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一次自然灾害学国际会议于1986年1月27日~30在古巴拉哈瓦维召开。古巴科学院及其一些地方组织为本次会议的东道主。与会的专家和学者在这次会议上就灾害的预报及其预防等方面的最近科学与技术进展进行了交流。本次会议交流了如下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筹委会主持下,全国多种灾害对策研讨会于8月28日至9月1日在哈尔滨市召开。与会代表有20人在大会上发了言,就地震、地质、气象、环境、森林火害、城市交通等多种灾害的防治与对策及新技术(遥感等)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广  相似文献   

3.
灾害从来不是真正自然的1997世界减灾日活动(1997年10月8日)我们人类在引起灾害或防止灾害方面起了什么作用?许多人相信自然灾害是“天灾”,认为人类在防止灾害或减轻灾害影响方面是无能为力的。近些年来自然灾害引起的损失增加过快,已不能完全将其归因于...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上海市科协、上海灾害防御协会、北京减灾协会、天津灾害防御协会联合发起,并由上海灾害防御协会主办的 《21世纪(首届)京、津、沪城市发展与综合减灾论坛》于 2000年 10月 11日至 1 3日在上海市科学会堂举行。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韩正代表市委、市政府在开幕式上致词;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地震局副局长汤泉出席会议并在会上作了总结讲话,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市灾害防御协会会长陈正兴作了大会主题报告,并主持了会议。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吴念祖和市有关方面负责人到会。 来自北…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等单位共同发起主办的“黄河流域灾害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于10月13日至16日在山东省淄博市召开。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地震局副局长汤泉同志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度、中国工程院院士关君蔚及水土保持、地震、环境等学科的50余名专家代表进行了学术交流,并就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有关问题达成了共识。“黄河流域灾害、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山东召开  相似文献   

6.
日美地震灾害紧急对应对中国灾害应急体制建立的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美国1994年洛杉矶北岭地震反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时日美政府的地震灾害紧急应对过程,尤其是地震后的24小时内政府的初期对应,分析了日美地震灾害应急体制的特征,并就如何建立和完善中国灾害应急体系做了探讨。日美政府之所以在大地震发生时能有效地进行了紧急应对,在于健全的灾害应急体制。中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高度发展时期,面对各种各样的灾害和事故,要真正将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必须尽快建立和健全以灾害应急规划体系、防灾情报系统、应急救灾指挥系统和专业化灾害援助队伍体系等为主的灾害应急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7.
"防灾减灾日"的由来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灾害损失日趋严重。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新中国成立  相似文献   

8.
正2016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八个防灾减灾日,主題是"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当前,中国城市社会结构高度复杂,城市人口超饱和、建筑空间拥挤、城市防灾能力差,城市灾害的危险性和影响有扩大的趋势。近年来,中国城市的灾害频发,既有自然灾害,也有公共卫生灾害和突发公共安全灾害。一旦有灾害发生,会迅速波及城市周边地区,并易形成次生灾害。由于城市人口密集,风险集中,防灾基础设施薄弱,城市承灾体脆弱,灾害对城市的破坏性越来越大。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城市防灾减灾工作。  相似文献   

9.
为促进、提高泥石流、洪水灾害防御理论和技术,加强国内外、路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中国铁道学会、国际泥沙培训中心、铁道部科学研究院、成都铁路局于1991年10月14日至20日在四川省峨眉山市召开了1991年泥石流、洪水灾害防御国际学术讨论会.来  相似文献   

10.
全国首届灾害科学综合理论研讨会由许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办,于1993年9月21日至25日在河南省许昌市召开。此次会议有30余位学者参加。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50篇,会上宣读论文19篇,涉及到灾害科学许多领域,展示了近年来灾害科学研  相似文献   

11.
陈四喜 《灾害学》1999,14(1):52-53
1997年11月20日,陕西延川县永平镇发生崩塌灾害,崩体仅4200m3,但损失惨重.本文在简述灾情的基础上,分析了灾害的成因,并就黄土高原区减轻滑坡、崩塌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20 0 2年 3月 1 9日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在京召开了常务理事会议。副会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刘恕同志主持会议 ,副会长、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致开幕词。协会会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贵鲜同志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  李贵鲜指出 :灾害防御协会作为全国性的综合灾害防御社会团体 ,我国独此一家 ,几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协会的工作内容除了自然灾害外 ,也可以包括一些人为灾害。灾害防御工作的目的不是阻止灾害的发生 ,而是要减轻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影响。要发挥民间团体的优势 ,通过研讨、交流、培训、宣传等多种形式 ,帮助政府部门一起将灾害…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于2006年8月28日至9月1日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国际减灾会议的主要内容。在阅读本次会议有关论文扩展摘要集内容。以及会议上散发的大量文件、研究报告的基础上,综述了当前国际减灾研究与实践工作中,学术界、政界与企业界等在探索协调发展与减灾进程中的主要进展和发展趋向。国际减灾界当前关注的主要领域为:建立灾害与风险科学,善待与重建生态系统,关注全球环境变化与灾害的密切关系,重视利用金融、保险和再保险手段转移风险,关注女性在灾害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关注恐怖主义对社会风险的强化作用,发展灾害风险管理的信息支撑平台,重视建设高风险地区综合减灾范式。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中国协调发展与减灾对策为:建立国家协调发展与减轻灾害风险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加强控制综合灾害风险水平的生态系统等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女性在农村地区综合灾害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区域综合灾害风险管理与减灾范式和加强区域综合灾害风险防范关键技术的开发,促进灾害与风险学科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以辽宁省近55年(1956-2010年)历史洪涝灾害为研究对象,依据洪涝灾害在年内各时段的发生频率,进行汛期划分.从55年的洪灾资料中共摘录洪灾44次,其中一般灾害27次,严重灾害17次.根据各候一般灾害和严重灾害次数,确定辽宁省汛期为6月1日-9月5日,主汛期为7月11日-8月20日.55年的洪涝灾害统计表明,汛期一般洪灾和严重洪灾所占比例达到100%,主汛期严重灾害比例达到100%,一般洪灾比例达到70.4%.汛期降水和径流占全年60%以上,主汛期占全年30%~40%.与辽宁省主要流域代表性水文站点降水和径流汛期分期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洪涝灾害的发生时间、频率、等级能够反映降水和径流的年内变化特征,重大灾害的出现与主汛期的出现具有同步性.  相似文献   

15.
《灾害学》2008,23(2):F0002
1988年9月9日,报经陕西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批准,陕西省灾害防御协会(又称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陕西分会)成立。1993年5月陕西省灾害防御协会更名为陕西省减灾协会。  相似文献   

16.
《灾害学》1987,(2)
①5月5日一7日在西安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灾害学学术讨论会。②5月6日一6月2日在我国东北天兴安岭地区发生特大森林火灾。③5月14日一16日在天津召开了天律市灾害对策研讨会。④5月15日一18日在北京召开了灾害经济学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17.
第四届国际灾害医学会议于1985年11月27日至30日在法国格勒诺布尔市召开,46个国家的6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用英、法、西班牙语同步翻译;法国电视台播放了讲演和会议活动情况。会议还举办了商业性的展览,各国厂商展出了最新救灾医用器材。学术交流涉及到广泛的内容,既包括自然灾害,又包括人文灾害,还有关于灾害医学研究现状的报  相似文献   

18.
由国际自然灾害防御和减轻协会、国际海洋物理科学委员会海洋自然灾害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共同举办的“第五届国际自然和人为灾害会议”将于1993年8月29日至9月3日在我国青岛市举行。会议内容很广,包括:地质灾害(地震、火山、  相似文献   

19.
该主题的目标是取得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例子,以使社会可能减轻地震、飓风、火山喷发、海啸、洪水、干旱及滑坡等自然灾害的易损性。关于如何减轻易损性的专门信息包含在以下次一级的主题中: 科学技术在减轻灾害中的作用 建设抗灾的基础结构 动员地方社区开展减灾 这些信息将来自于当代和以前的重大灾害;如果当前灾害的趋势持续下去,还要取自未来的规划,以及可能抵御这些灾害的解决办法。 2001年 10月 10日国际减灾日将是持续了一整年的世界减灾活动的高潮。联合国要在每年10月第二个星期三突出全球的减灾活动。这天,在日内…  相似文献   

20.
《灾害学》1997,(3)
1997年国际减灾活动最重要的是尽您的能力让人们知道如何能够减轻灾害造成的影响。(这一活动将贯穿于整个1997年,高潮在国际减灾日,即10月8日,星期三)灾害以后,人们经常反思灾害造成的惨状和可能避免人员伤亡、房屋财产损失的方法。我们鼓励您参加每年一次的国际减灾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