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测定南京某农药厂附近大米、蔬菜及肉类中11种有机磷农药含量,通过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建立GC/MS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检出限达到0.05μg/kg(肉类)和0.1μg/kg(大米和蔬菜),回收率均符合测定要求。环境样品监测结果显示,大米和蔬菜中有机磷农药的含量高于肉类中的含量,说明在大米和蔬菜表面残留的农药量要高于进入生物体体内的含量。南京蔬菜样品中有机磷农药高于常州蔬菜样品,说明农药厂对蔬菜表面残留农药量有影响。不同的有机磷农药在不同的介质中,检出情况不一样,说明不同的环境介质对有机磷农药的保留水平不一样。 相似文献
2.
固定源测试体系的中美比较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美两国固定源测试技术体系进行总结并按照辅助类参数、烟气类污染物、烟尘类污染物、有机类污染物、元素及卤化物、在线监测规范进行分类并比较,指出两国测试体系的异同。结合目前形势指出中国烟尘、烟气及VOCs类污染物监测体系面临问题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废弃农药厂土壤和地下水中有机磷农药的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氮磷检测器法测定了某废弃农药厂土壤和地下水中有机磷农药(OPPs)的含量,并用美国环保署(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对该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中OPPs引起的健康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土壤、地下水中∑OPPs的检出浓度范围分别为1.3~1 129μg/kg和48.0~149.2 ng/L,点位检出率分别为73%、100%。土壤和地下水中OPPs的非致癌总风险指数均小于1,致癌总风险指数均在10-4以下。根据USEPA的建议值,初步认为该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中OPPs不会对人体产生明显的健康危害。 相似文献
4.
有机磷农药多数属于中、高毒性农药,在我国仍然大量使用。水体中有机磷残留的分析检测包括样品前处理和分离检测两个环节,本ml对其现状进行阐述,重点评述了前处理方法技术在分析中的应用,概述了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及色谱-质谱联用等检测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并对该领域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6.
7.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37种有机磷农药,当取样量为10 g时,37种有机磷农药方法检出限为0. 002~0. 015 mg/kg,测定下限为0. 008~0. 060 mg/kg。低含量加标样品中有机磷农药的加标回收率为72. 8%~104%,相对标准偏差为4. 2%~13. 8%;中含量加标样品中有机磷农药的加标回收率为71. 5%~101%,相对标准偏差为4. 3%~13. 5%;高含量加标样品中有机磷农药的加标回收率为74. 6%~109%,相对标准偏差为6. 8%~14. 6%。该方法灵敏度高、分离效果好、重现性好,能够满足土壤中37种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9.
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法测定土壤中有机磷农药残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样品用正己烷-丙酮(体积比为1∶1)混合溶液提取,配合硅胶小柱净化,用乙酸乙酯洗脱,再用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法测定待测液中14种有机磷农药残留,方法在0.100 mg/L~1.00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当取样量为10 g时,方法检出限为1.3μg/kg~2.3μg/kg。用该方法测定有机磷的有证标准溶液,结果均在保证值范围内,RSD为2.2%~6.7%。实际土壤样品的13种有机磷农药加标回收率为59.2%~125%(敌百虫除外),敌百虫回收率为0,说明目标物在测定过程中被降解,该方法不适用于敌百虫的测定。 相似文献
10.
快速固相萃取法测定食品中多种有机磷农药残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道了一种简便、快速的石墨碳固相萃取(SPE)食品中多种有机磷农药残留及测定的方法.采用丙酮浸泡、超声提取食品中的有机磷农药,经石墨碳固相小柱净化萃取后,用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检测法直接测定,加标回收率在72.0%~107%之间,RSD为6.2%~12.7%,最低检出限可达0.001 mg/kg. 相似文献
11.
南京市固定污染源非甲烷总烃在线监测系统比对监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南京市某典型企业固定污染源非甲烷总烃在线监测系统开展比对监测,将在线监测结果和便携式仪器监测、手工监测结果作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在线监测系统线性误差与量程漂移可以满足现阶段管理要求,实际样品比对过程中采用不同的采样分析仪器,监测结果差距较大,便携式分析仪结果相对误差较小(为3. 72%),手工监测结果相对误差较大(为48. 3%)。建议加强污染源废气手工监测的质控管理,强化在线监测设备的运维管理,推进污染源非甲烷总烃CEMS合理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2.
火电厂烟气自动化监测系统的比对监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介绍了火电厂烟气自动化在线监控系统按照《固定污染源烟气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T 76-2001),以及《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GB/T 16157-1996)和《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定电位电解法》(HJ/T 57-2000)对大气污染物中颗粒物、二氧化硫和流速进行了比对监测,结果表明,颗粒物、二氧化硫和流速的测定结果均符合规定要求. 相似文献
13.
14.
环境空气质量不同监测方法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中,有些城市存在着人工采样实验室测定和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监测并行的情况。为考察这两种方法监测结果的异同,于夏季连续20d和冬季连续15d进行了对比监测。监测项目为SO2,NO2和PM10。在对比监测中采取了质量控制措施。对人工采样实验室测定进行了综合采样器流量校正,现场空白样和全程序平行样测定;在自动监测系统中,对SO2,NO2监测仪器作零点,标点校正,PM10监测仪作K0校正。对所测得的209个日均值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SO2,PM10两方面测定结果方差相同,NO2两种方法在冬夏两季方差间均有显著性差异;夏季SO2,PM10,冬季NO2两种方法监测结果一致;冬季SO2,PM10,夏季NO2两种方法监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样品浓度水平及天气状况对两种方法测定结果的差异亦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16.
针对非甲烷总烃在线监测系统(NMHC-CEMS)样品传输管线在不同伴热温度下对辛烷的吸附作用,以及管线自身的挥发情况开展研究。试验表明:在室温条件下,低、中、高质量浓度的辛烷标气在不锈钢传输管线中均有较为明显的吸附残留,在≥90 ℃的伴热条件下,辛烷在传输管内残留量对测定结果基本无影响,残留量明显低于1%,说明对样品进行加热传输是保证NMHC-CEMS测定结果准确性的必要措施。PTFE和PFA材质伴热管线在高温伴热下挥发明显,而不锈钢伴热管线更适用于NMHC-CEMS样品的传输。 相似文献
17.
从污染源普查看污染源监测工作有待改进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江阴市为例,简要分析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中污染源监测数据的应用情况,指出了实际监测法在普查中未能得到广泛采用的原因,并就污染源监测工作的改进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固定污染源监测断面的选择对流量测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升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1,13(2):39-41
监测断面的选择在废气污染源监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无法找到完全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的监测断面时 ,以前常将监测断面选择在砖砌烟囱上的方法。通过实验 ,否定了该方法应用于测定废气流量较小的污染源的可行性 ,提出了应用于测定废气流量较小的污染源时 ,较为成熟的监测断面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19.
CEMS比对监测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述了CEMS比对监测的定义及法规背景,指出比对监测在CEMS运营管理中起的重要作用,提出比对监测对采样工况、位置及时间的要求,以及烟气及烟尘测试中需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