-2020年海水养殖统计数据和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工作进展,本文分析了我国近岸海域和环渤海区域海水养殖变化趋势及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成效。结果表明,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在海水养殖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环渤海三省一市海水养殖面积下降了7.7%,渤海区域清理整治非法和不符合分区管控要求的海水养殖超过7万公顷,渤海区域渔业产品捕捞量下降了40.7%。但是,环渤海区域集约化成效与全国沿海相比并不突出,全国海水养殖在面积下降的同时,产量增加8.8%,产值增加22.2%,环渤海三省一市在养殖面积下降幅度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产量降低0.6%,产值增加4.8%。生态环境问题仍然突出,环渤海三省一市约有5万公顷围海养殖位于海洋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海水养殖尾水直接排放、超标排放情况普遍,有必要持续深入地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16.
以渤海为例,借鉴国内外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成果,从海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基本内涵出发,根据海洋功能区的环境要求,结合数据统计和空间分析技术,构建了海水环境承载能力预警的评估体系。评估体系以海洋功能区水质状况评价为基础,建立海水环境承载能力预警分级评价模型,根据渤海2013~2016年的海水监测数据资料,对渤海近岸进行了海水环境承载能力预警分区和分析。结果表明本方法能够科学、合理地划分海水环境承载能力预警区域,可为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预警评价提供新的思路,为海洋管理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李盛泉 《交通环保》2003,24(1):29-32
介绍了渤海的污染现状,分析了船舶排放对渤海污染的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对《MMRPOL 73/78》中特殊海域与一般海域不同排放要求的对比,阐述了将渤海划定为《MARPOL 73/78》特殊区域的重要现实意义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从当前渤海湾天津海域的环境污染现状入手,分析了主要的污染物来源及污染类型,进而探讨了当前天津市海洋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并提出下一步管理方案,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成熟的修复技术探讨了适用于渤海湾天津海域的海洋环境修复方法。据此天津市环境保护部门制订相关法规并采取关停或整改等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对企业的排放物实行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总量控制;另一方面,天津市有关部门采用多种生态修复方法联合应用,如应用底栖动物和微生物以及海带、紫菜等藻类的养殖,使得天津海域的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以海洋功能区对水质的不同要求为基础,制定了海洋环境质量控制目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将控制海域分为优先控制区、重点控制区和一般控制区,筛选出不同控制区的主要污染物,进而提出海洋环境质量控制目标。以2010年渤海海域为例,对制定的海洋环境质量控制目标的研究方法进行示范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切实可行,能够科学、合理地提出渤海海域环境质量控制目标,可为海洋管理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